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真相]珍珠港事件

来源:观后感 时间:2018-07-31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观后感】

珍珠港事件篇一:电影《珍珠港》观后感

  又看了一遍电影《珍珠港》,感觉有作为商业电影带来的震撼之外,有更深的心里触碰。
  历史上著名的珍珠港事件我们都已经是耳熟能详,怕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它是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也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转折点,曾经沉重的付出和惨痛的教训在人类的灾难史册上划下了浓重的一笔。历史已成为过去,后人在缅怀中不断反思的同时,它那极富戏剧性的上佳题材、悲剧元素以及悲欢离合的故事性和有爱国热情、超大规模的爆炸场面等一系列大片所不可或缺的元素,使得珍珠港事件也成为了许多电影公司的电影源泉。《珍珠港》这部由迪士尼公司投资1.45亿美元,美国有史以来投资最高的爱情、战争史诗巨片,从一开拍到上映便成为全球电影界的焦点。同时,该片的首映式更是邀请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出席。而这部被称作是电影史上最昂贵的枪炮与玫瑰的大制作,在北美地区上映仅仅4天就获得了7510万美圆的票房佳绩,最终为电影公司赢得了电影公司几亿美金的票房收入,其影响力的深远和商业成就可见一斑。
  “战争与爱情”是电影作品演绎人生的永恒主题。如果问哪一场战争最适合拍摄英雄电影,那恐怕就是二战了。毋庸置疑,这是一场人与魔鬼的战斗,数以百万计的军队在世界各个角落进行大规模的搏杀,英雄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全人类的和平与自由。那时,人类文明已经高度发达,战争在陆海空全方位展开,但又没有发达到随时可以摧毁一个国家的程度。战斗还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着体力与智慧的较量,这,又恰恰适合电影艺术家谱写波澜壮阔的史诗。而《珍珠港》借助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段宏大的历史背景,讲述一个悲壮英雄与凄美爱情的故事,同样谱写出一段可歌可泣的史诗。当我们见惯了太多的乱世英雄,习惯了太多的英雄救美,厌倦了太多的凄伤爱情时,单纯地描写战争和爱情,就会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那么空洞无神。我们会发现,当残酷加上美丽才越发地衬托出残酷和美丽,而把爱情放到一个宏大的背景中才会更加地触动人心。柔和凄美的《乱世佳人》如此,振奋人心的《勇敢的心》以及轰动一时的《英国病人》和《泰坦尼克号》更是如此。《珍珠港》还是要继续,它又一次将“枪炮”与“玫瑰”的故事娓娓道来,把悲壮的战争和感人的爱情刻画得显露无遗。盘旋的飞机、震耳欲聋的爆炸和冲天而起的大火以及夏威夷群岛的美丽风光,男女主人公罗曼蒂克式的爱情等等……《珍珠港》把半个世纪前的一幕幕清晰得带回到观众眼前,带给人们以震撼和触动。因此,它理所当然得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珍珠港》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于此。当它在全球公映时,除了吸引了大批的观众进入电影院之外,更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60年前的“珍珠港事件”是引发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而电影上映的这年--2001年,正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6周年和珍珠港遭受日军空袭60周年的纪念周年,这个时段,日本首相小泉却不顾周边各国的强烈反对,一意孤行,公然前往参拜那些罪行累累、死有余辜的战犯……在这样几重政治阴影的笼罩之下,美国推出这样一部片子,用意何在呢?《珍珠港》巨片在全球公映,那些曾经的受害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战胜国,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这些事件,又应该以怎样的眼光去透视历史和预测未来呢?
  尽管人们对它褒贬不一,任何一个和平年代,人们都是盼望和平,厌恶战争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如导演迈克′贝所说,他初衷就是再现当年珍珠港事件的真相,唤起人们对战争的警惕,避免重蹈珍珠港事件的教训。当时的美军之所以败给日军,并非军事力量的悬殊,而完全是败在“和平麻痹”的思想上。从总统、将军到士兵,谁都没想到,已渗透到东南亚,军事力量相对分散的日军会对强大的美军叫板。而此时呢,夏威夷的美军却正处于派对、恋爱、观光、垂钓,一片歌舞升平之中。1941年12月7日,一个黑色的星期天,日本海空军不宣而战,空袭珍珠港,击毁击伤美舰只18艘,飞机260架,1000多人葬身海底。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没有戒备的兵舰、飞机、高炮无异于一堆废铁。突袭带来的损失特别是精神上的创伤是难以弥补的。珍珠港,成为永远勾起美国人痛苦回忆的伤心地。珍珠港被日本海军偷袭成功,那失败的空前惨痛,对美国人来说,绝不会亚于中国人在鸦战争中被八国联军一把火烧了圆明园。而且毫无疑问,“珍珠港事件”对二战之后的美国军队而言,从来都是勿忘国耻的“重大历史题材”。所以,在电影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就在珍珠港刚刚被炸得满目疮痍后,罗斯福总统马上就将那沉痛的一天宣布为美国的“国耻日”。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追求和平的不屈精神;另一方面,《珍珠港》的电影故事中的关键环节与历史并不相符,因为从历史上来看,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接着便轰炸菲律宾、登陆马来西亚。而影片当中1942年3月开始美国就对日本东京就进行了轰炸。影片刻意将轰炸东京的时间提前,是为了营造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给观众以激励,让人们看到星条旗永不落的希望。在影片当中,为了轰炸东京,对日本予以打击报复,罗斯福力排众议,他坚持认为,世界上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为了证明这一点,他甚至摇摇晃晃地从轮椅上站起来。这烘托了主题,使人们看到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美国,看到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美国。弱化一些繁枝缛节,强化主题思想,并不完全的照搬历史;以历史事件审核历史。而这,也正是影片一种很特殊的表现形式和一大成功的闪光点。
  奥斯卡奖评委似乎对以“战争和爱情”为主题的影片总是青睐有加。不论是1995年拿下5项奥斯卡奖的《勇敢的心》,还是1997年拿下9项奥斯卡奖的《英国病人》,战争中荡气回肠的真挚之爱都成了人们最愿为之掬一把同情之泪的寄托。而“残酷战争+浪漫爱情”这一长盛不衰的模式,也让《珍珠港》在战火中开出了一枝艳丽的红玫瑰。
  当然,当我们回顾历史时,发现“珍珠港事件”这样一段难忘的“国耻”,这样一个严肃的“重大历史题材”,被导演迈克-贝作为一段宏观的战争片断,背景陪衬式地拍进了他专以个人恋情为主题当时。也许你会认为电影偏了题,迷失了方向会觉得在电影一开始,美国空军大兵,就开始拿战斗机在天上玩特技过于充满个人英雄主义;会觉得漂亮的随军女护士说来就来有点太机缘巧合了;同时也许会认为“英雄”和“美女”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就一见钟情,太有点闪电雷鸣的速度了;也许更会觉得在残酷战争之中,女护士还未婚先孕了有点太过与大题小做……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一部短短几个小时的电影不可能作到把所有的一切都追求得新颖而出乎意料,因为电影本身它就是展现生活的最平常和最真实,当我们仔细回味电影给我们所呈现的不同寻常的魅力时,我们被那绚丽璀璨的风景和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所震撼,被浪漫凄美的爱情所感动;同时,导演用其更巧妙艺术手法和手段让我们领会到一种美式的美式爱国主义教育,对为国家、为人民英勇赴汤蹈火的向往时…我们可以说,它绝对是一部值得看并值得回味的成功的电影,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一部经典电影,一部伟大的电影。

珍珠港事件篇二:观《偷袭珍珠港》有感


  在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皇家海军的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夏威夷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观《偷袭珍珠港》有感_第1篇
  《偷袭珍珠港》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拍摄的,本片忠实再现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始末。珍珠港事件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皇家海军的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夏威夷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部由美国和日本联合制作的影片,细致地呈现了双方在珍珠港事件前的每一步,包括外交、军事和情报的发展。影片在观点上不偏不倚,极其客观;在细节上不厌其烦,忠实史实。在当时美国时时密切注视日军一举一动的背景下,在当时日本四处出兵疲于奔命,而美国则是以逸待劳,不注重工作中的细节,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下,使日军在其眼皮底下迅速的摧毁美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基地珍珠港,而且是在几个小时之内,美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在查阅了历史之后,就可以清楚的明白,珍珠港在美军中的重要地位。当日本天皇决定要展开攻击时,但美军高级将领却不把这当成一回事;他们虽然拦截了日军的通讯,得知了日军可能进行突袭的消息,但多数人都对此不屑一顾,密电的内容也没及时进行上报,即使在突袭当天美军一个士兵发现了雷达上不寻常的飞机群,美军将领仍然认为那是自己的飞机。就是由于不重视细节,忽略了重要的信息,最后终于爆发珍珠港事件,使美军在毫无戒备下,损失惨重,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再看日本。在偷袭之前,日本方面就已经做了充分准备,想到了每一个细节,做好了周密的计划,不仅在外交方面麻痹美国人,还在电报等方面误导美国侦查部门,其实日本要跨越茫茫太平洋直接袭击美国本土而不被发现,可谓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却轻易的就做到了,甚至就在偷袭前夕,美国方面都还在说日本不可能跨越太平洋的,所以日本人的严谨、注重细节从他们的袭击准备中又一次体现无疑,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既一举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从而控制环太平洋的主动权,他们确实也做到了,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受的打击之大,可能还超过了他们的预期,美国本土弥漫着一股失败的情绪。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一封小小的电报,就能改写历史,联系到我们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一个错误的数据,可以导致整个报告成为一堆废纸;一个标点的错误,可以使几个通宵的心血白费;一个烟头的失误,可以导致一生的努力付诸东流,一生的命运彻底改变。这就是细节的重要,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细节是平凡的、具体的、零散的,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小事.......细节很小,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有些细节会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使人们的命运发生转变。对个人来说,细节体现着素质;对部门来说,细节代表形象;对事业来说,细节决定着成败。
  对照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急待提高,在细节上多下工夫。大海是由一滴滴的水融会而成的,森林是由一棵棵的大树连接而成,傲人的战绩更是由无数小的成功汇聚而成,我们应把握住生命中的细节,这样才能不断取得成功。
  观《珍珠港》有感_第2篇
  《珍珠港》绝对是迈克尔贝的野心之作,他大胆尝试把爱情放入弘大的战争背景中,谱写了一曲血水交融的战争史诗之作,这是迈克尔贝新世纪的大手笔,试图把战争动作片引入一个新的历史台阶。
  不过《珍珠港》这部片子在影评家的眼里并不如后年上映的黑鹰坠落,许多人把他看成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的爱情片,迈克尔贝这个向来之作爆破性大场面的动作片导演怎么会想到拍一部爱情片,在这充满紧张气氛的三个多小时里,迈克尔贝最令人期待的仍然是中间的半个小时,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桥段,真乃令人拍案叫绝,也就是迈克尔贝能拍出这样的场面,也就是他才成为人们对这部影片的期待。
  珍珠港作为美国人最为耻辱过去而载入史册,连同21世纪的911事件深深触动美国人的神经,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为痛心的两次袭击。影片选择在2001年911事件后上映,确实有着非同寻凡的意义,让人们铭记自己不幸的经历,才能展望更好的未来。
  影片《珍珠港》开头伴随着汉斯季默那震撼心灵的音乐,一抹夕阳下的黄昏景象,一架飞机在空中的一角飞翔,这个镜头已经把整部影片基调和元素站出来,战争、回忆。串联成整部影片的两部重要的线索。主人公雷夫和丹尼是死党,从小憧憬能驾驶飞机在一望无际的蓝天中飞翔,成为优秀的飞行员。随后两人在训练中的优秀表现得到了上司的认定,这个时候雷夫邂逅了美丽的战地护士伊芙琳,两人迅速坠入了爱河。故事发展到这里也预示了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即将响彻整个珍珠港。雷夫丹尼和伊芙琳的爱恨交织也在这战争中慢慢体现人性的生死离别和命运的捉弄。
  看完《珍珠港》这部电影,我并不为这两男追一女的情节感到瞠目结舌,这样的故事题材在世界电影都有身影,不必纠结,但是我会想,美国人对于爱情的奉献和施舍如此的深明大义,不顾道德和心灵上的谴责。战争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和认知,这不得不说明美国电影有着一个更高层次对人性背叛的思索。如果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我们周围,该如何的坦然面对。在欧洲战场死里逃生的雷夫从新回到伊芙琳的身边,得知伊芙琳和丹尼的所作所为,他也会像所有人一样愤慨,甚至无法相信,他从小的挚友和他的爱人居然双双背叛了他的人格,可是换一个角度而言,战争改变了人类的一切看法,毕竟活着的人还要追求美好的生活。不能永远活在死人的忧伤的哀悼中,战争令两人摒弃前嫌共同完成自己作为军人的使命与责任感。
  《珍珠港》影片的最后,雷夫和丹尼执行任务的团队失败,在最后危险的时刻,丹尼用生命完成了自己对朋友的诺言,悲痛的雷夫运送丹尼的遗体返回本土。雷夫和伊芙琳又重新生活在一起,共同抚养丹尼的儿子。背景和音乐再次响起,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一个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落下了帷幕。
  迈克尔贝的精明之处用在战争的场景弥补了整部电影关于爱情刻画的缺陷,这三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并没有给我无聊与狗血的感情戏,相反并没有影响爱情对整个战争戏份的格格不入。大概西方国家这种价值观和世界观过于伟大,我还是有些不理解和不适应总之电影就是电影没有必要去纠结和现实世纪有多少出路,只要能带给我们感动就是最好。

珍珠港事件篇三:珍珠港的观后感范文

  导语:《珍珠港》叙述了1941年12月7日前后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改变了人们的命运。两位年轻勇敢的飞行员雷夫,丹尼以及纯洁美丽的护士伊芙琳也未逃过这场战争的劫难。小编精心准备了珍珠港英文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珍珠港观后感(一)
  《珍珠港》记得是去年就下好了的,本来打算寒假看,没想到却一直留在电脑里面没打开过,这已经是我的习惯了,每次假期之前猛下电影,说是假期好好看一下,到头来,每次回到学校电脑内存都是满满的,基本上没看。
  明天就开始放假了,今天上午上完课后就没课了,下午百无聊赖,记起中午有个同学跟我讲了一个《珍珠港》里面的情节,突然就想,干脆下午就看《珍珠港》吧!
  偷袭珍珠港是二战史上的重大事件,记得初中历史课本上正文中介绍这个事件只是一带而过,"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向法斯宣战",然后继之一段小字,大略的介绍了偷袭珍珠港的经过,无非也就是说美国海军如何懈怠,日军一举将珍珠港摧毁之类的话。于是,在我的脑海中,珍珠港事件便仅仅是一个事件而已,只不过是日本在二战中太得意忘形了,自恃强大,出其不意的去偷袭人家珍珠港,同时珍珠港对美国来说肯定也没什么影响,只不过惹恼了美国,美国只好不再保持中立,同时也正合美国之意,因为在发了这么久战争财之后,也时候表态了。
  然而,随着生活经验的慢慢积累与阅历的增长,我慢慢明白并不是这么简单了,记得有一次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讲的是孙子兵法,即给孙子兵法中每一条作战思想都配几个古今中外的实例,有真刀真枪的冷兵器战争,有不是战场但激烈如战场的商战,当然也有现代高科技战,()其中就有日军偷袭珍珠港一战,它是附在哪条军事思想后已经不记得了,不过它让我知道了"偷袭珍珠港"单纯的从军事上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战役,而不是我以前所想的只是趁人不被的偷袭而已。
  在当时美国时时密切注视日军一举一动的背景下,在当时日本四处出兵疲于奔命,而美国则是以逸待劳的情况下,日军居然能在其眼皮底下迅速的摧毁美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基地珍珠港,而且是在几个小时之类,美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在仔细看了二战史之后,就可以清楚的明白,珍珠港在美军中的重要地位。在偷袭之前,日本方面就已经做了充分准备,不仅在外交方面麻痹美国人,还在电报等方面误导美国侦查部门,而其要跨越茫茫太平洋直接袭击美国本土而不被发现,可谓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却轻易的就做到了,甚至就在偷袭前夕,美国方面都还在说日本不可能跨越太平洋的,这不能说是美军太疏忽大意了,而只能说日本太大胆了。
  在剧中,日本人的严谨从他们的袭击准备中又一次体现无疑,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既一举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从而控制环太平洋的主动权(我小时候居然认为他们此举毫无意义,只是头脑发热之举,是置自己于强敌环伺之境的举动),他们确实也做到了,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受的打击之大,可能还超过了他们的预期(真没想到,小日本当时的实力竟一致如斯),美国本土弥漫着一股失败的情绪,而剧中当罗斯福决定要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时,军队将领几乎是全部反对的,可见当时日军实力之强,而之后罗斯福拼尽全力说服军队实施的偷袭东京之战,虽然在情感上振奋了美国必胜的信心,但是在战略上和谋划上,与偷袭珍珠港计划相比就逊色了不少。
  日本想通过珍珠港之战一举打垮美国,然而时代最终证明他们错了,正如剧中山本所说:"我怕的是这场战争恐怕会把这个巨人唤醒"。像这种非正义的战争势将遭到挫折,剧中雷夫和丹利的英雄行为和爱国情结,不禁又唤起了少年的豪气,还有那雄浑大气的电影旋律,随着你的感情波澜起伏,在看到动情之时,不禁让我们为之流泪。
  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绕不开的话题,在史书上往往只是几句话就呆过,而其间的伤亡也往往只是几个干巴巴的数字。然而,当用电影的艺术手法将战争场面还原出来时,我们不能不被震撼,《珍珠港》中,无论是平民还是军人,当处于那种绝望无助的情形时,那种撕心裂肺的吼叫,那种痛苦扭曲的表情,那种血肉横飞的场面,也许我们永远也忘不掉,而受战争之害的民众的感受,我想我们是体会不到的,我也希望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体会,因为这是人性毫无慈悲丑恶的一面。在珍珠港之后,美国向日本本土投了两颗核弹,造成成千上万的伤亡,与南京大屠杀相比,日本也许并不值得我们同情,但对于受战争之苦的人民,他们的感受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战争在我们的家园中绝迹,愿世界和平。
  《珍珠港》观后感(二)
  大概人们或多或少都会这样,认为拥有就是得到,以至让这种误会成了我们生活中难以自觉的常态。比如《珍珠港》这部电影,早几年在它作为好莱坞大片的轰动效应过去不久,儿子便把这部影片下载到了家中的电脑里,可是直到今年我都没看它,不是不想看而是觉得应该抽出专门时间来仔细欣赏,就象买了本向往已久的好书一样,到手之后珍藏在书柜里就再也找不到读它的最佳时间。还是因为春节后实在无事可干,才一口气看完了这部影片。
  电影以雷夫和丹尼与伊芙琳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而展开,只是不知出于什么动机,一些挑剔的影评者认为这样的设置太老套。既然爱情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就不应该指责这种好莱坞大片的老套数,反而应该承认这正是作为历史片的成功之处,否则谁也不会愿意又花钱又花时间坐在电影院里,枯燥地回顾只有专业人士感兴趣的陈年历史。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珍珠港事件,只有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它,才可以得到较全面和真实的理解。比如在这次震惊世界的偷袭前,日本方面的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就忧心忡忡地对幕僚说:我怕这样会唤起在沉睡中的巨人;另外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鉴于当时无论欧洲还是亚洲,世界大战的战场都不在美国本土,要想让美国参战等于是帮别国卖命打仗,这在一个执政须靠选票的民主国家肯定很难如愿,于是便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故意在南太平洋挤压日本,致使日本偷袭美国以激起全民愤慨,从而水到渠成地鼓起美国参战的民意。且不论这种说法真相如何,罗斯福总统想让美国全面参战的愿望,确实是因珍珠港事件而轻易达到了目的。
  还是言归正传,本来只想从和平的角度来看《珍珠港》,但是结果却很失望,它并不是一部反对战争的影片,因为在影片中珍珠港被日本偷袭之后,美国也使用了置生命于不顾的敢死队员去报复日本。这些美国的敢死队员在驾轰炸机袭击日本时,身先士卒的杜利特尔中校说:"自愿者的意志无坚不摧,即使成功也微不足道,但我们就是要打击他们的心脏,我们要让美国人民相信胜利。"于是在明知燃油不够的情形下,雷夫和丹尼等一行飞行员义无反顾地驾机飞向了日本。
  对战争的反思和总结,深刻莫过于曾经身临其中的人们。记得有位日本二战作家在他的书里写道:"……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战争都是恶的体现,善只有在胜者一边,这是一种可怕的战争的论理。正因为了解了这种论理的可怕,残酷,我们必须竭力防止战争的爆发。"再就是元代词人张养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叹。当然,最让人佩服的还是爱因斯坦的一段话:"讲到这里,我想起了群众生活中最坏的一种表现,那就是使我厌恶的军事制度……任人支配的英雄主义、冷酷无情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的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我相信,要是人民的健康感情没有遭到那些通过学校和报纸而起作用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蓄意败坏,那么战争这个妖魔早就该绝迹了。"
  战争即便是象政治家所说的那样,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却不能否认争斗双方的参与者绝大多数都是平民百姓,所以最后的输赢唯有极个别政治家们能有好或坏的结果,对于以生命为代价的交战国老百姓来说则是毫无益处可谈。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最终受害的都是生不由己的中国、日本、美国、欧洲各国和德国的人民群众。人都有着趋利避害的本性,所以对待战争的态度也是如此,除了能够从中获利的极少数政客之外,大多数人都不会愿意让战争发生。
  所以生存权成了人权的第一要义,高于一切的它不仅是和平主义者的口号,也是当今政治现代化的必然标志。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0100/

推荐访问:珍珠港事件真相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