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象形字图片]牛的象形字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1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牛的象形字篇(1):《诗经》与牛


  :牛这种动物在《诗经》中主要用作祭品,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牛角也可充当饰物或酒器等,但再神圣也毕竟是死的物品。而《君子于役》和《无羊》中的牛则鲜活生动,饱含着诗人深情,成为田园风光的可爱物象。

  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十二属相以丑为牛,也就是牛年。牛之所以被称为丑牛,是因干支记时中丑是半夜一到三点,此时牛反刍明显,因而得名,绝非貌丑之故。相反,唐末京师人刘训把牛比为“黑牡丹”。苏轼诗云:“独有狂居士,求为黑牡丹。”牛以其勤劳耐干、任劳任怨、富于牺牲等精神而深受人们喜爱和赞赏,历代文人写下许多歌颂牛的诗篇,如唐李纲的《病牛》有“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陈与义的《题牧牛图》有“日斜睡足牛背上,不信人间有广舆”。生活中常用的牛气冲天、庖丁解牛、汗牛充栋、九牛一毛、牛刀小试等成语也多半是褒义的。
  “牛”这个象形字( )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取象于牛的头部特征:上边两个角,角下两只耳朵。《说文解字》说牛:“象角头三封尾之形也”。牛上弯而对称的是牛角,中间部分象牛头,又象牛鼻。《周颂•良耜》形容牛角的弯曲说:“有 其角。”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称:“卜辞牡牝字无定形,牛羊犬豕马鹿均随类赋形,而不尽从牛作。”后代固定地以“牛”作为“牝牡”的偏旁有其原因,《说文解字》云:“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牵牛”见于《小雅•大东》“ 彼牵牛,不以服箱。”牵牛星徒有虚名,不像牛那样会驾车。牛在古人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先民便用牝牡泛指所有的雌性或雄性动物:牡既可指雄禽,如《匏有苦叶》“雉鸣求其牡”;也可指公兽,如《硕人》“四牡有骄”。牛在《诗经》这部古老诗集中有何功用呢?先民又是怎么看待它们的呢?
  一
  据传我国在公元前七千年左右便开始养牛,当时为了吃肉。黄帝时代开始用牛驾车,西周时又用它耕田。而《诗经》中的牛主要用作祭品。《礼记•王制》云:“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牛羊猪三牲全备者,谓之太牢;只有猪羊者,曰少牢。《鲁颂• 宫》:“秋而载尝,夏而 衡。白牡 刚,牺尊将将。”为了使秋天祭祀用的牛完好无伤,夏天就用栏木把它们圈养隔离起来,足见郑重其事。用红色和白色的公牛祭祀,还要把酒尊也做成牲牛的形状。
  《小雅•楚茨》:“ (洁)尔牛羊,以往 尝。”冬天和秋天的祭祀分别称为 尝。《周颂•我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煮好并献上牛羊祭品,恭敬地放在右方供神享用。《小雅•大田》“来方 祀,以其 黑”和《信南山》“祭以清酒,从以 牡”是以赤色和黑色的牛羊为贡品来祭天。
  此外,《诗经》用牛尾来装饰物品。《吕氏春秋》记载古人把牛尾作为舞蹈的道具:“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风•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陈奂疏云:“谓之干旄者,以注旄于干首,故《释天》云:‘注旄首曰旌。’李巡曰:‘旄牛尾注干首。’”干旄是在顶端饰有牦牛尾的旗杆,当时用它表示一定的身份,《毛传》说:“注旄于干首,大夫之旃也。”《小雅•出车》之“建彼旄矣”与此同。早在夏朝,“西南夷常贡旄牛尾,为旌旗之饰,《书》《诗》通谓之旄。”
  也有用牛角做酒器的。如《周颂•丝衣》也有“兕觥其 。旨酒思柔。”兕觥是用野牛角制成的酒杯。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古代社会中是头等大事,而《诗经》中作为祭品的牛,无疑为人类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不管这些牲牛如何神圣光洁,它们毕竟是死的物品。难怪庄子不愿做“郊祭之牺牛”,而宁愿做“游戏污渎之中自快”的小猪。不过,《诗经》也有些篇目把牛作为田园风物进行描写,极其生动活泼,令人叫绝,简直如范曾笔下的牧牛图一般。
  二
  生活中的牛自然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生民》“牛羊腓字之”,马瑞辰解释说:“《说文》:‘字,乳也。’字、乳、育三字同义。”牛羊非但不践踏弃置在巷道中的后稷,还用小腿肚子庇护他,并哺乳他,何等的仁爱!《小雅•黍苗》“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有负任者,有挽辇者,有将车者,有牵傍牛者,叙述的是役夫建筑谢城的辛劳和勤恳。《何草不黄》中有“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行进在旷野中的牛何其自在!《诗经》里的牛有时还是点缀风景的道具,常与“羊”一道成为田园风光中的可爱物象,最典型的是《小雅•无羊》和《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为少妇思念征夫的诗歌,质朴无华,情真意切。诗分两章,各有一句写牛:“日之夕兮,羊牛下来”,“日之夕兮,羊牛下括”。太阳下山,牛羊回圈了,少妇触景生情,不禁引发了对丈夫的思念。牛羊在这里就不仅仅是景致,而是饱含着深情,引人联想:日暮时分,吃饱了嫩草的羊撒着欢儿地跑回来,哞哞叫的小牛撵着母牛也神气十足地归来了,农家小院里顿时呈现出一派欢腾景象!而在外服役的丈夫却归期杳杳。牛羊对妇人思夫起到了反衬作用,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据毛序,《无羊》是宣王考牧之作,郑玄解释说:“厉王之时,牧人之职废。宣王始兴而复之,至此而成,谓复先王牛羊之数。”④全诗纯用“赋”法,却体物入微,再现了一幅乡村放牧图,对牛羊的描摹极其逼真:“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 。”诗以反问句开头,问得突兀,却又诙谐有情,极力抒发诗人乍一见到众多牛羊的惊奇、赞赏之情。“《毛传》:‘黄牛黑唇曰 。’瑞辰按:《尔雅》又云‘牛七尺曰 ’,诗义当取此,极言肥大者之多尔。”⑤尔是牧人,用第二人称的方法直指,给人以亲切感。“三百”和“九十”都是虚指,极言牛羊之众多,以数目突出牛羊成群、尽情欢腾的情状,表达了对牛羊繁盛、人丁兴旺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接下来的四句更为神妙:“尔羊来思,其角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体物而传神,可谓“诗中有画”。画图绘物重在传神,但一般总有两种遗憾:一是物象不足不真难以传神。二是物象太盛又压住了神韵。所谓神韵者正是“ ”、“湿湿”的感觉。《毛传》解释这两个叠音词说:“聚其角而息 然。 而动,其耳湿湿然。”即“ ”是一群羊犄角挨犄角的情状,“湿湿”是众多的牛随着咀嚼而摇耳的样子。诗人抓住牛羊身上最富特征的部位,用两个叠音词稍加描摹,那羊角簇立、牛耳耸动的奇妙景象,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几句简直是神来之笔,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第二章对牛羊和牧人进行动态描写:“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 。”讹,《毛传》:“动也。”前三个排比句写散布四处的牛羊自得其乐的情状:它们摇头摆尾,互相耍斗,有的跑到山坡上缓缓“散步”,有的下水涧俯首饮水,有的静卧草间闭目养神,有的在耸动耳朵、细咀慢嚼。一切是那么自然灵动,无拘无束。此时,蓝天、白云、绿草、羊牛、牧人以及山坡、池边等交织成一幅清丽的放牧图。人与自然界的美景和动物构成何等和谐的艺术境界!纯用白描手法,而运笔变化无端,节奏舒缓,轻笔点染,韵味悠远。方玉润叹其“以见人物并处,两相习自不觉其两相忘耳。其体物入微处,有画手所不能到。晋、唐田家诸诗,何能梦见此境?”
  第二章末两句“三十维物,尔牲则具”,郑玄《笺》云:“牛羊之色异者三十,则女之祭祀,索则有之。”注意,这里的“物”用的正是其本义,指杂色牛,“王国维:卜辞中‘物’为杂色牛之称。作为‘万物’的‘物’是引申义。”诗句说用作牺牲的各种毛色的牛羊都已备齐,随时可以取用。古代不同的祭祀要用不同毛色的牲畜,《周礼•地官•牧人》云:“凡阳祀,用 牲毛之。阴祀,用黝牲毛之;望祀,各以其方之色牲毛之。”方玉润则认为“尔牲则具”为全诗的主脑,“盖祭祀、燕飨及日用常馔所需,维其所取,无不具备。所以为盛,固不徒专为牺牲设也。”
  这些诗篇中的牛羊都已成为农村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先民对牛羊充满了热爱之情,所以诗人笔下才能活泼泼地呈现出牛羊动人的情状。这两篇诗不借助比兴而全用赋法,却也是颇具神韵的上乘之作。
  牲牛和兕觥、干旄等已经永远沉淀在历史的尘埃中了。风干的物品让我们记起它们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而今打开《诗经》这扇窗口,牛的风韵犹存,它们活泼可爱的情状宛然在目。牛年吟诵并回味《诗经》这部经典中关于牛的名句名篇,了解牛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功用及其在古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无疑是一件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

牛的象形字篇(2):浅析《诗经》与牛


  牛这种动物在《诗经》中主要用作祭品,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牛角也可充当饰物或酒器等,但再神圣也毕竟是死的物品。

  “牛”这个象形字( )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取象于牛的头部特征:上边两个角,角下两只耳朵。《说文解字》说牛:“象角头三封尾之形也”。牛上弯而对称的是牛角,中间部分象牛头,又象牛鼻。《周颂•良耜》形容牛角的弯曲说:“有 其角。”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称:“卜辞牡牝字无定形,牛羊犬豕马鹿均随类赋形,而不尽从牛作。”后代固定地以“牛”作为“牝牡”的偏旁有其原因,《说文解字》云:“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牵牛”见于《小雅•大东》“ 彼牵牛,不以服箱。”牵牛星徒有虚名,不像牛那样会驾车。牛在古人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先民便用牝牡泛指所有的雌性或雄性动物:牡既可指雄禽,如《匏有苦叶》“雉鸣求其牡”;也可指公兽,如《硕人》“四牡有骄”。牛在《诗经》这部古老诗集中有何功用呢?先民又是怎么看待它们的呢?
  一
  据传我国在公元前七千年左右便开始养牛,当时为了吃肉。黄帝时代开始用牛驾车,西周时又用它耕田。而《诗经》中的牛主要用作祭品。《礼记•王制》云:“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牛羊猪三牲全备者,谓之太牢;只有猪羊者,曰少牢。《鲁颂• 宫》:“秋而载尝,夏而 衡。白牡 刚,牺尊将将。”为了使秋天祭祀用的牛完好无伤,夏天就用栏木把它们圈养隔离起来,足见郑重其事。用红色和白色的公牛祭祀,还要把酒尊也做成牲牛的形状。
  《小雅•楚茨》:“ (洁)尔牛羊,以往 尝。”冬天和秋天的祭祀分别称为 尝。《周颂•我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煮好并献上牛羊祭品,恭敬地放在右方供神享用。《小雅•大田》“来方 祀,以其 黑”和《信南山》“祭以清酒,从以 牡”是以赤色和黑色的牛羊为贡品来祭天。
  此外,《诗经》用牛尾来装饰物品。《吕氏春秋》记载古人把牛尾作为舞蹈的道具:“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风•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陈奂疏云:“谓之干旄者,以注旄于干首,故《释天》云:‘注旄首曰旌。’李巡曰:‘旄牛尾注干首。’”①干旄是在顶端饰有牦牛尾的旗杆,当时用它表示一定的身份,《毛传》说:“注旄于干首,大夫之旃也。”《小雅•出车》之“建彼旄矣”与此同。早在夏朝,“西南夷常贡旄牛尾,为旌旗之饰,《书》《诗》通谓之旄。”
  也有用牛角做酒器的。如《周颂•丝衣》也有“兕觥其 。旨酒思柔。”兕觥是用野牛角制成的酒杯。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古代社会中是头等大事,而《诗经》中作为祭品的牛,无疑为人类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不管这些牲牛如何神圣光洁,它们毕竟是死的物品。难怪庄子不愿做“郊祭之牺牛”,而宁愿做“游戏污渎之中自快”的小猪。不过,《诗经》也有些篇目把牛作为田园风物进行描写,极其生动活泼,令人叫绝,简直如范曾笔下的牧牛图一般。
  二
  生活中的牛自然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生民》“牛羊腓字之”,马瑞辰解释说:“《说文》:‘字,乳也。’字、乳、育三字同义。”牛羊非但不践踏弃置在巷道中的后稷,还用小腿肚子庇护他,并哺乳他,何等的仁爱!《小雅•黍苗》“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有负任者,有挽辇者,有将车者,有牵傍牛者,叙述的是役夫建筑谢城的辛劳和勤恳。《何草不黄》中有“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行进在旷野中的牛何其自在!《诗经》里的牛有时还是点缀风景的道具,常与“羊”一道成为田园风光中的可爱物象,最典型的是《小雅•无羊》和《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为少妇思念征夫的诗歌,质朴无华,情真意切。诗分两章,各有一句写牛:“日之夕兮,羊牛下来”,“日之夕兮,羊牛下括”。太阳下山,牛羊回圈了,少妇触景生情,不禁引发了对丈夫的思念。牛羊在这里就不仅仅是景致,而是饱含着深情,引人联想:日暮时分,吃饱了嫩草的羊撒着欢儿地跑回来,哞哞叫的小牛撵着母牛也神气十足地归来了,农家小院里顿时呈现出一派欢腾景象!而在外服役的丈夫却归期杳杳。牛羊对妇人思夫起到了反衬作用,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据毛序,《无羊》是宣王考牧之作,郑玄解释说:“厉王之时,牧人之职废。宣王始兴而复之,至此而成,谓复先王牛羊之数。”全诗纯用“赋”法,却体物入微,再现了一幅乡村放牧图,对牛羊的描摹极其逼真:“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 。”诗以反问句开头,问得突兀,却又诙谐有情,极力抒发诗人乍一见到众多牛羊的惊奇、赞赏之情。“《毛传》:‘黄牛黑唇曰 。’瑞辰按:《尔雅》又云‘牛七尺曰 ’,诗义当取此,极言肥大者之多尔。”尔是牧人,用第二人称的方法直指,给人以亲切感。“三百”和“九十”都是虚指,极言牛羊之众多,以数目突出牛羊成群、尽情欢腾的情状,表达了对牛羊繁盛、人丁兴旺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接下来的四句更为神妙:“尔羊来思,其角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体物而传神,可谓“诗中有画”。画图绘物重在传神,但一般总有两种遗憾:一是物象不足不真难以传神。二是物象太盛又压住了神韵。所谓神韵者正是“ ”、“湿湿”的感觉。《毛传》解释这两个叠音词说:“聚其角而息 然。 而动,其耳湿湿然。”即“ ”是一群羊犄角挨犄角的情状,“湿湿”是众多的牛随着咀嚼而摇耳的样子。诗人抓住牛羊身上最富特征的部位,用两个叠音词稍加描摹,那羊角簇立、牛耳耸动的奇妙景象,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几句简直是神来之笔,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第二章对牛羊和牧人进行动态描写:“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 。”讹,《毛传》:“动也。”前三个排比句写散布四处的牛羊自得其乐的情状:它们摇头摆尾,互相耍斗,有的跑到山坡上缓缓“散步”,有的下水涧俯首饮水,有的静卧草间闭目养神,有的在耸动耳朵、细咀慢嚼。一切是那么自然灵动,无拘无束。此时,蓝天、白云、绿草、羊牛、牧人以及山坡、池边等交织成一幅清丽的放牧图。人与自然界的美景和动物构成何等和谐的艺术境界!纯用白描手法,而运笔变化无端,节奏舒缓,轻笔点染,韵味悠远。方玉润叹其“以见人物并处,两相习自不觉其两相忘耳。其体物入微处,有画手所不能到。晋、唐田家诸诗,何能梦见此境?”
  第二章末两句“三十维物,尔牲则具”,郑玄《笺》云:“牛羊之色异者三十,则女之祭祀,索则有之。”注意,这里的“物”用的正是其本义,指杂色牛,“王国维:卜辞中‘物’为杂色牛之称。作为‘万物’的‘物’是引申义。”诗句说用作牺牲的各种毛色的牛羊都已备齐,随时可以取用。古代不同的祭祀要用不同毛色的牲畜,《周礼•地官•牧人》云:“凡阳祀,用 牲毛之。阴祀,用黝牲毛之;望祀,各以其方之色牲毛之。”方玉润则认为“尔牲则具”为全诗的主脑,“盖祭祀、燕飨及日用常馔所需,维其所取,无不具备。所以为盛,固不徒专为牺牲设也。”
  这些诗篇中的牛羊都已成为农村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先民对牛羊充满了热爱之情,所以诗人笔下才能活泼泼地呈现出牛羊动人的情状。这两篇诗不借助比兴而全用赋法,却也是颇具神韵的上乘之作。
  牲牛和兕觥、干旄等已经永远沉淀在历史的尘埃中了。风干的物品让我们记起它们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而今打开《诗经》这扇窗口,牛的风韵犹存,它们活泼可爱的情状宛然在目。牛年吟诵并回味《诗经》这部经典中关于牛的名句名篇,了解牛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功用及其在古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无疑是一件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

牛的象形字篇(3):有关汉字演变的故事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确切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然后伴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文字也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发展,到汉朝时才被取名为“汉字”。它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一样,是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5084/

推荐访问:牛的象形字图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