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什么意思]咬文嚼字的意思

来源:素材及写作指导 时间:2018-07-04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素材及写作指导】

(1) [咬文嚼字的意思]咬文嚼字课文原文


  《咬文嚼字》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 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

(2) [咬文嚼字的意思]高一咬文嚼字文章知识点

  语文成绩好并不等于语文水平高。小编准备了高一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必备知识点:咬文嚼字,希望你喜欢。
  (一)学习方法
  朱光潜先生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美学家和著作家。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写了大量关于写作的文章,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他的许多著述内容丰厚,语言精当、风趣,读来兴味盎然,这与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坚实的功底是分不开的。
  《咬文嚼字》一文,乍看起来仿佛是一篇研究推敲文句,遣词造句的文章,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我们阅读《咬》文时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咬文嚼字,它是个老词儿,元代乔吉有一篇叫《越调小桃红赠刘牙儿》的散曲中说:试寻思,风流漫惹闲唇齿。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明代冯惟敏一首《满庭芳书虫》一词也有这样的句子:蠹鱼虽小,咬文嚼字,有甚才学。咬文嚼字通常用作贬义,一指,过分地斟酌或强调字句;一是讽刺死抠字眼儿。《咬》文中的用法则不同,它指的是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嚼有玩赏的意思,平常说的有咬嚼也指的是有耐人品味的地方,所以,又涉及对作品语句的玩赏、品鉴,这些,无论在写作或阅读时都要注意,提高到审美、鉴赏的境界。
  其次,学习《咬》一文要注意精读,抓住主线,扼要归纳段意。
  第三,要注意把握《咬》文以理驭事,理充词沛的特点,文章达到了理至事随,说理充分的水平。
  最后,要注意积累词汇,结合语感,体会文章行文的妙处。
  (二)学习要点提示
  1.理清脉络,掌握重点句。
  第一段,写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第二段,指出郭沫若修改婵娟台词是炼字的好例。同时分析了修改的原因及作用,强调了文字修改和表达情感的密切关系。
  第三段,突出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要求,强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四段,通过李广射虎一段原文或改文的对比,强调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原文看似繁冗,但有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意味一词十分重要。
  第五段,强调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但最根本的目的是为表达思想情感的内容服务的,因为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作者对推敲这个典故,进行了细密准确的分析,最后,作者极有分寸地说: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道理很简单,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强调阅读和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意义包括直指的和联想的,前者明显而确实,后者因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不同,变化莫测。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这是因为联想的意义却难用难用在它的游离、偏于个性,不易控制,如果控制好了,就可以点铁成金。
  第七段,上一段说的是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本段是对误用而生流弊的条分缕析:先说联想起于习惯,一些做诗文的人也未能免俗,他安于套语滥调,深陷陈腐的套板反应,而这恰恰与文艺的创造使命大相径庭,习惯力量无孔不入,形成文学创作的桎梏。因此惟陈言之务去成了当务之急,也是最紧要的教训。作者大声疾呼,文学工作者要用富有创造力的语言,去表达思想情感,挖掘事物的深层内涵,作出个性来,创作出上乘的作品。
  第八段,概括提倡咬文嚼字的真正意义:文学是艰苦的事,作者必须具有谨严精神,要想达到艺术的完美,必须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2.运用典型事例,说理透辟。(从略)
  3.语言运用准确,得当,富有辩证性。
 

(3) [咬文嚼字的意思]诗歌鉴赏《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写的一篇文艺随笔,朱先生在文中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呢?
  一、从句式和语法角度去“咬文嚼字”。
  作者从句式和语法的角度评价“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改得好,因为,“你这什么”句式不仅是“坚决的判断,并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在剧本里对宋玉表达极其不满的情感,十分合适;而对“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句,朱先生从语法角度分析,改“有”为“这”以后,“你”便和“风度”成为同位语,就“根本不成一句话”,成了病句了。作者进一步分析,“你这”句式并不是总比“你是”句式更有表现力,比如《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的“你是”就比“你这”句式合适,更有表现力。可见,在文学作品中,没有什么是放之任何文章而皆准的真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咬嚼”,这才是咬文嚼字的真谛所在。
  二、借助《史记》,从文字表现力角度“咬文嚼字”。
  《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本来十分精彩,用语准确,耐人寻味,虽是叙事,兼及写人,把李广发现错误而惊讶无比的意味,勇猛顽强、神力惊人的特点,以及由失望而放弃得很崭截的结局,皆含蕴于文字中,使读者能够反复咂摸,回味悠长,正体现了文字的魅力和作者的功力。但是,经王若虚删减之后,文字是短了,可是表现力也没了,读来索然无味,这样的改动实不可取。
  三、从文字传达的情感上“咬文嚼字”。
  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典故尽人皆知,但作者以他独到的眼光,从文字传达情感的角度来咬文嚼字,认为“敲”并非一定比“推”好:敲显得礼貌,只是这样一来,首先显得寺内有他人,不够冷清;其次显得突兀,剥啄有声,惊起宿鸟,平添搅扰。而“推”表明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诗意冷寂,人物潇洒,自有一种胸襟气度。
  四、通过区分把握字的联想义“咬文嚼字”。
  在作者看来,字有直指义和联想义。直指义易于把握,联想义由于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累积的种种关系,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难以把握。科研论文多用直指义,文学作品却必须关注联想义,借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朱先生指出,用了字的联想义,诗句才来得丰富,来得含混有蕴藉,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文字的联想义的生发上面。
  纵观许多同学谈之色变的诗词鉴赏,正该用到咬文嚼字的方法,去读懂诗歌,把握诗歌情感,辨析表现技巧。
  那么,诗歌鉴赏,如何“咬文嚼字”呢?
  从语法现象上“咬文嚼字”
  此类现象要注意词类活用、词语的双面或多面含义等情况。诗句通过活用,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空”、“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的“老”都是使动用法。再如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也是使动用法,点明春风过后万物返绿,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和力量,“绿”字写颜色,画面更有色彩感;又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绿”也是使动用法。诗人通过樱桃转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既增加了画面的色彩感,又道出了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情绪,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此外,还要注意词语的双面或多面义。例如黄庭坚《望江东》中“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中的“望不见、江东路”。此词为诗人客居他乡之作,这里客观上是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上是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从表现手法上“咬文嚼字”
  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句,“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怨”既是曲中之情绪,又是吹笛人之心声。再如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通过驰骋想象,描绘了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博大无比。诗人这里采用了想象手法,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胸怀博大(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常见的表达技巧还有动静、虚实、反衬、对比、象征、用典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双关等,只要结合其特点分析即可。
  从写景状物上“咬文嚼字”
  景象,要注意分清景物类型(山村、田园、城市、河流等),景物描写的季节、时令、地域等,以及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等。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例如曾巩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这首诗描写了海浪、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绘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要注意提炼所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从篇章结构上“咬文嚼字”
  古诗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揭示全诗的思想,对这样的结构字词鉴赏,要分析它与诗歌主旨的密切关系,把握它们在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30074/

推荐访问: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