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爬山虎的脚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8-06-29 19:00:03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第一篇爬山虎的脚: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2)

第二篇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的课文原文

  《爬山虎的脚》是我们小学时学的课文,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爬山虎的脚的课文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爬山虎的脚的课文原文: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相关资料:
  爬山虎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绿化覆盖面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由于爬山虎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而且由于叶片与墙面之间的空气流动,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它作为屏障,既能吸收环境中的噪音,又能吸附飞扬的尘土。爬山虎的卷须式吸盘还能吸去墙上的水分,有助于使潮湿的房屋变得干燥;而干燥的季节,又可以增加湿度。
  爬山虎亦称“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爬山虎与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又称攀缘绿化,是利用攀缘植物向建筑物或棚架攀附生长的一种绿化方式。种植的时间长了,密集的绿叶覆盖了建筑物的外墙,就像穿上了绿装。春天,爬山虎长得郁郁葱葱;夏天,开黄绿色小花;秋天,爬山虎的叶子变成橙黄色;这就使得建筑物的色彩富于变化。除爬山虎之外,牵牛花、紫藤等也可供垂直绿化。
  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 巴 拉 贴(牢固)
  爬
  没触着墙——(萎了)

第三篇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
  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
  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23040/

推荐访问: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