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汉乐府翻译]长歌行翻译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6-08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1) [长歌行翻译]论语十六原文及翻译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六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1)。”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注释】(1)申枨:枨,音chéng。姓申名枨,字周,孔子的学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孔子不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原文】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原文】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2)与天道(3),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1)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2)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3)天道:天命。《论语》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评析】     在子贡看来,孔子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从事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原文】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原文】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评析】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文】 5·16 子谓子产(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 (1)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评析】     本章孔子讲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22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郑国地处要冲,而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对子产的评价甚高,认为治国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
  【原文】5·17子曰:“晏平仲(1)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
  【注释】(1)晏平仲:齐国的贤大夫,名婴。《史记》卷六十二有他的传。“平”是他的谥号。(2)久而敬之:“之”在这里指代晏平仲。
  【译文】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
  【评析】孔子在这里称赞齐国大夫晏婴,认为他与人为善,能够获得别人对他的尊敬,这是很不容易的。孔子这里一方面是对晏婴的称赞,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他的学生,向晏婴学习,做到“善与人交”,互敬互爱,成为有道德的人。
  【原文】5·18子曰:“臧文仲(1)居蔡(2),山节藻

(2) [长歌行翻译]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及翻译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91139/

推荐访问:长歌行汉乐府翻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