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围城打援]杨得志

来源:童话寓言 时间:2018-08-01 19:00:03 阅读:

【www.bbjkw.net--童话寓言】

篇一:[杨得志]关于杨得志的故事

  “叫什么名字?”
  “杨得志。”
  “多大啦?”
  “十七。”
  “家住哪儿?”
  “湖南醴陵南阳桥村。”
  “哦,家里还有什么人呀?”
  “有爸爸、姐姐,还有刚才叫杨海堂的就是我哥。”
  “行,就留下来当红军吧!”
  “是!”那个自称“杨得志”的人,立刻喜上眉梢,高兴地跳了起来。
  这是杨得志报名参加红军时的情景。
  杨得志是随他哥哥一起来报名参军的。在这之前,他和他的哥哥在衡阳修路工地当“挑脚”。也许是从小吃苦经受了锻炼,小小的年纪,160多斤的担子,杨得志应付自如。只是工头太刁,常常克扣工钱。杨得志兄弟俩合计了一下,觉得比以前在安源煤矿挑煤还稍强些,便坚持了下来。
  现在红军来了,路也不修了,他便和哥哥一起投奔红军来了。他哥杨海堂先报的名,被分在师属特务连。
  杨得志被留在师部当了一名通信员。以后才知道,他们投奔的是红7师,是朱德、陈毅领导湘南起义时建立的一支队伍。
  当了红军的杨得志,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他不怕吃苦,干什么都很卖力,脑子又很灵亮,干什么都干得很漂亮。
  只是有一点,他感到不满意,他想得到一支枪;在他看来,没有枪,怎么能算个兵呢?可是,当通信员,给他的仅仅是一杆梭镖,甚至连军装也不发,穿的还是原来的破棉袄,盖的还是带来的破棉被,惟一能证明和老百姓区别的,就是一个土布做的红袖章。
  杨得志很羡慕那些背着枪的士兵,他想:哪一天,我也像他们一样该多好啊!
  他听人说,只有战斗连队,才能享受到有枪的待遇。于是,他盼望有一天能被分配到战斗连队。
  一天,杨得志接到命令,让他到师属特务连去当战士。刚听到这个消息时,他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这样,他可以领到一支枪了!
  杨得志来到了特务连3排7班。7班长热情地迎了上来:“你是杨得志同志吗?”“是的!”杨得志回答。
  班长接过杨得志手中的行李,说:“我是7班的班长,我代表全班欢迎你1”
  “我一定和同志们一起多打胜仗。”杨得志说完,跟着班长走进了屋内。
  班长把杨得志的行李放在稻草铺上,顺手从稻草下边摸出一个梭镖头,对他说:“去找根木棍砍砍,把它装好。”
  “这是什么?”杨得志感到不解。
  “你的武器,以后用它的地方多着呢!”
  杨得志愣住了。原想来连队能领到一支枪,没想还是梭镖,而且梭镖头都快磨平了,还不如他在师部当通信员时用的那个呢,便愤愤地说:“我不要!”
  “你说什么?”班长压住心头的不悦问。
  “我不要!我要一支汉阳造。”杨得志毫不示弱地说,还是没有去接梭镖头。
  班长火了,提高了嗓门:“杨得志同志,我再说一遍,去找根木棍砍砍,把它装好!”
  杨得志心里虽然感到震惊,可仍站着没动。
  班长显然是强忍着,把梭镖头放在地上,猛地转过身,大声喊道:“全班带武器集合!”
  随着班长的一声命令,全班迅速集合了起来。杨得志这才发现,从班长到班里每个人手里拿的武器都是梭镖或者大刀。他默然了,悄悄地拣起了留给自己的梭镖头。
  “想要汉阳造,”班长对杨得志,也是对着全班战士说:“好呀,打仗的时候自己从白匪手里夺吧,解散!”
  “是呀,不要一来就要这要那的,有本事自己去夺嘛!”有个老兵一边说,一边擦着自己手里的梭镖。
  杨得志看了看自己手里的梭镖头,又看了看老兵手里的梭镖,久久说不出话来。
  一天杨得志的哥哥来看他,杨得志本来想向哥哥诉一诉心中委屈的,说道:“他那么凶,简直像个工头。”
  “怎么可以这么讲?他是红军的班长,是我们的亲兄弟!”杨海堂生气了。
  杨得志一看哥哥这副模样,知道自己错了,忙说:“等打仗的时候我拼命夺两支枪,送给班长一支还不行吗?”“这还差不多。”哥哥点点头,笑了。
  一天,部队打土豪归来的途中,班长问杨得志:“今天要是碰上敌人,你怎么办?”杨得志举着擦得雪亮的梭镖说:“用它夺汉阳造!”
  “好!”班长说。
  也真让班长说着了。当他们走到一个山梁上,太阳已经落下了地平线,四周一片寂静,忽听得队伍中有人惊呼:“敌人!”果然,山梁下走着一队敌人。
  敌人也发现了红军,开始猛烈地射击,子弹“嗖嗖”地从杨得志他们的头顶、身旁穿过。
  “卧倒!”连长喊道。
  杨得志就势往地上一趴。他想抬头看一看山下的敌人,在他身边的班长猛地一把将他按在地上,厉声说:“身子再低点,否则,要吃亏的。”
  “班长,我想夺两支汉阳造,一支送给你。”
  “好,这个礼物我收下了!”
  “轰!轰!”两声炮响,炮弹在连队的周围炸开了,班长对杨得志悄声地说:“别怕,这只是小炮,没有瞄准镜的,吓唬人而已,准备冲锋。”
  敌人在几声炮响后,壮着胆,开始慢慢地向山上攻来。敌人愈来愈近了,透过夜色,杨得志清楚地看到敌兵们打的青天白日旗,还有胳膊上的白袖章。
  只听得连长大喊一声:“上!”
  班长随即在杨得志背上猛拍一下,说:“快,去夺他们的汉阳造!”
  战斗开始了。这是一场白刃格斗。黑暗中,战友们只能从对方的白袖章上去辨认敌人。年轻的杨得志犹如下山的小老虎,在敌军的队伍中冲来冲去,在他闪亮的梭镖下面,敌人乖乖地举手投降。
  这时只听一个声音从山坡上传来:“快来呀,班长不行啦!”
  杨得志提着那支杂牌枪,迅速往山坡上跑去,到跟前才看清,班长仰卧在那里,被敌人子弹打穿的肠子流了一地。
  “班长!”杨得志趴下身子,对班长喊道。
  班长朝杨得志笑了一下,用手轻轻地指了指身边的一支真正的汉阳造,就停止了呼吸。
  杨得志轻轻地拿起班长留给他的那支汉阳造,抚去枪上的灰尘,把它背在肩上,眼睛里噙满了泪水,对着班长的遗体说:“班长,我会用这支汉阳造,去狠狠地痛打白匪,为你报仇!”

篇二:[杨得志]杨得志大将的故事


  “叫什么名字?”
  “杨得志。”
  “多大啦?”
  “十七。”
  “家住哪儿?”
  “湖南醴陵南阳桥村。”
  “哦,家里还有什么人呀?”
  “有爸爸、姐姐,还有刚才叫杨海堂的就是我哥。”
  “行,就留下来当红军吧!”
  “是!”那个自称“杨得志”的人,立刻喜上眉梢,高兴地跳了起来。
  这是杨得志报名参加红军时的情景。
  杨得志是随他哥哥一起来报名参军的。在这之前,他和他的哥哥在衡阳修路工地当“挑脚”。也许是从小吃苦经受了锻炼,小小的年纪,160多斤的担子,杨得志应付自如。只是工头太刁,常常克扣工钱。杨得志兄弟俩合计了一下,觉得比以前在安源煤矿挑煤还稍强些,便坚持了下来。
  现在红军来了,路也不修了,他便和哥哥一起投奔红军来了。他哥杨海堂先报的名,被分在师属特务连。
  杨得志被留在师部当了一名通信员。以后才知道,他们投奔的是红7师,是朱德、陈毅领导湘南起义时建立的一支队伍。
  当了红军的杨得志,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他不怕吃苦,干什么都很卖力,脑子又很灵亮,干什么都干得很漂亮。
  只是有一点,他感到不满意,他想得到一支枪;在他看来,没有枪,怎么能算个兵呢?可是,当通信员,给他的仅仅是一杆梭镖,甚至连军装也不发,穿的还是原来的破棉袄,盖的还是带来的破棉被,惟一能证明和老百姓区别的,就是一个土布做的红袖章。
  杨得志很羡慕那些背着枪的士兵,他想:哪一天,我也像他们一样该多好啊!
  他听人说,只有战斗连队,才能享受到有枪的待遇。于是,他盼望有一天能被分配到战斗连队。
  一天,杨得志接到命令,让他到师属特务连去当战士。刚听到这个消息时,他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这样,他可以领到一支枪了!
  杨得志来到了特务连3排7班。7班长热情地迎了上来:“你是杨得志同志吗?”“是的!”杨得志回答。
  班长接过杨得志手中的行李,说:“我是7班的班长,我代表全班欢迎你1”
  “我一定和同志们一起多打胜仗。”杨得志说完,跟着班长走进了屋内。
  班长把杨得志的行李放在稻草铺上,顺手从稻草下边摸出一个梭镖头,对他说:“去找根木棍砍砍,把它装好。”
  “这是什么?”杨得志感到不解。
  “你的武器,以后用它的地方多着呢!”
  杨得志愣住了。原想来连队能领到一支枪,没想还是梭镖,而且梭镖头都快磨平了,还不如他在师部当通信员时用的那个呢,便愤愤地说:“我不要!”
  “你说什么?”班长压住心头的不悦问。
  “我不要!我要一支汉阳造。”杨得志毫不示弱地说,还是没有去接梭镖头。
  班长火了,提高了嗓门:“杨得志同志,我再说一遍,去找根木棍砍砍,把它装好!”
  杨得志心里虽然感到震惊,可仍站着没动。
  班长显然是强忍着,把梭镖头放在地上,猛地转过身,大声喊道:“全班带武器集合!”
  随着班长的一声命令,全班迅速集合了起来。杨得志这才发现,从班长到班里每个人手里拿的武器都是梭镖或者大刀。他默然了,悄悄地拣起了留给自己的梭镖头。
  “想要汉阳造,”班长对杨得志,也是对着全班战士说:“好呀,打仗的时候自己从白匪手里夺吧,解散!”
  “是呀,不要一来就要这要那的,有本事自己去夺嘛!”有个老兵一边说,一边擦着自己手里的梭镖。
  杨得志看了看自己手里的梭镖头,又看了看老兵手里的梭镖,久久说不出话来。
  一天杨得志的哥哥来看他,杨得志本来想向哥哥诉一诉心中委屈的,说道:“他那么凶,简直像个工头。”
  “怎么可以这么讲?他是红军的班长,是我们的亲兄弟!”杨海堂生气了。
  杨得志一看哥哥这副模样,知道自己错了,忙说:“等打仗的时候我拼命夺两支枪,送给班长一支还不行吗?”“这还差不多。”哥哥点点头,笑了。
  一天,部队打土豪归来的途中,班长问杨得志:“今天要是碰上敌人,你怎么办?”杨得志举着擦得雪亮的梭镖说:“用它夺汉阳造!”
  “好!”班长说。
  也真让班长说着了。当他们走到一个山梁上,太阳已经落下了地平线,四周一片寂静,忽听得队伍中有人惊呼:“敌人!”果然,山梁下走着一队敌人。
  敌人也发现了红军,开始猛烈地射击,子弹“嗖嗖”地从杨得志他们的头顶、身旁穿过。
  “卧倒!”连长喊道。
  杨得志就势往地上一趴。他想抬头看一看山下的敌人,在他身边的班长猛地一把将他按在地上,厉声说:“身子再低点,否则,要吃亏的。”
  “班长,我想夺两支汉阳造,一支送给你。”
  “好,这个礼物我收下了!”
  “轰!轰!”两声炮响,炮弹在连队的周围炸开了,班长对杨得志悄声地说:“别怕,这只是小炮,没有瞄准镜的,吓唬人而已,准备冲锋。”
  敌人在几声炮响后,壮着胆,开始慢慢地向山上攻来。敌人愈来愈近了,透过夜色,杨得志清楚地看到敌兵们打的青天白日旗,还有胳膊上的白袖章。
  只听得连长大喊一声:“上!”
  班长随即在杨得志背上猛拍一下,说:“快,去夺他们的汉阳造!”
  战斗开始了。这是一场白刃格斗。黑暗中,战友们只能从对方的白袖章上去辨认敌人。年轻的杨得志犹如下山的小老虎,在敌军的队伍中冲来冲去,在他闪亮的梭镖下面,敌人乖乖地举手投降。
  这时只听一个声音从山坡上传来:“快来呀,班长不行啦!”
  杨得志提着那支杂牌枪,迅速往山坡上跑去,到跟前才看清,班长仰卧在那里,被敌人子弹打穿的肠子流了一地。
  “班长!”杨得志趴下身子,对班长喊道。
  班长朝杨得志笑了一下,用手轻轻地指了指身边的一支真正的汉阳造,就停止了呼吸。
  杨得志轻轻地拿起班长留给他的那支汉阳造,抚去枪上的灰尘,把它背在肩上,眼睛里噙满了泪水,对着班长的遗体说:“班长,我会用这支汉阳造,去狠狠地痛打白匪,为你报仇!”

篇三:[杨得志]红军长征故事:强渡大渡河

  引导语:红军长征故事是励志传奇的经典故事,红军长征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铭记这些红军长征英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几篇关于红军长征故事。
  红军长征故事: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政府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知识拓展】
  长征故事:金色的鱼钩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瘦得比我们还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多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多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ěr),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我们的精神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掣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长征故事:过雪山草地
  红军渡过大渡河以后,向西挺进,不久就来到四川西部的夹金山下。夹金山海拔4000多米,山上积雪终年不化,野兽不敢走,鸟儿不敢飞。山上大气变化无常,一会儿下大雪,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又是狂风暴雨。
  难怪当地老百姓把它叫作“神山”,意思是只有神仙才能过山。为了北上抗日,红军决心与“神山”比比高低,一定要翻过山去。
  一到山脚,气温突然降低,脚下的路冻得梆梆硬,木棍着地发出“咯咯”的响声。红军战士一个紧跟着一个,一队紧接着一队,向白茫茫的雪山上爬去。山上的气温降到零下二三十度,冻得大家牙齿咯咯直响。一路上,先头的人用刺刀挖出踏脚孔,后面的人手拉着手,踏着前人的脚印小心地前进。
  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也越加困难。大家脑袋发晕,呼吸急促,腿部酸疼,只得一步一停,一步一喘。尽管体力不支,行走艰难,但还得不停地行进。因为谁要是停步坐下,就会永远起不来了。
  快到山顶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冰雹,鸡蛋大的冰雹没头没脑地向战士们袭来。一时间,风吼马嘶,电闪雷鸣,仿佛天塌地裂。战士们头上被冰雹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只好用手捂住脑袋向前走。冰雹过后,忽然又是晴空万里,阳光灿烂。
  太阳照得雪山反射出强烈的光,刺得人眼睁不开,有的战士得了雪盲,得让人拉着继续前进。
  到了山顶,旁累了半天的战士们,有的坐下来,有的躺下来,可是上级马上传下话来:“千万别在这里休息呀!这里空气稀薄,躺下就会起不来的。”有不少人实在没有力气了,只好坐着往山下滑……
  就这样,顽强的红军战士终于过了“只有神仙才能过”的大雪山。
  1935年8月下旬,红军来到茫茫无际的草地。整个大草地方圆数百里,举目望去,就像浩瀚的大海,草连天,天连草。水草底下,黑黑的积水到处泛滥,散发着腐臭的气味。浓密的草丛下面神秘莫测,一大片一大片的沼泽地像一个个无形的深潭,一不小心,踩下去就会越陷越深,甚至会把人吞没。
  草地的气候也变化无常,一会儿阴云满天,一会儿瓢泼大雨,一会儿下起冰雹,一会儿雪花飞舞。就是晴天也是浓雾迷蒙,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真是困难重重。
  但是,最大的困难还是疲劳和饥饿。经过几天的行军,大家随身带的干粮都吃完了,便去挖野菜,后来野菜都挖不到了,就杀乘骑及驮物的牲口,最后连牛皮腰带都解下来,放在锅里煮着吃。再后来实在找不到吃的东西,有的战士便把书和报纸吞到肚里充饥。不少同志走着走着“咕咚”一声摔倒就再也起不来了。
  就这样,红军战士“风雪侵衣骨更硬,野草充饥志越坚”。他们终于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走出了草地,继续向目的地——陕北革命根据地挺进。
  长征故事:带伤爬雪山
  频繁转战,动荡不定,红军伤病员缓缓前进。“虽然他们的衣食住行能得到点照顾,但条件非常有限。整个形势和自然环境的恶劣,使他们比常人要忍受双倍的痛苦。
  药,没有!
  干部休养连几乎没有什么药品,只能采取保护性治疗。在行军当中,由于颠簸震荡,白志文的肺部经常大出血,人也昏迷不醒。没有止血药品,只能把担架轻轻放在路边,医生用镊子把纱布往伤口里硬塞进去,直到把伤口塞满,把血止住。痛啊,撕心裂肺般地痛!没有止痛药,白志文只能硬挺着,嘴唇咬出了血,人痛得昏死过去。可是军情紧急,不能多停,刚处理完,担架员抬起就跑。
  换一次药就像一场苦刑。许多伤病员不知经受了多少次苦刑,伤口才慢慢愈合。
  营养,缺乏!
  营养和医药对一个伤员来说,是同等重要的。可是日夜转涉,到哪里去弄营养品?几天几夜吃不到饭,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有时买到一个生冬瓜,几位伤员分着吃;弄到点生白薯,每名伤员分两块,就算是营养补充了。
  行走,艰难!
  伤病员躺在担架上也很受罪。天上下雨地下滑,崎岖坎坷路不平,震颤得伤口一阵阵发痛。有一次抬担架的同志一步没迈稳滑倒了,担架脱了手,把白志文从担架上甩了出去,落进了泥泞的稻田里。警卫员连忙跳进水里,把浑身泥浆的白志文捞出来,背到担架上,抬起继续赶路……
  雪山到了,担架无法使用。伤病员只好由警卫员架着走。白志文在他的警卫员搀扶下,一步一步向雪山顶爬去。忽然,天气骤变,狂风四起,鸡蛋大的冰雹劈头砸了下来。等冰雹过去了,白志文只觉得两眼昏花,呼吸急促,浑身酸软无力,走几步就要跌倒,只好躺在冰雪中喘上几口气,爬起再走一段。警卫员将白志文的右手搭在自己肩上,用身体架着他往前挪步。很快警卫员也精疲力尽了,一头栽倒在雪地上,再也无力爬起来。望着脸色苍白、累倒在地的警卫员,白志文流下了眼泪:从江西一起出来的老担架员死在行军路上,饲养员和马匹也累倒在路上,现在眼看着卫员也不行了,他心痛如绞。但是绝不能躺在这里,白志文拼命向前爬了几步,贴着警卫员耳朵用尽平生力气说:“同志,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都过了雪山,我们可不能躺倒在这里呀!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们就要爬过雪山去,追上队伍继续革命!起来呀,让我们一块前进!”
  警卫员吃力地爬起来,跟白志文互相搀扶着,用生命的最后一点余力,和坚毅的革命意志,奋力挣脱死神之手,向雪山顶峰继续前进!
=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71396/

推荐访问:杨得志围城打援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