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6年级数学应用题]小学6年级数学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7-14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1) [小学6年级数学]小学数学六年级测试题

  期末复习可以说是一场“长久战”,对同学们的信心、耐心都是极大的考验。下面小编收集了小学数学六年级测试题,供大家参考。
  篇一: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测试题
  一、填空
  1、3吨=()吨()千克70分=()小时。
  2、6÷()=():12=0.75=()%
  3、六(1)班今天出勤48人,有2人因病请假,今天六(1)班学生的出勤率是()。
  4、0.8:0.2的比值是(),最简整数比是()
  5、从甲城到乙城,货车要行5小时,客车要行6小时,货车的速度与客车的速度的最简比是()。
  6、王师傅的月工资为2000元。按照国家的新税法规定,超过1600元的部分应缴5%个人所得税。王师傅每月实际工资收入是()元。
  7、用一根长12.56米的绳子围成一个圆,这个圆的直径是(),面积是()。w
  8、在一块长10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铁板上,最多能截取()个直径是2分米的圆形铁板。
  9、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3:6,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度、()度和()度。
  10、甲数的2/3等于乙数的3/4,甲乙两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二、判断
  1、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就扩大6倍。……()
  2、周长相等的两个圆,它们的面积也一定相等。()
  3、半圆的周长就是他所在圆的周长的一半()
  4、5千克盐溶解在100千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5%。()
  5、比的前项增加10%,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乘1.1。()
  篇二:六年级数学上学期末测试卷(最新苏教版)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每空1分,共20分)
  1、×()()=÷()()=()()÷=1
  2、12米是()米的45;()米是12米的45。
  3、6小时15分=()时2立方分米=()毫升
  4、2.3的倒数的倒数是(  );0.5与它的倒数相差(  )。
  5、5比4多()%,4比5少()%
  6、一个长方体纸箱,长5分米,宽3分米,高4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7、某个车间去年生产50万个零件,今年比去年增产,今年比去年多生产
  ()万个零件。
  8、一个长方体木块的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高是8厘米,从这块木头上切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后,剩下部分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9、比24吨少1/4吨的是()吨;比24吨少1/4的是()吨;24吨比()少1/4.
  10、元旦期间同学们布置教室,一根彩带长20米,第一次用去它的,第二次用去米,还剩()米。
  11、千克小麦可以磨面粉千克,1千克小麦可磨面粉()千克,()千克小麦可以磨出1千克面粉。
  12、一个正方形,一组对边增加10%,另一组对边减少2厘米,面积不变。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13、糖果店要配置一种礼品糖,所需奶糖和巧克力的质量比为5

(2) [小学6年级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用科学的话来说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欢迎喜欢的朋友来看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1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1)班有男生4人,女生4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
  (根据回答板书)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
  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
  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
  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习。
  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2÷7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五、应用知识做练习。
  (1)求比值。
  105:35                1.2:2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17:8     4:1       102:113
  (3)选择题
  买4支钢笔用12元,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      )
  A、4:12     B、12:4     C、
  (4)判断
  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7.(    )
  一项工程,甲独做7天完成,乙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     )
  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      )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探求新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预设:(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6分之一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提出质疑:3个六分之一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
  生2: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有多少升?就是求3个12 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 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交流:是根据什么列式的?引导说出思考的过程并板书:“求12 L的一半,就是求12 L的二分之一是多少。”
  (3)出示第2小题学生自练。引导说出:“12×3分之一表示求12 L的三分之一是多少。”在这里都是把12 L看作单位“1”。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四、课堂练习,深化理解
  1.出示例2“做一做”。一袋面粉重3千克。已经吃了它的三分之一,吃了多少千克?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求3千克的三分之二是多少。”
  2.比较两种意义
  出示:一袋面包重50千克,3袋重多少千克?
  师:列出算式,并与前一个式子进行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一个是分数乘整数,另一个是整数乘分数。
  预设2: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但有所区别。

(3) [小学6年级数学]2017年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2017年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可以: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5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还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数学有很大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2、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3、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提高要求,不购买其他复习资料,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时间,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6、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
  六、课时安排
  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1、负数(3课时)
  2、圆柱与圆锥(9课时)
  3、比例(14课时)
  4、统计(2课时)
  5、数学广角(3课时)
  6、整理和复习(27课时)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44564/

推荐访问:小学6年级数学应用题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