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华严经]大方广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7-30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大方广篇(1):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普光明殿,无量功德之所集起,见者靡不生大喜乐,永离一切轻毁之心。佛于其中,坐宝莲华师子之座,证净等觉,所行无二,住佛所住,悉与一切诸佛平等,到无障碍不退转法,一切所行无能制伏,常作佛事未曾休息,体法无相住不思议,三世所生了无差别。其身充遍一切世界,智达诸法,尝无迷惑,觉一切行,断诸疑网。其身微妙,不可分别,到无二智究竟彼岸,为诸菩萨之所宗仰,住无差别如来解脱,入无中边佛平等地,通达一切处空法界,穷未来劫常转法轮。
  与大比丘众六十二亿人俱,皆悉了达诸法实相,自性平等,犹如虚空,无所依著,永离一切烦恼盖缠,一切如来智慧方便皆能随入,于一法中了一切法,无分别智常现在前,常勤修习趣种智道,心无退转皆已成就,到彼岸智,随一切境所行方便无不具足。其名曰:舍利弗、大目

大方广篇(2):恭录《大方广佛华严经》记


  《华严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汇集过程,因而即便是作为全译的两种汉译本,其结构也是有所不同的。

  印光大师云:众生沉沦于苦海,必赖慈航救济,而后度脱有期。佛法化导于世间,全仗经像住持,而后灯传无尽。是以之故,凡能发心,对于佛经佛像,或刻或写,或雕或塑,或装金,或绘画,如是等等印造之法,其人功德,皆至广至大,实不可思议也。又云:《大方广佛华严经》者,义理洪深,功德广大,是为三藏十二部经中之王,一切诸经,皆从此经流出。其中妙义,虽用大海为墨,尽未来际,宣扬一句一字之义,尚不能尽。况光之肤浅无知,何能赞扬一二。倘能依之而修,则究竟成佛尚可必得。
  友人乔建堂,栎之。山西榆社人,宿有善根,自幼酷爱书法颇具天赋,从昔以来,习练各家字体、临摹古今碑帖从不间断,至今已四十余载尚寒暑不怠乐此不疲。他常以文房四宝为伴钟爱有加,新居四壁遍布各种字画条幅,客厅画筒中、书房阁架上,无不皆是与文学,哲学,书法,绘画有关的资料。满屋中书画墨宝,琳琅满目,不禁让人赏心悦目。其作品笔法流畅,坚劲精秀,着实令人赞叹不已。他常与同道中人参加各种书画笔会、集联题颂共乐其中。有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省市展览并获奖,更有作品远被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国内外收藏家收藏。现任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会员,全球汉诗总会理事,是为三晋著名书家。曾有著名学者、书法家林鹏先生称:“他的小楷很精到……草书也颇见功力,是目前有潜力有实力有发展的青年书法家。”
  多年来,建堂君临摹抄写、装帧装裱各类大小部头佛教经典、世俗善本书多达数百卷,计逾300多万字。或自行收藏,或赠送结缘,自得其乐。曾先后抄录《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诸多经典。其中将所抄《心经》数十卷分别赠送释界同仁或寄往海内外各大禅林,并曾得到台湾佛光山星云长老回寄《佛教菜根谭》以资鼓励。近于2006年至2009年(乙酉年阿弥陀佛圣诞日至己丑年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历时三年又二十一天,再以书法小楷全本抄就《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一卷,计逾六十万零四十三字。每于写经时,必先盥洗沐浴、换着净衣、拂拭几案、焚香礼佛,然后工整落笔敬录,虔诚之心,可见一斑。
  我与建堂君相处多年,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实属令人钦佩。今谨以此小记聊表赞叹。愿建堂君恭录之大乘法宝,流芳传世,常住娑婆,以其阅者,心生欢喜,得大受用,同沾法雨,共沐佛恩。
  拓展:
  《华严经》的形成与汉译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或称《大方广佛会经》,亦称《杂华经》、《不思议解脱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经题包含了诸多涵义。“大”就是“周遍”、“包含”的意思。所谓“周遍”是指佛法周遍一切时、一切处,“时”指时间,“处”指空间。所谓“包含”,是指佛法总摄一切,包容一切,即任何事物都在佛心中显现,没有一事、一物、一位众生能够在佛心之外。“方”是“方正”的意思,指此经所讲的义理不偏不倚,真正正确。“方广”也可以合起来讲,指“十二分教”中的“方广分”。此处的“方广”是大乘的代称,与“方等”的含义相同。“大”本来与“方广”的涵义相同,此经题在“方广”之前加上“大”字,表示此经既“大”又“方广”。也就是说,此经总说“一心法界”之体用,广大无边,因而称之为“大方广”。“华”字与“花”字相同,以“花”作庄严,就称之为“华严”。而“华严”与“佛”又构成因果关系,“华严”是“因”,“佛”是“果”,菩萨修习“四摄”、“十度”是“因”,最后成佛是“果”。此经为释迦成佛后第一次说法,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之“因”、“行”、“果德”如杂华般庄严,其所说法广大圆满、无尽无碍。总体而言,“大方广”是指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也就是证得“大方广”之理的佛,“华严”二字是对佛的比喻。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此经除了毗卢遮那佛之外,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金刚藏菩萨以及善财童子是其中最为重要、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形象。文殊菩萨象征般若智慧,普贤菩萨象征菩萨行。从“华严三圣”的角度解释《华严经》的经题,则是以文殊菩萨的大智,去运普贤的大行,由两者来庄严毗卢遮那佛的清净法身。而〈十地品〉中出面为会众演说十地之法的金刚藏菩萨是菩萨修行中所证之智的象征与化身。〈入法界品〉所塑造的善财童子则象征着以文殊的大智慧,运用普贤行,来证入法界,成就佛果。
  关于《华严经》梵本在印度的流传情况,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梁译《摄大乘论》卷十五说:“《华严经》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经》”。[②]“百千偈”就是十万颂。法藏在其《华严经传记》卷一则说,西域传说,《华严经》有三本,其中,上本篇幅之大无法衡量;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百偈,一千二百品,决非世人之力所能为;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分成六个梵荚,现在西域、天竺流传。中土的两种全译本也只是其节译本。[③]传来中土的完整的《华严经》,除前述两种之外,还有一种大慈恩寺藏本。智俨在《孔目章》中说:“依大慈恩寺华严梵本,检有五百四十一纸叶,……四万一千九百八十颂,余十字。”[④]《华严经》虽有十万颂说,但传来中国的《华严经》梵本,都在四万颂左右。六十卷本的梵本是三万六千颂,大慈恩寺梵本是四万一千九百八十颂余十字,八十卷本的梵文是四万五千颂,藏译本大概也不会超过六万颂。
  《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和〈十地品〉是尼泊尔佛教经常传习的九部大经中的两部,其梵本至今仍然存在。十九世纪中,这两品梵文经文,先后流传到印度、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并且有多种校刊本。
  关于大部《华严经》的形成,古代以智升《大唐内典录》卷九的说法为代表,认为所有单行经都是从大本经之中节略而成,并且只是文字的差别而无义理的差异。近现代的学者则持相反的意见,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此经并非一次集出,大部《华严经》可能是由小部诸品单独流传,然后再经组合组织而成今日所见的大部头经集。此经汉译的历史过程也印证了这一点。
  关于《华严经》形成的历史过程,异说甚多,难于取得一致意见。除了此经单行经汉译过程可以作为佐证之外,〈十地品〉与〈入法界品〉的流传时间也是考察《华严经》形成时间与地域的较为有力的证据。
  龙树在《大智度论》卷四十九中提到:“此‘地相’如《十地经》中广说。”[⑤]《大智度论》卷五十则提到《不可思议经》之名[⑥],并且引用了此经中的许多说法。关于《不可思议经》的提法,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是指〈入法界品〉,如吕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7791/

推荐访问:大方广华严经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