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边塞诗特点]高适边塞诗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5-23 09:48:05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一:[高适边塞诗]岑参边塞诗的特点是


  引导语: 边塞诗象一朵凄美绝艳的异域奇葩。唐代是边塞诗最为巅峰的时代,代表诗人就有岑参,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是唐朝边塞诗人代表之一,和高适并称为“高岑”。长达六七年的边塞生活让岑参的边塞诗充满着边塞异域雄伟的气势,而岑参本身的个人经历和坎坷身世又使得他的边塞诗极其赋有感情而又充满着对命运的嗟叹和感怀。其代表作有《玉门关盖将军歌》、《碛中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轮台歌》等。
  岑参的边塞诗主要可具体概括为“壮”、“奇”。
  “壮”是说岑参的边塞诗具有壮大的报国志向和壮伟的边塞异域景象,如火山云,瀚海,飞沙走石,黄沙漫天,地冻天寒等等。
  “奇”主要表现在岑参的边塞诗写作手法独特,想象奇异,诗歌中运用的修辞奇特。边塞的壮阔之景让岑参的想象也变得宽宏起来。如《春梦》之中“洞房昨夜春风起”大为后人称赞。
  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中的千古绝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突如其来的纷纷大雪比作是洁白的梨花,给人以新奇而又欢快之感,想象奇妙之外又形神兼具,让读者觉得冬季的寒冷一扫而空反而洋溢着欣喜。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环境恶劣的塞外,岑参还是积极乐观。
  岑参的边塞诗的浪漫主义色彩也颇为丰富,岑参仕途坎坷,但是他依然满怀报国之志两次入塞,希望可以建立功业。所以岑参的边塞诗色彩明丽,悲壮中又乐观积极,加上长期的边塞生活更是奠定了其作品的浪漫主义基调。
  岑参的诗
  岑参是中国唐朝典型的边塞诗人代表,和同朝的高适并称为“高岑”。岑参约生于开元三年(即公元715年),出生地是河南仙洲(今在河南许昌附近),其代表作很多,如《岑嘉州集》、《轮台歌》、《逢入京使》等。
  岑参作品集
  其父早逝,家道渐渐衰落,岑参幼年过得孤苦,五岁跟随其兄长读书,天资聪颖的他九岁便能吟诗作赋,二十岁及第,后曾两度满怀报国之情前往边塞,在边塞六七年的生活对岑参的诗歌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岑参早期的诗歌涉猎很广,赠答,山水,感叹身世和坎坷经历等等,他到塞外之前的山水诗风格和谢兆、何逊很是相似,但是岑参的山水诗想象更为大胆和奇特,想象力很是丰富,如《暮秋山行》中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又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中的“长风吹长茅,野火烧枯桑”等等,都是意境造奇的诗句。
  天宝八年,岑参初次入塞,天宝十三年,二次入塞。六七年的边塞生活让岑参零距离地感受到边塞的广袤雄奇风光,如火山云,狂风和瀚海。更是真实感受到了边关战士的军旅乡愁。岑参将这些感情全都融入到自己的边塞作品中,如描写边塞奇特景象的《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在这段时期完成大量杰出的边塞诗,这些边塞诗境界开阔非凡,极其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如广为称赞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晚年赶上安史之乱爆发,所以其晚年的诗歌大多感怀战争的伤乱,渐渐趋向消沉。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第二次前往边塞做得一首送别诗。诗名中的武判官是当时封常清幕府中的一个判官。(判官是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因为可以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所以被称作判官)。
  岑参
  诗歌原文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整首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来记叙送别武判官的过程。结构非常紧凑,思路很开阔。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百草,才八月里胡地就已经大雪纷纷。一夜过去外面的树木就像是春风吹来,开了千万树梨花。雪花打湿罗幕,胡裘锦被都显得单薄。将军手冻得拉不开弓箭,铁甲冰冷得让人无法穿上。沙漠结冰,万里长空愁云惨淡。主帅帐门中摆酒送行,胡琴琵琶合奏。傍晚辕门前大雪纷纷扬扬,红旗冻僵了根本拉不直。岑参在轮台东门送武判官回京,大雪盖满了天山路,武判官的身影被曲折的山路覆盖,只在雪地上留下一行马蹄的脚印。
  诗中以雪景为背景,融送别之情于瑰丽的雪景,通过军帐中各个物品如罗衾,铁甲,弓箭,旗子等更加直观形象地勾勒一幅天寒地冻的边塞图。别离,送行,目送,大雪飞扬,,情真意切,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春梦岑参
  《春梦》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通过写梦境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诗歌原文有两个版本,分别是:(一)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二)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译文:昨夜春风忽然吹进了幽深的寝室,让我想起了我和我的心上人还隔着一江茫茫湘江水。辗转之际我在枕头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梦中我似乎已经走完了到江南去的千万里路程。
  这是首手法独特想象大胆的诗歌,春风吹进洞房,梦中行走千万里和心上人相聚。所以作者首先便用“洞房”、“春风”营造出温馨而又略带暧昧的氛围,为下文思念佳人埋下伏笔。诗中把美人和湘江水联系起来,让读者会不自觉地想起湘水女神的形象,继而湘水岸边的旖旎风光也油然而生,为全诗染上一股唯美的意蕴。从而增加诗人思念的深度。既然现实中见不到,只能梦中相会了,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中的入梦,然后一瞬间穿越千万里,最终能见到佳人,以解自己的思念之苦。诗人借入梦时间短,时空转变快从侧面来突出自己思念之深,盼望相聚的急切。
  岑参大胆的想象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急切的思念之情。一改之前边塞诗的恢弘大气,瑰丽雄奇。这首诗言语温馨,感情真挚,另人动容。
  冬夕 岑参
  《冬夕》是著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一首描写塞外寒冬景象的诗歌。全诗基调很是凄凉,充分体现了冬季的严寒。岑参的《冬夕》原诗是: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译文:天寒地冻,北风呼呼夹杂着雪霜一起肆虐地游走在天地的每一个角落。平时总是热气腾腾人群涌动的温泉火井旁都变得冷清,毫无生气。河海中的龙蛇也因为河水太冰冷冻得不愿意伸开手脚,岸上四季常青的松柏都褪去了绿色,使得整个天地间一片肃杀。
  这首看似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写冬季寒风的凛冽,但是在这烈烈寒风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岑参身在边塞,孤苦无依,寒冬之际不由地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们。不知道他们在这寒冬里有没有吃好穿暖,家里有没有御寒的衣服和食物。岑参身边的边关战士也都和岑参一样,深深思念着家里的亲人。
  《冬夕》是岑参众多边塞作品中的杰出之作,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岑参的边塞作品的特色,气势恢宏,想象丰富,简单的言语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岑参思乡,寂寥等多种复杂的感情。六七年的边塞生活,让岑参近距离地接触到边关战士的生活环境和感情世界,岑参把这些感受全都寄托在了自己的边塞作品上,使他自己的创作在那个时期达到了巅峰。后人将岑参和唐代著名的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并成为“高岑”。

二:[高适边塞诗]高适边塞诗鉴赏


  导语:高适的边塞诗豪荡感激,情感充沛,深刻反映现实,抒发爱国忧民情怀,形成了鲜明的现实主义诗风,对推动唐初兴起的诗歌革新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浓烈炽热的爱国情怀
  高适的人生是幸运的,他66年的人生有近50年生活在唐王朝的全盛时代。当时的社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思想开放、文化繁荣,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唤起了高适高涨的进取之心和爱国情怀,这在他的边塞诗里得到充分体现,成为反复吟唱的主题。
  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
  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送兵到蓟北》
  高适一生曾有两次到东北边塞的经历,这是他第二次以封丘尉职送兵到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辖区的青夷军时所作。北国边塞广袤无垠,极目远眺,冰雪连天,军营中弥漫着忧苦的气氛和厚重的愁绪。然而诗人千里送兵,并不为个人的立功封侯而来,而是有意贡献自己满腹的才学和安边之策。书塞景之苦,诉屯军之愁,实际是为了凸显自己投笔从戎的书生意气和一展抱负的豪迈气概。高适入仕较晚,50岁才获授封丘尉职,但他始终“喜言王霸大略”,胸中充满着一种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激情。高适的入仕之路颇为曲折,曾两次应试不中,在外游历十多年,企图通过入幕来入仕。因此,在很长时间里,他把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援引入仕上,故有很多“投刺”之作。
  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
  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
  乘兴宜投辖,邀欢莫避骢。
  谁怜持弱羽,犹欲伴

三:[高适边塞诗]边塞诗词艺术概括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那么这些边塞诗词又有哪些艺术的特点呢?

  现将边塞诗的主要特点归纳如下:

  特点一:鲜明的边地意象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飞箭走马 ;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轮台、 夜郎、天山、阴山、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鼓、角。
  补充常用来评价边塞诗意境的词语: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荒寒、瑰丽雄壮、凄寒萧条、孤寂冷清肃杀悲凉等
  特点二: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复杂
  (1) 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 《南园》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从军行》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 白
  (2) 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例: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3)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塞下曲》 李 白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 卢 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王昌龄
  (4)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军中苦乐不均的怨情。
  例:“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5)惊叹描摹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风土人情。
  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复杂: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特点三: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例: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例: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例: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特点四:表现手法多样
  (1)夸张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3)虚实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驼白练到安西。(张籍)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4)用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特点五: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v 例: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高适)
  v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张乔)
  v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陆游)
  v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总之,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阅读、探究。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46189/

推荐访问:高适边塞诗特点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