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数学危机]再一次数学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03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再一次数学篇1:生活数学周记

  周记:每周一次,并且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思想认识有一定的升华。 周记是对个人和某个团体一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惑、所获的记录。如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活数学周记。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生活数学周记篇一:数学周记】
  又是一周过去了,离毕业考试越来越逼近,仔细想一想,短短一周,我究竟学会了什么,做到了认真仔细了吗?我不禁反省起来:
  (1)课上表现——我生性好动,课上更别提,不是摸这就是摸那,课上表现很不好,造成我不认真的习惯!以后我会多加注意。
  (2)作业表现——自我感觉良好,虽然上课不认真,但是做题,只要仔细,一般不会做错,以后我也会更加认真、仔细,在题海中找到乐趣!
  (3)学习内容——通过一周的学习,我学会了不少知识,如: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正比例(两种相关连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下周目标——这一周的不足之处,我会在下一周改正,争取做的更好,在数学中寻找无穷的快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至理名言,会在我心中谨记,成为我学习的动力,促使我更上一层楼!
  【生活数学周记篇二:我的小实验】
  6月9日星期一晴转阴
  下午放学时,班主任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大家想办法测算一次性筷子的体积,并用数学日记的形式将测算过程记录下来。这道家庭作业,表面上是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实际可能寓意更深,因为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与环保有关。
  一回到家,我就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思考这个问题。一次性筷子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怎样才能测算出它的体积呢?我思来想去,一会儿抓耳挠腮,一会儿摇摇头……,终于,有了一点眉目。我可以将一次性筷子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这样容器中的水就会溢出来,溢出水的多少不就是筷子的体积吗?可是筷子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上,又该怎么办呢?可不可以用石头或胶布之类的东西将筷子固定住呢?我想应该是可以的,但这些办法测定起来又都太麻烦了,要是有更简便的方法该多好啊!经过冥思苦想,我终于自豪的笑了。
  6月10日星期二晴
  今天中午,我去餐馆买了一份盒饭,并特意要了几双一次性筷子准备做实验。
  一回到家,想到可以做实验了,心情真有点激动,但又夹杂着几丝恐慌,我可不想让第一个方案刚一出炉就遭到淘汰。为了验证实验方案是否正确,我专门测量了筷子的长度(20厘米)、厚度(0·35厘米)和两端的宽度(分别为1·6厘米、0·8厘米)。由于一次性筷子近似于梯形体,我便利用梯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来计算筷子的体积,由计算结果可知,一次性筷子体积大约为8。4立方厘米。如果实验测得的结果和我所计算的结果近似的话,那么就说明我的实验是成功的,否则,我就得另想办法。刚准备动手实验,一看实验用具还不够,所以只好等到明天了。
  6月11日星期三晴
  盼望的时刻总算到了,一放学,一路小跑地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爸爸从单位借来的烧杯。接满水后,小心翼翼地将烧杯放在盆子里,确保烧杯中的水不漏撒。接着,我用小刀在筷子上刻了一道痕迹,把筷子分成了两部分,这一道痕迹就是筷子两部分的分界线,我准备分两次来测量筷子的体积。
  实验开始了,我紧张极了,心嘣嘣地跳,我拿筷子的手也不时发抖了,但我尽量克制住这种激动的情绪。我将筷子缓缓插入烧杯里,尽量不让筷子晃动,否则溢出来的水就太多了,测定结果就会不准确。当第一次将筷子的一部分插入烧杯中后,看到烧杯中的一些水溢到了盆里。烧杯再装满水后,又将筷子的另一部分插入其中。最后,我将两次溢到盆里的水倒入另一有刻度的烧杯中,这样就得到了筷子的体积。
  结果,我失败了。实验测得的筷子体积只有3立方厘米,跟我计算的筷子体积相差甚远。起初,我还有些不相信,经过反复思考,我终于明白了失败的原因。原来是因为烧杯的口径太大了,即使烧杯没有装满水,人的视觉也会看成是装满的,加之筷子的体积又太小,且烧杯的刻度又过大,导致了实验结果的偏差。因此,我得改进改进实验方法才行。相信我会成功的,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吗?
  6月12日星期四晴
  自从第一次实验失败后,我就捉摸改进的方法,可是就是想不到一种简单可行的办法。这天中午,爸爸,妈妈有事没有做饭,于是我们决定到外面吃饭。
  到餐馆点了菜后,妈妈为了不让我等烦,特地点了一杯果汁。果汁一上来,我就大口吸了几下,妈妈害怕我将果汁喝完,没有胃口吃饭,便叫我少喝果汁。菜还没有上,我觉得自己无所事事,便想到了吹泡泡,于是我就把果汁瓶里的吸管拿起来,对准水面吹了几口气,水面就起了几个泡泡,瞬间,我想到刚才我拿杯子里的吸管时,水面下降了一点,我突然有了办法,快乐极了,食欲大增,今天吃了好几碗米饭,还嫌不够
  6月13日星期五晴
  今天中午,为了能把筷子体积测得更准确,我叫爸爸从化学室拿了一个细长的量筒,刻度单位更小,每个单位只有1立方厘米。此时,我似乎感觉到了胜利在向我招手,真可谓万事具备,只差动手实验了。
  首先,我用铅笔在一次性筷子上划了一道分界线,将筷子平均分成两段,并用水浸泡,以免筷子在测定过程中洗水。随后,将筷子插入量筒中,并用滴管将水滴入量筒中,让量筒内的水涨到筷子的分界线上,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8毫升)后,将筷子从量筒内取出,再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4·5毫升),前后两次水位刻度之差就是这一部分筷子的体积,即3·5立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我又测量了筷子另一部分的体积是5立方厘米,两次测定结果相加得到这双筷子的体积为8·5立方厘米。当我得到这个结果时,我兴奋地叫了,此时的我是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
  【生活数学周记篇三:数学周记】
  在生活中,每一处都离不开数学,所以,我们要学好数学,掌握好数学和用好数学。同时,也因为数学是离不开生活的,所以我们也会在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些难解的数学题。
  记得有一次,我们到叔叔家里玩。玩着玩着,叔叔拿了10个硬币走了过来,说:“你们想要这些硬币吗?”“当然想啦!”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我望着叔叔,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感觉到叔叔好像在耍什么把戏似的。“你们想要这些硬币,就要回答我的问题,谁答对,硬币就全归他了。”说完,叔叔就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10个硬币放进3个杯子里,使每个杯子里的硬币数都是奇数,看谁能找出最多的方法。”
  听完叔叔的题目,大家冥思苦想。只见表弟在客厅里走来走去,表姐坐在椅子上冷静地思考着。不一会,我看见妹妹找来了材料,试着做。可是,做了很久,妹妹还是没找到具体解题的方法。我也不甘示弱,开动脑筋想着。哎,要是能把这硬币拿到手,那该多好啊!
  过了十多分钟,大家都没有想到怎么做,叔叔见此情景,对我们说:“给你们一点提示吧!解这道题要学会多转几个弯,不要……”“等等!”话没说完,表弟好象想到了什么似的。只见他拿起10个硬币,先把第1个硬币放到第1个杯子里去,然后把3个硬币投进第2个杯子里,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道:这个办法嘛,我早就想过了,根本就不行,剩下的硬币有6个,6是偶数,我可以肯定地说一句:“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当表弟把剩下的6个硬币放到第3个杯子时,我插嘴道:“这办法根本……”我的话还没说完,表弟就把我的话打断了,“表姐,你还是看我的表演吧!”表弟神气地说。只见他拿起第1个杯子,把那个硬币放到第3个杯子里去。“这就是第一种方法。”表弟得意地扮了个鬼脸。“哎呀!我真笨,怎么想到第三步就放弃了呢?真不值得!”接着,表弟按照第一次那样做,先把3个硬币放到第1个杯子里,然后在第二个杯子里放5个硬币,接着把剩下的硬币放到第三个杯子里,最后,把第一个杯子里的硬币放到第三个杯里去。这样第二种方法就完成了。按着这样的方法,表弟连续做了13次。
  看到这里,站在一旁的叔叔拍起了手掌,点点头说:“真想不到,你这小鬼还会有动脑筋的时候,这回你赢了,10个硬币都归你了。”叔叔一边称赞表弟,一边抚摸着他的小脑袋。“不过,小欣,你得加把劲了,这回连表弟都赢了你。记住,凡事多动脑筋,别轻易放弃。”
  是呀,叔叔说得对,凡事多动脑筋,别轻易放弃。如果我刚才想到第三步没放弃的话,再动动脑筋,那道题就被我解开了。以后,真的要加把劲,努力学好数学,掌握好数学,用好数学。
  【生活数学周记篇四:数学周记】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数学周末作业。写着写着,不幸遇到了一道很难的题,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这道题是这样的:
  五个裁判员给一名体操运动员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平均分是9·5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分是9·66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分是9·46分。这个运动员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多少?
  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最高分和最低分怎么求呢?
  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我爸爸打电话来了,我对他说了这到题,他说:“先求出去掉最高分总分是多少,减去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总分。算式:9·46x4-9·58x3=9·1(分)。再求出去掉最低分的总分,减去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总分。算式:9·66x4-9·58x3=9·9(分)最后用9·9-9·1=0·8(分)”听了爸爸的解法后,我还真觉得这道题变简单了,做出来后,我想:做题要讲技巧,不能死记硬背,要不然做任何题都会觉得难!正如斯蒂恩说的:“在数学定理的评价中,审美标准既重于逻辑的标准,也重于实用的标准:在对数学思想的评价时,美与优雅比是否严密、正确,比是否有用都重要得多。”
  后来,我又用我5年级下册学过的知识——分解质因数验算了这道题,结果一模一样。
  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生活数学周记篇五:生活中的数学】
  正文:今天下午,我和妈妈坐在床上玩。妈妈提问我:“你们教室的书桌有几个角?”我说:“四个角。”妈妈接着问:“我们家的书桌有几个角?”“还是四个角。”妈妈说:“对,增加难度,你的直尺有几个角?红领巾有几个角?”我立刻说:“不难,直尺四个角,都是直角,红领巾有三个角都是锐角。”妈妈很高兴,瞅了瞅我的脸,说:“眼睛有几个角?”“零个角。”妈妈说:“那三角眼呢。”我说:“那是妖怪。”妈妈说:“对,还有平常我们说眼角有眼屎,只是指眼睛的一个角落,并不是规范的角。包括嘴角也是这个道理。”
  这时妈妈的嘴张着,我看见妈妈的大门牙,我说:“大门牙有四个角。”妈妈笑得合不拢嘴,我和妈妈都笑得前仰后合。好有趣!
  我抬头看见我们家的卧室的顶灯,那是有一个月亮灯和三个彩色五角星星灯组成的。我说:“五角星有几个角?”妈妈回答:“五个角。”我说:“错!十个角,五个锐角五个钝角。”妈妈夸我很棒!
  今天我和妈妈既玩了又复习数学了,既开心又学了一点知识,生活中充满了智慧!
  【生活数学周记篇六:小学五年级数学周记】
  今天,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很复杂的算式,后来,经过与同学们一番激烈的唇枪舌战,终于把这道算式给“正法”了。
  题目“123456789×(XX)+(XX)=98765432”,老师一写在黑板上,我就开始琢磨起来。天哪,这道题也太复杂了吧,光这么长的数字就看得人头晕,要是一个个去试,该算到什么时候呀?我没看错吧!是坐以待毙,还是迎难而上?我环视了一下四周,见大家都在忙活着,我总不能闲着吧?我的脑筋开始高速运转起来。
  我先用复杂的方法来破解。于是,我就开始仔细地思考,什么数与9乘等于最后一位有“1”呢?“啊!我想到了是“9”,9乘9不就等于81吗?最后一位就是“1”。这么简单!是我聪明过人吧。终于让我想到了,我兴奋地快要哭了,下面应该是……正当我思路开阔、灵感迸发时,被广播操的音乐给打乱了思绪,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我的心里就像蒙了一片荒漠,什么也记不得了。“唉!煮熟的天鹅又给飞走了。”我伤心地感叹道。可我不死心,在位置上拼命地思考着,可就算我抓破头破,还是理不出头绪来。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于是,我决定豁出这张脸皮去请教别人。我来到了大名鼎鼎的邵月辉那里。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是,原来他也深陷这道题当中,正在与别人讨论着呢。我就上前与他们一起讨论了起来。邵月辉似乎信心不足,低声地说:“我觉得第一个括号里应该填1,第二个括号里用987654321减123456789的差就行了吗?”我拍了拍后脑勺,尖叫道:“对呀!我真是糊涂呀”!可我又冷静地想了想,这题括号那么小,不可能填像糖葫芦似的那么多数字。肯定没这么简单!可该怎么算呢?我们又犯难了?
  经过再次几乎是吵架般的激烈的争论,我们终于明白了,其实本来那么简单的题目被我们自己弄得复杂了。就是用987654321除以123456789等于8余9。这不是二年级就学过的有余数的除法吗?不过被简单地调了个个。现在大家都明白了,谜底是:123456789×8+9=987654321。我的心里就像拨开云雾见到了春天。放学以后,老师给我们讲了一遍,与我的思考纹丝合缝,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呀!
  数学的味道真奇妙啊。有苦恼,有失望,有激动,有欣喜

再一次数学篇2:一句名言给我的启示作文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格言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小编收集了一句名言给我的启示作文400字,欢迎阅读。
 
  第一篇:一句名言给我的启示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中,却隐藏着与众不同的意义。
  其实,我的写作能力较差,因为,我不喜欢读书,我觉得读书就感觉是痛不欲生。
  有一天,我去我的同学家游玩,准备到他的房间参观,结果映入我的眼帘只是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和书。我问他:你房间里有那么多的书都是你看的吗?他回答说:这都是我看的。顿时,我都惊讶了。然后,我又问他:你看书有什么好的方法。他回答说:读书还真有许多方法呢。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写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的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在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还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说完后我就想:读书有那么多的方法呀,从现在起我也要读书,过了不久,果然我的作文大大有进步,这使我非常高兴。
  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读书,感觉很难,但实践起来却非常简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难道书籍不可以让人进步吗?
  第二篇:一句名言给我的启示
  在生活中,有一句名言陪伴着我,失败乃是成功之母!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老师发卷后,不过30分钟我就做完了试卷,做完之后也不检查,表现得非常骄傲,随后边交卷了。我得意洋洋地走出教室,以为自己一个可以考得很好,便自由自在地出去玩了
  第二天,老师改完了试卷,早读棵时把试卷拿到教室来发,我的同桌告诉我,你这次的数学考得很不好,比我低分!哈哈!等到老师发试卷下来时,我拿着我那张考得八十多分的试卷,呆呆地坐在自己的坐位上,强忍着心中的悲痛。
  回到家后我痛哭了一场,我哭过后便反省自己,我在考试当中表现得非常骄傲所以才导致发挥水平。
  又一次考试到来,我沉着地“应战”,我把题目看得一清二楚,然后再一笔一笔地写答案进试卷里面。我做完这张试卷,看了一下手表,大概用了一个小时,还有30分钟用来检查,我足足检查了两次后便交卷了,我在心中祈祷:希望这次考得好!
  果然不出我所料,这次我考了100分!
  “失败乃是成功之母”这句座右铭一直伴随在我的身边,就像另一句名言一样,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格言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第三篇:一句名言给我的启示
  有一句特别好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读的书多,你写作的时候就会像有神灵在帮助你一样。这句名言,让我大受启发。
  就拿我来说,老师经常叫我们多看书,可我以前只喜欢看漫画书,最不喜欢看的就是《水浒转》、《三国演义》等,就算给老师家长逼我也只是囫囵吞枣的看。因为我不经常看课外书,所以我每到写作文时都不会用词,写好句,一到写做作文时就无话可说了。自从知道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后让我懂得了自己不能偏爱自己喜欢的,要看各类课外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收更多的知识。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有关名言的作文。我的脑子先是很乱,突然,我有灵感了,因为我看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我开始从我丰富的大脑里搜索资料,来完成我的这篇作文。当我打开电脑,啊!“神灵”把优美的语言一句句的告诉了我,我不到30分钟,一篇自认为还不错的作文就写完了,我仔细阅读,感觉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于是我把它打印出来准备明天交给老师。
  自从理解了这句话,我的作文就越写越好,相信这句名言会让我一生受用。书籍,真是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抓紧时间,赶快行动起来去读书吧!赶快去当一条快乐的“小鱼”,去“书海”里畅游一番吧!
  第四篇:一句名言给我的启示
  在小时候,我没感觉到时间有多么宝贵,你看:一年有365天,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60秒。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所以我从来不懂得珍惜时间。
  后来,我上了小学,知道了要珍惜时间,知道了当天的事情当天做完。可是怎样才能珍惜时间呢?我心里没数自从我看到了华罗庚爷爷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
  从这句话中我不由得想起了雷锋叔叔,他的“钉子精神”不正是这句话的最好说明吗?在电影开始的几分钟时间,雷锋叔叔总是拿出书来读,这样日积月累,他所得到的知识不就比别人多了许多了吗?我想或许是这样才使雷锋叔叔迅速地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位优秀的战士。
  自从我看了这句格言后,我也总生活中零星时间利用起来,例如:每天放学回家离吃饭时间还有十分钟,过去我总是一回到家就休息,而现在我总是把这十分钟利用起来,翻一翻字典,尽管只会学几十个字,可日积月累,1个月就可以多学几百个字。我相信只要我做一个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就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再一次数学篇3:数学名人故事:华罗庚坎坷、传奇的一生


  华罗庚,初中毕业却在清华当了教员,是新中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的研制者,是两弹一星工程的元勋,他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第一流的领袖数学界。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数学名人故事:华罗庚坎坷、传奇的一生,希望读者喜欢。
  数学名人故事:华罗庚坎坷、传奇的一生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1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
  华罗庚的故事:在数学上加倍用功
  中学毕业后,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
  数学成绩不好引起华罗庚的警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去。于是,一有空他就抱着数学课本看,寻找数学题来做,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李月波把课讲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题让大家去做。题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当其他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华罗庚却很快举手回答:“23!”李老师颇为惊讶,走过来询问:“你看过《孙子算经》,它是中国的?剩余定理?,传到西方后被称做?孙子定理?”。老师又问:“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华罗庚不紧不慢地陈述了他的思考演算过程:“我是这样想的:这个数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这道题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余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数了!”老师兴奋地告诉同学们:“华罗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确的。”从此,全班同学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
  华罗庚的数学智慧,让老师大为惊喜。老师的鼓励又使得华罗庚兴趣大增,在数学上加倍用功,于是,数学成绩便突突地往上冲。
  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卖棉花的铺子)。
  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师傅便让他坐车追,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
  华罗庚十二岁那年,民国政府已经存在十多年了,民国政府采取了新式教学方式,在各地兴建学校。华罗庚在这期间,他进入江苏省新式学校金坛县立初中学校读书。刚刚人学,每个孩子都会对陌生的课本爱不释手,华罗庚就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华罗庚对自己的兴趣持之以恒,在数学上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被人称为“神童”。
  可能是儿童的共性,上初中时,华罗庚一度学习不认真,有些贪玩,甚至连数学考试也有不及格的时候,我国着名教育家王维克后来说,华罗庚虽然贪玩,但胜在思维敏捷,对数学题解题技巧有十分独特的见解。
  自学成才
  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为家中的贫困,华罗庚的父母已经无力继续供儿子念书,华罗庚只好缀学回家,帮助父亲打理家中的那间小杂货铺。但不甘平凡的华罗庚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人生,他开始了顽强艰苦的自学之路。
  当时,每当有客人光临小店铺时,华罗庚就帮助父亲打算盘、记账,客人一离开,华罗庚就继续演算起书中的数学题。有时算的人迷,华罗庚竟将自己演算的结果,当成客人应付的货款价格。时间一久,对这位呆头呆脑的少年,街坊邻居都笑称他为“罗呆子”。父亲对这事很是生气,叮嘱不行,有好几次要将他的数学书给烧了,但是华罗庚却一个劲地死抱着书不放,父亲虽然很是生气,却也无可奈何。
  冬天寒冷的时候,华罗庚就在寒风中擦着鼻涕,苦苦学习,为此还患上了关节炎,留下了严重的伤寒症,落下了终身残疾。1927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华罗庚同吴筱元女士结婚。从1929年开始,华罗庚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并受聘为金坛中学庶务员。
  1930年,年仅二十岁的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名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这篇文章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看到,并得到了熊庆来的赏识。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身世后,他破格录取华罗庚。
  在清华读书时,华罗庚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别人八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再一次体现了他非凡的数学天赋。1933年,华罗庚被学校再一次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年正式成为清华大学讲师。一年后’华罗庚被清华大学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在英国两年,华罗庚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人到数学研究中,为了不浪费研究数学的时间,华罗庚甚至放弃了申请学位。付出总有回报,这两年中,他的研究成果逐渐被国际数学界重视,年轻的华罗庚在数学界声名鹊起。
  报效祖国
  就在他刻苦钻研数学难题时,1937年,中国开始了近代史上最漫长的抗日战争,间接的拉开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在英国留学的华罗庚听闻曰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后’他表现的极其愤慨。次年,华罗庚抱着报国的心思,从英国回到中国抗战的根据地,在西南联大任教。
  中国抗战时期是华罗庚最为艰苦的岁月,但他还是先后完成了二十余篇论文和第一部数学着作《堆垒素数论》,该书成为数学研究中的经典着作,先后被翻译成为英、德、日、匈牙利等多个国家的语言。
  华罗庚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他顺应潮流,投人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当中。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至5月,华罗庚受邀访问苏联。当时的国民政府见识到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后,为了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萌生了研制的原子弹的心思,于是派遣当时中国科学界的一些顶尖人物前往美国考察。当年九月,华罗庚同李政道等人离开中国,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伊利诺大学担任教授。
  1949年,远在大洋彼岸的华罗庚听闻中国成立了一W新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充满了爱国之心的华罗庚克服了美国方面的重重阻烧,他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工作条件,他带着妻儿回到了刚刚浴火重生、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国初期,华罗庚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系主任,潜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高端的数学人才。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世界知名的数学家,都是华罗庚的弟子,其中华罗庚和陈景润之间的师生情谊最让人感动。当1985年传来华罗庚死讯的时候,陈景润不顾自身病重,坚持到华老灵柩前,哀恸痛哭。
  从1952年起,华罗庚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所长,短短数年内,在科学研究的领域中取得累累成果,并多次参加中国社会活动,同科学考察团出国考察。之后,华罗庚代表中国数学家参加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1958年,华罗庚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率领中国科学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上协调”的国际会议。
  1969年,建国20周年的时候,华罗庚推出了学术着作《优选学》。当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刚刚兴起计算机电子科技,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华老意识到电子计算机必将在人类生产历史中成为最高端的科学技术,《优选学》一书将人类生产、设计、制造等技术同计算机技术结合,带来了一场开天辟地般的革命效果。
  197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自1979年开始,他多次到世界上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将自己在数学上的研究成果毫不吝啬地同国际同行分享。华罗庚也因此受到国际上很多数学家的赞赏。
  华罗庚在生前发表专着与学术论文近300篇,解决了一些世界数学史上长期末能攻破的难题,为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更好发挥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他还亲自到20多个省市普及数学方法。1979年,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应邀到英国讲学。在一次宴会上,一位美国女学者来到华罗庚面前敬酒,突然,她扬声问道:“华教授,您不为自己当初回国感到后悔吗?”这里说的“当初”,是指1950年,那年春天,华罗庚欣闻祖国大陆解放的消息,毅然放弃在美国优裕的条件,带领全家人回国。途径香港时,他发了一封《致留美学生公开信》,信中写道:“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建立。”
  “为我们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面对这位女学者不友好的提问,华罗庚坚定而又礼貌地回答说:“不!我一点也不后悔,我回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些事情,并不是为了舒服,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铿锵有力的回答,掷地有声,爱国的挚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他爱国情操。
  1985年,华罗庚受到日本亚洲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他前往日本访问。同年6月12日下午4时,华罗庚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进行关于《理论数学及其应用》的演讲时,讲学完毕的华罗庚准备转身接受日本友人献的鲜花时,突然猝死在讲台上。这位为中国数学研究发展呕心沥血的数学家走完了自己坎坷、传奇的一生。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28448/

推荐访问:第一次数学危机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