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附小]西师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7-17 19:00:17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西师]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各位老师们,你们是怎么样写教案的?看看下面的四年级的数学教案吧,请看: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1】
  平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页上的内容,第97页上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5~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平行的现象,理解平行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体会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3?经历探索平行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相交,你能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吗?
  学生画后,抽几个学生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教师:同学们能画两条相交的直线了,生活中有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吗?如果有,想象一下它们是什么样子。
  学生想象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图中的跑道线延长出去会相交吗?
  学生回答:不会相交。
  用多媒体课件延长跑道,证实学生的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另一个内容,平行。
  板书课题。
  [点评:从学生原有知识入手教学新知识,既有利于强化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又有利于学生通过相交与平移的比较深刻地认识平移的本质属性;这样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进行新课
  1?认识平行线。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平行现象。
  多媒体课件突出双杠、吊杆、长方形花台和新增加的铁轨图。
  教师:这些图形都反映了这样一些数学现象。
  多媒体课件闪动图中平行的两条边,并隐去图中的其他图形,只留下闪动的两条线。图6?4
  教师:这4组直线有什么共同特点?指导学生说出每组直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宽的,并且把每组直线延长出去,都永远不会有交点。
  教师:同学们选一组你喜欢的直线延长一下,看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学生选一组直线来延长后,汇报自己的结果。
  教师:你们所说的直线延长是在同一个平面内进行的延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引导学生说出:在正方形和长方形中,第①条边和第③条边互相平行,第②条边和第④条边互相平行。在第3个图形中,第①条边和第④条边互相平行,第②条边和第⑤条边互相平行,第③条边和第⑥条边互相平行。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意把生活中的平行现象抽象为数学现象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平行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且通过学生延长平行线和判断原来学习的图形中哪些线是平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
  2?画平行线。
  教师:我们可以用两个三角板或一个三角板和一把直尺画平行线。
  教师示范画平行线后,学生照老师的方法画平行线。画完后抽一个学生的练习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教师:同学们能画出下面直线的平行线吗?图6?6
  学生画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教师:画平行线时要注意些什么?你能给同学们提个醒吗?
  引导学生回答:画平行线时,用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的延长线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或直尺的短边)靠紧,另一个三角板(或直尺)靠着这个三角板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就可以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了。
  教师:用画平行线的方法还可以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的。
  教师用视频展示台上学生的作业来进行检验,让学生看清教师用三角板检验平行线的过程。
  教师: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检验图6?7中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是不是互相平行的吗?图6?7
  学生检验后,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演示检验的过程。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主要通过画平行线和检验平行线来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由于这两个操作都比较难,学生又没有相应的经验的支持,所以教学中采用了教师示范画平行线和检验平行线,然后让学生照着老师的方法进行操作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盲目性。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一说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通过学生说操作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操作更加规范,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水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97页的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5~8题,最后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2】
  画角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如图4?16)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图4?16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 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突出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特别强调确定端点,再从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射线。这个画法与角的定义是吻合的,通过学生画角,能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这个环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学层次清楚,每个环节的引导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这样清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画角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点评:由于用量角器画角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一是采用了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同时通过对“画角中最难的一步”的讨论,突出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练习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篇二:[西师]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以下是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学生32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幼儿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六、教学进度安排
  略

篇三:[西师]西师版《确定位置》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位置》这一课,我主要体现了以下设计理念:
  1、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实施“现实数学原理”,体现数学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
  2、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的自然生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教材简析
  《确定位置》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主要通过用数对来表示和确定位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建立初步的数形结合思想,对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有较大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之前已经有“列、排”的初步认识,但对“数对”这样的抽象知识没有丝毫的基础。但是,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从生活现实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表示和确定位置,并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建立观察——探索——思考——归纳——运用的数学思维体系。
  3、情感与价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现实性、价值性。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位置。
  五、教学实践及成效
  根据我的设计理念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课前活动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通过指定固定位置的学生为本课堂加油、鼓劲,帮助学生回忆有关“列、排”的知识,达到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的目的。
  2、创设现实的情境,层层引入,知识生成自然流畅,思维训练步步为营,让一个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轻松理解并接受。
  第一层,从学生熟悉的“班长的位置”创设“问题情境”,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班长的位置,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二层,通过采集学生发言中的重要信息,使学生明确用规范的语言来确定位置。第三层,适时提出质疑,把学生的直观思维引入抽象的思维,从而引出“数对”的概念。三个层次的教学,使课堂极富挑战性,培养了学生从形象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感受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学生已经能用语言规范、准确的描述班长、小青的位置时,提出质疑“谁能发明一种更简洁更巧妙的方法呢?”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这使“数对”的产生更具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主动参与,并大胆提出猜想,打破数学课堂中知识强加或者硬灌给学生这种陈旧的教学手段。
  4、闯关练习形式多样,环环紧扣,极富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闯关答题,实际上是一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练习过程。七关的练习,各有各的训练目标,知识螺旋上升,节节拔高。各种题型,训练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5、数学知识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课前的小活动及班长的位置都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从生活中产生,让数学更加生活化。通过找电影票、火车票的座号、地球经纬线等感知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知识在生活领域中的广泛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49741/

推荐访问:西师附小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