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说课稿ppt]山中访友说课稿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5-21 10:01:45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山中访友说课稿篇(一):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

  《山中访友》是著名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一篇杰作。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1】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会写“邀”、“俯”、“瀑”、“峭”、“躯”、“津”、“蕴”、“侠”等八个生字。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从读中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
  二、学习重、难点:
  利用各种学习方法来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三、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读P1描写第一单元的主题内容。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著名诗人 李汉荣先生的一篇散文,题目叫《山中访友》
  (板书课题)
  3、作者从课题中,告诉我们什么?
  (地点、事件)读完课文,又有什么疑问要问呢?
  4、带着疑问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走近朋友:
  1、自由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落字地读,难读的句子多读两遍,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完成。
  (学生读,教师巡视)
  2、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他去拜访了哪些朋友?
  (古桥、树林、鸟儿、露珠、清凉的山泉、溪流、瀑布、白云、云雀、落叶、落花、雷阵雨)
  3、作者怎么去拜访的呢,和谁去的呢?
  学生学习一、二自然段。(告诉我们这次行程是在一个初夏的早晨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特别好!)
  (三)以疑激趣,精读品悟:
  首先,作者拜访了谁呢?(古桥)古桥是友吗?作者怎么写这位朋友的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学生汇报、交流。
  1、在作者眼里,桥仅仅是桥吗?
  (不是,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①“德高望重”:德是品德。望是威望、声望。
  ②为什么桥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古桥具有哪些品质呢?再读第三自然段。
  ③“站了几百年了吧?”看出大桥古老。
  ④“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看出古桥的忠诚,为人类作的贡献。
  2、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老桥,我们带着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敬仰)
  3、再读第三自然地。
  4、总结:从你们的朗读中,让我听出了你们和作者的心情是一样的,对古桥都怀有崇敬、爱戴,更多的是怀念和感激。那么山中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还有哪些知己呢?
  (四)潜心会文,感悟知己。
  1、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树林是作者的什么?(知己)
  2、什么样的人可以互相称为知己?
  (至交、无话不谈、知根知底、非常亲密……)
  3、你有这样的知己吗?你的知己是谁?
  4、白板:(聚焦)“走进这片森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自由读这二句话,哪些词语让你感觉“作者和他们之间是知己”?
  ①   学生交流回答(勾画出:呼唤、交换眼神、迎面送来、望)
  ②   在“鸟儿的呼唤声中,在露珠的交换眼神中,有怎样的知心话要跟作者讲呢?”
  ③   学生交流回答。
  ④   这么多的知己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
  是的,都在轻轻的呼唤中,凝望中,青同学们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走进这片树林……”
  ⑤“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学生回答)
  “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学生回答)
  “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学生回答)
  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拟人的写法)
  5、师:“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也在望着每一棵树,于是,作者与树融在了一块儿,谁来接着读课文?”
  生:“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流淌”继续学文,感悟友情。
  (五)继续学文,感悟友情。
  1、自由地大声读第五自然段,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
  2、你想跟谁打招呼?来吧!
  课件:(切换成小诗)
  3、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会有谁呢?
  比如:绿油油的小草、连绵起伏的山峰、五彩斑斓的蝴蝶等。
  2、你愿意也和他们打招呼吗?愿意也像作者一样,和他们聊上几句吗?拿出你的笔,在空白处仿写上一种物,再聊上几句。
  3、同学交流。
  4、总结: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大家还有很多话要说。
  (六)拓展学文、总结全文。
  1、我们回到课题:《山中访友》
  师: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命题呢?
  生:答。
  师:是啊,古今中外的画家、诗人作家对大自然都怀有同样的情感。(比如:课件。)
  2、推荐一篇作者的散文《又见南山》。
  3、今天,我们以《又见南山》中的一句话作结尾:“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是啊,山中访友,饱含作者对大山的眷恋和情感,山中的好多朋友还等着我们去拜访,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词句和表达上的特点,等着我们下节课继续拜访。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人   与  自然
  (物我相融)
  【2】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2、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3、过程方法: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重点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教学方法
  朗读法、抓重点词句体会法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思路
  以《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       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 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清爽  德高望重  吟诵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   躯   津津乐道  精致  蕴含  奥秘  别有深意   侠客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古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童话般的世界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山中访友说课稿篇(二):六年级说课稿的范文

  1、《山中访友》说课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李汉荣,这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充满童心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的是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且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新课标提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大自然”。因而,通过语言的品读,学习表达方式,并感受到其中深切的情感,自然而然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感悟文本情感的能力,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象联想等能力,还比较欠缺。且现在的孩子与大自然接触少,生活经验有限,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写景类文章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幸而,对于大自然他们有强烈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和学情特点,结合课标要求,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3、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感受山中景象的美好,体会作者情感,并产生对自然的向往、喜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对“山中好友”的深厚情谊。
  难点:品味优美语段,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五)课时分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字词疏通;读通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初步感受情感。
  第二课时:品读语段,感受山中美景,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了充分启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学生则主要采用勾画圈点、合作学习、自读自悟的方式,自由感知文本。
  三、说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诗句互对,激发兴趣
  课前,师生互对关于“山”的古诗词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同时出示山景图,让学生欣赏,并说说自己对山中景色的感受。
  【由已学古诗句互对导入,并出示图片能给他们直接欣赏的机会,调动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进行情感和语言的交流,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初步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文时,提出要求,明确任务。)
  1. 自由读文,借助多媒体、联系生活、语段,小组间疏通字词、语句。其中“和、冠、
  禅”字是多音字,要着重讲解,让学生学习辨析。
  【高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但是对于多音字还会在使用中出现问题,因而要不断提醒,教给他们辨析方法。】
  2. 同桌交流读文后对山中景象的印象,并画出作者所看望的朋友。
  【同桌合作,互相启发,互补不足。】
  (三)再读课文,初感情谊
  1、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作者明明是去山中赏景,为什么说是山中访友呢?他为什么把山中的景物当做是自己的朋友?”
  2、小组交流、说话练习: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并简要阐述理由。
  【初步感受“我”和大自然景物之间相互交融的情谊,并自由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
  (四)读思结合,深悟情谊
  “我”和山中的好友间的情谊究竟有多深呢?我们一起去品味品味。
  1、感悟“我”与桥的情谊
  (1)自读课文,思考“我”与古桥是怎样交流的,“我”在向他诉说些什么?
  (2)着重理解“德高望重”。
  (3)学习表达方式,体会以第二人称抒情的好处,引到第5自然段,体会情感。
  2、品读第5自然段,感受语言的表达方式在抒情上的作用,体会“我”与好友的情谊。
  【把表达方式相近的语段放在一起比较、品味,有助于理解,进一步感悟。】
  (五)朗读结课,铺垫情感
  最后,让学生以朗读诗歌的方式诵读3、5自然段,升华情感,为下文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六)作业布置,积累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录文中优美语句,并试着仿写。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1、山中访友
  古桥 德高望重的老人
  树林
  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友 落花、落叶、石头
  雷阵雨
  吠犬、归鸟
  2、《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山雨》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赵丽宏。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抒情,作者用如诗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令人神往。课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本文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跟着山风、云雾悄悄地来了,接着描绘了山雨来时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再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余韵。整篇文章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山林雨景的赞美之情。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鲜明,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学习此类课文时也乐于朗读。
  二、说目标
  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以及大纲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悟雨声的奇妙和雨中色彩的迷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山雨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
  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多读、多想像、多感受。因此首先我通过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如诗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然后利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如:想像读、男女分读、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一是充分的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二是通过反复的朗读,在读中悟情,读中感受,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为学生构建了“初读感知,默读体会,品读回味,入情入境”的课堂教学模式。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是一篇阅读课文,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对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既能增强合作意识,又可以增进学生的情感沟通。同时使学生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我设计了“三读”教学,读中悟情的课堂教学模式。“三读”: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深入体会;品读课文,回味升华。
  (一)片段欣赏,激趣导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时,我先采用片段欣赏的方式,让学生先欣赏一段课文中的句子,导入课文。我设计这种导入方式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热情,激发他们对课文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入课文后,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一篇如诗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中雨景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注意读准字音。2、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子。3、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深入体会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深入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我认为采用的默读的方式更利于学生专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新课标(5—6年级阶段)中也对默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我让学生们采用默读的方式再读全文,并分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完成自学提示。我会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通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在作者眼中山雨是美的,那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么样将山雨的美表现出来的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自己刚刚所提出来的问题,以及老师出示的自学提示,分小组合作,自学课文。)
  (四)品读课文,回味升华
  学生经过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默读理清课文的顺序体会文章思想之后,对课文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接着,通过品读课文,学习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进一步感受山雨中大自然的美。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沟通,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进一步升华学生热爱山雨的情感。
  这个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品读要求练习朗读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2、美读展示。鼓励学生读出个人的感受体验。3、阅读感受交流。能联系上下文,融入自己的体验,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品味优美抒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多样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读中享受文字。比如:
  (1)“沙啦啦,沙啦啦??”
  (通过小组读的形式,感受雨实实在在由远而近的声音)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像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是作者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写出了山雨声音的神奇、美妙,给人无限的遐想。因此我采用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的方式来读,然后说说自己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山林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的透明。”
  (这一句展示了雨中山林的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我让学生通过对“融化”“耀眼”“透明”这几个词的理解的基础上来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意境,然后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丁—东—丁—东”
  (这是山雨的余韵,首先通过让学生理解“余韵”一词,感受山雨后山林中余音缭绕之美。然后让学生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读这一句。)
  接着,在学生的情感充分被调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达心中的情感。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表达自己对山雨的喜爱。可以用文字,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也可以画画,甚至是唱歌、跳舞。
  这个环节抓住了学生对文章感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景与作者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就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五)拓展文本,走向生活
  最后,回顾在《华山的魅力》一课中所学的一句话“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只要你去发现。”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体会。让我们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孩子吧!接着课件出示课外作业:1、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2、搜集并阅读描写雨景的文章。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因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因而我设计了“拓展文本,走向生活”这一环节。拓展课程时空,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一堂课所学的内容,课后再次让学生走入阅读、表达中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阅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灵活运用课文所学的知识的能力。又能让语文更加贴近生活。

山中访友说课稿篇(三):《山中访友》的课件

  教学目标:
  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幽静: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2,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3,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1)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①"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光,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②"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a,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b,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c,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2)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
  a,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b,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c,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3)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①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②"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从而作者感受到了世事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4)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①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②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③齐读。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香气。"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觉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2)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1,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位山中朋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有表情地朗读。
  2,你从众朋友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4,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假设你是一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最想成为什么景物你最想与游人说什么(发挥联想,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古桥:如老人,弓着腰,俯身凝望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树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我的知己
  山泉:清凉,要我梳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山中访友
  溪流:邀我唱喝快乐,幸福
  瀑布:雄浑,有气势
  悬崖:身躯挺拔
  白云:谈风景
  教学总结
  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41375/

推荐访问:山中访友说课稿ppt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