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寺夜游]夜游闽江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8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夜游闽江篇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作者苏轼用了比喻的手法,传达了他的微妙的心境,是他对于人生的感慨之作。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无与乐(lè)者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2、释词:
  解衣:脱。月色入户:门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就。
  亦未寝:也。 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练习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 ,他才气纵横,文章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文中结尾的“闲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这里包含着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境。
  3.对“庭下如积水空明”的几种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天空中月光明亮,房屋月光如水。
  B、庭院中洒满阳光,像地上积满了水。
  C、庭院中洒满阳光,像空中的明月倒映在水中。
  D、庭院中的月光像是积聚在那里的一潭透明的清水。
  4.作者在“中庭”欣赏到的美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5.作者把月光比作“如积水空明”,还有很多诗人喜欢把月光比作水,如“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月光如水澡吾体”(宋?杨万里)。如果你也沐浴着如水的月光,心情会如何?请描述一番。(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坡志林》 苏轼
  2. 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D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略

夜游闽江篇2:苏教版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初二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2分)
  (1)月色入户 ( ) (2)念无与乐者 ( )
  (3)相与步于中庭( )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
  (5)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 (6)怀民亦未寝 ( )
  (7)水中藻荇交横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分)
  4.晋代陶渊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愤而辞官回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的生活。本文中,作者也以“闲人”自居,这悠闲与陶渊明的一致吗?简述你的理由。(3分)
  5、品味文中划线句子,说说下面哪句诗最能体现该句的意蕴。(3分)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我选
  理由:
  6、仔细阅读上文及所给材料,说说“闲人”的内涵(4分)
  材料:苏东坡,即苏轼,北宋文学家。他的一生,是在北宋的变法、反变法的政治斗争风浪中度过的,因“乌台诗案 ”被逮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历经几起几落,直到贬至海南省。从他中举为官到去死的四十五年中,前后有十四、五年都过着贬谪流放、颠沛流离的生活。这篇文章他谪贬黄州后写的。

夜游闽江篇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答案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6)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遂至承天寺 ④如积水空明
  (2)概括写出本文“记”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3)翻译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内容可用那四个字简括之?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6)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实际不是这样,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案:(1)①高兴的样子 ②考虑,想到 ③于是,就 ④清明澄澈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3)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竹影
  (5)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4903/

推荐访问:承天寺夜游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