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公式]物质的量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4 15:00:04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篇一:[物质的量]关于物质的量教学反思

  物质的量——摩尔(mol)作为纽带,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固然很重要。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物质的量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物质的量教学反思篇【一】
  摩尔虽然和千克、米一样也是一个单位,但学生却感到无法建立起它和“物质的量”的联系。有的学生反映物质的量不就是物质的质量或者数量吗?质量和数量不都有各自的单位吗?何必再来一个摩尔。学生问题不少,使教学内容难以推进。回头想来几乎每界高一学生在学这一内容时,大部分学生都很煎熬。仔细一想,并不是学生笨,初中“微粒观”的过低要求是导致物质的量计算失败的客观原因。
  初中化学课标对微粒观的要求“(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知道”是教学中最低层次的要求,从以上诸多的“知道”可以看出,()初中课标对初中学生“微粒观”的要求仅仅是能感受微粒的客观存在的直观的层面上,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要求会看,不要求会画,1至18号元素不要求背诵。对于电子,初中学生仅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关系密切”。由此看来初中课标对微粒观要求是偏低的,它导致初高中教材的脱节。
  作业中的典型问题如“1个CO2含1个C原子, 1molCO2含1个C原子”,可见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物质的量的定义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高一学生的想象能力普遍不能满足从宏观到微观之间的相互过渡的需要,根据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经常给学生举例子。我常用的一个例子是一箱啤酒装12瓶啤酒,两箱啤酒共有24瓶啤酒,x箱啤酒共有12x瓶啤酒。1mol微观粒子就像一箱啤酒是一个集体,只不过一箱啤酒的个体是12个,而1mol微观粒子个体是6.02×1023个。当学生感到概念模糊时,不要直接想微观粒子的情况,而是想想啤酒的集体“箱”和个体“瓶”的关系。
  好在“物质的量”不同于其他化学概念或原理,没有讲透会产生“夹生饭”现象,“物质的量”及其衍生概念学生会在应用中逐渐深化,“物质的量”的应用需要渗透到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不宜一蹴而就而重在逐渐形成,不搞一步到位,讲究细水长流,在应用中强化,随着教学深入而逐渐加深而提高难度。
  物质的量教学反思篇【二】
  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初学时会将“物质的量”与“物质量”混为一谈,在教学中可以类比学生学过的一些物理量,如质量、时间、长度、温度、电流强度等,这样学生就可真正体会“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意义。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
  本节课通过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我们熟悉的知识来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设计实验:如何用普通天平测量一粒大米的质量?也可以安排在课前完成。然后进一步假设,如果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粒的大米能满足全球 60 亿人吃多久?学生通过计算可以深刻体会到摩尔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
  在进行物质的量教学时,我是按以下程序进行教学的:
  (1) 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给出物质的量的符号
  (2) 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3) 介绍摩尔的基准,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4) 讨论使用摩尔的注意点
  (5) 讨论出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式
  (6) 例题分析
  (7) 习题巩固
  (8) 师生共同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在进行摩尔质量的教学时,先回顾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知道一个氧原子的质量和一个碳原子质量比为 16:12 ,然后同时扩大 NA 倍,比值还保持不变,而 1 摩尔碳原子质量为 12 克,所以 1 摩尔氧原子质量为 16 克,可以进行推广, 1 摩尔任何原子的质量当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这样摩尔质量的理解便顺理成章。在进行物质的量计算教学时,以两个关系式为抓手:
  N=n · NA
  在解题过程中强调带单位运算,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因为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篇二:[物质的量]量的计量课件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是,有时需要把同一种量、不同计量单位之间进行改写。分享了《量的计量》的课件给大家学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质量和时间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3.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1.常用的计量单位
  第1教时(总第41教时)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教材第77-79页的内容,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十八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表象,比较系统地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及其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想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到一个森林公园去玩,偶然看到一棵很粗的树,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才能更准确地将这棵树的树干有多粗讲述给自己的朋友听?”
  引导学生用“量”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正确的给予肯定。
  二、教学计量的产生
  “刚才大家已经说了很多种办法。不管是用绳子围还是用手臂围,是不是都用到了测量的方法?其实,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量物体的长度、量土地的面积、称物体的重量、计算劳动的时间等等。长度、面积、重量、时间等都是量。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并用数表示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量的计量’中的‘常用的计量单位’。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计量是怎样产生的?”
  讲述的同时,板书课题:
  1.常用的计量单位
  计量的产生
  “早在古代,人们为了比较两个或几个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就已经有了计量的需要。比如:拿两条绳子比比谁长谁短(教师演示)。由于有时不便于比较,比如黑板或桌子的长和宽就不能直接放到一起比较,人们就选定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用它来量所要比较的两个物体的长短,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例如,我国古代曾把中指顶端一节的长度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

篇三:[物质的量]高中物理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教案设计

  一、 预习目标
  1、 知道描述交变电流的相关物理量
  2、 知道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二、 预习内容
  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1、瞬时值:正弦交流电瞬时值的表达式为:
  电压瞬时值:( ) 电流瞬时值:( )
  2、最大值:交流电的最大值反映的是交流电大小的变化范围,当线圈平面与磁力线平行时,交流电动势最大值:(Em=NBSω),
  瞬时值与最大值的关系是:(-Em≤e≤Em)
  3、有效值: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即在同一时间内,跟某一交流电能使同一电阻产生相等热量的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该交流电的有效值,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关系是:
  (E=Em/ U=Um/ I=Im/ )
  各种交流电电气设备上所标的、交流电表上所测得的以及在叙述中没有特别加以说明的交流电的最大值,都是指( )
  4、平均值:交流电的平均值是交流电图像中波形与横轴所围的面积跟时间的比值,用(e=nΔΦ/Δt)计算
  5、表征交变电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①周期T:电流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用的时间。单位:s .
  ②频率f:一秒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单位:HZ.
  ③角频率ω:就是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的角速度。单位:rad/s.
  ④角速度、频率、周期的关系(ω=2πf=2π/T)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l、掌握表征交变电流大小物理量.
  2、理解有效值的定义并会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3、掌握表征交变电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学习重难点:表征物理量及物理量间的关系,并能熟练解决相关问题
  二、学习过程
  1、写出正弦式交变电流电动势的最大值、瞬时值、有效值以及平均值表达式?
  2、峰值、有效值和平均值有什么区别?
  3、对于正弦式交变电流其有效值与最大值得关系是: ,是不是对一切交变电流都是如此?
  3、在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中,那些地方应用有效值?那些地方应用最大值?那些地方应用平均值?
  三、反思总结
  本节课学习的是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如:周期和频率表示交变电流周期性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最大值表明交变电流在变化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大数值,反映了交变电流的变化范围;而有效值反映的是交流电的热效应在时间上的平均效果。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当堂检测
  1、电阻R1、R2与交流电源按照图1方式连接,R1=10Ω,R2 =20Ω。合上开关S后,通过电阻R1的正弦交变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则 ( )
  A.通过R1的电流有效值是1.2A
  B.R1两端的电压有效值是6V
  C.通过R2的电流最大值是1.2 A
  D.R2两端的电压最大值是6 V
  答案:BD
  2、如图2所示,表示一交流电的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其中电流正值为正弦曲线的正半周,则该交流电的有效值为多少?
  答案: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图5-2-1表示一交变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此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是:( )
  A.5 安 B.5安 C.3.5 安 D. 3.5安
  答案:B
  2、如图5-2-2所示,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冂”形导线框可绕AB轴转动,已知匀强磁场的磁感强度B=5 /πT,线框的CD边长为20cm.CE、DF长均为10cm,转速为50r/s,若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
  (1)写出线框中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
  (2)若线框电阻r=3,再将AB两端接“6V,12W”灯泡,小灯泡能否正常发光?若不能,小灯泡实际功率多大?
  解析:(1)注意到图示位置磁感线与线圈平面平行,瞬时值表达式应为余弦函数,先出最大值和角频率:
  ω=2πn=100πrad/s
  Em=BSω=5 /π×0.2×0.1×100π=10 (V)
  所以电动势瞬时表达式应为:e=10 cos100πt(V)。
  (2)小灯泡的电阻为R=U额2/P额=62/12=3Ω,
  先求出交变电流电动势有效值 E=Em/ =10(V)
  此后电路可看成恒定电流电路,由于R=r, U=Em/2=5V,小于额定电压,故小灯泡不能正常发光。其实际功率是p=U2/R=52/3=25/3=8.3(W)
  3、将电阻为r的直导线abcd沿矩形框架边缘加以弯曲,折成“п”形,其中ab=cd=L1,bc=L2。在线端a、d间接电阻R和电流表A,且以a、d端连线为轴,以角速度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如图5-2-3所示,求:
  (1)交流电流表A的示数;
  (2)从图示位置转过90°角的过程中,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
  (3)写出弯曲导线转动过程中,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的电动势的表达式。
  解析:(1)弯曲导线转到图示位置时有感应电动势的峰值为Em=BL2ωL1= BωL1L2
  产生电流的峰值为Im=Em/(R+r)= BωL1L2/(R+r)
  电流表A的示数I=Im/ = BωL1L2/2(R+r)
  (2)由图示位置转过90°角所用时间t=T/4=π/2ω
  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为QR=I2Rt=πωR B2L12L22/4(R+r)2
  (3)电动势为e=Emcosωt= BωL1L2cosωt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9182/

推荐访问:物质的量公式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