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楼的流星雨]十二楼赏夜景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7-15 10:00:01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1) [十二楼赏夜景]初中语文诗词赏试题练习

  初中语文诗词赏试题
  第一册
  1、选出对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有误的一项。
  种豆南出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A、本诗表现陶渊明田园之乐与归隐之趣。
  B、“种豆南山下”,起句平实,用语平淡,一如老农口语。
  C、“荷月带锄归”,勾画了诗人的愉快和自豪。
  D、“但使愿无违”,表明诗人别无所求,只望丰收。
  2、选出对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有误的一项。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圊,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A、这首五律描绘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
  B、首联写出了一个姓田的老朋友的盛情相邀。
  C、颔联中“绿”、“青”写色彩雅,“合”、“斜”写形态美。
  D、尾联“就菊花”三字再聚时令,更写诗人志趣。
  3、选出对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有误的一项。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A、这首七律是写诗人骑马春游西湖的感受。
  B、颔联“几处”写春早莺稀;“谁家”,见燕问人,饶有。
  C、颈联用“迷人眼”写花之“乱”,用“没马蹄”写“草”之“浅”。
  D、尾联用“最爱”把诗人心迹坦露,一“绿”一“白”细描作结。
  4、选出对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有误的一项。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岸排闼送青来。
  A、这首七律称赞邻居高雅情趣。
  B、“茅檐”用借代手法写庭院。“自栽”赞亲手伺弄花草之勤。
  C、“护”、“绕”、“排”、“送”,拟人手法写山水对高洁主人的情谊。
  D、“护田”、“排闼”用典不露斧痕。“送青来”,略写庭院里花多而缺少“青色。
  5、选出对陆游《游山西村》赏析有误的一项。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这首七律紧扣一个“游”字描绘优美乡景,赞颂纯朴的乡情。
  B、首联“足鸡豚”,写出年成丰收与乡民好客。
  C、颈联蕴含生活哲理,“暗”,写夜晚之景,“明”写白天之游。
  D、尾联“夜叩门”写作者再游之兴,与孟浩然“就菊花”结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6、选出对曹操《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这首抒情诗,句句写景,句句抒情,将眼前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雄姿,为全诗定下了慷慨悲壮的基调。“观”字统领全篇,以下都写观海所见。
  C、前六句写实景,诗人从大处着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丛生”、“丰茂”则形象地描绘出岛上欣欣向荣的景象。
  D、后四句是诗人丰富的,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
  7、选出对王湾《次北固山东省下》赏析有误的一项: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一二句中的“客路”、“青山”流露出飘泊羁旅之情,一个跋山涉水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B、三四两句写江面景色:江潮涨涌,江面宽阔,波平浪静,轻舟乘风扬帆面行。“阔”字表现出诗人视觉的独特感受,炼字极见功夫。
  C、五六两句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大江日出的壮景,用字精警,句意新颖,自然而有情趣,极具艺术魅力。
  D、 七八两句即景生情,真情难得还在家乡,急切盼望洛阳的亲友写信来,以求慰藉。
  8、选出对杜甫《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一二句写远眺之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三四句写近望之势。着一“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特设泰山奇景: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五六句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爱到涤荡。极目远眺,只见一只眼眶受伤的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七八句写企盼登山之情。似写登山,实为明志,巧妙地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9、选出李清照《如梦令》赏析有误的一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A、一二句中的“常记”表明往事难以忘怀,“沉醉”透出作者心底的欢畅。
  B、三四句中的“误入”是点睛之笔,尽兴游玩后,天色已晚,只好从亭子里恋恋不舍地回到船上。
  C、“争渡”句是叠韵,写出了浆声、水声、人声;“惊起”句写船忙、鸟叫、人笑,湖天皆声,人鸟俱乱,格外刺激迷人。
  D、这首词描叙了春日游玩、尽兴而归的一个片断,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10、选出对辛弃疾《西江月》赏析有误的一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A、整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夏日夜图,表达了作者企盼丰收的情怀。
  B、词的上片写幽静迷人的夜景。“说丰年”,是作者聆听农人乘凉畅谈丰收的喜悦。
  C、下片描写了山雨欲来,茅店躲雨的惊喜心情。“两三点雨”,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D、全词用了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等表现手法,生动、活泼、欢快、灵活,让人们品味到了农郊野外的清新的泥土气息。
  第二册
  1.选出对王勃《送社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 (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首联交代了送别之地和到任之处。举目千里,无限依依,点出作者对友人的关切惜别之情。
  B.颔闻承上联而来,你我同是远离故土,作客他方,彼此都是一样的,安慰朋友,不必悲伤。
  C.颈联转叙别后思绪。“存知己”、“若比邻”给友人以深情安慰和富于哲理的启迪,慷慨而别,鼓舞而去。
  D.尾联转入眼前叮咛:如果没有作为,常年奔波,连儿子、女儿都要哭得泪湿手巾的。
  2、选出对崔颢《黄鹤楼》赏析有误的一项: (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金黄鹤楼。黄鹤一丢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这首七律写诗人登楼临江,极目远眺,追思神话,一面赞叹山川的壮美风光,一面流露了作者失意的痛苦。
  B.前四句主要写黄鹤楼的命名由来及凭吊之感。仙去楼存,白云常在,形象而含蓄地概括了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哲理。
  C.五、六两句写登楼远望所见的一派草树繁茂景象:晴日当空,汉阳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萋萋。
  D.七、八两句以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作者想回故乡而又无船无桥渡江,让人顿生乡愁。
  3.选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错误的一项: (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以“凄凉地”、“弃置身”直接抒发了作者长期被贬边荒的愤慨。
  B.三、四句连用典故,“翻似”二字,简描旧友被害情状。抒发诗人对战友的深切怀念,表达长期被贬后的人事沧桑之感。
  C.五、六句写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千帆竞发,万木争春,借景物描写表达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D.结联在酬答白居易的感情时,明确表示振作自持的态度,表现出坚忍不拔的豪迈情绪。
  4、选出对杜牧《泊秦淮》赏析有误的一项: (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A.这是一首感时愤世之作,借前代亡国之音,讽刺晚唐时期社会风气的衰退淫靡。
  B.首句连用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交融在一起,勾画出一幅夜色迷茫、凄清衰飒的气氛。
  C.第三句,表面斥责无政治头脑的“商女”,实际上暗讽唐代统治者不知亡国之恨。
  D.尾句“犹唱”二字是以曲笔写深意,暗笑商女曲目不多,老是唱着那首《玉树庭花》。
  5、选出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 (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6、选出对曹操《龟虽寿》赏析有误的一项: ( )
  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这首咏志的乐府诗以昂扬慷慨为基调,抒发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
  B、开头四句连用“神龟”和“腾蛇”两个比喻,表达对“人寿不长”的惋惜,但其用意是积极的。
  C、五至八句是全诗的核心,是从正面设喻。不必为寿命而担忧,也不应因年暮而消沉,即使殉国成了“烈士”,也雄心不减。
  D、九至十二句,诗人用四句议论来煞尾,强调精神乐观可以延年益寿。把说理与刻画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哲理性强。
  7、选出对李煜《相见欢》赏析有误的一项: (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A、这首词写秋夜独处,离愁满怀。“相见欢’这个题目,暗喻词人恋恋不忘昔日那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
  B、上片主要写景,依次点出人物、地点、时间、环境、季节,十分精练。一个“锁’宇,是尽传囚苦之情的点睛之笔。
  C.下片直接抒情。“剪不断,理还乱”,以有形喻无形,巧将无形的“家国之思”化作可“剪”、可“理”的有形物体。
  D、最后一句,是词人的深沉感叹:痛定思痛后,心中留下的仍然是说不出滋味的愁怨苦涩。
  8、选出对朱熹《观书有感》赏析有误的一项: (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梁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这是一首因读书有感而写下的说理诗。首句将书比作“方塘”、明“鉴”,新颖巧妙,极便开启后句。
  B、次句“徘徊”二字,十分传神,使整个画面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刻画出天光云影,流连忘返,情态毕见。
  C、第三句,作者问注入“方塘”的水“渠”,何来这么多清澈的水流,实叹之源无穷。
  D.“源头活水”四字比喻治学要有丰富的知识源泉,要博览群书,不断储备,源头充实了,水自然源远流长。
  9.选出对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有误的一项: (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蓬蓬。
  A、这首词借一农家之景,展现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农村生活画面,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农村祥和生活的喜爱之情。
  B、上片先画农家全景:茅檐矮小,容膝易安;青草溪边,目涉成趣;白发老农,醉里欢容,谈笑相悦,声情摇曳。
  C.下片写农村劳动生活具体的片断,三个儿子各具风貌。“最喜”出一特写镜头,细描小儿耍无赖的“卧”态馋相。
  D.全词语言清新,不事雕琢,情调明朗。人物声音动作,如在目前,种种情状,栩栩如生。
  第三册
  1、选出对王维《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 (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开篇点题,交代了诗人轻车简从,只身前去“居延”一带慰问将士的使命。
  B.颔联描状出征途迢迢,行程艰苦。“征蓬”喻其万里行程;“归雁”是以南雁北飞思归故里,暗示出将士厌战思乡之情。
  C、联勾勒了大沙漠上孤烟垂直,浑圆的落日与涛涛黄河交相辉映的奇异壮观景象,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中。
  D、尾联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歌颂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情的赞美。
  2、选出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读有误的一项:(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作者取景于飘泊无定的杨花和啼血的杜鹃,满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景中寓情。
  B、次句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含蓄地表达了对王昌龄处境的同情。
  C、后两句抒情:我让那无上的朋友,带走我对你的同情、安慰,我希望君王早日让你离开那荒凉之地。
  D、全诗构思奇巧,形象鲜明可爱,一片挚爱真情寄寓其中,这是诗人正直、坦率、待人热诚的性格的写照。
  3、选出对杜甫《春望》赏读有误的一项: (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伤乱思家之情。睹物伤情,由家及国,由己及人,感情沉郁,富有感染力。
  B、第一联形象地描绘了长安沦陷后的凄凉景象:国家残破,城池荒凉,人民稀少,长草遍地。
  C、第二联以拟人化的手法,倒装的句式,概括诗人忧伤国事、久别家人的深沉感情。
  D、最后两联道出了诗人的企盼:烽火不断,道路阻隔,要得到家人的一本书,又谈何容易,日思夜想,头发都白了。
  4、选出对王安石《登飞来峰》赏读有误的一项: (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这首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富有哲理:站得高,望得远,胸襟博大,见识就高明。
  B、一二句叙事,气度不凡,活画出诗人当时昂扬的精神风貌和狂傲的性格。
  C、“千寻”千百次寻找。诗人一登上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
  D、三四句借题发挥,充分表现了这位踌躇满志的青年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与乐观自信的精神。
  5、选出对赵翼《论诗》赏读有误的一项: ( )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A、这首诗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提出了诗人的观点:诗歌创作一定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B、“万口传”肯定了李、杜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他们流惠后人,功居至伟。
  C、“不新鲜”意味着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前进,李杜诗歌有些过时。
  D、“各领风骚”强调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有一代的诗人,应当立足时代,推陈出新。
  6、选出对李白《渡荆门送别》赏读有误的一项: (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舟行。
  A、首联交代了游踪来去。“从”字似说江水情意深长地陪伴自己来楚地漫游。
  B、颔联“平原”“大荒”生动地写出了长江流域景物的特征,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楼”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有静有动,恢宏飘洒。
  D、结联用拟人手法对故乡的山水万里相送的深情,表示婉惜,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缠绵深挚。
  7、选出对刘禹锡《秋词》赏读有误的一项: (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A、全诗充满着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意境悠远,语言直朴自然,风格昂扬,感染力强。
  B、首句欲扬先抑,写其对古人悲秋的普通感受,表示赞同。
  C、次句直反其意,表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的反传统的思想感情。
  D、三四两句抓住秋空晴朗的特点,以一鹤冲霄加以渲染,突出一幅天高气爽的开阔图景。
  8、选出对杜牧《赤壁》赏读有误的一项: (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这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
  B、“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C、第二句借物以怀古,意思是说我把它拣起来,洗磨之后,还能辨出是三国时代遗物。
  D、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9、选出对文天祥《过零丁洋》赏读有误的一项: (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回顾作者的出身经历,表达诗人矢志报国、至死不变的忠心。
  B、颔联运用两个贴切的比喻,把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刻画得入木三分。
  C、颈联慨叹兵败被俘,害怕元军,孤身无依而惶恐不安。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
  D、末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10、选出对苏轼《浣溪沙》赏读有误的一项: ( )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A、全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雅淡凄婉;下片即景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
  B、上片一二句用明朗的色彩描绘了秀丽的春景。“净无泥”折射出作者内心的欢乐和浓浓的游兴。
  C、“潇潇暮雨”交代了气候与时间,烘托了作者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冷环境和悲凉心情。
  D、下片抒发感慨。“无再少”“尚能西”“唱黄鸡”暗示出诗人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
  第四册
  1、选出对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读有误的一项: (C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A、首联以“清晨”、“初日”点出游寺时间,以古寺“、“高林”烘托幽深气象。
  B、中间两联抓住寺中独特景物,运用以静显静的表现,塑造了一个幽深奇静、自然高远的境界。
  C、末联妙笔传神,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和尚们忙碌的生活。
  D、全诗静态动人,借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曲折委婉地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沉郁心情。
  2、选出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读有误的一项: (C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A、首联用“朝奏”与“夕贬”相呼应,表明意外获罪之迅速,被贬之遥远,令人怨愤。
  B、颔联申诉了诗人因忠获罪、非罪而远贬的无限伤心与愤慨。
  C、颈联即景抒怀,大雪封山,有家难归,表现了英雄穷途末路的悲戚。
  D、结联情调凄楚,以收埋尸骨的后事相托,蕴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愤激情怀。
  3、选出对夏完淳《别云间》赏读有误的一项: ( B)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A、首联是递进关系,“三年”与“又”联用,点示出离乡之久、思念之深、永别之憾。
  B、中间二联抒写悲恨之情:颔联着眼于家事,是私,颈联着眼于国事,是公。
  C、尾联于悲恨中忽见慷慨之情,面对死亡,没有沮丧,表达了诗人久死不悔的情操。
  D、全诗哀而不伤,催人泪下,又教人振奋,充满了悲壮豪迈的气概。
  4、选出对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读有误的一项: ( C)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对天上仙境的幻想,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B、下片写望月怀人,感慨人生的离合无常,表现出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上片借月抒写欢欣,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人月双济,温馨而恬静。
  D、全词执着现实,怀念亲人,构成豪放而空灵,抑郁而旷达的艺术特色。
  5、选出对李清照《醉花阴》赏读有误的一项: ( B)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A、上片以委婉含蓄的手法,写秋凉情景,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苦苦思念之情。
  B、“销”流露了词人的百无聊赖;“凉初透”暗示了气候的寒冷。
  C、下片写重九感怀,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
  D、“销魂”,深化篇首“愁”字,由“愁”而致人瘦,见出离愁之苦,物我交融,创意极美。
  6、选出对李贺《雁门太守行》赏读有误的一项: (C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首联上句写敌兵围城,军情危急,下句写将士甲光赫耀,士气高昂的情景。
  B、第二联以强烈的声响和浓艳的色调勾画了一幅接战前夕特有的肃杀氛围。
  C、第三联多侧面的描写了悲壮惨烈的血战场面,暗示将士疲惫,战争失利。
  D、第四联以慷慨赴难作结,讴歌了广大将士爱国忠君、誓死如归的可贵品质。
  7、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 (D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列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8、选出对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赏读有误的一项: (C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前三句一词一景,勾勒出古道之苍凉,西风之萧瑟,瘦马之疲惫,极力渲染悲凉的气氛。
  B、后两句由景及人,道出天涯游子的心情。“断肠”一语是全篇的主旨。
  C、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虚有实,有正面有侧面,笔法灵活。
  D、全曲用托物寄情的写法,道出了悲秋之感,怀古之情,伤离之绪。
  9、选出对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赏读有误的一项: (B)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前三句描绘潼关周围的景色及形势。“峰恋如聚”写众峰耸立;“波涛如怒”言黄河汹涌。
  B、“望西都,意踌蹰”引发感慨,既有对秦汉盛世的怀念;又有对王朝更迭的惋惜。
  C、曲末四句,精警遒劲,用极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了词人对历代受苦受难民众的深切同情。
  D、这首小曲借“怀古”讽今世,鞭笞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劳动人民的滔天罪行。
  第五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捐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重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初中化学,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这首歌行体古诗借对暴风雨中茅屋的描写,表现了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怀。
  2.第一节中写暴风对茅屋肆虐的几个动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将自然环境的遭遇与社会环境的煎熬关联起来抒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用了双关手法的词是:__________。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句升华了全诗精神,说明诗人_________战胜了_______,______战胜了_____,表现诗人______________胸怀。
  南 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1.这首七言绝句抒发了_______________,流露了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2.第一句中“何不”二字,极富气势,有________之意,暗示________和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境。
  3.“若个书生万户侯”句将“带吴钩”的形象一下顿跌为“书生”形象,从反而衬托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必要与急切。
  4.全诗的艺术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1.这首小令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女子____________的情怀。
  2.“独倚”二字,既写女子的_________之情,又写好_________之态,与后句“千帆”暗成对比。
  3.“脉脉”、“悠悠”两个叠词,用______、______修辞手法,表面写水,暗写女子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
  4.结尾一个“断”字,形象写出女子___________。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七绝抒发了放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僵”一“孤”,写诗人__________;一“思”一“戍”写诗人___________。
  3.把全诗推向高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入梦”,耐人寻味,“梦”变宾为主“入”诗人之神思中,既写____________,又含______________。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七绝写诗人辞官离京的感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2.首句用“浩荡”修饰“离愁”,使离愁有了形态,写诗人_______________。“向日斜”,写时间,烘托离愁,还暗含__________________。
  3.后两句以“落红”为喻,表明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志。
  4.诗人一反对“落红”而落泪的格套,用一“化”一“护”使全诗______、______。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这首五言古风,写作者在饮酒中欣赏________从而领略到___________________。
  2.“心远”二字为全诗之诗眼,它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二字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也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
  4.陶诗的风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这首五言律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2.颔联中“蒸”字,显示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撼”字,衬托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和尾联中一“济”一“羡”,表达了的志向,而又表达得________、_______。
  4.全诗所用修辞手法,除了对偶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饲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自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歌行体古诗以行路难来描写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
  2.开篇夸写宴席之盛,是反衬“不能食”,表现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四个动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用典喻己,增强信念和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发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万,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本首叙事诗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有两个描写妇幼上阵忙麦收的动词是:_____、______。诗中“蒸”、“灼”,写出了__________,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对农家的_______描写,这与诗人在《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4.诗作由面到点,由叙转议。直抒对农家同情关心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于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本词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同时也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上阕写景,以一“异”字统领,其“异”表现为:①________ ②_________③________。
  3.下阕抒情。其情爱国思乡,把这两点统一起来,用典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词的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册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王维这首五言律诗描绘出江汉______________景色。
  2.含联最有山水画之趣:“天地外”,写江水的__________;“有无中”,写山色的___________。
  3.颈联巧用动与静的错觉来渲染水势,用得精妙的两个动词是:_______、_______,本句用了________与_______的修辞手法。
  4.尾联用典不露痕迹,其中“醉”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本诗中用“烦忧”,写出作者精神上的苦闷,又用“逸兴壮思”,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风万里送秋雁”,用一幅壮阔明朗的秋空图,展示了诗人_______________。
  3.“欲上青天揽明月”,用______修辞手法,用神奇博大的意象,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透出诗仙风骨。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辞格,虽写出了诗人________,但“抽”“断”“举”“销”,也写出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
  浣 溪 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通过摄取______、_______、_______等触人愁绪之景,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有感慨。
  2.本词虽情绪低沉,但节奏和雅,一组对举词平添情趣:____与____、____与____等。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____________________。写“花”写“燕”,也含蓄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句,径虽“香”,人却“独”,愈衬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 城 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也委婉地表达________________愿望。
  2.“左牵黄,右擎苍”,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其中“黄”、“苍”,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
  3.词中用典贴切:①看孙郎,写出____________;②遣冯唐,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中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中作者追忆了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战斗生活,表现了____________悲愤。
  2.本词上片写出了看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雄壮场面。
  3.下片写作者豪情万丈,寄托理想的两个动词:_______、_______。
  4.本词在内容上打破上下片传统写法,前_____句为第一部分,后_____句为第二部分,全词的点睛之笔是:________________。
  关 睢
  《诗经》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 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2.《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本诗所用起兴句是:_______、_______。作比句是:____________。
  3.出于此诗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___________。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且细心呵护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 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洄从之,道阻且长。?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洄从之,道阻且跻。?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末已,所谓伊人,在水之俟。?洄从之,道阻且右。?游从之,
  宛在水中 。
  1.这首诗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多侧面地写出对意中人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诗中写“蒹葭”、“白露”、“道阻”、“水中”,既__________________,又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主要用“赋”的手法,反复铺排描写,渲染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环美。
  4.“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于役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1.本诗紧扣一个_____字,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主要用_____的手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部分从侧面反衬,写人无归期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之何勿思”,用_____问,极言____________________。“苟无饥渴”,写思妇退一步表达________与__________。
  4.这首诗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阅读理解专题之三顾茅庐
  【—七年级阅读理解专题之三顾茅庐】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同学们,下面老师整理了七年级阅读理解专题之三顾茅庐,练习一下吧。详情请看
  三顾茅庐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予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岗,刘备轻扣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又看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道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预料到,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 初中数学。”刘备无奈,只好留下封信,与张、关怏怏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能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一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议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1.依据本文的内容,动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
  司 马 徽 再 荐 名 士
  2.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四个字回答)。
  3.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
  关羽:
  张飞:
  4.请从下列三句名言和本文中各选一句有关修养问题的名言警句(包括作者),填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
  [名言]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 ——陈寿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卡片] 关于修养的名句
  5.第一段中写童子说:“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联系全文看,这句话的作用是:
  初一语文社戏练习题及答案
  社戏练习题及答案
  一、根据拼音写出本文出 现的词语。
  xùdāo      dàimàn       cuānduo    jiǎojié
  yōuyáng    piāomiǎo        yīxī     yǒngyuè
  二、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撺( ) 蹿( )
  2.揖( ) 楫( )
  3.掘( ) 崛( )
  4.掇( ) 缀( )
  5.蒿( ) 篙( )
  三、填空。
  本文作者是 ,原名 , 省 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本文体裁是    ,文中的“社”原指       ,在绍兴,“社”是
  ,“社戏”是指       。
  四、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   )
  3.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ldquo 初中数学;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     )
  五、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 解释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的意思。
  朦胧:               依稀:
  2. 文中写山“踊跃”地向后“跑”,表现了什么?
  答:
  3. 联系上下文,你认为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方面表现了这种心情?
  答:
  4. 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去描写相应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5. 给所选文段选择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     )
  A.赵庄看戏   B.月夜抒怀   C.月夜行船   D.水乡美景。
  六、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庙会
  我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    (争、占、挤、走)进位于云龙山东麓的庙会。往日静谧的积翠桥头转瞬间被喧嚣笼罩。叫卖声、吆喝声、欢笑声以及各种哨声,沸沸扬扬,绵延数里。
  我又回到了童年。看到了泥捏的公鸡和木制的宝刀,听到了梦中萦绕的柳笛音韵,尝到了早已远去的油茶香味……
  这是一个劳动工具和家庭用品展销会。一把把镰刀迎接着丰收,一张张芦席散发着清香,展销会上近乎消失的擀面杖和高粱秆编制的锅盖重新露面。
  这是一个民间工艺和传统作品展销会。脸上布满皱纹的农民艺术家,用粗糙的手编织、缝制、雕刻、印染、彩绘那么多古朴的獐玩具,顽强地表现着自己的才华和乡野的魅力,在现代市场是为古老   (争、占、挤)得一席之地。
  最高兴的当数孩子。爸爸妈妈用自行车将他们带进庙会,离开时都满载而归。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喜欢缀着红缨和长枪和抹着银粉的大刀。虽然都是木制品却十分逼真,拿在手里自然有一股阳刚之威。难怪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静谧(   )  喧嚣(   )  萦绕(   )  粗糙(   )
  2.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熙熙攘攘:
  魅力:
  3. 为文中的横线上选恰当的词语填空。
  4. 第一段中对各种声音的描写,突出了庙会的            。
  5. 从文中可以看出,庙会有如此魅力主要在于
  一、絮叨 怠慢 撺掇 皎洁 悠扬 漂渺 依稀 踊跃  二、略
  三、鲁迅 周树人 浙江 绍兴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小说 土地庙或土地神 一种区域名称 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四、1.夸张  2.比喻  3.借代  4.比喻
  五、1.变得淡而不明  听得不真切,若隐若现   2.表现山势连绵起伏的特点和船行速度之快。  3.急切而陶醉  船行极快却还以为慢;似乎听到歌吹了;望见几点火便想像为戏台;听到笛声而“自失”等。
  4.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   5.C
  六、1.mì xiāo yíng cāo  2.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很吸引人的力量  3.挤  占  4.热闹非凡、规模之大  5.对大人来说,这是一个劳动工具和家庭用品展销会,是一个民间工艺和传统作品展销会。对小孩而言,有各式各样深为孩子喜爱的玩具。
  中学语文学习方法和研究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学习语文,对学习其他学科,获取新的知识,以及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都有深远的影响。
  语文,是思想的载体,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体。因此,学习语文,又与思维能力,思想认识,甚至道德情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语文”两字,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就是说,学习语文既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又要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是基础。阅读不仅能培养语感,丰富语言材料,熟悉语言结构,同时还能为阅读的内容熏陶感染,提高认识水平,培养高尚情操。因此,阅读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带动听、说、写的能力的提高。
  ? 一  朗读与默读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吕叔湘先生语 。所谓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因为语言,尤其是汉语,它是约定俗成的音形结合体。“读”是语感训练的起点。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曾告诫他的学生:“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或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这里的熟读,指的是朗读;精思,指的是默读。
  朗 读
  朗读训练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础越扎实,进步越快。一般来说,可以分成这样四步进行训练。
  ? 1  正确、清楚
  要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换字,不读破句。吐字清楚,音量恰当,速度适宜。这是朗读的第一步要求。
  ? 2  自然、大方
  在“正确、清楚”的基础上,要做到态度自然大方。朗读时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要合理,语气要顺畅。
  ? 3  传情、达意
  有了“正确清楚”、“自然大方”的基础,接着就要求朗读能“传情、达意”,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根据文章的内容,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用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语调朗读出来。一般来说,表示肯定或祈使的句子用降调来朗读;表示疑问、反诘的句子用高升调来朗读;表示陈述、说明等句子用平直调来朗读。重点突出的词语要重读。此外,还应根据不同的标点,读出不同的节奏和语气。
  ? 4  熟读、背诵
  对一些精彩的文学名著,诗词散文,文言短文,乃至名言佳句,要熟读、背诵。通过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感的能力。一个中学生如果能背诵上百首诗歌,几十篇散文的话?包括古诗文 ,那么他的语文修养一定较高。所谓“读书千篇,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默 读
  默读,是不受时间、地点、周围环境等客观条件所限制的,最基本的、最常用的阅读方法。下面介绍的,既是默读的方法,也是默读时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
  ? 1  借助注释
  注释,是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作者?或编者 认为必须告诉读者,并有助于读者理解的重要内容。有些注释,常用来解释题意,交代写作背景,介绍文章的作者等;有些注释介绍一些未用的名词,疑难的词句等。因此,养成借助注释阅读的习惯,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的质量。
  ? 2  借助词?字 典
  字典和词典,是读书治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习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除阅读中的困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积累知识,扩大知识面。
  首先,要了解各类字典、词典的特点。有的是普通型的?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有的是专门型的?如《成语词典》、《方言词典》 。其次,要掌握几种基本的方法。例如:部首查字法,笔画查字法,音序查字法,四角号码查字法等。所查的字,词,必须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选择它的义项。
  ? 3  圈划批注
  圈、划、批、注,是读书过程中四种辅助的手段。把阅读过程中自己的思维过程、心得、体会,点点滴滴地写在书本上。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圈、划,指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重要的句子,或者有疑问的句子划出来;批、注,可以在圈划的词句的边上写上自己的感受、评价等等,也可以在整段或整篇文章的后面写批语。养成圈划批注的习惯,不仅可以加深对所阅读文章的理解,而且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的参与,注入阅读者的思想感情。
  ? 4  摘录与制作卡片
  善读书者不仅眼到、口到,还要心到、手到。而“手到”,不仅在阅读过程中圈划批注,而且应随时从书中撷取有用的内容,或记下阅读中的感受和心得。所谓“眼过千篇,不如手抄一遍”,给自己提供记忆的仓库。
  对中学生来说,摘录,可以是名言佳句,也可以是精彩的段落;制作卡片,可以按用途来分,一般有“目录卡或书名篇名索引卡”,“内容摘要卡”,“资料摘录卡”,“读书随感卡”等。关键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还要分门别类地存放,这样便于查找。
  ? 二  精读与速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各种书报杂志越来越多;中学生的求知欲十分旺盛,需要阅读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在读书的方法上必须有选择的区别对待。有的课文,有的书本需要精读,得以深刻理解,掌握精髓;有的课文或书本,则略读,知其概要,扩大阅读面。
  精 读
  “好书不厌百回读”,对优秀的文章,经典的著作,应该咬文嚼字,仔细推敲。例如,对用词的准确、词语的感情色彩;对于文章中的句子,不仅要理解它表面的意思,还要理解它的深沉含义,乃至弦外之音;对于段落,不仅能概括段意,还要能领会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等。下面介绍三种精读的方法。
  1. 质疑阅读
  “疑者是以研其微”?朱熹语 。可见,提出疑问,是深入理解的开始和手段。
  质疑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可以从词语的运用、句子的含义、段落的安排方面提出,也可以从中心意思的表达、写作方法的选用等方面提出。
  例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有许多问题是值得质疑的。
  ? A  孔乙己的真名叫什么?为什么他的绰号叫孔乙己?作者这样起名有什么用意?
  ? B  小说中说,孔乙己的“品行却比别人好”,他的品行究竟好不好?孔乙己说:“窃书者不能算偷”,此话是否有道理?他为什么这样说?
  ? C  文章最后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 D  《孔乙己》的故事令人可笑,它是喜剧还是悲剧?为什么这样质疑、思考、分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 比较阅读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 。比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读书方法。比较阅读,必须注意分辨出可以比较的条件。例如内容相似、相关、相反,或写法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或表达手段上相仿或者异曲同工等。在比较阅读时,应确定比较的目的,或者是鉴赏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或者是学习文章的写法,或者是研讨同一题材的不同主题,或者评价同类作品的不同风格,优劣等。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提高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与舒乙的《父子情》,那是题材相似,主题不同的比较;《范进中举》与《孔乙己》,那是题材不同而主题相似的比较;杨朔的《荔枝蜜》与秦牧的《土地》,那是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比较。就是在同一篇文章中对不同的句子也可以作比较。
  例如,茅盾先生《白杨礼赞》中有这样几句话:
  ? 1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首句
  ? 2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四段
  ? 3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六段
  ? 4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结束语
  这四句相似的赞美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由于各句子之间都有细微的区别,而顺序位置也不一样,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3. 专题阅读
  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某一个专题进行阅读,可以比较深入地领会这一专题特点,起到强化的作用。
  所谓专题,根据需要,可以有以文学体裁为专题的,如诗歌、戏剧、杂文、报告文学等,这样可以集中领会和研究这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有以某一时代的题材为专题,如长征、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等,这样,有利于集中掌握这一时代的特点;有以人物为专题的,如反映教师生活的,反映离退休干部生活的,反映改革开放中的大学生生活的等等。
  专题阅读,要有目的性。有目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如果几个同学同时对某一专题的阅读进行研究、讨论,则更可相互启发,共同探讨,收获更大。
  速 读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信息急剧增加,使报刊杂志和各种书籍的数量也迅速增加。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行的报刊杂志和出版的书籍,无论在种类还是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代。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而有效地挑选我们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呢?速读,便是有效而可行的手段。掌握速读的方法,对中学生来说,不仅可以提高课内学习的效益,而且可以提高课外阅读的速度,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通过速读的训练,还可以使思维敏捷,促进智力的发展。
  速读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1. 删繁就简,整体认知
  阅读中以较快的速度择其重要的或自己需要的内容,求得对文章的整体的基本的理解。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手段。
  ? A  读论点,略论证
  议论文以表达观点为目的,其论证部分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删略这些内容,不影响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 B  读情节,略描写
  叙事作品,把握住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便对全文有了基本的了解;写人为主的作品也是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展现的,因此删略具体的描写也可以基本掌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了。
  ? C  读抒情,略写景
  一些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作者的思想情绪强烈感受都渗透于字里行间,而其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往往是文意、中心的所在,重点读这些内容,也能基本领会了。
  ? D  读中心句、段,略一般句段
  一般的文章往往有重点段落,或在重点段落中有表明段意的中心句。有些中心句又往往在段首或段末,抓住这些内容,对其他部分可以简略。
  ? E  读提要,略原文
  有些文学巨著一时安排不出时间阅读,但需要有所了解,那么可以读内容提要,或介绍、分析、评论性的文章。
  2. 控制视线,加快速度
  善于控制视线,正确利用文中的“路标”,有目的略读,是提高速度的重要方法。
  ? A  “一目十行”的视线运动
  阅读的一般习惯,是作自左向右的横向视线运动,“一目十行”的视线,都是由上而下垂直的,或S形的运动,这种速读的方法也称“直读法”。
  直读法的训练,可用右手食指沿着每行的末端,由上而下作匀速移动,以提示视线的走向。同一篇文章可以用这种方法阅读多次。第一遍速度快些,目光随手指移动扫视整页;第二三遍,渐次放慢速度,直至了解大致内容或基本情节为准。
  ? B  捕捉文中的“路标”
  “文章思有路”,阅读时能敏捷地抓住作者的思路,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而作者的思路在文中常以一些词句标示出来。对读者来说,这些词句犹如公路上的“路标”,指示着阅读思维的方向要注意的问题。
  如:“和”、“同”、“以及”等“路标”告诉你:它们前后的内容是同类、并列或依次排列的。
  “从而”、“因而”、“所以”等“路标”提示你:下面的文句常常是某些重要观点。
  “总之”、“综上所述”等词语的后面,必定是对前文的小结或总结性的语句。
  “但是”、“然而”、“否则”等提醒你:作者的思路要改变方向了,下面出现的是与前面相反的情况或看法。
  二、表达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知识和信息的吸收和积累,表达则是将知识和信息,注入个人的感情,根据客观的需要进行思维,加工,然后输出,并起到交际的作用。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最终往往通过表达反映出来。
  ? 一  口头表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信息社会中,口头表达将越来越重要,运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该加强训练。
  1. 说话的基本要求
  说话,靠声音传递信息,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别人听得清,听得懂。具体来说:
  ? 1  语音要准确、清晰
  一是要用普通话说话,尽力克服方言土语的影响,不能把字音念错;二是口齿清楚,咬字吐音清晰,停顿恰当;三是音量适宜。根据被听人的多少,房间的大小,以及表情达意的需要适当调节。
  ? 2  速度要恰当
  说得太快,别人难以听清,说得太慢,拖腔拖调,叫人不耐烦,还会引起误解。因此要根据说话的内容、场合,随时调整速度,以获得好的效果。
  ? 3  态度要自然、大方
  说话时,要落落大方,从容自然,使听话人看了顺眼,乐于听讲。不要紧张、慌乱,更不要忸怩作态。
  2. 转述
  转述,就是把某人或某些人的话转告给另外的人听。这是一种运用十分广泛的说话形式。因此,要重视转述能力的培养。
  ? 1  准确无误,迅速及时
  托人带口信,传达电话内容或上级指示等,既要迅速及时,又要准确无误。否则,容易误事。如能按原说话人的口气转述则更好。
  ? 2  抓住重点,忠于原意
  内容重要,又比较简短的,应原原本本转述,不能斩头去尾,也不能添枝加叶。内容较多,传达时间又有限,则应抓住主要精神,理出要点,有中心、有条理、有详有略地传达。但必须忠于原意。
  ? 3  适当反复,加深印象
  无论是口信、电话,还是会议精神,转述时对其中的关键词句,重要内容、地点、事件、人物、数字等,要适当重复,加强语气,使听者加深印象。
  3. 交谈
  交谈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的谈话。人们通过交谈,交流思想,沟通信息,增进感情,探讨问题。
  交谈是共同的活动,你说他听,他说你听,整个交谈过程中,各自都是既听又说,听说交替进行。因此,要注意以下问题。
  ? 1  细心倾听。听话时要全神贯注,注意对方语气、神情和谈话时的气氛,以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完整地领会对方的意思。在某些场合,还要学会听话听音,听懂弦外之音。
  ? 2  注意反应。有多人参加的交谈,各人对谈话的内容,可能有不同的反应,甚至同一个人的反应前后也可能有变化。这些都必须重视。
  ? 3  紧扣话题。交谈有一定的目的与内容,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要紧扣话题不能天南地北,东拉西扯。
  4. 答问
  答问,就是回答他人的询问。答问的机会很多,因此,提高答问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答问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 1  听清题意,明确要求
  回答问题,首先要专心听清对方的提问,了解提问的意图,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解答。如果问题没有听清楚,就应该及时发问,把题意弄明白后再作回答。
  ? 2  分清主次,言之有序
  答问之前,要根据提问的内容仔细思考:哪些内容先说,哪些内容重点说,哪些内容简略说,做到有条有理,言之有序。
  ? 3  区分对象,有的放矢
  答问要区分不同的对象和场合,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语言,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要端庄大方,声音洪亮,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如果回答长辈的问题,则态度要恭敬、谦虚。如果同学、朋友间的答问,则可随和自由些。
  5. 演讲
  演讲,是就某个问题或事件在公开场合向群众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演讲通常分为专题演讲、即兴演讲两种。演讲一般由导言、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导言要能一下子调动听众的情绪;主体部分要全面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结尾部分应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的余地。
  成功的演讲,一要讲题有针对性,是听者所关心的问题;二要观点鲜明,重点突出;三要感情充沛,语言明快有鼓动力。
  演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平时练习,可以先练有讲稿的演讲,再练打腹稿的演讲,最后练即兴的演讲。
  ? 二  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我们平常就称为“作文”。写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所谓“文无定法”、“人不同艺,文不同法”。但是,既然它是一种学问,也存在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一些意见:
  1. 立意
  立意,就是确定主题,所谓主题,不是作者在文章所提出的主要问题,而是作者对这些问题所持的观点及评价。这在记叙文里叫做中心思想,它是通过对人物、事件、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揭示中心的;在议论文里叫做中心论点,它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通过逻辑论证来阐明道理,以理服人。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它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成为整篇文章的中心。文章的选材、剪材、结构、语言、表达,都要以立意为依据,受立意的约束。所以,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其决定的因素在于立意是否正确。明代王夫之说得好:“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他强调的“意”,即立意。文章没有立意,或者立意不突出,犹如一盘散沙,一批文字的堆砌。因此,写文章时,首先要立意,这就叫“意在笔先”。有些学生往往看到题目就写,写到哪里算哪里,或者边写边立意,其结果势必混乱,不成文章。
  立意有一定的客观标准。首先是“正确”,即立意必须有积极意义。有的学生写文章总认为立意正确是不成问题的。实际上,明显错误固然不多,似是而非的则十分普遍。例如《吃一堑,长一智》一题:立意?1  吃一堑,长一智,说明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失败是在所难免的;立意?2  吃一堑就能长一智,多受挫折,多长智慧。这两个立意,初看似乎还可,仔细分析都是片面的,乃至错误的。立意?1 的错误,强调“在所难免”,没突出“长一智”,势必起了消极的作用;立意?2 的错误,似乎挫折越多,智慧越长,这就既忽视了挫折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又宣传了“智慧靠挫折而来”的错误观点。
  立意正确,这仅仅是写文章最基本的要求;立意的“深”和“新”,更是文章优秀的关键。所谓“深”,指文章的立意应该是透辟的,揭示事物本质的,能使读者深受启示、深受教育的,或者能从平凡的事件中看出不平凡的思想光辉的,又或者是提出了群众最关心的、最迫切希望解决的社会问题的等等。所谓“新”,就是文章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提出的观点不是人们熟知、说滥了的,而是耳目一新并能使读者产生新的感受、新的联想的。例如《谈谈武侠小说热》一题,如果立意为“武侠小说多看没意思,会产生消极作用”,或者“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的课外阅读”等等,虽然立意是正确的,却意义一般,也谈不上新。如果立意是从武侠小说热“ 看读者的知识素质”,从而进一步提出“‘热’必然会转‘冷’”,这样的立意就显得深刻而有新意的。
  好的立意必须鲜明、集中。爱什么、恨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观点必须明朗,旗帜必须鲜明。
  主题不集中、不鲜明,这是学生写作中常犯的毛病。有的人总想多讲些,“全面”些,结果或面面俱到说不透,或噜苏重复讲不清。意多文必乱。
  产生这种毛病的原因,往往有这样几种:第一,动笔时立意未定,想写的内容不多,结果信手写来,头绪纷繁,主旨不清;第二,对立意把握不住,结果若即若离,有的干脆离题万里;第三,材料过多,不忍割爱,主题被材料所淹没。所有这些,都必须克服。
  2. 选材
  有一句俗话,叫做“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如果没有好的材料,再高明的作家也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材料,有素材与题材两种。凡是进入作者视野并被其所意识、所采撷的生活现象,都称作素材。素材往往是感性的、零碎的、不系统的,它不能直接写进文章。题材是从素材中经过选择、加工、提炼后,可以写进文章,用来表现主题的材料。材料受主题的支配,反过来为主题服务。
  写作的素材都是靠作者在长期的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逐步积累起来的。鲁迅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他还说过:“对于任何事物,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这些都是极重要的经验。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同一个作文题目《我们班级的光荣》,同一个班级学生写,有的总感到“缺乏材料,没啥可写”,有的却材料丰富,任其剪裁。这是什么道理呢?差距在于前者不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或者对生活观察得不细、体验得不深;后者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能做生活的“有心人”。
  观察生活只停留在思考、记忆上是不够的,还要养成手勤多记的习惯,建立必要的“材料手册”、“写作笔记”。著名作家茅盾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这样,才有可能在一旦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应用。这是积累材料的宝贵经验。
  掌握了大量材料以后,接着就要鉴别材料,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把虚假的材料剔除,将真实的材料留下。真实,是写作之本。真实才能感人,真实才能服人。有位身患残疾的同学在题为《我的同桌》的作文说道:“……她?同桌同学 待我胜似亲姐妹。她普通细微的一举一动却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疾病夺去了我躯体的近四分之一,可是夺不走我在集体中享有的幸福,夺不走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权利,更夺不去我胸膛中一颗热爱生活的火热的心……”这篇文章写的是真实的事,真挚感人。同样的题目,另一位同学写自己的一位跛腿的同桌,说他身残志不残,班级大扫除总是抢在前头,每当看到他那埋头劳动的身影时,总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可是这篇文章并不真实。尽管跛腿同学是有的,但大扫除并没有抢在前头,更不见作者“热泪盈眶”过,因此这样的文章不可取。
  对材料仅仅鉴别真伪是不够的,因此大量的材料虽然都是真的,但有些是极平常的,有些是根本无用的。因此,对材料要严格选择,要去粗取精。
  首先,要围绕主题选材。凡能突出主题、烘托主题的材料,应该选取;凡与主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材料,则毫不可惜地删去。
  其次,要选典型的材料,即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第三,要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只有新颖、生动的材料,才能反映我们时代的风貌,才能表现出新鲜、活跃的思想。那些人家早已用滥了陈旧材料,切忌使用。
  3. 思维训练
  练习写作,要进行思维训练。有发散思维,有集合思维,有求异思维,有逆向思维等等。我们平时练习,可以一个题目,多种思维,进行比较。例如:以《照相的启示》为题,可以有以下几种思维:?1  “照相”给人的是外表,不能揭示人的心灵,从而论述外表美与心灵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2  “照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照。有正面的,有侧面的,有背后的,有仰角,有俯角,从而论述我们看社会、看生活,评价一个人,一件事,乃至一部电影,一部小说,也应多角度的分析,不要一点论。?3  “照相”应选择最佳摄影点,才能照得最美,从而论述我们在“四化”建设中,做任何事,也应选择最佳方案,讲究效益,充分发挥现有的人才、物力的作用。?4  有的“照相”弄虚作假,欺骗他人,从而论述提倡实事求是,揭露某种虚伪、浮夸的作风。?5  人的一生,从幼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留下许多照片,反映了人的一生经历,从而论述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写下一部怎样的历史。?6  有的人喜欢照相,有的人不喜欢照相,有的喜欢在照相中突出自己,有的人总是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工作,从而论述怎样评价一个人业余爱好,或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提倡一辈子甘当“老黄牛”的精神。?7  有的照相珍贵地记录了某一个历史事实,有的照片成了某一人物的罪证,从而抒发赞颂或义愤之情。?8  有的杂志的封面尽是些卖弄风骚的“美女”,有些杂志一蜂而上健美女郎的身影,从而提出建设精神文明的问题,等等。这样的思维训练,所化的时间不太多,收到的效果却比较显著。
  初一语文系统学习法“指引”
  一、系统法
  只有系统的学习才能打牢自己的根基,形成较为完整的架构,形成联系紧密、调动迅速的网络,才能有在此基础上的对知识的运用自如,才能有创造和创新。
  我们现行的小学、、教材在现时说来,就是一套比较系统的教材。学习首先就要把这套教材学习好,掌握好,利用好。这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的引导、同学的切磋,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掌握好。这个系统的学习事我们整个学习最主要的内容。
  其次,其他各科的教材也都自有它们完整的系统,对其他各科知识系统的掌握其实也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语文学习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整个学习的内容相等。
  另外,你还可以系统地读一些书,以期对某一科、某一类有完整的系统的了解。例如系统读一些的、哲学的等等方面的书。
  这样长期以来,你才能有深厚的语文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阅读,洞明一切;写作,有思想,有文采。你首先有系统学习的意识、意向,然后有系统学习的行动,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零打碎敲法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你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同时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览,各门各类的书都翻一下,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用零打碎敲的,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学东西的时候,学习的时候,学习从来都是乐事。
  三、读写结合法
  语文学习,必须阅读、思考、写作结合,才有高。一个是阅读伴随写读书笔记,把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同时,把自己阅读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记下来;二是阅读、生活伴随写日记,记下自己阅读的体会、对生活的感悟。三是阅读、生活伴随文章的写作,以具体规范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这样长期下来,近处,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远处说,才能成就事业,才能自成一家,成大家。
  四、强化法
  俗话说“挖到篮子里才是菜”,意思是说,很多知识,你只有记住了才对自己管用。因此,必须想方法记住知识。记忆知识,可分为内储和外储。记在里为内储,记在以外,书本中、读书笔记中、日记中、摘抄本中、里为外储。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据科学家们讲,大脑储存记忆知识的功能开发利用不到10%,应开发和充分利用大脑的储存功能,记忆储存更多的知识。但对一般人来讲,大脑即使记住知识的能力是弱的,过目不忘的人毕竟是少的,很多人记住知识要靠反复的记忆,因此,要在大脑之外建立知识的仓库,这种知识的仓库,可以是书本、笔记、日记、摘抄本、,可以是分门别类的对知识的整理,平时经常翻看检阅,就可以把外储变为内储,真正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很多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的强化记忆,才能在自己大脑里扎根。知识积累的多了,才能从根本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学好初二语文的方法
  的实际上是一个素质、提高的过程,而语文素质、语文的提高离不开读和写。所以,解决了读和写的问题,就提高了语文素质和语文,也就是学好语文了。
  读,即阅读和理解;写,指书写和。语文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件事了。
  读,可以培养语感。语言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语感。“这个语段中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是用那一个”,“这个句子为什么是一个病句”,很多时候,我们无须去问“为什么”,语感早已经告诉我们理由了。而语感的培养就来自于平时点点滴滴的“读”的积累。
  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学习一篇文章,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概括起来就是:第一,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第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第三,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和词语。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在说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问题。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去解决好这三个问题,这才是“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读,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和作文素材的手段。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这样,在作文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自己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
  既然“读”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从重视“读”开始吧。
  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书写和作文。
  在书写方面,考纲有明确的要求:作文一类卷书写美观,二类卷书写工整清楚,三类卷比较工整清楚,四类卷书写潦草。从2005年开始,山东单独命题,语文实行网上阅卷。这就对书写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所以无论是考纲还是山东语文网上阅卷,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必须把字写好。
  退一步说,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美观的程度,也不现实,但是书写工整清楚,避免潦草,这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也许有人拿“写工整了会影响答题速度”之类的话来给自己的书写欠工整找借口。是的,在你认真书写的最初阶段,它是会对你的答题速度有一点影响的。可是我们总不能因为还有下一次的“流感”,就不去治疗这一次的“重感冒”了吧?明明知道书写不过关会影响到语文成绩,我们又怎么敢不去重视呢?
  其实,要做到书写工整并不难。我们的汉字是方块字。这句话对我们就是一个启示:方者,方也。就是要在“方”上动心思。你的字写得横平竖直了吗?你的字左上角与左下角、右上角与右下角在一条线了吗?还没有?那就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吧。相信不用多长时间,你自己写的字你自己都不敢认了,你都不敢相信你会写得这么好了。
  再说作文的问题。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作文还是讲究一点“法”的。在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应试作文与平时写的文章是有区别的。平时写的文章,我们是去“品味”,而应试作文往往是浏览的。浏览与品味就有了质的区别。所以写应试作文非注意一点应试技巧不可。比如文章开头,单刀直入,开宗明义,一开篇先让读者明白你在写什么,这点很重要。否则,看了半天了,读者还云里雾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怎么可以呢?文章主体部分一定要围绕中心去写,一定要言之有物,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到了结尾部分,对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再强调一次,加深一下读者的印象。这样,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
  有人把写好作文总结为两句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文章,写成记叙文时,很好地解决了“动之以情”的问题,写成议时,很好地解决了“晓之以理”的问题,那么你的作文问题也就解决了。
  那么怎么才能写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文呢?就写好议论文的问题,上文已经有所涉及,所以这里重点谈写作记叙文的问题。
  写好一篇不足千字的应试记叙文,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① 调动情感的问题。做好作文的准备,这是一个大题目,里面大有文章可作。比如选材的问题。如果选取一些自己比较陌生的材料去作文,就很难调动起自己的创作情感,所以就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熟悉的材料,最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里的一些人或事。还有一个尽快入题的问题。150分钟的语文划给作文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那么我们从审题立意到开始动笔,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分钟,当然也不能少于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要考虑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更要把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让自己“走进”所要记叙的场景之中去。这种“身临其境”正是情感被调动起来的表现。
  ② 截取生活片断,借助“主旨”这根红线,连缀成篇。这是由作文的篇幅所决定的。一篇千字文章,不可能把事情的始末全部交代清楚,就是能够交代清楚,也只能是叙述故事的梗概。这样,不仅内容不厚实,而且还缺乏生动性,不可能“以情动人”。而截取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断,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则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③ 描写还是叙述的问题。叙述故事情节,往往容易出现语言干巴,欠生动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最好采用描写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的三两个特写镜头,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我们知道,对事物的描写,越具体了就越形象,从而也就越生动。
  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充分地利用课文。
  既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是“读”,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广泛地阅读就可以了。是的,除了快餐式的文章,还有那些垃圾式的文章之外,我们读什么文章都可以。
  但是,读课文有读课文的好处。第一,课文是你的无声的。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思考的正确与否呢?如果无人请教,我们将无法确定。可是如果我们去读课文,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导,课文之后还附有一些注释,它们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积累知识。既然除了快餐式的垃圾式的作文之外,读什么都可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课文这个最有力的工具呢?第二,课文大都是一些典范作品,不需要我们再去浪费时间挑选。第三,高考的出题原则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就是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得重视我们的课文啊!
  综上所述,如何学好语文呢?从读写入手,提高我们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不过如果你问考试技巧,首先要总结字词,当然是随堂总结。还有古文的一系列的总结,也要近早的提前做好。我那时是从开始总结的,作文的素材推荐书“鞋里的沙”那种有短而有意义的文章的书来看,并最好记住,考试时才能用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而且,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况且,写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大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却不多,真正喜爱阅读的并能从中得到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写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们要做这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阅读,要喜欢去阅读,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去思考它的内涵,去思考它的写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还有,要好问,要记住不懂就要问,特别是读课外的古文言文,古诗、词时,其中有些字、词、句我们不能完全理解的,这就需要去查工具书,如果工具书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后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时去问老师,及时地弄明白,这样才能学好古诗文,切记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为日月积累,会使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大。
  语文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从读、说、写三方面去学习,去品味,去发扬,读就是要去获取知识,去欣赏。语文这门艺术,而说与写则是我们对语文的体现,是我们学习语文真正的目的。既然就样,我校就更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去练习写作,多写才能提高,才能真正把文章写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会运用自己从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对于学好语文可谓是:积少成多,日积月累必出成绩!所以,语文的学习绝对不是一日之功,要在平时多阅读,加强阅读的数量,可以了解书中的大意.四大名著是必读的,再给你推荐几本好书,而且这些书都是可以从网络上看的,如果要收藏恐怕就要买全套的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骆驼祥子昆虫记很多诗次词方面的书籍都要浏览一翻,这样必定能够学好语文!
  背诗词是要先了解这首诗的含义以及背景和压韵,也就是平时说的平仄,这样再背起来可谓是省事省力又省劲!
  怎样才能更好的掌握语文这门学科呢?
  一、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为了巩固知识,你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的更牢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注意课外积累。
  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希望你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掌握基本的,从现在开始,长期坚持,以日积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
  语文融入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学好语文就得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并且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时代感的。一位外国著名作家有一次请朋友吃饭,他看见菜单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记录起来,却忘记了朋友的存在。其实许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随身带个本子的习惯。记些什么?可以记下交谈中的连珠妙语,可以记下突发的,可以记下独特的事件等。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做,但起码应养成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生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良好习惯。
  第二个积累的途径是和练习。老师的授课是相当关键的,她给予我们的是经过筛选后的精华,并且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启发意义。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有一定的量。我们要通过和一系列同步练习或专题练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阅读及写作技巧牢牢掌握。
  第三个积累的途径是看书读报。只要你肯钻进书的海洋游历一番,一段较长时间后,你可能发现曾结结巴巴的你居然能出口成章。博览群书确实能快捷有效地积累知识,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能力。一般来说,阅读量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提高了。而看书也有方法可言。首先应选择好一些优秀的读物;在看书时,应注意运用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去看;看后亦不妨做些读书笔记,摘录精彩的词句、语段和有用的材料。
  第四个积累的途径是习作。有时会读书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只有通过自己实践练习,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获得了知识,知识积累的过程才算完成。而习作形式可以是日记、周记、、命题作文、随笔等。
  怎样学好语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有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
  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而且,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况且,写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大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却不多,真正喜爱阅读的并能从中得到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写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们要做这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阅读,要喜欢去阅读,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去思考它的内涵,去思考它的写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还有,要好问,要记住不懂就要问,特别是读课外的古文言文,古诗、词时,其中有些字、词、句我们不能完全理解的,这就需要去查工具书,如果工具书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后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时去问老师,及时地弄明白,这样才能学好古诗文,切记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为日月积累,会使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大。
  语文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从读、说、写三方面去学习,去品味,去发扬,读就是要去获取知识,去欣赏。语文这门艺术,而说与写则是我们对语文的体现,是我们学习语文真正的目的。既然就样,我校就更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去练习写作,多写才能提高,才能真正把文章写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会运用自己从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懂得了这些,再来学习语文时,便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反而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当我们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享受时,不学好也难了
  初中作文所需思维
  1.逻辑分析法
  它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
  第一,确定思维方向,理解问题实质。如在以《我的父亲》为题作文时,就要搞清楚这类型文章的构成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整个文章中的地位;搞清楚未知因素是什么?现有资料情况如何(有多少可以利用?!能否满足要求?)等。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深入思考,都有助于把握问题的实质。
  第二,拟订解决问题计划。即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有用资料以达到问题的解决,制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如果不能直接找到有用资料与未知因素之间的联系,可采取迂回性战术,先探讨有助于解决主问题的一些辅助性问题。如思考:在以往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同类型或相类似的文章吗?这类型文章的具体写作步骤是什么?它能够有几种不同的写作方法?它们是如何运用典型材料来衬托鲜明个性的?对这些问题的逐个思考,将有助于制订和选择写作的最佳方案
  第三,具体执行计划。即要尝试性地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既是具体地检查和验证每一个步骤,保证它们正确无误,又要回到原来的问题,检查解题的结果,弄清结论是否真正同问题切合,是否还可能派生出其它结果。至此,一个思维过程才算结束。
  2.顺向求同法
  顺向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循着课文内容的指向去思考。在语文学习中,循着课文内容的指向思考,并从正面考虑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同性。例如,学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分析课文第二大段内容时,根据课文描述的四次幻景的内容,从正面去思考,得出答案:一方面,表现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欢乐,得到亲人的爱抚;另一方面,说明在当时的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和亲人的爱抚,因此,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是幻想而已,从而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让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学习,为开展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3.同中求异法
  这是一种与求同式相对应的思维方法。即指对同一问题可不依常规,而从多方寻求答案的分析性思维方式。它鼓励人们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答案,力求提出个人独特的见解。它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使思维起点和过程都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从而摆脱传统的窠臼,提出新的见解。如以“时间就是财富”为题作文,除审视时间与财富之外,还思考时间与纪律、胜利的关系,审查时间与知识、智慧的关系,考查时间与社会道德、精神文明的关系,审视时间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等等。这样就可能拓宽思路,写出文章也自然不会流于模式化。
  4.联想展开法
  这是根据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由此而推测出它们在其它方面相似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在帮助人们记忆和理解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知识网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方面,都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常用的联想方式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关系联想等。由于学科性质与解决任务的不同,其联想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如在作文训练中,除上述的几种方式之外,最常用的有以时间为序的纵式联想、有以空间为序的横式联想、有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联想等方式;而在数学学习中,关系联想就采用较多一些。
  要使自己拥有卓越的想象能力,首先要不断丰富知识、扩大知识面,一旦遇到有通感的事物,联想就会很快展开。其次要有联想意识。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从它的正、反面,以及与它相近、相似的关联事物和经验中,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再次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联想训练,使自己联想技巧得以提高。如对课文采用摘句联想、情节补白、添枝加叶、编续结尾、改编续写,进行快速构思式的即兴作文,即兴发言等训练,对提高联想技巧都有帮助。
  5.全方位思考法
  运用这种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使主体思路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点或某一个面,而是从点到面、从面到体、点面体并存;既思前因,又想后果;既可从空间方位、时间顺序上来考虑,又可从逻辑上来分析;既要考虑整个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各种关系,考虑本系统与它系统的关系,又要考虑大系统对子系统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多路互补的结构,克服思维片面性,真实地把握事物的实质。
  6.逆向对转法
  这是对一般必须做如此思考的事物,完全从通常的、固定的对事物认识途径的相反方向去思考的思维方法。运用它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知识深化、活化,使知识结构更趋于合理化,能培养辩证思想,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如作文练习,本质上就是对常规思路的逆反,从程式化中开辟新思路。但目前中学生作文程式现象相当普遍,即构思模式化、材料通用化、语言成品化。若有意识地采用逆向对转思维方法,经过长期练习,就可达到构思巧、材料新、语言精的境界。
  7.发散思维
  是指思维的多向性,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方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现思维的灵活性。达·芬奇曾说过:即使是一个鸡蛋,只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它,形状就立即不同了。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应尽量发散出多种设想,以便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例如:学《小英雄雨来》,根据每一段内容,用一个词语或句子做小标题。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列小标题。结果,列出了三种不同的小标题。这样训练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8.辐射思维
  孔夫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学习中的“举一反三”是至关重要的,而拓展性思维——辐射思维,即有“举一隅”“以三隅反”的功效。
  譬如授冰心的《小桔灯》一文,在第十四自然段涉及到“朦胧”一词,倘若只解释为“光线微弱”或“模模糊糊”一带而过,就只能了解这一个“朦胧”,而对别的同音“ménglóng”就极易产生混淆,用起来,就有可能张冠李戴,假如进行异向思维,幅射面大一些思维,便可引出若干同变形似的词来:“朦胧”,原指月光不明,《小桔灯》中借指“灯光”不明;而“??”,则指日光不明了:“蒙?”与“??”,尽管二体结构有差异,但含义却相同,即:“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这样,对四组读音相同的“ménglóng”就有了清晰地了解。
  9.质疑探究法
  这是通过对学习材料的质疑而加深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思维方法。能否提出问题与是否积极思考和思维方式有关,而所提出问题的水平又与思维的水平相关。因而,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质疑的意识。不回避疑难,主动寻找疑问,不为经典结论所框死,摆脱成见和规范化束缚,勇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其次要有灵活多变的思维技巧。对产生传统结论的背景条件进行多种设疑排疑筛选,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适时改变思维的方向和角度,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再次要在解放自己头脑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自己的双手、嘴巴,为创造性火花的迸发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最后要掌握质疑的类型,为创造性质疑提供一个参考框架。这对加深原文的理解,中心思想的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写作技巧及写作心态的了解都有帮助。
  10.纵横连动法
  连动思维,是根据事物的纵向横向联系,进行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思考,从而提出新的设想,得出新的答案。语文学习中的扩写、缩写、补写、改写等训练形式,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连动性的好方法。例如:学了《东郭先生和狼》以后,续写一则故事:《东郭先生第二遇上狼的故事》,思考“东郭先生第二次遇上狼后会怎么办?”的问题,这样训练,不再孤立地分析问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 [十二楼赏夜景]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

  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注解】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评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二、《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注解】1、飞桥:高桥。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评析】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道理。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评析】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四、《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注解】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五、《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解】1、凝妆:盛妆。2、悔教:悔使。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六、《杂诗》--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这是为什么呵,我却有家归去不得?杜鹃呵,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注解】1、著:吹入。2、等是:等于。3、杜鹃:鸟名,即子规。
  【评析】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之情的诗。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诗的节奏独特,首两句节拍为“一、二、三”,然而却谐绝句平仄韵,这是绝句中少见的。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七、《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注解】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评析】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八、《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注解】1、黄鹤楼:建在湖北武昌西边的黄鹤矶上,下面就是长江。2、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3、碧空尽:指船消失在水与蓝天相接的地方。
  【评析】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
  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
  九、《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解】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评析】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十、《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注解】1、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2、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3、凭:托。
  【评析】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十一、《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注解】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2、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3、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评析】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十二、《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注解】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3、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评析】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十三、《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注解】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评析】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十四、《寒食》--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响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注解】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评析】这是一首讽刺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诗比讽深远。”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据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为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又以同名同进。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十五、《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注解】1.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月色半人家:月光照到人家庭院的一半。2.北斗、南斗:星宿名。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3.偏:偏偏,表示出乎意料。4.新透:第一次透过。
  【评析】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月夜》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展现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能独特的审美视角,特别是一个“透”字,写出了“感觉”,可谓传神。
  十六、《春怨》--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纱窗外的阳光淡去,黄昏渐渐降临;锁闭华屋,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
  【注解】1、金屋:原指汉武帝少时欲金屋藏阿娇事。这里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评析】这首宫怨诗,意在写宫人色衰失宠而生怨思的。起句写时间:黄昏,渲染凄凉气氛;二句写人物:宫人,幽闭金屋伤心落泪;三句写环境:满庭空寂,春色迟暮,衬托衰落难堪;四句写心情:以落花映心境,凄凄惨惨戚戚。重叠渲染,反复勾勒,深曲委婉,味中有味。
  十七、《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注解】1、金河:现内蒙古自治区内。2、三春:春季。3、青冢: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内蒙古自治区。4、黑山:在内蒙古自治区。
  【评析】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十八、《宫词》--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高入云天的玉楼,奏起阵阵笙歌;随风飘来宫嫔的笑语,与它伴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月宫影移,只听得夜漏单调嘀嗒;卷起水晶帘来,我似乎靠近银河。
  【注解】1、闻夜漏:这里指夜深。
  【评析】这首宫怨诗,与其他宫怨诗的不同处,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前二句写听到玉楼笙歌笑语;后二句写自己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如此相形比作,即使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
  十九、《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注解】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3、芦管:笛子。
  【评析】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二十、《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注解】1、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评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二十一、《春词》--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
  【注解】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评析】这首宫怨诗,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艳丽妩媚,希冀宠幸;二句写柳绿花红,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三句写无端烦恼,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四句写凝神伫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显冷落。层层叠叠,婉曲新颖。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于神。
  二十二、《后宫词》--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泪水湿透罗巾,好梦却难做成;深夜,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红颜尚未衰减,恩宠却已断绝;她独倚着熏笼,一直坐待天明。
  【注解】1、泪湿:犹湿透。2、恩:指皇帝对她的恩爱。3、熏笼:薰香炉子上罩的竹笼。
  【评析】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首句写夜来不寐,梦想君王临幸;二句写忽闻前殿歌声,君王来幸无望;三句写红颜犹在,君恩已断之苦;四句写再幻想君王可能来幸,于是斜倚熏笼,坐待至天明,终成泡影。语言明快自然,感情真挚而多层次,细腻地刻划了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状态。
  二十三、《赠内人》--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巢。暗淡的月光移过宫门和树木,明眸媚眼只看那宿鹭的巢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孤灯斜影看她偏头拔下玉钗,挑开烛芯的红焰救出了飞蛾。
  【注解】1、禁门:宫门。2、红焰:指灯芯。
  【评析】诗意在写宫女静夜的孤寂无聊;先写宫门森严,时光飞逝;次写丽质不宠,艳羡宿鹭;再写斜拔玉钗,丰姿袅娜;最后写剔焰救蛾,使其重生。虽是无意,却颇有情。有感于自身深锁宫禁,恰如飞蛾扑焰,大有怜蛾自怜的情感。全诗造意深曲,耐人寻味。
  二十四、《集灵台·其一》--张祜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旭日光辉斜照华清宫旁的集灵台,树上红花一朵朵地迎着朝露绽开。
  昨夜上皇新授

(3) [十二楼赏夜景]夜想散文

  每晚,总有那么一小段时间,我会莫名其妙地亢奋。于是,赏夜景便成了我放松心情的唯一方式。
  从来没发现新城的夜景如此唯美。透过宿舍大楼的玻璃望去,夜静得出奇。街边的路灯懒洋洋地将橙黄色的光投向我。或许由于玻璃的缘故,或许由于夜雾的迷蒙,暖光散成了一个毛茸茸的球。一道道由这样的光球连成的长龙,在黑暗中盘曲,向我的脚边蛇行而来,又向远方蜿蜒而去,渐渐的消失在视野的尽头。
  黑夜曾经令我恐惧,但有了灯光的陪伴,他又是如此令我痴迷。
  像这样沉静的夜总是令我遐想。在某个遥远的地方,是否还有另一个人,如同此刻的我,正沉醉于另一个地方的朦胧月色中?
  不由想起了朱自清。
  民国的某个夏夜,朱自清心中颇不宁静,想起了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于是,他披上了长衫出门,去寻找那片月光,排遣心中淡淡的忧愁。八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仍能体会那份最深沉的静。那个夜晚,北平郊外的清华园当然不及当今的繁华。但是,朱自清拥有的夜远比我此刻欣赏的城市之夜更加迷人。那夜,没有璀璨的华灯,“树缝里的灯光如渴睡人的眼”;那夜,“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月如小睡,不能朗照”。月色迷蒙中,荷塘的一切就都是淡淡的了。从月下斑驳的黑影、荷花出浴的身姿和荷叶凝碧的光泽中,幽幽地传达出了夜正真的含义:静,彻头彻尾的静。只有静,才能让人洗净心中的浮躁,“超出平常的自己”,脱离这勾心斗角的世界。
  夜在延续,文字在诉说。朱自清笔下流淌的夜,静静地泻在纸上,脉脉地注入文学的长河,令后世学子读之,心如止水,仿佛沐浴在牛乳中,笼罩在轻纱里……
  夜想,每天都在继续。时针已过零点,淡淡的喜悦浮起,我该在这唯美的夜景中酣眠了。
[夜想散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45544/

推荐访问:十二楼的流星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