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获得诺贝尔奖22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4 19:00:04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篇一: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及其争议焦点之我见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我知道屠呦呦这个大名,是在得知她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消息的同时。在为此感到兴奋和为她、为中国祝贺之际,也想围绕屠呦呦获诺奖的本身及其争议谈点个人看法。
  一、屠呦呦获诺奖的意义是什么?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 呦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美国)和大村智(日本),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的贡献是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药物。她这次获诺奖的意义是重大的:如果说莫言在2012年获的诺贝尔文学奖打破了中国大陆诺奖的零记录,那么屠呦呦获奖则标志着中国大陆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而在此以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钱永健都是美籍华人;李远哲、高锟分别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但他们一个是中国台湾人,一个是中国香港人。更值得关注的是:据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大庆先生的看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的是两类成果:“一类对人类知识作出巨大贡献,一类对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1。那么屠呦呦开创的青蒿素新药物获诺奖显然属于后者。由于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这是在此以前屠呦呦获得2011年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明确的。拉斯克奖还将青蒿素列为“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医药学创举”。而拉斯克奖是医学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一直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屠呦呦的获奖也进一步证明了诺奖的持重性(也可以说是保守性)和公正性。无论是在文学领域还是科学领域,无论你在哪个国家还是那种肤色,只要你做出诺奖认为值得奖励的贡献,就有可能获得该奖。这对过去国内长时间认为诺奖评委会有偏见的说法是一种无形的否定。这也对中国各领域的学者无疑有强烈的激励作用,焕发他们为此奋斗的热情,促进科学、文学和学术的繁荣。屠呦呦作为中药科学化研究走向世界的开路人,“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人,她标志着一个石破天惊的开始,和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3。
  二、是谁发现了屠呦呦的贡献?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拉斯克奖第一次予以确定,诺奖的宣布等于再次确认。但屠呦呦的这一贡献几十年来在中国却并未得到明确承认。“在青蒿素已经在国内外治病救人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发现者究竟是谁,一直是一个谜”4。而且国内直至现在对屠的获奖和贡献还存在争议。那么又是谁发现了屠呦呦的贡献并把她推出来的呢?答案是两个美国人,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传染病专家路易斯.米勒与同事苏新专。首先是路易斯.米勒担心青蒿素重蹈奎宁的历史而决心找出发现者。奎宁是青蒿素出现以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抗疟性药物,在16世纪的秘鲁印第安人中就用于治疟,后来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使用,但国际上却从未承认印第安人是奎宁的发现者。米勒说:“我发誓在青蒿素的问题上,我不能让历史重演”5。于是从2007年开始,他和同事就走上调查青蒿素的发现者之路。通过几年的调查,米勒和他的同事苏新专认定屠呦呦是青蒿素最重要的发现者。“2011年,米勒与同事在生命科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期刊《细胞》上发表了他们的调查结论:‘我们的发现毫无疑问的显示最大的功劳应该归屠呦呦’” 6。《细胞》杂志上文章的发表影响很大。而且米勒从2010年开始,连续多年向诺贝尔奖评委会推荐屠呦呦7。2011年,经米勒和苏新专推荐,屠呦呦获得了国际医学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拉斯克奖,4年以后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
  看来,米勒和他的同事苏新专锲而不舍的调查和推荐对发现青蒿素的发明归属和屠呦呦的贡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们的调查和推荐,青蒿素发明的归属就有可能被埋没,不仅是屠呦呦个人失去得诺奖的机会,失去这个机会的还有中国。中国人历来强调伯乐的作用,米勒和他的同事苏新专就是屠呦呦和中国获诺奖的伯乐,而且这伯乐当的非常不容易!他们在这件事上并没有丝毫的企图和利益,只是出于对历史和个人负责的责任心和道义心。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很仗义。但他们这种仗义行为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能理解的,甚至在一些国人看来他们的行为不可思议。所以不仅屠呦呦而且中国人都应当感谢他们!更应当学习他们对历史和个人高度负责的高贵精神!!
  从国内看,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是较早指明青蒿素发现者的行内人。他于2009年在某化学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明确指出青蒿素的发现归功于屠呦呦”8。这之后,北京大学著名生物学家兼科学史研究者饶毅和黎润红、张大庆发表了一些对青蒿素发现过程的梳理性文章,指明屠呦呦的贡献9。特别是他们发表的《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一文明确:“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10。该文同时解释了屠呦呦的贡献没有得到充分认可的原因:青蒿素研究过程中矛盾不断,在文革的阴影下论文写作不及时和发表不规范,有关部门对个人贡献争议的矛盾采取回避或袖手旁观态度,而国外的科学家和医学界不可能搞清楚中国内部刊物和会议的记录等。这几个学者的行为都是值得称道和记载的。
  三、围绕屠呦呦获奖争议的焦点及怎样看待?
  从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围绕她的争议就展开了。虽然屠呦呦这次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争议并未停止。这种争议既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也应该肯定其现实的积极意义。那么,争议的焦点是什么?究竟应如何看待?下面在综合有关文章和资料的基础上,试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
  先从青蒿素的研发背景和过程谈起。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篇二: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2月6日,莫言获颁授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3年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目前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莫言作品创作特色】
  莫言在自己的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
  1987年莫言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的中篇小说《欢乐》曾引起文坛较大争议,由于小说中赤裸裸的描写和“那些超时空的变换,那些人称的跳跃,那些几乎是不加节制的意识流”,令当时很多保守派文人无法接受,《欢乐》也成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批判对象。当时《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刘心武遭到停职检查。1996年余华重提这篇小说,特意撰文支持莫言,他在《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一文中说,莫言对事物赤裸裸的描写激怒了那些批判者,而他却因为这篇小说中的母亲形象而流下了眼泪。
  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在美国出版后,引起美国文坛不小回响。美国评论家认为莫言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莫言的大多数作品,令人回想起了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的一句话——现实即是讽刺。
  莫言的中篇小说《幽默与趣味》经常被拿来与《变形记》作比较。他的《小说九段》也被认为是卡夫卡式的荒诞寓言。西班牙凯拉斯出版社创始人安赫尔·费尔南德斯曾说,莫言的文学作品令人们想起两位熟悉的作家,仿佛是在同时阅读卡夫卡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
  弗吉尼亚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查尔斯·劳克林说,莫言的大部分小说有一种神话般荒诞的特质。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篇三:科学家屠呦呦诺贝尔奖感言


  导语: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供参考,谢谢。
  科学家屠呦呦诺贝尔奖感言
  首先感谢瑞典古斯塔夫国王和西尔维娅王后陛下,感谢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海尔丁先生,感谢诺贝尔的所有评委和现场的来宾以及所有关心和关注诺贝尔奖的朋友们!更要感谢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先生。
  我本人获得的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感谢两位和我一同获得这一殊荣的同行爱尔兰科学家坎贝尔先生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先生!
  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应该也是在这里,我不确定,去年没来(此处有掌声)。我的莫言老弟获得是文学奖。我看了好多遍他的“获奖感言”,他说的很好,他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讲的是中国故事。
  关键是,他会讲故事,而我不会。
  我获得的是医学奖,但是今天,我却要谈点文学。因为按着我的祖国的秩序或者惯例,在我的祖国,我获得这一殊荣首先应该感谢的是我的祖国、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9819/

推荐访问:中国获得诺贝尔奖22人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