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击鼓]击鼓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7-01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击鼓篇1:诗经击鼓翻译及赏析

  击鼓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击鼓翻译及赏析,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敲鼓声音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 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 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赏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

击鼓篇2:击鼓诗经赏析

  导读:喜欢研读《诗经》的《击鼓》篇,缘于里面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丽誓言,下面小编为大家送上《击鼓》的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解析:
  击鼓声响在耳畔,将士们正在奋勇演练刀枪。防御工事已经修好,我就要随军远征南方。我跟从一位名叫孙子仲的将军奔赴前线,为的是平定陈宋两国。不能擅自回家,我忧心忡忡郁郁不乐。我将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我的良马将要丢失在哪里?我能到哪里祈求?我来到这山林泉水之地。生死离合,我曾经与你说过的。将牵着你的手,与你一起老去。可是如今零落天涯,我怕是不能活着回去了!可叹如今我们各在一方,我对你的誓言就要成为一句空话了!
  写这诗的人,不过是浩浩荡荡队伍中一名不起眼的小兵,不得不跟随战争机器,踏上茫茫征途。这一去,可能就是永别了,他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还是家中那个人。他曾经答应过她的,照顾她一辈子。如今,自己被卷入战争,十之八九要战死沙场,再也不能回去了。眼看曾经的誓言都付诸流水......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个人的儿女情长根本就被忽略不计了,它怎么能得到成全?在时代的风云突变的面前,个人的情感又算得什么?它一直处在被忽视的地位,以致这几句诗读起来,才那么悲哀——它实在渺小得如一粒草芥,这是小我的悲哀寒凉。
  誓言,原本明亮暖人,但这个曾经许下誓言的人,此时此刻分明感觉自己命将不保,再也不能兑现诺言了。如此暖人的誓言,在这里反而将这首诗衬托更加悲哀,所谓“以乐景衬哀情,反而增其哀”,教人不得不嘘叹和感动!

击鼓篇3:《击鼓》诗经赏析


  《国风·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镗(tāng同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25631/

推荐访问:诗经击鼓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