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赏析]春望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6-29 19:00:03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第一篇春望:唐诗《春望》赏析

  《春望》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一首名作能传诵千古,必定是因为它能高度概括时人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感受和体会。《春望》就是如此。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花儿带露、鸟儿啼鸣不过是自然现象,而所溅之泪所惊之心实出自诗人。因此花和鸟的溅泪和惊心只是人的移情。历来称赞此诗人移情于景的手法新颖,但它能够感人还是得力于开头两句的深刻含蕴。
  一春三月,烽火不息,所以家书难得,可邸万金。两句是因果关系的流水对,这一年的正月,李光弼正与史思明战于太原,郭子仪进击河东,叛将安守忠自长安向武功出兵,长安、

第二篇春望:春望阅读答案语文

  篇一: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1.《春望》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2.《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古代大诗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春望》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答:本诗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篇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____ ,实际上是写_____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望 山河草木 花鸟
  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画面描写、揭示含义,意同即可)
  3.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
  4.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篇三:
  《春望》阅读题
  杜甫《春 望》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____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____到 __________。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____ ,实际上是写_____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春望》阅读题答案
  1.望 山河草木 花鸟
  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画面描写、揭示含义,意同即可)
  3.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
  4.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5.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分)
  6.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每问1分,共2分)
[春望阅读答案语文]相关文章:

第三篇春望:《春望》练习题答案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一首著名的思乡诗,分享了《春望》练习题,欢迎学习参考!
  春望
  杜甫
  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阅读练习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2分)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了在哪里?
  5.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6.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9.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答案:
  1.望(1分)山河 草木花鸟(1分,每空0.5分)
  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
  3.忧中思家
  4.示例:①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
  ②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5.D
  6.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也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7.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这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9.D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23059/

推荐访问:春望赏析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