[社交障碍症]社交障碍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8-01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社交障碍一:中学生学霸的社交障碍论文

  这是全省最好的高中之一,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占全省的一半。理所当然,这里学霸云集。他们中一些人有着《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式的天才思维,也有普通孩子难以体会的社交障碍。他们经常被人调侃,“学霸的世界我们不懂”。
  对此,北京大学心理卫生博士汪冰说:“人的成长过程,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任务,除了好好学习,社交也是青春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学习成绩中寻求心理平衡
  高三学生小华在同学眼中是一个特别“规整、踏实”的学生。他不爱开玩笑,上自习课有同学说话,他会主动阻止。课间有同学经过小华的桌边,跟他随口说句什么,往往会看到他抬起头,眼神迷茫,“啊,啥事?”明显没有从题海中缓过神来。这样的情况发生多次之后,不少同学都自觉愧疚,觉得打搅了小华,也就渐渐不再和他说话了。
  没有人和自己说话,小华觉得不是个事儿,“每天那么忙,哪有时间跟人厮混”。的确,他每天的行程是精确而固定的:早上5点半起床,整理错题到7点,之后上学;课间要么去厕所,要么去办公室抢位置问问题(课间问问题学生太多,谁跑得快谁先问);下午6点50放学,在食堂吃完饭,要赶在7点20之前回到教室;下晚自习回家,再学到凌晨1点。“有时候吃饭,吃着吃着就睡着了”。
  对此汪冰分析说,比起社交,学习获得成就感的可控性显然更高——花多少时间,获得多少分数。
  “看一本书不需要妥协,不需要跟人打交道;和人打交道,需要去建立关系,照顾别人的情绪,多麻烦。”汪冰说,“就像让爸爸选择忙事业还是忙孩子:忙事业一个小时会获得实在的回报;忙孩子一个小时,可能什么都没有。”所以,喜欢某个学科、学起来不累,这对学霸来说可控性强、成就感高,不愿意在社交上投入过多精力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一个孩子本身就有社交障碍,学习好也会成为获得心理平衡的方式。”汪冰解释,在青春期,自我意识和价值感依赖于他人——他们喜不喜欢我。然而,在中学还有另外一种评价维度——考试成绩,“如果一个篮子的鸡蛋(社交)都打碎了,那自然希望另一个篮子(学习成绩)里的鸡蛋多一些”。
  不和同伴社交也可以“吃得开”
  中午在食堂吃饭,大概是学业繁重的中学生唯一有机会闲聊的时间。尽管这30分钟之内,1000多名学生要完成下楼、排队、吃饭、回教室等一系列事情。
  在这难得的喘息中,一个“普通学生”发现:“我们会聊一些好玩的,明星八卦什么的;他们(学霸)在说学习经验,我们插不进去,也不感兴趣。他们有自己的圈子,像一个‘学习的利益团体’,有时候谈的东西很高级——我们还在刷题,他们在说不能光刷题,要有自己的‘体系’。”
  还有些学霸自认为每天都在与同学交流,并不存在社交障碍。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交流只局限在学业问题上。一方面,他们“不知道如何开启话题,除非有人问我问题”,另一方面,其他同学觉得很难融入,“跟他们在一起总会有心理压力,除了问问题,不知道说什么”,“感觉很有距离感,就像不在同一个世界”。
  汪冰说,必须承认有一些孩子比同龄人早熟,有的人之所以成为学霸,的确是因为早慧,学习上领悟也更快,“既然能聊世界和平问题,就不愿意聊明星娱乐八卦”。这类学霸其实是在找适合自己深度的话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可以交流的人,那就在书本中寻找。
  不过,汪冰提醒,有些孩子也可能是从小被教育,对“有用”“没用”特别在意。“在父母的教育观念里,孩子关注琐碎生活就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去做两道题。渐渐地,孩子就会觉得深奥的东西才是有意义的,放松是无意义的。他们不知道,其实浪费生命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中学生不和同伴社交是可以“吃得开”的。“你在班里是第一名,就算不跟同学社交,老师也会跟你社交。而这是在大学和成人社会中不可能出现的。”汪冰说。
  一名中学班主任认为,那些埋头苦读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较高,相对投入时间较多,所以参与的社交活动相对较少,“这是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而“早慧型”学生比较聪明,思维方式与其他人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容易抱团——总之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老师都爱。
  社交能力不会随着年龄自然习得
  在一些学霸看来,因为过于关注学业而疏远了朋友并不是一件特别要紧的事。有人说,“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任务,高中不拼一把什么时候拼?至于社交,到大学再说也不迟。”
  “他怎么知道上大学之后有时间社交?还不是父母灌输的观点。有的家长会说,你现在好好学习,考上好学校才是正道,等上了名校,去交名校的朋友多好。有一名家长更让人震惊,他特别得意地跟我说,他和孩子达成共识,博士毕业前不谈恋爱。”汪冰说。
  然而,到了大学就会自然学会社交吗?当一个人到了18岁,大家都默认能以成年人的方式和他交往,谁也不会想到这人在青春期没有足够的社会交往经验。对学霸来说,没有了班主任老师的保驾护航,以一己之力和室友朝夕相处,就必须进行同伴社交。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进了大学之后,会觉得不适应的原因之一。
  汪冰说:“有些能力不会随着年龄自然习得。青春期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如果青春期时同学都不喜欢你,潜意识中就会觉得自己不擅长和人打交道,会自卑、羞涩。青春期社交关系如何,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持久的,这种负面印象不会因为你上了名校就改善。”
  在中学,学霸其实是考霸,而社交和考试的最大区别在于,没有唯一答案和正确答案。“所以,在大学最厉害的人往往并不是学霸,而是社交能力强的人。”汪冰说。
  况且,学霸永远是相对的。“好多北大学生进大学前都是学霸,入学后却泯于众人。相对来说,社交能力强的孩子会更容易适应这种落差,他们不会让自己处于孤独之中,会去交流、分享。”

社交障碍二:网络社交时代下的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的教学论文1500字

  一、引言
  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是指大学生过多地借助网络社交,使自己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与人交往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焦虑、紧张、害怕,以致语无伦次、面红耳赤、手足无措,难以自制,缺乏现实社会的交际能力。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现实社交障碍。然而不少家长和老师却常把这种社交障碍错位的定性为内向或是害羞,直到严重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时才去重视。伴随着Web2.0主流技术的深入以及网络社交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然步入网络化信息时代,而凭借生动、好玩、简单的新社交体验而持续走红的微博、微信、微视,已成了大学生之间的一种时尚,无须见面或是打电话,只需要打开这些软件就可以了解身边亲人或朋友们的最新动态,沟通互动的方式由人与人的直接互动向人与机的间接互动转向。目前,特别是90后大学生过多地借助微博和微信等即时沟通的免费聊天软件,生活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缺乏现实社会的交往能力。如何帮助大学生克服现实社交障碍,对社会、学校以及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的表现
  社会学博士袁岳在其发表的博文《从社交恐惧到社交厌恶》中指出:现在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基本上只相当于一个七八岁孩子的水平。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社交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宁愿选择宅在网络的虚拟社会里,也不愿走出去和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时至今日,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已由线下转为线上,呈现出线上线下两极化状态。其主要表现为可归为两类:一是线上思维活跃、侃侃而谈;线下语无伦次、沉默寡言;二是线上线下不言不语、自我封闭,沉醉于自我世界中。这两类的学生因长期生活在虚拟的网络社交中,现实交际能力萎缩,在现实与人交往中特别敏感、心跳加速,总是处于焦虑状态,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恐惧感。因此,他们极力回避参加同学聚会,不敢与不熟悉的人交谈,害怕在公开场合里上台讲话,害怕成为别人关注的中心,逃避他人注视的眼光等。正是由于长期恐惧现实社交,导致他们缺乏社交的基本技能,在社交中处在弱势地位,久而久之容易激发他们对于社会交往的厌恶甚至抗拒行为,进而是转化为潜意识的排斥行为。
  三、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现实社交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在笔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环境。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发展,各类社交网络无孔不入地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学生群体是网民规模中最大的职业群体,而其中又以大学生所占比例最高,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社交的隐匿性使在虚拟社会里交往双方的年龄、性别、职业等诸多的社会性得以剔除,大学生宁愿拿着手机、敲打着键盘与网络上不认识的人谈天说地,也不愿意走出去和学校或周边的其他人接触交流。网络成为人们交流的终结,并将人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中,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了现实的人际交往。同时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功利思想的滋生与膨胀,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而现代生活节奏过快、压力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越趋冷漠,也使不少大学生感慨现实交际太累,而沉迷于网络社交。
  2.父母教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父母的性格和日常社交行为能力以及对孩子的态度会影响他们日后的性格、感情,乃至整个人生。首先从遗传学角度来训,性格是遗传的,如果父母是属于比较内向而又不善社交的人,子女在后天成长的过程中,会效仿父母的行为和处世方式,这也是造成了他们不善社交的原因之一。其次,如今90后已是大学的主力军,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都宠爱有加,从小到大父母都竭尽全力地替代子女排解压力,这也容易导致他们社交能力的萎缩;同时父母教养方式粗暴、家庭缺乏情感温暖、惩罚和过度保护都会弱化其子女的社交能力。
  3学校教育。在我国,大学之前的教育主要是以考试为导向,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一切教育都是以升学为目的。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自身都错位地认为学习是在校的唯一目的,将学习视为自己的全部生活,这就很大地限制了他们社交的机会。同时社团活动、夏令营、春游等活动的锐减,也让学生更少机会接触到其他同学,渐渐地与外界接触少了,社交能力也就相应地萎缩了。读大学之后,由于国内高校普遍奉行严进宽出的政策,与中学时代对比,大学从课程设置、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更加宽松了,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更多了。这样也产生了相应的问题,因为宽松的管理以及时间支配的自由间接地为大学生宅在网络虚拟的社会提供了自由的温床。
  4.个人因素。可以说大学生产生现实社交障碍的客观原因有各种各样,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个人自身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哲学上说: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才是导致现实社交障碍的主要根据,是影响大学生能否成功进行人际交往的根本原因。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心理发展由青少年中期向后期转型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主观认识、人生观和社会适应能力还不是很成熟,在认知上的缺失和人格发展的缺陷容易导致其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缺乏整体的理性认识,以主观想法代替客观事实,在现实社会交往中受挫,造成人际交往的认识偏差。
  四、对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的思考及建议
  凭借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网络社交给人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便,拓展了人交往的渠道和交际范围,让原本陌生的人在虚拟空间里相识、相知和相交。但就像事物总有其两面性一样,网络社会只是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体验虚拟的情感,这种虚拟的网上交往并不能完全取代现实交往,因为很多情感的体验、社交能力的提高是要在现实生活中获取的。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年纪,他们需要现实的交往、渴望真实的情感体验,但由于在人际交往中认知的缺失、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等原因,不敢直面现实社交,沉迷于网络社会。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大学生要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当前大学生呈现线上线下两极化的状态,折射出来的是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大学就是一个模拟社会,在这里不管是你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你总会碰到与人交际的问题,这就需要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然而,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人在现实交往中学习实践、锻炼和提高。对于大学生来说,思维已近成熟,所以改善人际关系首先要学习从改善自己做起,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别人。因此,大学生可以积极地加入大学社团或参与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这都能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是增长个人自信、建立朋友间信任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极好机会。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时候,一个人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同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己。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因此,大学生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水平,注重内涵,培养良好的个性,从反省自我开端,从具体行动开始,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
  2.高校应当组织学生多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大学生创设更多的社交机会。大学就是一个亚社会,校园里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学校要利用好这个资源,多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文体活动(如校园益智活动、节日晚会、团日活动、高校联谊等),创设更多的社交平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将学生从网络社会中拉出来,这不仅可以给他们交往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3在学生管理中,辅导员应重视和加强与学生沟通,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的问题大部分归根结底都是心理问题和认知问题,而辅导员是高校中和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也是学生最亲密的人、最信任的人,因此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多注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变化,对个别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以及性格内向、喜欢宅在网络社会里的学生在交往能力的培养和个人修养上多提供指导,使大学生在发展人际关系中的需求得到满足。
  4.父母要有意识地带动子女多参与社交活动,帮助他们从网络社交里出宅。对于沉迷网络社交,逃避现实社交的子女,父母应该给予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去帮助他们度过这个断乳期要积极地去创设机会,引导子女多出去参与一些社交活动;为子女提供一个温馨、理解、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他们多锻炼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而一旦出现了社交障碍,家长们应多鼓励孩子,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勇气。
  五、结束语
  网络信息化下产生的网络社交,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现实交际能力的提高,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但它毕竟是虚拟的,人机之间的信息传递只是暂时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并不是取代真实的人际交往,而且人是社会中的人,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现实,人机交往只会使人们之间的感情逐渐淡漠,这种非接触性的社交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总之,网络社交无法替代现实的社交生活,而且大学生总是要毕业迈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如果回到现实生活,因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必然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社交障碍三:2017最新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未来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兴衰。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群体的健康与否,预示着国家的发展是否处于一个良性状态,同时,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加强小学生的心理指导,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未来的心理疾病人数,对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改善人口结构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由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①国家教育部的一位负责同志也强调: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育系统更是责无旁贷。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成年人口中,有心理疾病的有一千多万人,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已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重要一环。要做好这项工作,认真进行小学生的心理情况调查,对我们分析、了解情况,对我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必不可少的。我校在大的环境背景下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本学期末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调查的设计:
  1)、时间:
  2)、地点:五常市实验小学
  3)、对象;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4)、方式:问卷
  一、调的项目及内容
  按照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认真的进行调查工作: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所谓健康,它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侧面来表现的。从表现形式看,生理健康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诊断,而心理健康,测试的手段就比较复杂。同样,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比了解小学生的生理状况要困难的多。在对小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分别从小学生的人际关系、挫折适应、青春期心理,考试焦虑、厌学及性格等六个方面进行调查,旨在考察学生智力智能发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认识自我、良好的情绪、心理承受能力,为进一步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调查情况分析:
  1)全校共发放心理调查问卷3066份,返回2036.有效问卷1436份,无效600份。
  2)从调查情况看,学习上存在问题的 集中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马虎、自主性、厌学情绪等。根据统计,这一类学生达到1000人(当然,这其中有交叉现象,下同),占49%。其次所占比例较大的是社交障碍。在调查过程中,这类学生有109人,占0.05%。主要反映在不会和同学、老师,家长沟通,不爱主动与他人交往。自私,以自我为主。缺乏自信也是现在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类人群有103人,占0.05%,主要表现在胆子小,声音小,不敢说话,不敢发言,不敢与老师沟通。排在后面的是个性问题65人,考试焦虑60人,挫折适应问题44人,青春期教育问题25人,情绪问题25人,感觉无助的有3人,情感缺失和适应障碍各1人。总体看,全校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占全校的21%。
  以上的调查情况表明,就我校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尽管其中的各个项目间不可避免的有交叉象,但是其绝对数字还是非常庞大的,其中所蕴含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认真分析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就是件刻不容缓的工作了 我们既要对这些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 同样也要对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指导。
  二、心理问题的原因: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各种生理原因。
  1)、社会原因:社会的整体环境恶劣,会导致小学生对生活失去信心。小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负面因素太多,使他们对周围的人失去信任,长期以往,在他们的心理上留下阴影。由于社会环境影响面大,对小学生所造成的影响不是点式的,而是面式的,这样就会使一批小学生受到影响,产生心理障碍,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其绝对总数是不可忽视的,其对社会发展的潜在的负面影响也将是巨大的。因此,国家的和平,社会的安宁,人们生活的文明程度,是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减少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家庭原因:就家庭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残缺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很不利的。残缺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父母一方因离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员不全的家庭,亦称单亲家庭。我国心理学者曾对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1564名15年级的小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离异家庭729名,完整家庭825名),发现离异家庭的儿童则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感,如焦虑、冷漠、自卑、孤僻、萎缩、敌对等,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在双亲不全的家庭中,以双亲不和对小学生有更大的影响,父母长期的分歧、争吵、敌对会使孩子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矛盾、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
  另外,在一些家庭中,小学生长辈因自身的心理障碍,在和小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使其病态心理影响了小学生;同时,一些小学生的长辈,相互关系紧张,他们不注意自己行为对小学生的影响,从而使一些小学生下意识的对自己周边的人或事物,采取敌意的态度。
  据调查,我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理能力较差,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较弱,依赖性比较强,脱离家庭、亲人的照顾将寸步难行。产生原因是由于家长只注重智力培养,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父母娇养、过分保护、照料,从而导致学生一切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产生依赖性,缺乏独立性,缺少自我服务、自我锻炼意识。这样会给孩子以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带来许多障碍。
  调查中,在和小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个别小学生的心理障碍确是因为家庭原因造成的。有个小学生家庭父母不和,关系紧张,甚至到了快离婚的地步,使这个小学生的心理受到严重冲击,使她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造成这个小学生的心理障碍。
  3)学校原因:以往的时间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提高升学率,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内只抓智育,而课后家长又让学生参加多种补习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主要表现在考试紧张、厌学、偏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产生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又过高,加上社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没有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4)生理原因:在调查中,我了解到一些小学生,由于他们的智力超常或者智力底下,他们觉得,自己和其他人往往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在心理上,也不能和其他小学生一样得到正常的发展,时间一长就有了某种心理障碍;还有一部分小学生,他们因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身体残缺,这使他们下意识的产生了自卑感和心理障碍。
  三。做好心理指导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学校层面,通过调查,我们已知道,在小学生中,有一部分因社会、家庭、生理等各种原因,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我们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指导,要使我们每一个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人在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要重视这项工作。同时要使每个人知道,良好的心理指导必须具备:真诚、理解、尊重三要素,要依托有社会意义的背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比如请相关家长到校现场进行咨询,辅导,开办家长学校等,认真细致的做好这项工作。1)要以真挚的感情,诚恳的态度和同学相处。我们和他们相处,决不能虚心假意,失去信任,心理指导将无从下手。2)要换位思维,要从不同的视角,和同学交换对问题的看法。心理有障碍的小学生,其对问题的理解、看法往往和别人不一样。理解他们,是能否和他们进行交流的关键。3)除了真诚、理解以外,还要注意对每个同学都要在人格上予以充分的尊重。4)做心理指导工作,要适当的运用一些必要的方法,如:专题性活动;课外合作游戏;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疏导学生从沉闷的气氛中释放出来;注意用非语言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时空;注意观察,可以采用反馈技术,重复一些师生言行,引导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消除学生的下意识自我防护意识等。同时,也要注意教师(班主任)自身心理素质对学生的感染。5)要特别注意对具有自卑心理障碍学生的具体分析。其中,要特别注意小学生自卑心理的矫正。矫正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方法有:了解他们的想法,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愿望;适当让他们接受一些小小的考验,增强他们自我承受心理;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自我优越心理;创造轻松环境,淡化其不安、烦躁、孤独、离群心理。
  家庭层面,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们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1/3之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少年儿童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社会。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格,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和父母的身教言教相比,家庭环境涵盖的范围要广泛得多。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语言和行为,父母的心态、家庭中的实物环境、心理环境、人际环境等都是影响少年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提倡孩子自我教育。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家长首先要相信儿童,相信他们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当然相信孩子们的接受能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如果拔苗助长,则同样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家长还要深入了解儿童,根据儿童的天性来培养道德品质。要充分考虑孩子的人格、兴趣、爱好,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提倡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家长努力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评价。
  (三)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育人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社会层面,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普遍破除迷信思想,科学对待心理问题,使人们远离迷信,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以及时的科学治疗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正确认识,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对心理学、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视,使心理学真正早日走进人们的生活。
[2017最新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1205/

推荐访问:社交障碍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