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定义]甘地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4 19:00:04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甘地篇1:甘地语录集

  1、就是因为自己非常怕死,所以才会对别人的死亡流下眼泪。
  2、女性的直观经常胜过男性为之骄傲的知识的自负。
  3、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
  4、祈祷不是要求,而是灵魂上的渴望。
  5、再微小的实践也远胜于再繁多的说教。
  6、幸福就是你的所想、所说和所做的和谐统一。
  7、国家的文化蕴藏在其人民的内心和灵魂之中。
  8、从内心深处发出的一声“不”,要好过于为了取悦甚至是为了避免麻烦而说出的一声“是”。
  9、如果我们能发展意志力,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不再需要武装力量了。
  10、欲变世界先变其身。
  11、难道做父母的到头来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任凭子女自行其事,不予劝阻,不加指导吗?
  12、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
  13、时刻致力于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完全和谐。时刻致力于净化你的思想,这样一切就都会好起来的。
  14、我的人生就是我想要传达的信息。
  15、手段的不纯洁,必然导致目的的不纯洁。
  16、父母用他慈爱的眼泪,洗净我污浊的心灵,用爱心代替鞭打,他的眼泪胜过千言万语的训诫,愈加坚定我改过向善的决心,虽然当时我准备接受任何严厉的处罚,如果父亲真的责备我,可能会引起我的反感,而无益于我德性的进长。
  17、快乐就是你所想、所说、所做的都是一致的。
  18、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地为人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
  19、软弱的人不懂得原谅。原谅是强大的表现。
  20、要活就要像明天你就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好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
  21、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22、对真理之神的忠诚,胜过其他所有的忠诚。
  23、人是思想的产物。心里想的是什么,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24、贫穷才是最糟糕的暴力。
  25、首先他们无视于你,而后是嘲笑你,接著是批斗你,再来就是你的胜利之日。
  26、懦夫是不会有爱的,爱是勇者的特性。
  27、不使用暴力,是谦逊的极限。
  28、生由死而来。麦子为了萌芽,它的种子必须要死了才行。
  29、如同明日将死那样生活,如同永远不死那样求知。
  30、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31、真正的非暴力,威力超过最强大的暴力。
  32、懦夫没有能力去表现爱;爱是勇者的特权。
  33、无数的例子让我深信,上帝终将拯救那些动机纯正的人。
  34、“被爱的箭射过的人,才能领会爱得力量是多么伟大的。”父亲对我所采用的方式,正是用爱得箭射入我的心坎,使我体会到“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光明磊落地活下去。
  35、对真理之神的忠诚,胜过其他所有的忠诚
  36、毁灭人类的有七件事:没有原则的政治;没有牺牲的崇拜;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劳动的富裕。
  37、国家都是由苦难中产生的。
  38、一个国家伟不伟大、道德水准高不高可以从它对待动物的方式评断出来。
  39、内心的热诚和真纯的愿望,往往是不可以实现的。
  40、有信心,即不知道有失望。
  41、他们先是无视你,再来是嘲笑你,接着他们与你战斗,最后你赢了。
  42、谬误不会因为千百遍地传播就变成真理;同样,真理也不会因为无人所知就变成谬误。

甘地篇2:观《甘地传》有感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说他是世人所敬仰的神,我摇摇头表示不同意,因为他比那高高在上不知人间冷暖的神明多了那么一些的“人情味”,甘地传观后感。圣雄甘地,我只能按照电影里的说法说他是一个非常接近神的人。通过《甘地传》这部电影,我不能说我了解甘地这个人,只能说我从仅仅知道有着甘地这个人存在到认识下甘地而已。
  其实很多年前我就曾见过甘地生平的照片,当时唯一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位面容慈祥和蔼的老人家以及他有着一种让人无法忽视却又难以言喻的独特气质。看过《甘地传》再现的甘地之后,我隐隐约约明白了当时感到的那种独特的气质究竟是什么了?他是东方神秘文化与西方理性文化互相摩擦产生的火花。甘地早年是一位律师,他相信法理和拥有法理赋予他理性与睿智;同时甘地也是一名教徒,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授予了他感性的一面,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气质却极为和谐地融洽在甘地这个人身上,使得他整个人看上去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迷人。
  《甘地传》获得1982年5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创作剧本 、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接七项奥斯卡奖。 它只要是讲述了甘地是如何从一个凡人成为印度人口中膜拜的圣雄,同时也是他用他独特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带领着印度独立,是印度人民摆脱英殖民者的统治的艰辛历程。自从24岁的甘地因为自己是有色人种而被扔下火车的那一刹那他看到了种族歧视对自己同胞的伤害,而且他也深深地意识到此刻被扔在这南非荒野上的不只是自己的人体和灵魂,还有自己民族的尊严。这一行为深深地激起了这位年轻律师的斗志,他希望自己的民族可以找回自己的尊严,堂堂正正地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着,被人尊重着,自此开始了他一生的事业——从北非到自己的国家,用他那独特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引领印度人民独立。
  身为印度的“国父”,我们很难想象甘地居然一点权力或者一个职位都没有,这也就是他值得尊敬的地方,他只是单纯地想引领印度人民去独立,去争取他们该有的权力,因此他没有想过关于权力关于财富的事情。在“不合作运动”出乎他的预料的时候,他用绝食去唤起那些被仇恨和愤怒蒙蔽了理智的印度人民,再一次将他们引回正轨。当时,我最深刻的就是甘地的那一句:以眼还眼,那只会让世界盲目。
  印度的独立离不开甘地的努力,可以说的是当时如果没有了甘地这个人,印度可能就不能独立,或者独立会延误几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而且其中的过程必将会更加的艰苦,更加的血腥。这一切我只可以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说:“英雄造就了时势!”甘地选择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面对强权者的打击,关押,他们不反抗也不妥协,直到强权者心生惭愧,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在当时的印度环境,甘地的这一行动的确是高明,直击人性的脆弱,让人不得不为他们的行为感到后悔,从而开始烦死自己的行为。正因为如此,他拥有了所有人的心和尊敬,包括他的敌人,就正如那个那位大英帝国的法官所说的,你若有一天能无罪释放,我将比任何人都高兴。印度不像中国,经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的洗礼,人民开始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逐渐解放了被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从而开始那一代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自强自富的征途。身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那段历史的心酸,可是印度不同于我们,虽然都是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但是那个程度和同化的深度不一样,他们人民思想准备还处于以前的那种封建主义思想阶段,崇尚宗教主义,所以一开始,甘地和其他的国会成他们闹革命,印度的人民就走上了与甘地背道而驰的道路了,幸好当时甘地绝食,才没有使他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歪。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印度的人民在当时的环境里只是一个很单纯的环境,被奴役,被歧视,他们都向当地习惯,虽然有怨言但是就是不敢说出口,当有一个人煽动他们就会迅猛地爆发,如果印度当局一旦采取了像中国那样的枪杆子出政权的方法,他们的独立肯定比中国的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所付出的更加惨烈,而且不一定会成功。民众的思想没有准备好,慢慢地这场运动就会演变成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可能会一下子被大英帝国镇压下去,毕竟人家的武器装备不是用来做摆设的,另有一个可能会像清朝的太平天国起义一样,像一颗新生的明星却又用及其快的速度陨落,这两种可能对印度人民来说都没有好处,因为政局的动荡对经济的影响是很大,而且一旦引发了战争,说要恢复可不是那么容易,特别对当时那么贫困的印度,无疑是雪上加霜。
  还有一种做法的就是发动政变,但是当时的经济命脉可都是掌握的大英帝国的贵族上,没有了雄厚的经济支持要获得一个国家的政权谈何容易呢?当时巴黎公社也是靠着民众的一腔热情取得了当时巴黎的政权,但是就是因为没有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几个月之后还是眼睁睁地把自己辛苦得来的政权还回去。当时,英国的地主在印度有着绝对的话事权,他们说一就一,印度的农民一点都不敢违抗,就像其中有一个地主叫那里的人民只种某种植物,他们也就只可以种那一种植物,这样的情况,印度人又怎么可以把自家的经济话事权拿回来呢?又怎么可以轻轻松松让人家把印度这一块肥肉还回来呢?
  而说回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是最好的办法,他们没有搞事,也没有策划政变,就算政府那边想抓他们小辫子也没有办法,他们就是没有配合政府的某些行动而已,政府那边也不能因为这就把他们全抓起来。他们这种做法直击了人性的脆弱,看似无用,却比枪杆子出政权和经济政变等方法更加地有用,更加地有效率而且更加地被人所尊敬。记得,甘地曾经几度地说过:“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的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的,好好想想,永远都是这样。”甘地懂得这个道理,其实所谓的非暴力,也就是和谐,这是人类的最终归宿,任何因暴力而取得的成果,终会为暴力所夺去,在面对棘手的问题时,暴力往往是人类最先想到的解决方式,但他永远不是最好的。所以人性的弱点成为了他强而有力的武器。最后他们也开始制衣,开始制盐,慢慢地满足自己的生活,是自己脱离了英帝国主义的统治也还是可以活下去,他们想全世界证明他们懂得自立自强,再也而不再是依靠英帝国的施舍才能存活的附属国。
  最后,我想说的是,当时可能会有第二条路可以让印度独立,但是我相信甘地所选择的这一条路是最适合当时的印度。
  而我通过了这一部电影,我领略到什么是伟人的风采。他的一生都是那般的轰轰烈烈,也许在他的眼中没什么,自己只是在做一些自己认为要做的事而已,但是我却对他的崇拜到了极致。他的大半生差不多都是在监狱里渡过的,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印度的人民,知道死的一刻,他的财产和当时回到印度一样都是一无所有,两袖清风,这样人怎么叫人不钦佩呢?
  最后,我想用某人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这一篇观后感。“当世界横遭暴力蹂躏之时,甘地建议人们走另一条道路,即非暴力主义。他宣传非暴力学说,终于发动了印度人民大众,奋起将英国驱赶出印度半岛。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在欧洲大陆,正当政客们滔滔不绝地发表蛊惑人心的演说,独裁者们声嘶力竭地鼓噪一时,甘地却静悄悄地唤起地球上人口众多的国家的人民群众。他招贤纳士,既不求助于权势,也不乞灵于钱财的诱惑力,而是以下述教诲号召他们:‘愿意追随我的人们,你们必须准备以地作床,身穿粗布,黎明即起,节制食欲,清理厕所。’他建议同伙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布衣服,作为这支大军的军服。颜色浅淡的土布衣服,牢固将印度人民大众团结起来,正象褐色的军服把欧洲独裁者的军队联系在一起一样。”

甘地篇3:甘地传观后感汇总


  纵算时光流逝,有些经典影片还是久久停留在记忆里,让人赞叹,让人激动,让人智力提升,让人知道在这些光与影的胶片上,曾经凝聚了心血,责任,良知跟超越普通情感的爱。
  甘地传观后感第一篇
  1982年,导演Richard Attenborough带着这部电影,一举1982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男主在内的8项大奖。为了拍摄《甘地传》,Richard Attenborough用了20年来准备,3年来拍摄。不说其他,就这份耐心跟细致,也在当下急功近利的电影行当几乎是不能想象的。
  影片从甘地遇刺倒叙开始。规模宏大的葬礼,匍匐在地嚎啕悲恸的印度人民,各国政要肃穆走在送葬人群里。旁白是一段西方报道:“这个盛大葬礼的死者,死时和他活着的时候一样。一个平民,没有任何的财富,没有任何的财产,也没有任何的官衔。圣雄甘地,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地方长官,也没有任何科学成就可以夸耀。也不是一名艺术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界政府代表和高官贵人,在此齐聚一堂,想这位绑着缠腰布的棕肤色小个子致最后的敬意,他领导印度走向自由,诚如马歇尔所说:圣雄甘地,是人类良心的代言者,他就是使得谦逊及真理的力量,能够战胜帝国。爱因斯坦说:后代子孙将无法相信,世上曾活生生的出现过这号人物。”
  一个“披着一块脏布的乞丐”(丘吉尔语)为什么能获得世界性的荣誉,能在强权林立的上世纪中叶靠温和的革命方式逼迫大英帝国让步,取得自己国家独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人类良知战胜拳头,仇恨跟枪炮的一次典范。
  上世纪初印度,已被英国殖民百年之久,广褒的恒河平原漂荡着愚昧跟落后,英帝国殖民者巧妙的把殖民思想渗透到印度社会的每一根血管。当时中国洋务派领袖张之洞在其《学堂歌》中就写道:波兰灭,印度亡,犹太遗民散四方。在他的《军歌》中也引印度为鉴,(军歌第三段):方令五洲万国如虎豹,倚恃强兵利械将人骄。我国文弱外人多耻笑,若不自强瓜分岂能逃。请看印度国土并非小,为奴为马不得脱笼牢。请看犹太国名本古老,只因无君践踏如草茅。
  张之洞用沉叹语气告诫国民,如不维新自强,中国终会沦为印度第二。此时,刚刚从伦敦取得律师资格的印度精英甘地在南非遭到种族歧视的羞辱。一辆列车上,他被赶下头等车厢。虽然他是英帝国法院授予资格的律师,虽然他持有头等车厢车票,但仍被从列车赶下,抛弃在一个凄凉的小站。原因只有一个,他的肤色。讽刺的是,在他被赶下列车的前刻,西装革履的他还捧着圣经,跟一黑人火车驿夫讨论基督的平等。
  在南非,甘地感受到强烈的种族歧视,有色人种不能跟白人并肩走在人行道上,不能跟白人乘坐同一辆车厢。他愤怒了,聚众烧了身份证,向政府发出请求平等的呼吁。等待他的是——警察,棍棒跟监狱。由此,甘地走上对抗英政府的曲折道路。
  按照我们从小所受的革命教育观念: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动。扫把不到,灰尘不会自己飞走。在这种观念下:武装镇压就反之武装起义,白色恐怖就有红色恐怖,屠杀就搞暗杀。才是颠覆不破的革命真理,而那温文尔雅的请愿,妥协,祈求统治者诸等行为,是小资产阶级软弱性,是革命中的投降派。
  而在甘地看来,流血跟武力是不足取的,是最不能接受的革命方式。电影里,甘地请愿,被捕,被拒绝,被棍棒打伤。于是他号召人民不交税,不用进口东西,自己去海边晒盐,自己纺纱织布。不对抗,不合作,沉默抵制暴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他算是掐着了英帝国的命门。这个伦敦大学毕业的小个子律师,用“非暴力不抵抗”的法宝加上性命摘下了“女王王冠上最大的宝石——英属印度”。
  《甘地传》中,有大段甘地绝食镜头。绝食,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中重要手段。也超越了我们常见的武装暴动,流血冲突等革命见解。当遇到革命冲突焦点不能调和,革命阵营内部纠缠不清,大家为了各自利益开始丧失理智时候,甘地的绝食成为平熄冲突,调节矛盾的良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谓“圣雄”,舍身成仁是第一步。
  爱是成为“圣雄”的第二步。大爱无疆,超越民族信仰。《甘地传》中有一幕,印度教教徒跟伊斯兰教教徒爆发冲突,相互仇杀。印度教出身的甘地毅然住进骚乱最严重地区的一个伊斯兰教徒家里,呼吁两教人民停止仇杀,并开始绝食,直到大家放弃仇杀为止。一个印度教教民拜见因绝食虚弱之极的甘地,说伊斯兰教徒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这仇恨怎能消除。甘地平静说:去找一个同样失去父母的伊斯兰孤儿,把他抚养成人!
  电影中,甘地被刺后发出一声轻叹:my god!涵义深远,颇多玩味。据说在甘地墓碑上这句话被改成印度语:“嗨,罗摩?”(我的天!)。我想,这种改动并非甘地所要,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如海洋般宽阔胸襟跟慈悲怜悯的无穷爱。
  这正是“圣雄甘地”的大爱。也是这部《甘地传》打动人心之处。
  《甘地传》里,对“圣雄”这个源自梵语词汇做了解释:圣雄(Mahatma),梵语敬语:伟大的灵魂。
  甘地传观后感第二篇
  印度圣雄甘地24岁时在南非就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比起历史上血溅疆场你死我活的正面冲突抗争,他的方法消极得近乎天方夜谭;但就是这样一个貌似不合理的斗争方法,却在印度独立运动中取得空前成功,震动整个西方世界。
  甘地的“非暴力”斗争主要用来对抗不合理的社会法律制度。他在南非带头烧毁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在印度公然对抗英政府的食盐公卖私自制私盐。在三八朗地区被捕后,被法庭喝令离开三八朗,甘地不自辩,不服从,直言自己是知法犯法,甘愿坐牢。后来在冲击达拉撒纳食盐厂行动中,他的追随者们一排一排走上前直面守卫警察的大棒,一个个被打得头破血流滚下田埂。一排倒下了,妇女接应包扎,下一排再义无反顾的冲上去,毫不反抗,悲壮的迎接血的洗礼。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中心是用自我牺牲的行动反衬统治者压迫者的残暴丑陋,用高尚对比卑贱,让对方自行醒悟从而幡然悔改。这与基督教的“打完左脸打右脸”和佛教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做法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后者是比喻,甘地则是血的实践。从电影的短暂描述中分析,这种与人的本能反应完全逆向而为的民权斗争方法之所以能起作用,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媒体的自由报道;二是英国政府的面子。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9353/

推荐访问:甘地定义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