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学课程论文]企业管理学论文

来源:企业管理范文 时间:2018-06-26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企业管理范文】

企业管理学论文一:企业管理学论文范文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以下是小编带来企业管理学论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企业管理学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目前高等院校管理系(学院)具有代表性的专业设置——即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及财务(电算)会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就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现实企业管理、财务(电算)会计专业内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一、前言
  电子商务、企业(公司经营)管理及财务(电算)会计等专业的设置,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管理系(学院)的相关专业设置、组合模式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在当今网络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各相关专业(仅以上述三个专业为例)之间必将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内在联系,反映在现实工作和教学过程当中的这种全新联系关系的形成与建立,是以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为前提,进而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予以重新定位的结果。三个专业之间所建立起来的这种联系关系,同它们之间原有的联系关系内容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电子商务首先造就了全新的企业管理环境及模式,进而使相应的会计核算理论与方法的变革成为必然。真所谓电子商务“一石”,激起了相关专业内容连锁变更与升级的千层涟漪。因此,重新揭示、认识和把握三个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自然成为现在及未来众多企业管理者和广大财会工作人员,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关键所在;而在各类大中专院校中从事经济管理学科一线教学的广大教师更应理所当然地走在时代的前列。
  二、电子商务的实践与推广,直接带来了企业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会计理论与核算要求的变革,为网络财务的现实提供了前提条件。
  首先,电子商务手段突破了企业间固有的界限,从而导致了虚拟企业的产生一一即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企业资源动态配置和优化组合。一方面,它改变了以产品为核心的传统生产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以“零库存”为目标的适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ProductionSystem(JIT)、以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ABM)为代表的公司(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思想与方法,将开始广泛应用,因为基于网络基础上的电子商务,既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也提供了实施与实现的可能。作业管理与传统的以产品为核心、围绕产品生产周期展开的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生产方式是根据市场预测定生产计划,根据计划(包括产量、流程和周期)定库存,因而所形成的原材料、半成品与产成品的积压等问题,必然成为资金周转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梗阻”症结,资金浪费与资金周转困难这一对难题,由于对未来市场变化预测精确性的不可万无一失性,实际上在决策阶段就已经埋下了“祸种”,成为企业管理实务运行过程中自身无法解决的“二难定理”。因为作业管理的关键或核心,就是在消除掉生产组织及结构层次化的前提下,剔除了所有的非增值作业环节而实施的管理模式,因而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的库存,从纯粹意义上讲,就属于非增值作业,甚至是负增值作业。未来社会生产过程中,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以“零库存”为目标的适时(即时)生产系统,为消除这种非增值作业创造了条件,使作业管理成为可能和必然。
  其次,在公司(企业)生产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产生变更的同时,必然对公司(企业)传统的会计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中击。全新的会计理论与核算方法的产生随即亦将呼之欲出,或者说是水到渠成。例如,就财务核算中的生产成本计算而言,制造成本计算法将由作业成本计算法取而代之;而历史成本的计价原则亦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数字时代的产品,如计算机软件产品等,对传统的资产(产品)价值的计量基础一一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所提出的挑战性更为明显,如果按历史成本计量计算机软件等数字资产,其会计信息的决策性、相关性乃至真实性,均:降大为降低。因为数字产品它是即时生产系统的产物,既有有形资产的特征,又具有无形资产的性质,其自身在知识经济时代所展示出来的人力资源会计特征特别突出与明显。将计算机软件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软件产品生产企业的有形资产非常有限,且在会计上的账面资产也很小。根本看不到有形的而且是大规模的生产车间、原材料消耗及产品,往往只是每人拥有一个工作间、一把椅子、几台电脑。但他们创造的价值却难以用传统的增长模式去计算,因此,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虚拟企业环境中,会计假设(包括主体、持续经营、分期、货币计量)、会计组织、成本计算方法等均面临新的选择。同时,网络信息经济的发展,;降使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并对企业实现其竞争优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确认与计量:降成为未来社会经济的迫切需要资产的确认、计量为主体,以现实交易价格为核算基础来构建内容框架的。因此,对无形资产的反映和披露也因循有形资产的提示方式来进行。但由于无形资产价值往往缺乏现实的交易价格而无法有效、及时、合理地加以确认计量,只能采用获取该无形资产时所发生的成本来予以表示,这便导致无形资产的账面价格将严重偏离其实际价值,导致企业的价值无法得到恰当的反映。如果企业会计制度不能有效地解决以人力资源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的计价问题,会计核算存在的必要性必将受到质疑。
  由此可见,电子商务环境或虚拟企业环境在改变传统企业组织生产和管理环境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变革。与此同时,无纸化的商品交易活动,必然将会计全面带入无纸化的电子数据交换时代。电子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及不可抵赖性,将成为未来会计核算准确与安全的基石,而无纸化交易本身,就是电子凭单传递加电子货币结算。电子货币的出现、网上银行的诞生,最终:阵实现基于票据传递的会计结算到无纸化电子结算的彻底转变。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将对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及其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质变带来深刻的影响,并最终导致网络财务成为现实。
  电子商务在改变公司(企业)组织管理结构、业务流程及会计信息产生和存在形式的同时,也将对当前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及其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质变带来深刻的影响。就公司(企业)管理系统而言,DOS+MIS系统的应用(POS、MIS指分别用于动化管理的前台与后台系统),促进了我国商业企业自动化的实现。而POS、MIS仅是商业内部管理的优化方法,要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还要从整个商业流通供应链来考虑,与生产、运输企业联合制定的电子订货系统EOS应运而生。而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侧成为了完整描述下一代制造商业系统和制造资源计划的软件,它在企业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企业管理的传统模式,使管理效率的提高能与信息技术同步进行。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
  ERP对产品研发与设计、作业控制、生产计划、产品采购、市场营销、销售、库存、财务和人事等方面进行集成优化的管理,并包括相应的模块组成部分。ERP是一整套企业管理的体系标准。它把企业的各个部门组成一个平滑的功能整体,其主要目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改革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以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实施ERP系统,企业可以迅速建立起以企业为核心的B2B企业电子商务应用(ASP)模式,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扩大市场机会,直接将企业的运作模式转化为电子商务模式;ERP涵盖BtoB和BtoC的应用,因为它与企业电子商务门户和BtoB市场紧密连接,从而使供应链更加完善。ERP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可以使得企业实现迅速改变经营管理的传统模式的愿望,并带来了新的企业管理思想。
  与此同时,网络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而言,决不是像过去Windows代替DOS;C/S结构代替Novell结构的纯技术进步,相同的道理,它所带来的已不仅仅是技术平台的升级,而是在工商企业管理、运行模式变更的基础上,实现了会计信息系统结构自身质的进步与飞跃,其发展趋势与方向在ERP下已初具轮廓,即公司(企业)管理操作系统与会计核算操作系统,在网络环境中走向了逐步融合,原来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各项业务核算模块如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原材料核算模块等都将被完全融入到企业内联网中的各个业务信息系统中去。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它们除与企业其他生产、经营环节同步处理自身业务以外,同时还向会计财务报表系统提供电子业务数据。狭义的会计信息系统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就只剩下了会计财务报表系统这一基本模块,广义的会计信息系统则反过来包含了整个企业的内联网系统,因为它们都是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模型(会计财务报表系统)数据采集的范围和对象。因此,在ERP系统模式下,常规的会计与生产、营销、技术等管理系统的界限已经不存在了,它们的数据采集、业务处理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信息共享、有机结合的全方位管理模式和工具。最终将使网络财务成为必然一一所有联网的个人和公司(企业)都可以访问贵公司的财务软件系统,查阅相应获知权的信息,使公司(企业)财务会计真正变为了一种服务行为,在更高的质点上又回到了这一行业产生的“出发点”,即作为生产的附属品而存在,并为生产提供即时服务,而不再以一个独立的会计行业的面貌运行而独立存在。单独存在也许只是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一一会计师事务所了。
  总之,电子商务造就了现实工作中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及模式,进而使企业相应的会计核算理论与方法的变革成为必然,并最终导致网络财务这一理想现实的最终实现。相应地,为跟上和满足时代进步的步伐与要求,其所涉及到的有关专业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亦势在必行。
  企业管理学论文范文2
  摘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发展目标、最终目标,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本文初步提出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途径。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
  一、事业单位的概念事业单位也称为非营利组织,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担负国家某一方面事业任务,由国家机关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物质生产单位,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组建的目的主要是从政策性而不是从经济目标的角度考虑的,是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社会公益服务目的而存在,是使全社会财富增长,而不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存在。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它们承担着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安全、推行国家政策,以及向社会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产品或服务,对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考核,主要看赋予的事业计划是否完成,拨入的各种款项是否按预算及规定的项目使用等。国家拨付资金的目的是通过事业单位创造社会效益,不要求创造多少经济效益,不需要投资回报。所以各事业单位都把工作重点放在年度任务的完成,忽略日常的财务管理,在预算管理、资金使用、资产管理等环节缺乏有效管理,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资产管理混乱。有的事业单位甚至成为了腐败现象滋生的良好土壤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渠道。
  二、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它决定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同时也受制于事业单位目标。根据事业单位性质、资金来源的特殊性等,将事业财务管理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发展目标、最终目标。在评价事业单位经营成果时,不仅仅依据经济指标,而是事业单位绩效最大化,即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
  1、基础目标——保证国家资源物尽其用,保证事业单位基本运行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资金,主要是来源于财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目标,就是管好、用好财政资金,通过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法规和会计规章制度,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和基础操作规范,自觉接受国家和社会的财务审计和检查,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确保国家资源在发挥其最大使用效益,同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还应围绕事业单位本身的职能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实现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服务。
  2、发展目标——积极筹资和投资,发展自身为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一要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能力,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这是关键及具有决定性的方面。事业单位应充分考虑自身立足和社会形势的需要,努力追求在保证向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基础上,获得资金流入,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从过去单一的依靠财政拨款转向社会和市场拓展资金来源,逐步实现从政府办事业向社会办事业转化面对这种新的形势。更重要的是主动地向社会筹集资金,开拓筹资新架道,争取以较低的筹资风险和较少的筹资成本获取较多的资金。
  3、最终目标——实现绩效最大化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随着市场逐渐介入事业单位的运行,事业单位虽然做的是社会公益事业,事业单位要想正常行使自己的社会事业职能,必须首先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合理发展。事业单位在保证社会公益事业职能的同时,不应该回避经济效益。事业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济业务活动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财务管理不应再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的管理,而应采取以绩效为导向的财务管理模式,围绕绩效最大化的目标开展成本管理将事业单位所的继续投入事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事业单位和事业发展的双赢,进而实现事业单位的绩效最大化。
  三、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措施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事业单位需要扭转传统的粗放型管理观念,增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要严格按步骤进行预算管理,有效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质量,提高预算执行的可行性,改善预算执行脱离预算制定的现象。
  通过对资产的实物管理措施的落实及核算方面的改进,可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运用,遏制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
  1、确保资金支出在预先确定的领域,保证社会公益服务目的的实现。事业单位要严格制定国家投人事业经费的专人专账重点管理和使用的制度、办法,把事业单位的正常业务活动与经营活动严格区分开来,在人员的安置上不容许相互兼职。事业单位正确确认和计量事业活动的产出和成本,分析成本的构成内容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事业成本,提高事业单位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以较低的事业成本,取得最大的事业绩效【4】。对于预算内资金,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编报预算,严肃财政拨款管理秩序,按财政规定的项目使用,不允许超支、透支和有任何形式浪费。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
  2、加强监督,要制定一套严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拓展资金渠道,防止腐败和资产流失。要从纯依靠财政资金,转向多架道筹集资金有社会齐界的捐赠、教育投资、接受服务力的缴费、科研成果收入及向债权人筹集的资金,除积极主动地争一取政府对事业经费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主动地向社会筹集资金,开拓筹资新架道。同时固定资产实物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由各科室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设计一套合理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流程,确立固定资产管理的环节和内容,在明确职责,知晓流程后,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核算制度,改进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方法。
  3、加强收支管理和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通过成本分析,预算监督等环节,提高项目资金的运作效率。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编报预算,按进度拨款和使用,严肃财政拨款管理秩序;投资的管理与事业单位内部的业务资金活动严格区分,对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及内部成员之间的收人分配的进行调节管理,引进激励的分配机制,促进专业人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对于一些事业单位经营收人,必须另设账户,独立管理,支出要进行专项审批。必须围绕绩效最大化的目标开展成本管理,降低事业成本,提高事业单位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总之,为实现事业单位的目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求:合理编制单位预算,科学配置资金,依法组织收入,加强经济核算,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控制和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其事业发展目标。
  企业管理学论文范文3
  内容提要:私营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的热点之一。论文以著名的民营企业苏宁集团的成功,阐述只要正确运用政策、抓住机遇、科学管理,私营企业一定会有光明前景,同时也必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论文旨在阐明在新时代里,人们要敢于直面挑战,突破旧观念,私营企业也会大有作为。
  关键词:私营 企业 持续 发展
  引论
  闻名全国的苏宁电器连锁集团始创于1990年,历经十余年的艰辛、奋力拼搏,苏宁现已发展成为年销售规模80多亿、上缴税收过3亿元、员工万余名、连锁企业遍及全国24个省市地区的大型零售连锁企业集团。先后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之一、全国民营企业10强、全国连锁企业10强、中国商业企业名牌企业、江苏省著名服务商标等殊荣。
  更可喜的是自1995年起,是苏宁率先在中国家电流通领域尝试连锁经营的模式。在江苏省内及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成都、合肥、杭州、西安、深圳等地以直营和特许形式建立了数百家连锁店。自2000年苏宁确立了以综合电器升级,连锁扩张提速为战略的二次创业阶段。2003年在南京山西路开设18000平方米的专业自营旗舰店堪称亚洲电器单体店之首,这意味着苏宁电器从空调专营到综合家电经营,再到信息家电拓展的第三次腾飞。在经营品类上,苏宁在做大做强传统家电的同时,大力培育信息家电;在连锁网络建设上,苏宁坚持以时间换空间、数量决定质量,快速建设苏宁在全国的连锁网络。如此种种,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同时,也见证了苏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苏宁集团从当初的“小个体”铸就成今日的辉煌,它成功地昭示了我国私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政策的开放,法律的完善是苏宁形成的根本
  苏宁的诞生,绝非偶然,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完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中产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二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替代单一公有制经济,二者密不可分的。私营企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我国政治、社会、人文等已产生长远的影响。更据资料显示,浙江、贵州、重庆等省、市的工商联合会会长由私营企业主担任。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大上,至少有7位私营企业主党员的代表。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们进一步的强调要毫不动摇的发展私有制经济,而且提出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共同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中,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据此,我们不难看出私营企业在我国正稳步地、持续发展,同时,关注私营企业的未来发展理应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热点和重点, 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道理可谓曲折,它折射了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政治背景。50年代初期,个体、私营经济在我国城乡生产、流通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建国初期,私营经济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75%以上。
  1993年底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在第二次审议稿的基础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而随着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民营经济在这个阶段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1992年到1995年这一段,民营经济每年增长的速度都保持在100%以上,甚至超过120%。1995年以后,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民营经济增长的势头有所回落,但依然是保持在20%以上。1998年修改后的宪法增加了“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内容,这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这个阶段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个体工商户数量减少了,但是私营企业的数量却有了很大的增量。苏宁集团成立于1990年,创业者以犀利的眼光,敏锐的市场嗅觉,从家电业寻找切入点,挑战国营企业,灵活经营,渐渐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二、规范的组织机构,是苏宁快速成长的源泉
  苏宁电器组织体系的设立原则是:专业化分工、标准化作业、模块化架构、层级化管理。在内部管理中突出强调架构、职责与流程的建设。公司的组织架构伴随经营发展不断完善,现在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九大职能、三级管理体系。根据连锁经营与管理特点,苏宁电器内部组织体系划分为品牌营销、市场策划、连锁管理、物流配送、售后服务、行政后勤、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九大专业职能领域,集团总部决策层-地区管理中心经营层-终端作业层三个管理层级,并且在全国连锁网络中实现的岗位设置与职能的统一化、标准化,所有的苏宁子公司,都遵循相同的组织体系运作。苏宁电器建立了齐全的各岗位作业流程与管理规范体系,汇编了《经营管理手册》,作为整个连锁体系运行的基本行为准则。
  与此同时,苏宁电器采用服务定位、全程全员服务的经营模式。服务定位包括对供应商的服务、对分销商的服务和对消费者服务三个方面,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服务于分销商是为了发展连锁网络,壮大规模,更好地服务于供应商;服务于供应商能获取稳定的产品、价格、促销以及售后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分销商和消费者;服务于消费者,树立商业品牌,带动和培育供应商产品品牌。确定了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三位一体的服务对象,苏宁电器内部经营中贯彻售前、售中、售后全程服务,决策者、管理者、经营者全程服务。在企业经营中,苏宁电器注重互惠互利的厂商合作、平等尊重的厂商关系。在以利益为纽带的前提下,注重满足供应商的长远利益,为供应商培育品牌、提供生产启动资金,共同拓展和维护市场。联合分销商力量,形成统购分销,整合分散的渠道力量,为供应商提供规模采购订单。苏宁的经营风格,倡导以价值战取代价格战。从品牌资源、服务开发和价格组合上体现服务创新。通过创新经营手段,体现个性化、差异化的价值竞争。通过品类开发,开拓新的经营门类,新的经营品牌和新产品,带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通过科学引导消费,了解顾客真实需求,让顾客买到满意的商品,通过全程监管的配送和售后服务,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得到物超价值的服务。如此比较规范化的组织架构,促成了苏宁由单一的电器公司向综合型集团公司的良好过渡。
  三、以人为本的管理战略,是苏宁做大做强的核心
  近年来,私营企业发展速度虽然很快,经济实力也逐步增强,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小型企业,同时私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结合的家族企业为主体,
  是我国私营企业处于初始阶段的显著特征。产权结构单一,股权分布集中,主要投资人占有绝大部分股份,绝大多数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紧密结合,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统一于主要投资人手中。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办公会议的人员,具有很大的重叠性。党的基层组织、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等,一般不参与企业决策。截止到2002年6月底,境内A股市场上共有139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私营企业,它们仅占同期境内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11.84%。
  尽管如此,借鉴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及结合本国成功民营企业的启迪,苏宁集团依托“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性化管理,取得了成功。
  (一)以人为本 尊重员工主体意识
  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就是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私营企业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员工们自我意识到其工作的结果对自身有意义,值得为之奋斗;同时又能意识到其奋斗对社会或企业有一定的意义,应该为之效力。自成立以来,苏宁就本着
  (二)以人为本 增强凝聚力
  随着苏宁连锁事业的发展,一批又一批社会人才加盟全国各地的苏宁,成为苏宁大家庭的一员。企业社会化、人才本地化已成为今天苏宁的发展现实。苏宁在企业发展规模成倍增长的过程中,能保持稳健的扩张态势,归根结底是因为苏宁有一支过硬的员工队伍和领导团队。苏宁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并不是来自企业的灌输,也不是来自制度的约束,而是一批又一批苏宁老员工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苏宁的老员工在跟随企业多年的发展中,随着企业的壮大而获得个人利益和事业的发展,苏宁员工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质量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升。成就与发展、尊重与荣誉、利益与保障是维系苏宁员工对企业热爱的纽带,正是这种热爱之情维系着苏宁由小到大、由大到强。
  (三)以人为本 唯贤是用
  苏宁集团认为:只有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员才是人才,判断人才的标准是为企业的贡献的大小,即便拥有学历、资历或文凭,也要考察它的真正价值。苏宁电器选拔人员强调能力适度。所有人员的引进与配置都要符合岗位要求,合理搭配。同时倡导分工合作,不鼓励脱离集体的个人主义。敬业与团队合作精神是苏宁员工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苏宁电器人才引进的重点途径。苏宁电器与全国各地几十所重点高等学府建立了人才输出的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都将从高校引进大批优秀的应届毕业生。2003年初,苏宁电器着眼于未来2-3年需要,启动了应届大学生“1200工程”,计划从全国各地的高校招聘1200名应届本科以上毕业生,经过1-2年精心培训与培养锻炼,最终充实到公司各个中层管理岗位中去。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苏宁电器在总部专门成立培训管理部,组建了一支由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能熟练的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师队伍,根据
  各自的年度培训计划,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的专业培训,并且在月度的工作考评和年终的部门评优中都将人员的培养输出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之一。
  (四)以人为本 构筑施展舞台
  创业10多年的苏宁实际上正处于企业发展的青年期,要想全面形成苏宁的企业文化也许还不太成熟。但是,面对全国5000多名苏宁员工的向往,面对社会舆论、行业公众的关注,苏宁提出一些苏宁企业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涵,昭示于员工,公诸于社会。集团统一企业和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价值观是利益取向和利益分配的基础。苏宁在创业之初,企业的利益也就是创业者个人的利益,当苏宁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利益的实现与员工利益和社会效益满足之间的关系的越来越密切。所以,今天的苏宁早已把企业的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融为一体。苏宁强调个人利益,但对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理解和实现手段有企业的原则。苏宁要生存,苏宁的生存离不开与社会的协调、与环境的共融,因此相对于企业利益而言,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一切。苏宁要发展,要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相对于个人利益而言,企业的利益大于一切。苏宁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苏宁员工的辛勤劳动是实现企业利益的现实力量,因此苏宁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创造财富的财富,不断地提高苏宁员工的利益回报是我们办企业的目的。每一个苏宁人,不管职位高低、不管能力大小,都是在苏宁品牌下、在苏宁团队中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每一个苏宁员工都要理所应当地在优先满足企业根本利益前提下。
  (五)以人为本 采用科学激机制
  苏宁电器建立有系统的评估考核制度体系。各岗位采取月度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工作职责、计划、精神风貌三方面对员工每月工作进行全面考评。量化考核、个性化考核是苏宁电器考核体系的一大特点,各项考核制度与评估指标都采取评分方式。由于连锁体系岗位设置比较繁多复杂,苏宁电器还着力突出个性化考核,针对不同岗位设置不同考核方案,制定了品牌营销岗位、职能部门岗位、连锁店营业员、配送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工程业务岗位等系列化的制度。
  结论
  十六大的召开,掀起了中国历史的又一新篇章,这给中国的经济腾飞注入了催化剂。十六大强调了要保护私人财产,这就是要鼓励大家创业,要去干一番事业,要去创造财富。因为没有私有财产就没有私营经济,没有私营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是不可能建立市场经济的。保护私有财产就要承认和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同时对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也要保护。十六大文件里强调劳动、资本、技术、管理,按照他们的贡献参与分配,显然意义非同寻常,这对发展私营经济非常重要。还有就是放宽民间资本进入市场的领域,市场准入拓宽了,因为国家现在还有很多的领域不让私人进入的,这次十六大提出了除了一些有关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都要开发,而且提出来在投融资方面,在税收、在土地和外贸等领域里面,要和国有企业一样实行平等待遇。这就是说民营经济将来会逐渐的扩大,除了某些国家需要垄断的产业外都要开发。这无疑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概言之,十六大以后民营经济会有非常大的发展,那么民营经济发展以后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就有很好的保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全国各个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
  同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政府、社会体系正积极给予私营企业有效的扶持氛围,健康成长的空间:
  首先,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要得到发展,必须有资本的支持。一部分资本可以从企业家自己的积累中来,但是大部分还是要靠资本市场的帮助。资本流动的根本保证是良好的信用关系,是未来发展我国民营经济的最最重要的条件。我们已看到政府正力争增加金融业的透明度,加强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力度,建立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记录。同时要发展资本市场,进一步对民营经济开放股票市场,发展信贷担保事业,发展租赁业等等。
  企业管理学论文范文4
  一、民营企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模式陈旧。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创业而不利于发展。在创业之初,它能以较低的成本集聚人才和资金,共同奋斗,在短期内获得竞争优势,而且家族整体利益的一致性,使企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古老的家族式管理方式弊病便日渐显露,诸如:亲情因素渗入企业内部管理,导致组织效率低下;产权封闭,排斥外来资源进入;个人专权,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决策随意性大,企业跟着老板的感觉走;接班人世袭,企业难得永续发展。这些弊病已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2、用人亲疏分治。与家族式管理如影随形的是用人上亲疏分治。所谓“亲”,是指与企业主有血缘、亲缘、地缘、同学、朋友关系的人;所谓“疏”,是指与企业主没有丝毫沾亲带故关系的人。亲疏分治的核心思想是用人依据亲情度和忠诚度,而不看能力。具体表现为:信任“亲”者,怀疑“疏”者;重用“亲”者,排斥“疏”者;优待“亲”者,苛刻“疏”者。这种非理性的用人制度,使企业里的“外来人”缺乏公平感、安全感、温暖感和归属感,从而导致员工离心离德,纷纷跳槽,不少优秀人才成为家族企业匆匆过客。这可以说是众多家族企业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3、社会形象欠佳。民营企业家族化经营,其实质是“家族利益至上”。不少民营企业为了追求家族利益的最大化,常常不惜牺牲社会整体利益,具体表现有:偷逃税收、贩私、逃废债务、危害社会利益;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危害消费者利益;商业贿赂、低价顷销、不信守合同、侵犯知识产权、损害其他厂商利益;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克扣拖欠员工工资,不积极参加社保,危害职工合法权益。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干扰了社会济秩序和市场秩序,也极大败坏了民营企业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最终导致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民营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途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民营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才成为企业最稀缺、最关键的要素;中国加入wTO后,市场游戏规则与国际接轨;经济全球化一浪高过一浪,跨国公司纷纷登陆中国市场;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正在重振昔日雄风。民营企业的现状与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已显得越来越不协调,实施管理创新已刻不容缓。
  1、完善产权制度。民营企业在产权结构上存在着较强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突出表现为局限于个人产权。这种产权制度,使企业无法摆脱个人和家族经营,不能有效地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无法实现由投资者管理模式向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的转换,无法广泛吸纳社会资本,不利于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流动与重组,严重限制了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大。因此,民营企业若要想发展,就必须在产权结构上摆脱家庭的束缚,大胆吸收社会其他投资者,进行合资、合作和公司化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产权结构社会化。通过产权社会化来消除封闭式的个人产权对企业发展的制约,有效进行资本扩张,加快企业内部制度建设,实现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式的双优化。
  2、改革管理模式。产权家族所有和经营管理由家族控制,是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两个最基本的特征。研究家族企业史的学者发现,家族式管理很难把企业办成百年老店。在所有把财富转移给下一代的家族企业中,至少有80%的家族生意在第二代手中终结,只有13%的家族生意成功地被第三代继承人。看来,民营企业要想摆脱“富不过三代”的宿命,使自己企业薪火相传,就必须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逐步改子承父业的世袭制和高层管理完全由家族成员担任的格局,实行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素质的职业经理管理企业。企业中的每一位高层管理者上岗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家族成员考核不合格者只能做股东,而不能当经理。企业的成功,不仅需要强势人物,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团队。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复杂化,管理的数量和难度日益加大,管理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管理分权便成为一种必然。为了降低信用缺失环境下重用“外来人”的风险,企业主可考虑让所有中高层管理者认购公司的股份。企业管理人员持有公司的股份之后,他们从内心深处知道是在做自己的事,而不是在为老板打工,这样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公司的忠诚度也会增高。
  3、调整组织结构。目前,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金字塔式的权力型组织结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产品趋于多样化,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从而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提出了要求。调整企业组织机构,应遵循因事设职,因职设人,人事相符,权责相当的基本原则,其关键问题要合理设置企业内部各类业务部门,明确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关系,处理好总部集权与部门分权的关系。规模较大、产品大类较多的企业,应改为事业部制的分权式组织结构;已实行公司制的民营企业,应建立相应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多变性,企业应减少管理层次,实行分散决策;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更畅通、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互更频繁,因此,建立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4、加强人才开发。民营企业要突破人才短缺的瓶颈,必须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新用人制度,加强人才开发。具体措施:改变传统的短期雇佣的用人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战略观念,重视吸纳、培养和储备各类人才,尤其是科技开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废除内外有别、亲疏分治、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在企业内部形成人才竞争格局,给各类人员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改变只想控制人、不愿尊重人的粗放用人方式,营造尊重、信任、理解、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改变重使用、轻培训的短视用人行为,营造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化氛围,搞好职工教育培训的规划,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改变只求奉献、不予激励的用人心态,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薪酬制度,逐步实行市场工资制,让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得到应有的回报。对于优秀人才要委以重任,并给予优厚的待遇。
  5、提高企业家素质。企业家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家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发展前景。因此,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以下素质:第一,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管理基本技能,有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会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第二,具有强列的求知欲。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民企老板需要建立终身学习制度,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三,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企业经营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家应胜不骄、败不妥、正视困难,迎接挑战,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让自己的企业之舟永立市场洪流的潮头;第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家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在追求企业利益时,不能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企业家应的博爱之心,爱企业、爱祖国、爱家庭、爱人民、爱社会、爱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富而思源,积极回报社会。遵守法律,诚实经营,信守承诺,努力塑造和维护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墩而就。但民营企业不能因其困难而懈其心,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及早行动。

企业管理学论文二:公共行政管理学论文

  公共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公共行政管理学论文,欢迎大家浏览。
  一、新公共行政的兴起的历史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接连出现一系列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危机,政府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们纷纷提出所谓的新的模式或中心理论以取代就的传统的理论。西方行政学界也开始用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性价值审视和研究公共行政的今天及未来的发展,从而引发了新公共行政运动,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公共行政学流派——新公共行政学派。
  1968年由沃尔多发起的,弗雷德里克森等一批青年公共学者在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明诺布鲁克会议中心召开研讨,会议采用新的研究方法讨论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趋势,会议论文于1971年以《走向一种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鲁克》为书名集结出版,宣告了新公共行政学的诞生。
  二、新公共行政的主要观点
  公共行政学的基本思想是要以社会公平作为核心价值,建构一种入世的、改革的,具有广泛民主的新公共行政学。它强调公共行政学要以公平、民主为目的与理论基础,主张政治与行政、事实与价值关联,重视人性与行政伦理的研究,倡导民主主义的行政模式及灵活多样的行政体制研究。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主张公平与正义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把效率和经济作为公共行政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的效率是利用有限的资源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所谓的经济是指花费更少的资金保持和提高服务的水平。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视野中,经济特别是效率毋庸置疑地是公共行政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对此新公共行政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注重效率、经济目的和管理行为的协调性或许没有错,但传统的政府管理往往以此作为公共行政的核心甚至是惟一目的,以致于政府效率目标的实现经常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而忽略了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恰是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新公共行政学强调,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在于社会公平,在于促进公民社会所拥有的、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基本价值。
  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思想中认为作为公平的正义观主要包含了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第二个原则则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例如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他们就是正义的。”可见,这里所说的公平不仅指法律上的公平,而且指事实上的公平、结果的公平,为此就需要对最少受惠者予以必要的补偿,以减少社会中的不公平。新公共行政学派的社会公平价值观所依据的正是罗尔斯的这种作为正义的公平观念。对于社会公平的含义,新公共行政学派也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解释,并将其视为公共行政的公共目的,赋予它作为核心价值的意义。正如弗雷德里克森在《新公共行政学》一书中所指出的:“社会公平包含着对包括组织设计和管理形态在内的一系列价值取向的选择。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提供服务的平等性;社会公平强调公共管理者在决策和组织推行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社会公平强调公共管理行政的变革;社会公平强调对公众要求作出积极的回应而不是追求行政组织自身需要满足为目的;社会公平还强调在公共行政的教学与研究中更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以实现对解决相关问题的期待……总之,倡导公共行政的社会公平是要推动政治权力以及经济福利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治、经济资源支持,处于劣势境地的人们。”可见,正如新公共行政学者哈登特所说的那样,公平理论赋予现代公共行政以伦理的内容,它将有效的指导行政官员的行为,即明确了官员及组织的行为应保障公民基本平等自由权的实现,更明确了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为最少受惠者获得公共服务所进行的各种努力。
  (二)突破传统政治——行政二分法思维框架,倡导政治与行政的关联性
  自从古德诺将政治——行政二分法思想加以系统化、具体化,并明确提出政治与政策或国家表达相关,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之后,国家的政治功能与行政功能便相对的区别开来。而建立在这种政治——行政二分法基础之上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则一直将公共行政局限于与政治截然不同的中立性的行政领域,即执行政策而不是制定政策。对于建立在这种二分法之上的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状况,新公共行政学派极其不满,他们认为,这种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把研究的视角放在行政机关预算、人事、组织及大量所谓的中性问题上,使公共行政游离于社会政治现实之外,远远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处理社会危机的需要。其次,他们主张用更加广阔的视野、开放的行政系统观念来研究行政组织运作中遇到的问题,即跳出研究行政程序的狭窄圈子,趋向于相关问题的公共行政研究。最后,公共行政学还确立了一套与其思想体系相配套的研究方法。奉行价值中立准则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之下,更强调价值与事实的分离,更加醉心于运用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对错综复杂的公共行政活动做微观上的数量精确与描述,致使公共行政学成为一门与政治分离的、以管理技术和工艺为主的科学,成为一种独立于政治和社会之外的非人格化的东西。对此,新公共行政学派认为,纯粹的价值中立在学术研究中根本不存在,因为每一个学者都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价值观纳入其学术思想之中。所以,新公共行政学派推崇后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流派的思辨方法,将价值理论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他们甚至指出,在实证主义分析方法与实质价值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可重视对价值判断的追求。在他们看来,行政学者不应只是学术的研究者,更应是改革社会、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倡导者。
  (三)主张民主行政
  新公共行政学派不仅期望政府能通过观念与行为的转换解决社会存在的尖锐矛盾,更期待公共行政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即建立民主行政之模型,并主张通过行政改革使民主行政得以实现。在新公共行政学者看来,民主行政的核心在于尊重人民主权和意愿,实现社会正义与公平,反对滥用权力与行政无能。民主行政要求公众需要是行政系统运转的轴心,即公众的权利或利益应高于政府自身的利益扩张与满足。
  (四)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
  新公共行政学派认为,因为公共行政组织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具体承担着,所以,公共行政组织结构与功能状况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密度密切相关。而传统的官僚制组织体制已经造就了一种超稳定的能力,公共行政组织结构也因此趋于呆板、僵硬,使政府失去了必要的敏感性与同情心,正在远离社会公众,而这与激烈的社会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使公共组织无法对所发生的社会变化作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
  三、新公共行政学的历史地位
  (一)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挑战与发展
  1、主张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重塑现代公共行政的价值体系
  传统公共行政把追求的效率与经济作为其核心价值,使传统的公共行政机关在执行立法和提出计划时,常常以牺牲社会的平等来强调效率和节约,这样一来,与其说是在照顾一般利益不如说它是在照顾特殊利益,它以献身于争取公众福利和民众的面貌出现,但实际上却反其道而行之。而新公共行政学强调,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在于社会公平,推动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福利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治、经济资源支持,处于劣势境地的人们。
  2、倡导政治行政的关联性,打破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思维框架
  自从古德诺将政治——行政二分法思想加以系统化、具体化,并明确提出政治与政策或国家表达相关,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之后,后续的公共行政研究便都自觉的建立在此假设基础之上进行相关的制度设计与建设,从而使公共行政学研究领域只能局限在狭窄的领域,并且也致使公共行政学越来越成为一门与政治分离的、以管理技术和工艺为主的科学。对此,新公共行政学大胆的突破传统公共行政的思维框架,并在理论上对政治行政二分给予否定,倡导政治行政的关联性,从而,大大扩大了公共行政研究的视野与领域。
  3、对传统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的突破与创新
  对传统政治行政二分思维框架的突破,也打破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把研究的视角放在行政机关预算、人事、组织及大量所谓的中性问题上,从而致使公共行政游离于社会政治现实之外,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处理社会危机的需要的窘况。新公共行政要求公共行政更多的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更多的重视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定与政策分析等问题的研究。而以社会公平为支点的公共行政学也突破了实证主义研究模式,确立了一套与其思想体制相系相配套的研究方法——后逻辑实证主义。
  4、挑战传统科层组织体制,构建新型政府组织形态
  新公共行政也对具有超稳定能力的传统官僚制组织体制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公共行政组织结构传统公共组织结构趋于呆板、僵硬,这与激烈的社会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使公共组织无法对所发生的社会变化作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据此,他们提出了公共组织的改革并提出了设计方案的基本目标。
  (二)对后续公共行政发展——新公共管理的影响
  新公共行政不仅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提出挑战与创新,其理论观点也为后续公共行政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研究方向。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等英美国家都对政府管理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即西方盛行的被人们描述为一场追求3E目标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而新公共管理运动具体实践体现出的服务化、社会化、分权化等基本取向,也都与新公共行政有着深厚的渊源:
  1、服务化取向与新公共行政理论
  服务化取向的内涵是顾客导向,它要求把公民视为消费者,根据顾客的要求提供回应性服务,通过征求顾客的服务意见与要求来测量和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新公共行政学派认为,公共行政组织结构与功能状况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密度密切相关,传统的官僚制组织体制将自身利益作为扩展看成组织的发展目标,忽视其服务对象——公众的需要,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准则,从而提出了公共行政组织设计方案应将公众的需求作为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的行政组织改革方案。由此可见,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服务化取向很大程度上是立足于新公共行政的顾客导向的基础之上的。
  2、社会化取向与新公共行政理论
  社会化取向是指政府收缩职能管理范围,将一部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的基本单元即社区、家庭、志愿组织等。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我们不否认这一措施有助于减少政府的负担,缓解巨大的财政压力,但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建立新型的政府与社会关系,促进公民社会的培育与成长,为实现真正的民主打下基础。无独有偶,新公共行政理论追求的社会公平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实现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行民主行政,而只有让社会公众参与到公共事物中来,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行政与社会公平。
  3、分权化取向与新公共行政理论
  新公共管理运动认为在公共组织内部应当推行分权化管理,通过减少层级、内部授权、分散决策权等办法来促使行政效率的提高。而这与新公共行政强调公务员参与,寻求在组织机构事务和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所有公共部门员工的参与也不谋而合。
  从以上分析的种种我们不难看出新公共行政在许多方面对新公共管理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四、总结
  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公共行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出现既是公共行政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60年代激荡的美国社会在学术界的一种回音,它开创了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新格局,标志着公共行政学开始步入“自觉构建公共性”的历史阶段。纵观新公共行政学的基本思想内容和理论主张,在理论研究中它首开了质疑传统公共行政典范的先河,超越了实证主义研究模式,使公共行政不再局限于对制度和技术的研究定向,并且使公共行政学免为沦为从政治学与管理学的附庸;在实行政实践方面,基于社会公平原则所提出的诸如减少层级节制、分权、参与、民主行政、对社会公民的需求做出积极回应等观念和主张均对美国政府及其行政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且对后续的改革也提供了借鉴与启发。
[公共行政管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1.公共行政学论文
2.公共管理学年论文
3.护理管理学教学论文
4.关于公共管理学论文
5.企业管理学2000字论文
6.管理学论文六篇
7.企业管理学概论论文
8.中小企业管理学论文
9.企业管理学论文1500字
10.行政管理学本科毕业论文

企业管理学论文三:关于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分析论文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关于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分析论文 ,欢迎阅读。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体制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的发展关乎整体国民经济的水平、速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更多的有赖于企业的管理与创新,国有企业虽然发展历史相对较长,但传统的管理模式的惯性却会阻碍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想完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国有企业必须进行多方面的、有力的改革与创新。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及国有企业自身的特点,改革与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新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即管理在理性方面的概念。
  首先,国有企业管理者必须转变“官僚”式的思想。作为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获得相当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勇于承担企业的发展责任与风险,将个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地起来,不断地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由政府官员转变为职业管理者,从而使个人与企业同时获得更好地发展。其次,要转变单一的追求市场效益为追求多方面的发展,从全局着手,从而达到经济、环境、发展的共赢局面。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经济效益固然担负着企业自负盈亏的重要使命,但单纯的追求市场效益绝不是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唯一手段。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突出,这也是国有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转变思想不断创新,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全方面的健康发展,也为其他民营及私营企业做出表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 最后,国有企业所有员工都要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管理者不仅要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更要以身作则,严格执行管理规范;而员工则要积极配合,共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同时,管理者与员工应共同探索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创新决策管理
  决策管理就是决策者通过制定决策,采用适合于本企业的决策模式,以达到企业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决策管理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是重中之重,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靠上级行政领导和企业领导的主观及经验判断的决策已不适合当今的经济发展情况。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挥棒。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五花八门的信息,只有通过科学严谨地搜集、筛选、分析、总结,才能做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决策。建立一种既灵活又准确的信息系统,是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同时,决策机构的设立也应该更加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双管齐下,国有企业的管理决策也必然会有更好地发展。
  三、创新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就是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以来,在面临更多机遇的同时,我们同样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不仅是国内市场,更有国际大市场,而竞争对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水平上更是空前的,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在这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决策管理的创新势在必行。很多企业曾一度认为从战略上讲,要特别注重生产管理,从而对产品开发、销售疏于管理,现如今,这种战略管理显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产品生产固然重要,但如果开发不出市场需要、用户欢迎的产品,没有有效的营销方式将优秀的产品销售出去,再好的生产管理也成了无本之源,无根之木,就更不要奢求企业源远流长,枝繁叶茂了。所以,国有企业在战略管理上一定要做到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都要抓,都要硬的转变。
  四、创新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关于职务及权力关系的一套形式化系统,它阐明各项工作如何分配,谁向谁负责及内部协调的机制。
  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能够保证准确、有力地贯彻和实施经营战略。曾经有很多国有大型企业拥有多层次的管理组织结构,这就造成了很多冗官现象,而且决策及命令的传达、执行都不够及时有效,不仅从经济上造成了大量浪费,更使企业前进的步伐迈的十分沉重,为了解决这一不适应经济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现象,国有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必须做到创新。首先,国有企业应专注于产品与市场,而不是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以便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其次,要分清权责,管理、生产、销售、服务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部门内部相互协作做好本部门工作,从而使企业组织高效而精干。再次,企业组织结构必须有较强的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国有企业不仅要强化产品的市场调研、经营决策、技术开发等部门的经营职能,同时也要加强产品生产后的销售、服务、宣传等部门的经营职能,从而是企业真正做到组织结构上的高效与精干。最后,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及企业业务流程的程式化形成,企业应适当精简部门管理人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降低一定的生产成本。
  五、创新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人类管理理念从物本管理向前推进发展为“以人为中心”的一个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人才成为市场的一项重要资源。如何能够吸引优秀进入企业,如何培养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如何留住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性人才?作为国有企业,管理上应以人为本,设身处地的为员工谋福利,促发展。物质利益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必要基础,对于任何人而言都非常重要,因此,企业应关心各类员工的生活,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员工才能更加投入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该努力为人才打造实现其自身价值、展现自身才华的舞台,如果企业做不到这一点,很多优秀人才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必然会离开企业,另谋他路。人本管理不是要设定多少规章制度来管制、控制人才,更不能单纯的以物质手段来鼓励人才,而是要以人性化的管理去实现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从而谋求企业与人才的共同发展。
  六、创新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方式、手段、方面更是层出不穷。市场竞争早已从产品的质量、服务、售后上升到了品牌及企业文化方面。虽然我国国有企业早已开始积极地推行企业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毋庸置疑,企业文化过于表象化;将企业文化简单的理解为几句标语、口号;范围狭窄,内容老套;缺乏系统性与特色性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但又无所不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吸引中外市场,更能使企业员工团结一致,凝聚向心力,将企业的发展视为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所向披靡。创新企业文化,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精心策划。从企业本身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元素及精神气韵,从而进行多方面的宣传,同时征求多方意见,只有在不断的推敲中才能找到企业文化的核心,通过研究探讨,逐渐形成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其次,全员重视企业文化,突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及行业特色,以及企业发展需要制定符合自身的企业文化并积极学习贯彻。通过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从而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三是突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作为企业,诚信是其长期发展的重要名片,增强企业员工的诚信意识,守信行为,积极打造诚信品牌,营造企业向社会、向市场讲究诚信的氛围。此外,创新更是一个企业的源头活水,因此在创新建设企业文化中,要注重创新理念的引入。
  结束语:通过对以上管理理念、决策管理、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人本管理及企业文化等六个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创新是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手段。国有企业管理者必须打破旧有传统,在管理方面积极进行改革,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与方法,从而达到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更好的承担国有企业应有的职责,增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柳学根,张静.浅析我国当下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经营管理.2009(24).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周三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18706/

推荐访问:企业管理学课程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