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的意义]管理成本

来源:企业管理范文 时间:2018-07-17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企业管理范文】

管理成本一:关于成本管理论文

  各位成本管理的朋友们,大家知道关于成本管理的论文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成本管理论文【1】
  摘要:文中论述了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永恒的主题,企业应采用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和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成本控制新理念。
  关键字: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法    人本特色的成本管理    成本系统管理
  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生存或谋求发展壮大,除了技术领先、资本雄厚之外,管理在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永恒的主题,成本控制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的经济增长已出现减缓迹象。目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已由去年同期的18.5%降至今年的15.2%,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尤其进入三季度以来,工业减速幅度呈明显扩大趋势。全国31个省区市有25个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速,减速幅度在5个百分点以上的省份大到了1/3。企业能否在这次危机中平稳度过,迎来严冬后的春天,成本控制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成本控制的基本含义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它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六个环节。这些环节按成本发生的时间先后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进行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对控制核算提出要求;事中控制进行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为分析、考核提供依据;事后控制进行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对预测计划提供信息。
  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二、引入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
  在现代制造业中,间接费用的比重极大地增加了,间接费用的结构和可归属性也彻底发生了改变,许多费用甚至完全发生在制造过程以外,如设计生产程序费用、组织协调生产过程费用、组织订单费用等等。加之现代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成本极大地减少。这就直接引发了作业成本法的产生。
  作业成本作为制造阶段成本控制目标。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本计算方法,是以生产的自动化、电脑化为基础,同适时制与全面质量管理紧密配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作业成本法是适应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制造环境和灵活多变的顾客化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顾客链为导向,以价值链为中心,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彻底的改造,强调协调企业内外部顾客的关系,从企业整体出发,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要求企业物资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各项作业形成连续、同步的“作业流程”,消除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使企业处于持续改善状态,促进企业整体的优化,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它改革了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并使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趋于一致,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作业成本计算法更加符合现实,其结果以更加精确的成本分解替代了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法对成本的看法是“不同目的下有不同成本”。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来更好地对他们的产品、服务进行定价,以便使他们收到的收入与所付出的成本能够配比;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所提供的信息更好地选择产品组合。因此以作业为基础的新的成本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是成本管理在成本控制方面的重要应用,也是成本控制系统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树立现代市场经济的成本控制新理念
  1、人本特色的成本管理观念
  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是以“重奖重罚”为主,它只强调管理企业的目的,而不注重达到目标的过程,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及作为一个人的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树立人本特色的成本管理观念,建立成本管理文化,仍有重要意义。
  其内容包括:
  ⑴ 树立全员成本意识。向全体职工进行成本意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全员成本意识,变少数人的成本管理为全员的参与管理。
  ⑵ 调动职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一是抓精神奖励,使人本特色的成本管理中的优秀职工获得耀眼的荣誉。二是抓物质鼓励,建立职工和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⑶ 开发职工成本管理的能力
  ①建设人才成长环境。一是心理环境建设,提高全体职工对“搞好成本管理,人才是关键”的认识。二是政策环境建设,企业在实行技术研究开发和管理创新中,出了问题应由领导承担失误责任,而取得成绩时,荣誉、奖励、署名权都属于科技人员。三是物质环境建设,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保证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②建立人才培训体系。一是设立专职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制定以岗位培训为主,以脱产培训、专题进修为辅的教育培训计划制度等。二是在岗锻炼,迅速提高职工成本管理的理论认识和技能。
  2、成本系统管理观念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⑴ 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应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产品的设计,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管理的要求对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如在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就是一种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手段。
  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
  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心应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管理,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也就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如相关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未来成本等。
  关于成本管理论文【2】
  论文摘要:浅论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
  论文关键词: 施工企业 成本控制 成本分析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成本控制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施工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要在项目成本控制中以尽量少的物化消耗和活劳动消耗来降低工程成本,把影响工程成本的各项耗费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必须加强施工成本控制。
  1施工成本控制的依据
  1.1工程施工承包合同
  施工成本控制要以工程承包合同为依据,围绕降低工程成本这个目标,从预算收入和实际成本两方面,努力挖掘增收节支潜力,以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2施工成本计划
  施工成本计划是根据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施工成本控制方案,既包括预定的具体成本控制目标,又包括实现控制的措施和规划,是施工成本控制的指导文件。
  1.3进度报告
  进度报告提供了每一时刻工程实际完成量,工程施工成本实际支付情况等重要信息。施工成本控制工作正是通过实际情况与施工成本计划相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别,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措施改进以后的工作。此外,进度报告还有助于管理者及时发现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事态还未造成重大损失之前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损失。
  1.4工程变更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工程变更是很难避免的。工程变更一般包括设计变更、进度变更、施工条件变更、技术规范与标准变更、施工次序变更、工程数量变更等。一旦出现变更,工程量、投资都必将发生相应地变化,从而使得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因此施工成本管理人员就应当通过对变更要求当中各类数据的计算、分析,随时掌握变更情况,判断变更以及变更可能带来的索赔量等。
  除了上述几种施工成本控制工作的主要依据以外,施工组织设计、分包合同等也都是成本控制的依据。
  2施工成本控制的步骤
  在确定了施工成本计划之后,必须定期地进行施工成本计划值与实际值的比较,当实际值偏离计划值时,分析产生念头的原因,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以确保施工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其步骤如下:
  2.1比较
  按照确定的方式将施工成本计划值与实际值逐项进行比较,以发现施工成本是否已超支。
  2.2分析
  在比较的基础上,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偏差的严重性及偏差产生的原因。这一步是施工成本控制工作的核心,其主要目的在于找出产生偏差的原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或避免相同原因的再次发生或减少由此造成的损失。
  2.3预测
  按照完成情况估计完成项目所需的项目。
  2.4纠偏
  当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成本出现了偏差,应当根据工程的个体情况、偏差分析和预测的结果,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期达到使施工成本偏差尽可能小的目的。纠偏是施工成本控制中最具实质性的一步,只有通过纠偏,才能最终达到有效控制施工成本的目的。
  对偏差原因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有针对性地采取纠偏措施,代写硕士论文从而实现成本的动态控制和主动控制。纠偏首先要确定纠偏的主要对象,偏差原因有些是无法避免和控制的,如客观原因,充其量只能对其中少数原因做到防患于未然,力求减少该原因所产生的经济损失。在确定了纠偏对象之后,就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纠偏措施。纠偏可采用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和合同措施。
  2.5检查
  是指对工程的进展进行跟踪和检查,及时了解工程进展状况以及纠偏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3施工成本控制的方法
  施工阶段是控制建设工程项目成本发生的主要阶段。它通过确定的成本目标并按计划成本进行施工、资源配置,对施工现场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进行有效控制,其具体的控制方法如下:
  3.1人工费的控制
  人工费的控制实行“量价分离”的方法,将作业用工及零星用工按定额工日的一定比例综合确定用工数量与单价,通过劳务合同进行控制。
  3.2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费控制同样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控制材料用量和材料价格。
  3.2.1材料用量的控制
  在保证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材料,通过定额管理、计量管理等手段有效控制材料物资的消耗,具体方法如下:
  3.2.1.1定额控制
  对于有消耗定额的材料,以消耗定额为依据,实行限额发料制度。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超过限额领用的材料,必须先查明原因,经过一定审批手续方可领料。
  3.2.1.2指标控制
  对于没有消耗定额的材料,则实行计划管理和按指标控制的方法。根据以往项目的实际耗用情况,结合具体施工项目的内容和要求,制定领用材料指标,据以控制发料。超过指标的材料,必须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方可领用。
  3.2.1.3计量控制
  准确做好材料物资的收发计量检查和投料计量检查。
  3.2.1.4包干控制
  在材料使用过程中,对部分小型及零星材料可根据工程量计算出所需材料用量,将其折算成费用,由作业者包干控制。
  3.22材料价格的控制
  材料价格主要由材料采购部门控制。由于材料价格是由买价、运杂费、运输中的合理损耗等所组成,因此控制材料价格,主要是通过掌握市场信息,应用招标和询价等方式控制材料、设备的采购价格。
  3.2.3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
  施工机械使用费主要由台班数量和台班单位两方面决定,为有效控制施工机械使用费支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3.2.3.1合理安排施工生产,加强设备租赁计划管理,减少因安排不当引起的设备闲置;
  3.2.3.2加强机械设备的调度工作,尽量避免窝工,提高现场设备利用率;
  3.2.3.3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避免因不正确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停置;
  3.2.3.4做好机上人员与辅助生产人员的协调与配合,提高施工机械台班数量。
  3.2.4施工分包费用的控制
  分包工程价格的高低,必然对项目经理部的施工项目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项目经理部应在确定施工方案的初期就要确定需要分包的工程范围,决定分包范围的因素主要是施工项目的专业性和项目规模。对分包费用的控制,主要是要做好分包工程的询价、订立平等互利的分包合同、建立稳定的分包关系网络、加强施工验收和分包结算等工作。
  3.2.5间接费、其它直接费的控制
  行政管理方面,要精简机构,避免人浮于事,减少不必要的工资支出,控制业务招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的数量。加强现场管理,施工现场是项目建筑产品最终形成的场所,也是人流、物流的汇集地。搞好施工现场管理要从节约施工材料入手,一日施工,一日清,工完料精。
  4施工成本分析的依据和作用
  施工成本分析的依据主要有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统计核算。根据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统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对施工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升降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成本分析、可从账簿、报表反映的成本现象看清成本的实质,从而增强项目成本的透明度和可控性,为加强成本控制,实现项目成本目标创造条件。
  5施工成本分析的方法
  5.1比较法
  就是通过技术经济指标的对比,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挖掘内部潜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便于掌握的特点,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2因素分析法
  这种方法可用来分析各种因素对成本的影响程度。在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假定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而其它因素则不变,然后逐个替换,分别比较其计算结果,以确定各个因素的变化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5.3构成比率法
  通过成本构成比率,可以考察成本总量的构成情况及各成本项目占成本总量的比重,同时也可看出量、本、价的比例关系,从而为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指明方向。
  5.4分项工程成本分析
  分项工程成本分析是施工项目成本分析的基础。分项工程成本分析的对象为已完成分项工程。通过预算成本、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的“三算”对比,分别计算实际偏差和目标偏差,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为今后的分项工程成本寻求节约途径。
  参考文献:
  1缪长江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俞春芳.建筑安装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现代商业.2008. (2)。.;
  3黄启国.经营费用核算与控制探讨》.现代商业.2008. (2)。
  4吴超.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分析和控制.中国高新技术.2008,(6)。

管理成本二:浅谈项目管理与成本管理的论文

  项目管理所要完成的目标分为项目竣工后所需达到的成果性目标和项目管理阶段各种资源约束所形成的约束性目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项目管理与成本管理的论文,欢迎来参考!
  摘要:跳出成本管理工作的圈子去学习项目管理,站在全局的宏观高度上去审视成本管理,进而思考如何立足成本管理工作去为项目管理的整体目标服务。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管理;组织模式
  1引言
  项目管理所要完成的目标分为项目竣工后所需达到的成果性目标和项目管理阶段各种资源约束所形成的约束性目标。成果性目标有项目内外部的功能用途性目标、投资回报率、自有资金利润率等,约束性目标主要是成本、时间、质量。可以认为成果性目标的完成是建立在对约束性目标的把控和完成的基础上的,因此做好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对项目管理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的成本管理是在满足项目的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降低成本费用以达到开源节流的科学管理活动。项目管理就是对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集成管理的不断整合,不断地把实际情况同项目计划进行比较、修正的过程,即PDCA循环的过程。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整合得不好也会造成项目成本的增加。总之,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项目管理的水平。
  2组织模式是项目管理和成本管理的能力核心
  2.1组织模式是项目管理和成本管理的能力
  塔项目管理活动虽然表现为一定的技术和程序,但实质反映了项目管理组织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能力,并且项目管理的外部和内部的因素也将通过项目管理组织来起作用,高效的组织模式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而组织模式的项目管理成熟度就是评判组织在选择和管理项目上的整体能力,因此一个合理有效的组织模式是完成项目目标的能力保障和核心所在。
  2.2三级组织管控模式实现了项目及其成本的高效协同管理
  如何对项目高效协同管理成为了建立组织模式首要解决的问题。借助明源地产流程信息系统建立了集团、区域到项目的组织分级管控模式,实现了对公司各项目进展中的各因素的计划、执行、分析与纠偏的循环管理。其中对成本管理通过四个主要成本管控环节———即目标成本制定和调整环节、动态成本执行监控环节、合同执行的审批环节及合同付款的审批环节进行流程规范,实现了对公司各个项目的远程高效协同管理和成本的高效管控。明源地产流程信息系统给集团、区域及项目的三级组织结构带来了管控的规范和标准,形成了“纵向分级、横向分工”的立体组织体系:最高级集团运营中心更多从集团层面对区域公司及其下属项目进行计划管控的纵向层级管理,区域公司一般组建相应拓展、设计、造价、工程、营销以及人力资源和财务等的几大业务职能部门对项目组的计划审批及其执行的管控并将形成的结果向上汇报供集团再次决策的中间层级,项目组则以矩阵管理模式,以成本、工程、营销和研发组形成项目任务执行的根基层级。
  3全过程战略化是项目管理和成本管理的过程核心
  项目管理着眼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过程,聚焦合同、全员参与主旨的管理理念,而精细化管理是实现过程精品、管理溢价的唯一途径。全过程战略化正是通过项目各个环节的产业链的管理,以从根源上减少建筑材料和人工成本等各类成本的浪费,实现技术和经济高度整合,利于创造全员精细化管理的更高效益。全过程战略化是对全员组织在时空维度上的管理,是项目管理和成本管理的过程核心。从项目成本形成和支出的阶段特点,可以看到基于产业链整合的战略化成本管理的优势。以公司为例,项目实现了从拿地、规划、方案设计、建筑施工、装修、销售到物业管理的整个作业链条完美整合。对于形成项目成本的各阶段,公司有自己的一套产品标准,大到设计方案、小到装修材料都有严格规定,并在高效的三级组织管理模式下得以快速实现了对全国各地项目的战略布局和精准复制;公司能及时根据外部市场情况调整项目的前期指标,避免因为市场方向的失误带来项目目标的失误。同时在项目支出成本的阶段,公司一方面获取了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不菲的外包利润,另一方面也获取了最为宝贵的时间成本、谈判成本、信息成本等。基于各产业链整合的战略成本管理,公司可以站在战略的高度去审视成本产生的原因,以更高视野和战略高度去优化成本管理。正是基于此战略,公司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规模拿地、快速开发、快速销售”的传奇,因此被誉为房地产产业链的“整合专家”。
  4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审视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对应措施
  4.1现场签证、设计变更的管理
  产业链整合使得外部业务内部化,并且在变化多端的市场中快速开发的形势下,导致方案设计所带来的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非常之多,给现场管理、合同管理带来了难度更是增加了动态成本。对签证、变更的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须以工程设计图纸文件、预算文件、工程合同文件为准则。从项目管理出发根据签证、变更的原因去规范签证、变更的管理,可以达到减少签证、变更的目的从而有效增加成本管控的力度。本着为项目服务,结合自身成本管理的工作对签证、变更的管理提出了以下措施:
  ①避免因合同漏项、重叠、清单说明不清引起合同签证,项目管理中应做好对新施工方法的施工交底、合同范围及场地移交的管理;
  ②因施工措施费、规费包干可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签证;
  ③项目管理中应提前做好工程质量样板房以避免技术措施、质量标准不明导致的大规模施工返工签证;
  ④总包管理费、总包配合费合并包干,且有公司代扣支付,避免分包单位直接给总包支付从而避免了总包管理费、总包配合费的签证;
  ⑤对于合同范围外零星工程应在合同中先约定价格,避免在施工中的讨价,尽量不给项目管理增加负担;
  ⑥对于交给施工单位保管的常规甲供材料,可以套用定额损耗率或在合同中事先约定,相关的税务问题也宜在合同中约定,避免施工单位在现场扯皮;
  ⑦防止施工单位低价入场事后申请变更签证的变相索赔,在评标期间要仔细分析有该趋势的施工单位的商务标,并提防长期合作单位利用此法索赔;
  ⑧对现场签证要严格按照集团管理办法执行并对各区域成本管理责任人进行考核以从流程、制度上规范、规避签证;
  ⑨对容易出现设计变更的一些地方采取预防措施,如构造做法固化、阳台及厨卫画管线综合图、对室外各专业图纸进行详细拼对以期在出图前将大部分问题解决、严格图纸会审的管理制度等。
  4.2对缺陷成本的管理
  工程建设项目从启动、决策、设计、实施到项目结束的生命周期较长,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也很多,导致了缺陷成本的产生,从而增加了工程成本。从决策层、管理层到操作层,因为水平、文化等因素的参差不齐,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建设工程质量,从而增加缺陷成本,进而影响工程成本。因此将缺陷成本单独列出,让项目负责人月度上报以作月度分析考核,其具体的实施可以与集团的月度质量检查结合以增加操作力度和可行性,有利于项目管理人员在追求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工程质量的管理,以为公司创造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
  5结语
  站在项目管理的高度进行成本管理,须对项目管理有正确的认识,还要对公司项目管理的组织管控模式和战略管理有清晰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有成本管理的全局观,才能推动成本管理的成效得到持续稳健且合理、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绍杨.项目管理的定义对实践的意义[J].铜业工程,
  [2]邓文欢.对房地产企业中的成本管理探讨[J].中国外资,

管理成本三:成本与管理会计论文

  写论文的难点,不只在于论文内容,使用科学的方法写论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整篇论文显得整洁有序。下面为各位同学分享成本与管理会计论文,希望对大家写论文有所帮助!
  【内容摘要】在高校财务管理领域,管理会计运用科学的会计方法对高校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控制、预测、分析、评价,为高校管理层规划、决策、管理、考核提供可靠依据,已经成为高校强化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方法与手段。本文对高校财务管理应用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具体应用以及应用保障措施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
  对于高校财务管理而言,将管理会计这一科学的管理手段应用到高校经济业务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识别与防范财务风险。近年来,高校为满足学生扩招的需求,积极投资基础建设以扩大办学规模,为教育教学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由于投资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面临着潜在的财务风险,若未能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则会导致高校难以实现投资效益目标,甚至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而管理会计中的风险价值和货币时间价值理论与方法,能够从加工利用学校的财务信息入手,为高校提供多元化的投资策略,用以分散财务风险,实现资金增值。此外,管理会计还可以对学校的经济业务进行预测,构建起财务预警机制,在第一时间快速识别风险,进而采用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提高财务管理科学化水平。长期以来,高校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教学科研方面,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偏低。而管理会计能够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职能,丰富财务管理手段,提高财务管理科学化水平。管理会计可针对高校经济活动产生的信息数据准确核算固定资产收益率、平均产出周转率等经济指标,在权衡学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设备更新、固定资产建设等方面的建议,强化对学校经济业务活动的事前控制。管理会计的应用使财务管理工作扩大了覆盖面,前移管理端口,从而促进办学资金良性循环,提高财务工作水平。
  (三)保证管理决策的正确性。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依靠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校持续发展的需求,无法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而管理会计拥有预测、评价等手段,不仅能够为高校投资优选出最佳方案,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对教学实验设备购置作出客观经济评价,而且还能够监督预测各项经济活动,为高校作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四)监督控制经济活动。高校在财务监督方面较为弱化,而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对高校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监控,进一步强化财务监督职能,堵塞财务管理漏洞。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管理会计可考核和评价财务收支、成本、利润等指标,将实际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找寻产生预算执行偏差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执行偏差,强化对资金活动的监管,杜绝出现违规违纪行为。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的应用
  (一)应用于预算管理。对于管理会计而言,全面预算是其规划控制职能得以实现的关键,而财务预算在该职能的实现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很多高校在预算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且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包括: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科学性不足、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够、预算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等等。高校的财务预算由收支两条线构成,由于业务活动较多,从而使得资金的涉及面较广。鉴于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大资金管控力度,通过对资金的合理分配,提高其使用效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高校可对管理会计进行应用,按年度或预算期的各项规划,并在考虑资金支出必要性的基础上,以定额和标准作为主要依据,对预算进行合理编制。同时,要确保编制的预算详尽、清晰,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对资金的支出起到有效控制,并考虑预算执行中可能发生的变化,给预算留出余地,保证资金的周转。
  (二)应用于投资决策。在我国,企业是最早开始进行管理会计应用的,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管理者的正确决策提供帮助。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除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之外,还应当在提高办学效率的基础上节约经费,鉴于此,高校可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将管理会计合理应用于投资决策,借助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方法,对各项投资决策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此来确保投资的合理性。对于资金而言,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使用可以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因此,高校在进行投资时,可以利用货币时间价值进行决策分析,并充分考虑投资的风险和回报,运用概率分析法进行比较,将现金净流量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据此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此外,为最大限度地规避财务风险,可采取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并对投资组合进行优化,由此可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三)应用于成本管理。高校可将管理会计应用于成本管理当中,通过对学生数量与办学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以此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具体可在如下几个方面对管理会计进行应用:一是在固定成本中的应用。高校的固定成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约束性,另一种是酌量性,前者主要与高校运转有关,如教学设施的购置、教职员工的薪酬等,由于在一定的时期内,此类成本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具有约束力,为对其进行有效控制,高校可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借此来降低单位成本;后者具体包括相关课程的开发费用、培训费等,这部分成本具有可变性,通过勤俭办学可以降低其支出额。二是在变动成本中的应用。高校的变动成本包括学生奖学金、物价补贴以及实训费用等,这部分成本会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而增加,对此可通过降低单位变动成本来达到控制的目的。三是在混合成本中的应用。此类成本的性质比较特殊,既包含固定成本,又包括变动成本,如教科研费用、维修维护费用等等,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对此类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四)应用于绩效评价。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可运用管理会计的评价考核方法,构建起完善的指标体系,实现定量与定性的双重评价,保证考核评价的全面性。针对高校绩效考核的实际情况,可引入平衡计分卡进行评价,从以下四个层面入手设定评价指标:一是设定反映学校资金使用情况、资产安全情况的财务指标,如预算执行率、资产负债率等;二是设定反映学生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满意度的顾客指标,如就业率、职业发展前景、用人单位满意率等;三是设定反映学校教学科研环境的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如图书藏量、重点实验室数量、科研成果获奖数量等指标;四是设定反映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学习与成长指标,如教师进修人次、国内外知名学者数、省级以上精品课程数等。通过引入平衡计分卡法,可全面提升高校的绩效评价水平,为改善财务管理提供依据。
  三、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管理会计重视程度。高校财务管理要将管理会计作为重要手段,构建起管理会计体系,合理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提高学校财务工作水平。高校要明确财务部门的责任,要求财务部门树立管理会计理念,结合实际的财务管理情况创新管理会计的应用。高校应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运用管理会计规划、组织、控制、评价等方法,转变以往财务会计工作只关注事后算账的做法,将财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前、事中管理拓展,构建起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优化财务资源配置与利用。
  (二)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为使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应当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借此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岗位工作。在我国各大高校中,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较为匮乏,影响了管理会计在财务管理中的推广,鉴于此,高校应当着重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可在会计教学中加入管理会计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学习阶段,向会计专业的学生传播与管理会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以此来为本校及其他用人单位储备管理会计人才。同时,高校应当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观念新、灵活性强的财务管理队伍,并使财务人员逐步向管理型会计转变,由此能够进一步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此外,对于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而言,其除了应当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敏锐的职业判断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
  (三)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高校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管理会计进行具体应用时,为提高工作效率,应使用信息化手段完成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等工作。鉴于此,高校应结合实际,构建一套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并与学校的其它业务系统进行互通,如教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以及学生管理系统等等,在此基础上,将全面预算及成本管理等理论嵌入其中,由此除可以反映出高校的业务过程,确保信息的相关性之外,还可以为各个部门的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使其需求得到满足。通过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要大胆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借助于管理会计的预测、分析、控制、评价等方法,将其应用到预算管理、投资决策、成本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以达到强化高校财务风险防控,保证高校管理决策正确性,强化高校经济活动管控的目的,从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红梅.高校财务管理中对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J].财会学习,2016,3:43~44
  [2]姜月茹.高校财务管理中运用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7,6:76~77
  [3]郑海鹰.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J].商业会计,2016,7:87~88
  [4]张小军.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财会研究,2016,10:132~133
  [5]那娜.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学习,2017,2:32~33
  [6]田云玲.管理会计在高校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思路与对策初探[J].会计师,2016,5:65~66
  [7]戴月娥,张鼎祖.管理会计改革对高校管理会计教学的影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1~22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48872/

推荐访问:成本管理的意义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