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问题解法]鸡兔同笼问题

来源:童话寓言 时间:2018-06-27 19:00:03 阅读:

【www.bbjkw.net--童话寓言】

鸡兔同笼问题一:小学四年级数学手抄报资料

  小学四年级的同学们,有关数学手抄报资料,大家了解哪些?下面就是相关的知识,我们一起学习吧。
  趣味数学故事(1):
  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
  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着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趣味数学故事(2):情侣资料
  当高斯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想借上课的时光处理一些自我的私事,因此打算出一道难题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
  1+2+3+4+5+6+7+8+9+10=?
  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自我也就能够藉此机会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光,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了,很生气地训斥高斯。
  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吓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因为11+11+11+11+11=55,所以我就是这么算出来了。”老师同学听了以后,都对高斯竖起了大拇指。之后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了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趣味数学故事(3):
  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着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搞笑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方数,有35个头;从下方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明白《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趣味数学故事(4):
  此刻人买狗,有些是为了看家防盗,有些是为了上山打猎,有些是为了侦查破案,有些是为了观赏消遣。古代人也会为了各种目的买狗。下方是中国古代数学书《九章算术》里一道关于买狗的应用题:
  今有共买犬,人出五,不足九十;人出五十,适足。问人数、犬价各几何?
  题目的大意是说,此刻有几个人合买一条狗,每人出5文,还差90文;每人出50文,刚好够了。问有多少人,狗的价钱是多少。
  第一次每人出5文,第二次改成出50文,增加的钱数是50-5=45(文)。
  每人多拿出45文,刚好补足了原先短缺的钱数90文,所以人数是90÷45=2,
  狗的价钱是50×2=100(文)。
  答案是:共有两个人,买一只狗要100文。
  《九章算术》里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几个人合买一件东西,拿出来的钱有时候多了(盈),有时候不够(不足),有时候刚好(适足)。这种算术题型很常见,至今还叫做“盈亏问题”或“盈不足问题”,保留了《九章算术》的传统。
  趣味数学故事(5):
  在距离此刻一千七百多年前,中国是处于魏、蜀、吴三强鼎立的三国时代。
  有一天,吴国的孙权送给魏国领袖曹操一只大象,长久居住在中原的曹操从来没有看过这种庞然大物,好奇地想明白这个大怪物的体重到底有多重?于是,他对着臣子们说:「谁有办法把这只大象称一称?」在场的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人回家搬出特制的秤,但大象实在太大了,一站上去,就把秤踩扁了;有人提议把大象一块一块地切下分开秤,再算算看加起来有多重,但是在场的人觉得太残忍了,而且曹操喜欢大象可爱模样,不期望为了秤重失去它。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正想要放下的时候,曹操七岁的儿子─曹冲,突然开口说:「我明白怎样秤了!」他请大家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看船身沉入多少,在船身上做了一个记号。然后又请大家把大象赶回岸上,把一筐筐的石头搬上船去,直到船下沈到刚刚画的那一条线上为止。之后,他请大家把在船上的石头逐一称过,全部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小朋友,曹冲是不是很聪明?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时代,曹冲的方法的确很聪明,但是,现代的工具十分发达,我们发明出许多的工具来称重的东西,不须要再大费周章地一筐筐地搬石头。
  小朋友,请你和爸爸妈妈一齐讨论,一只小狗、一袋砂石、一颗苹果、一卡车的木头、一台货柜车,分别要用什么工具来称重最适当?
  趣味数学故事(6):
  从前有个大地主叫古依木,雇了一个叫扎克的长工,答应每年给一头牛的工钱。到了年底,古依木对扎克说,你的工钱存在我这儿,将来能够办大事。老实的扎克同意了。一晃19年过去了,扎克年老力衰了,大地主古依木就想把他辞退。一天,古依木把扎克叫来,说:“你在我家做了19年,此刻我给你19斤油,你走吧!”扎克一听急了,说:“老爷,你讲的每年给‘一头牛’的工钱,怎样变成‘一斤油’了呢!”古依木两眼一瞪,咆哮说:“那是你听错了,老爷还会赖你吗?”不容分说就把他赶出了门。
  扎克提了19斤油呆呆的坐在路旁。这时正好看见阿凡提骑着小毛驴过来了。扎克连忙把这事告诉阿凡提,请他帮忙算回工钱。阿凡提想了片刻说,好,我和你一齐上古依木家里去评理。”
  古依木在家里正在喝酒,冷不防阿凡提和扎克走了进来,古依木心里有点慌,装着笑脸道:“阿凡提先生驾到,不知有何贵干?”阿凡提说:“扎克想做个小生意,特来借三两银子,由我作保,不知老爷肯不肯。”古依木一听,心宽了,连说:“有阿凡提先生作保,当然能够。扎克是老实人,年息对本对利就行了。”于是,三对六面写好了借据。古依木正要去拿银子,阿凡提拉住了他说:“办事情要公平,借你的钱是对本对利,那么,阿凡提每年一斤油存在你那里,也就应对本对利。”古依木眼珠一转,暗想十九斤油的利钱能有多少,大不了几百斤油吧!就说:“好吧,看在阿凡提先生的面上,算出多少,我照付就是了。”
  于是,阿凡提拿过算盘说:头一年,工钱1斤,第二年加利息1斤,加工钱1斤,共3斤,第三年是7斤,第四年是15斤……不到一刻工夫,算出了结果,把大地主古依木吓得目瞪口呆。最后连连央求:“阿凡提先生,请你向扎克说说好话,我情愿还他19头牛的工钱!”
  扎克拿到了19头牛的工钱,三两银子当然不借了。
  请问小朋友,每年一斤油,按照古依木对本对利的算法,19年的本息账,到底是多少?告诉你,结果是524287斤油。你如不信,不妨自我算算看。
[小学四年级数学手抄报资料]相关文章:
1.数学史手抄报资料
2.数学手抄报资料汇总
3.数学手抄报文字资料
4.高一数学资料手抄报资料
5.小学四年级语文手抄报资料
6.数学百分数手抄报资料
7.小学3年级数学手抄报资料
8.九年级数学手抄报资料
9.3年级数学手抄报资料
10.安全手抄报的资料

鸡兔同笼问题二:数学的手抄报内容


  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又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使他们感到有压力。这是培养学生成为数学人材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经验。下文是数学的知识手抄报内容,同学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数学家的故事: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华罗庚
  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
  “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看到“菩萨”进了青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急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里面看。只见 “菩萨”能动了,他从马上下来,脱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顺手抹去脸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百姓们顶礼膜拜的“菩萨”竟是一村民装扮的。
  华罗庚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个人,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这正是华罗庚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小学数学趣味小知识
  一、抽屉原理的应用
  947年,匈牙利数学家把这一原理引进到中学生数学竞赛中,当年匈牙利全国数学竞赛有一道这样的试题:“证明在任何六个人中,一定可以找到三个互相认识的人,或者三个互不认识的人。”
  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令人匪夷所思。但如果你懂得抽屉原理,要证明这个问题是十分简单的。我们用A、B、C、D、E、F代表六个人,从中随便找一个,例如A吧,把其余五个人放到“与A认识”和“与A不认识”两个“抽屉”里去,根据抽屉原理,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三个人。不妨假定在“与A认识”的抽屉里有三个人,他们是B、C、D。如果B、C、D三人互不认识,那么我们就找到了三个互不认识的人;如果B、C、D三人中有两个互相认识,例如B与C认识,那么,A、B、C就是三个互相认识的人。不管哪种情况,本题的结论都是成立的。
  由于这个试题的形式新颖,解法巧妙,很快就在全世界广泛流传,使不少人知道了这一原理。其实,抽屉原理不仅在数学中有用,在现实生活中也到处在起作用,如招生录取、就业安排、资源分配、职称评定等等,都不难看到抽屉原理的作用。
  二、兔同笼
  你以前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数学家的故事:最伟大的女数学家
  遗憾的是,如果没有数学博士学位的话,普通人很难理解诺特工作的伟大之处。
  她工作的主要领域是抽象代数。诺特完全重写了许多关于数学概念的书,以至于在数学领域不同的焦点里,你都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形容词:Noetherian——“诺特的”。诺特还有一个名号叫作“现代数学之母”,她允许学者们无条件地使用她的工作成果,也因此被人们尊称为“当代数学文章的合著者”。
  在物理领域,她提出了“诺特定理”。这是理论物理的中心结果之一,在此基础上孕育出了线性能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定律。直到今天,诺特的工作成果被用在了黑洞的研究上;在她去世后的几十年里,她的工作仍然是科幻小说的对象。
  作为智慧与战争的女神,如果把雅典娜看作唯唯诺诺的弱女子,那可是大错特错。诺特作为一名犹太女科学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了种种歧视。她性格刚毅,默默工作,用自己亮眼的工作成果,给了所有歧视女性的人们狠狠一击——无愧于“数学家雅典娜”的美誉。
  诺特1882年3月23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埃朗根,父亲马克斯·诺特是杰出数学家,埃朗根大学的教授。著名的“不等式之王”高丹是诺特父亲的密友,常来她家做客。在两位数学家的影响下,诺特对数学充满了热情。
  1900年冬天,诺特18岁。她顺利考取了父亲执教的埃朗根大学,但当时大学并不允许女生注册,女生最多只有自费旁听的资格。几百名学生中只有诺特和另外一个女孩,但她并不以此为惧。性格刚毅的她将背后的窃窃私语或者当面的羞辱谩骂置于脑后,大大方方地坐在教室前排,认真听课、刻苦学习。
  勤奋聪颖的诺特博得了教课教授的好感,破例允许她参加考试。1903年7月,诺特顺利通过了毕业考试,但却没有办法拿到文凭。
  尽管如此,她却依然希望在数学上有所精进,而不是像世俗所规定的一样嫁人生子。她去往著名的哥廷根大学,旁听了希尔伯特、克莱因、闵可夫斯基等数学大师的讲课,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坚定了自己终生从事数学研究的理想。
  不久以后,埃朗根大学允许女生注册的消息传到了哥廷根。诺特闻讯后立即赶回母校专攻数学。1907年12月,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博士考试,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之后,在高丹、费叶尔的指引下,诺特开始在数学的不变式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
  诺特的工作受到希尔伯特的欣赏。1916年,这位数学大师亲自邀请诺特来到哥廷根大学执教。希尔伯特希望为诺特争取一个正式教职,遭到拒绝后这一申请职位降低为“私人讲师”。但这在一些教授看来仍然不可接受:“男学生向女教师请教,是一种耻辱。”
  “我看不出候选人的性别对她申请私人讲师有什么影响。说到底大学又不是澡堂!”作为数学大师的希尔伯特发现,尽管自己在专业领域是不可动摇的权威,但在性别偏见面前,却无能为力。
  但诺特早已对此习以为常,性格刚毅的她不置可否,继续用希尔伯特的名义教课,同时坚持自己的研究。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她就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在一篇论文里,诺特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给出了一种纯数学的严格方法;而另一篇论文有关“诺特定理”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物理学中的基本问题。智慧诺特用自己出色的成绩狠狠还击,1919年她升任讲师,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作为犹太人,1933年诺特被迫逃离纳粹德国,加入美国布林莫尔学院。诺特终身未嫁。1935年4月14日,她不幸死于一次外科手术,年仅53岁。4月26日学院为诺特举行了追悼会,爱因斯坦为她写了讣文,韦尔为她写了长篇悼词——“她曾以刚毅的性情和生活的勇气,坚定地屹立在我们这个星球上”。

鸡兔同笼问题三:数学《鸡兔同笼》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地位和作用】
  思考——人教版实验教材增设数学广角这一单元的目的是什么?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常规课有什么不同?
  分析——《教学用书》中指出: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鸡兔同笼”问题作为数学广角教学内容之一,正是教材注重渗透思想方法,关注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教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应用列表、假设、方程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本课的教学与常规课相比,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课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编排的内容】“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但其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二、说学情
  【认知分析】学生初步已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能力分析】虽说学生已经初步尝试了应用逐一列表法解决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外书中或者数学班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内容,但学生的程度会参差不齐,但在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与数学思维的自我提升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三、说目标
  【教学目标】
  1. 经历和体验用不同的角度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奥数的乐趣。
  2. 培养学生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让绝大部分孩子掌握用假设法来解决这一相关问题。
  四、说教法
  综合以上的分析,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再由学生尝试着去发现规律,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数学方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五、说学法
  两点想法:
  低起点: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伊始,我让学生钱的数额和张数。数据比较小,学生又有一定的情趣,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学例题时,因为有了以上的铺垫,就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在解决时,方法多种多样,列表凑数的、画图的、假设法、列方程解决。
  巧突破:重点就放在假设法的教学上,先通过表格初步感知规律,再借助图形结合来攻破学生学习中思维中的障碍。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适度指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独立思考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六、说理念
  遵照新课标精神,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老师创设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进而体会到假设的数学思想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
  七、说过程
  一、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1.游戏导入
  师:(出示一个信封)知道信封里放的是什么吗?
  师:这里放着5张钱,猜一猜是多少?
  师:都是5元和10元的,可能会是多少钱?
  2.尝试列表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充表格。
  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准确说出:
  信封里有35元钱,你知道5元的几张,10元的几张?
  3.及时小结
  教师出示信封里的钱,你为什么能很快的说出钱数?(突出表格的作用)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知规律,彰显表格法解决问题的作用,唤起学生的解题策略,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能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迁移。]
  二、自主探究,尝试方法
  1.出示例题。
  课件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师生审题)
  2.揭示课题
  这类题目大家熟悉吗?(板书课题)
  师:题目你能读懂吗? 生:能。 师: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生1:共有八个头,二十六只脚。
  生2:还有两个条件:鸡有两只脚,兔有四只脚。 师:很好!还隐藏着两个条件!
  3.学生尝试
  提示学生利用刚才的经验尝试解决。(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4.组织汇报指名汇报,课件演示。
  5.即时总结[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列表法,主要是培养了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模拟操作,再探思路
  1.提出问题
  如果笼内的鸡和兔的只数较多,想想看,用刚才列表的方法去解决,方便吗?
  我们在一起探究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
  2.适时指导
  ⑴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⑵脚的总只数每次减少2只,这个2是怎么来的呢?(强调兔多2只脚,4-2=2)
  ⑶出示课件,提示兴趣活动——让兔子站起来。
  3.兴趣活动
  ⑴教师提示:课件演示,并提示用符号表示。
  ⑵学生尝试:画一画,用简单的图示法,让笼内的兔子都站立起来。
  汇报展示
  4.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5.探究思路
  想一想:从下面看,每只兔子少了几只脚?一共少了几只脚?这些脚是怎么来的?
  议一议:小组内交流,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6.独立计算
  自己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说一说想法,并引导学生口头检验。
  7.及时小结:,给这种方法取名,并提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由于假设法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在解决假设鸡兔脚的只数一样来初步感知调整策略时,需要老师适时地站出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索,通过一些有效的数学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他们的研究有强力的后盾。我通过课件的生动演示,搭建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再由学生动手用简单的符号画一画,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台阶。既突破了难点,又掌握了方法,还体验了成功。]
  四、合作探究,拓展思路
  1. 师提示用方程方法解决。
  2. 合作探究:
  ⑴集体讨论: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⑵出示导航:你想设谁的只数为X?那么另一种动物的只数如何表示呢?他们脚的只数又是分别如何表示?
  ⑶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4.学生尝试列出方程。(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5.师生讨论解方程的思路。(强调将方程化简)
  6.学生独立解方程,指名板演。
  7.检验,并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五年级已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由于这种方法思路清晰,易于理解。因此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等量关系,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和便捷性。]
  五、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出示相关信息,了解中国古代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研究情况。
  2.学生运用自己最感兴趣的方法独立解答“龟鹤问题”。
  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
  3. 组织汇报。
  [设计意图:利用相关知识信息,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进一步促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悄然激发学生课下去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练习的设计,为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仅仅是将鸡兔换成龟鹤,巩固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夯实学生的认知基础。]
  六、总结反思,畅谈收获
  学生自主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回顾反思,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方法的思维特点,帮助学生及时提炼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巩固学生的数学模型,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七、课后拓展,巩固提升
  寻求更多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寻求方法不仅仅是课堂上所完成的任务,将数学的学习延伸课外,利于再次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突出课标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19880/

推荐访问:鸡兔同笼问题解法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