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现象_经济生活常用术语

来源:经济论文 时间:2019-05-13 08:30:04 阅读:

【www.bbjkw.net--经济论文】

下面是烟花美文网www.39394.com小编分享的经济生活常用术语,欢迎阅读参考!

  常用经济术语简释

  一、工业

  1、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是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管辖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地区)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从生产角度看,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来源于国际经济核算体系,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和提供的最终成果的价值总和。它是生产概念,是该国家或者地区经济领土范围内,常驻单位在核算期内所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货物和劳务价值。无论是本国居民投资,还是外国居民的投资;不论是本地居民生产,还是外来居民生产,只要是发生在本国或地区政府控制的经济领土范围内的常住单位生产的,都应计入该国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只有作为一个国民经济总体时,才能称国内生产总值;一个行业、一个部门时只能叫增加值。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总原则是要遵循权责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

  生产法计算: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一定时间内生产和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从而得到各部门的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计算公式为:总产出-中间投入=增加值。

  收入法计算:

  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支出法计算:

  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2、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是一个国家(地区)的居民的一定时期内在国(地区)内国(地区)外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实际计算时,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净要素收入。

  3、净要素收入:是指本国(地区)居民对国(地区)外从事投资和提供劳务所取得的财产收入、劳动报酬相抵后的差额。

  4、工业增加值:增加值是指国民经济各行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赋予产品新增加的价值。

  按“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

  按“收入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5、工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它是采用“工厂法”计算的,反映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计算工业生产发展速度和主要比例关系,计算产销率和其他经济指标的重要依据。

  6、资产:指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按其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7、负债:指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8、所有者权益: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企业净资产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

  9、利润总额(实现利润):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反映企业最终的财务成果。计算公式为:

  利润=营业利润+补贴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0、应交增值税:是指工业企业在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时应交纳的增值税额。计算公式为: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进项税额-减免税款-出口产品抵减内销产品应交税额。

  11、社会贡献总额:指企业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的价值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和其他税收、净利润以及待业保险费、财产保险费等。不包括所得税后提取的各种费用。

  12、上交国家财政总额:是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中用于上交国家财政的数额。包括应交增值税、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不包括企业违规违章解交的各种罚没款。

  13、利税总额:是指企业利润总额、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之和。

  14、存货: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物资。它是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外购商品、协作件、自制半成品、产成品等。

  15、产成品:指企业用自备原材料经加工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经验收合格入库可供销售的实际商品产品成本。即可以对外销售的制成产品。

  16、应收帐款:指企业因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各种款项。

  17、固定资产:指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所占用的资金合计。

  18、营业收入(工业企业亦称产品销售收入):指企业在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

  19、资产负债率: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活动的能力,也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100%。

  20、存货周转率:衡量企业销售能力和分析存货库存状况。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报告期止累计销货成本÷报告期存货平均余额)×(12÷累计月数)×100%。

  21、流动比率: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现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表明企业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资产作为支付的保障,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22、速动比率: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可以立即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费用。

  23、工业产品销售率:指报告期销售产值与工业产值之比,反映工业产品销售衔接状况。

  24、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报告期实现利润与成本费用之比,反映降成本的效益。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25、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报告期工业企业平均每个职工创造的增加值,反映企业职工劳动的经济效益。

  26、流动资产周转率:指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次数,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产品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2÷累计月数)。

  27、总资产贡献率:报告期已实现的社会贡献额与全部资产之比。

  28、资产保值增值率:指报告期的所有者权益与基期的所有者权益之比。

  2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以各种经济效益指标分别除以该项指标的全国标准值,乘以各自的权数,加总后除以总权数求得。计算公式为: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某项指标报告期数值÷某项指标全国标准值)×权数]÷总权数。(式中,总权数为100。目前,我国采用了7个单项指标计算综合指数,他们是产品销售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保值增值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7项指标的权数分别是:13、12、20、14、16、15、10。7项指标的标准值分别是:96%、60%、10.7%、3.71%、120%、1.52次、16500元/人年。)

  30、价格指数与通货膨胀率:价格指数与通货膨涨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价格指数是反映报告期销售或购进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总水平比基期水平升降变动总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以百分数表示。通货膨胀率是反映通货澎胀程度的一个指标,是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总水平的升降程度,综合反映不同时期不种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升降幅度。衡量通货膨胀情况,一般以价格的变动为标志,年度指标通常以国民经济综合价格指数为依据,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现价发展指数除以不变价格发展指数。实际工作中,许多国家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来代替和计算通货膨涨率,而目前我国通常用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来代替和计算。比如,1997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环比指数为100.8,即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8%,那么1997年的通货膨胀率为0.8%。

  31、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

  32、宏观调控:是指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的操纵和把握。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必要时也可以采取行政手段,其中,经济手段主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物价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来实施。

  33、政府的总经济目标:政府的总经济目标为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对地方政府,侧重于前三大目标。

  34、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工具,为达到一定的宏观调控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财政措施。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资源有效配置目标,又称“效率”目标;(2)收入分配均等目标,又称“公平”目标;(3)经济稳定增长目标,又称适度增长目标;(4)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35、货币政策:这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在货币供应方面采取的策略和各种调节措施。它是最主要的金融政策,制约着诸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黄金政策等其他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目标分为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其最终目标与政府的总经济目标是一致的,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来达到,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36、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只要经营存款业务,就必须提留存款准备金,按其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能更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37、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交易活动。

  38、贴现和再贴现:简单地说,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目前,无论是企业申请贴现,还是商业银行申请再贴现,都要在提供银行承兑汇票的同时,提交增值税发票和必要的运输单据,以确保贴现和再贴现是发生在真实的商品交易基础上,防止企业或商业银行应用贴现或再贴现获取银行的信贷资金。

  39、市场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一时点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比量。它是分布在居民手中、信贷系统、企事业单位金库中的货币总计。

  40、现金:就是一定时点上单位和个人所持有的现金,它随时可以直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进入流通领域,是最直接和最活跃的购买力。

  41、狭义货币供应量:现金加上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可以随时签发支票或变现,所以它类同现金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42、广义货币供应量:是指狭义货币供应量加上准货币。其中准货币包括企事业单位的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及其他存款。准货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直接变为现金。

  43、经常项目可兑换:是我国目前外汇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对属于经常项目下的各类交易,包括进口货物、支付运输费、保险费、劳务服务,出境旅游、投资利润、借债利息、股息、红利等,在向银行购汇或从外汇帐户上支付时不受限制。

  44、转移支出:在财政支出中,资金从政府手中单方面无偿支付而不会有任何相应的物质产品、服务回报,通常把这类支出称为转移性支出。

  45、挤出效应:是西方经济学中用以说明财政政策作用时常用的名词,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和投资减少的作用。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名义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应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的货币量减少。结果是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也即是说,政府支出增加“挤出”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46、经济风险:是指因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各经济实体在从事正常的经济活动时,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它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经济风险按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1)自然风险;(2)社会风险;(3)经营风险。按照经济过程的不同阶段,经济风险分为:(1)投资风险;(2)生产风险;(3)销售风险。

  自然风险:指由于自然因素,如洪灾、火灾、地震等引起的风险。

  社会风险:指因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如偷盗、战争、政治动乱等引起的风险。

  经营风险:指商品在生产或销售过程中,因经营管理不善或市场供求等因素引起的风险。

  投资风险:即投资者在进行某一项投资时承担的风险。

  生产风险:即生产者在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劳务时承担的风险。

  销售风险:即销售者在从事商品的销售活动时承担的风险。

  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和其他因素使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种类繁多,成因复杂,危害严重,特别是非法设立金融机构、非法从事金融活动造成的资金损失更大,危害更眼中。金融风险往往会有个别机构的经营困难,引起连锁反应,很可能导致局部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从而引起金融危机;为一起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各国金融机构、监管当局和社会各界对此种十分关注。

  47、金融头寸:指可流动的货币量。

  48、买方市场:买方市场是指市场商品供大于求,商品的需求者(买方)处于相对主动地位的市场状况。

  49、卖方市场:卖方市场是指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供应者(卖方)出于相对主动地位的市场状况。

  50、经济周期:从时间序列上看,一国或地区经济总量(GDP)呈现扩张、收缩;再扩展、再收缩……的变化。这种经济现象被称为经济周期,也称经济波动、商业循环。主要特征:一是经济波动不仅仅表现在个别部门上,而是表现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上;二是一个经济周期由繁荣、衰退、危机和复苏四个首尾衔接的阶段组成;三是经济周期具有反复性,即一个周期结束了,也许意味着下一个经济周期又开始了。

  5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紧密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一个明确的可度量标准,它被定义为本期的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个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百分比。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单纯的“量”的概念,它只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百分比,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概念。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的平稳程度和结果,而且还包括国民的平均生活质量,如教育水平、健康卫生标准等,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等的进步也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

  52、经济增长的源泉:虽然各国长期以来都将经济增长(主要指GDP的增长)作为经济甚至政治工作的中心目标,但一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呢?现在普遍的观点是,一国(地区)的经济增长源于资本投入的增长、劳动投入的增长和科学技术进步三要素。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本投入的增长、劳动投入的增长和科学技术进步。据有关方面测算,发达国家在1949至1973年间,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2%、12.5%和50.3%。我国1979至1990年,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7%、20.2%和42.1%。“八五”时期,我省GDP年均增长11.2%,据初步测算,资本、劳动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分别贡献了6.88、0.87和3.45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61%、8%和31%。由此可见,“八五”时期,我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的作用不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偏小。

  53、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投资、消费、净出口。

  54、通货膨涨与通货紧缩:通货膨涨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西方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是一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物价水平普遍地持续地上涨。通货膨胀分为三种类型: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55、宏观经济三大指标(三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涨率和失业率。

  56、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西方经济学用来描述通货膨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逆向变动关系的曲线。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近100年的统计数据,绘制了一条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变动的曲线,这便是原来意义上的菲利普斯曲线。原来意义上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减少,货币工资增长就快;失业增加,货币工资增长就慢。后来,凯恩斯主义的新古典综合派根据所谓工资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说法,认为失业率与工资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这样,只需要把货币工资变动率改为通货膨涨率,同样可以得到菲利普斯曲线,它描述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此起彼落的逆向变动关系。这个意义上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在短期内有一种对换关系,较低的通货膨胀要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较低的失业率要以较高的通货膨涨率为代价。于是,菲利普斯曲线可以用来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依据,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权衡利弊作出取舌。当政府认为通货膨涨率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时,可以用提高失业率的办法来降低通货膨涨率;或者,当政府认为失业率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时,则可以用提高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来降低失业率。

  57、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用来描述税率与税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函数图形,因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提出而得名。其基本内容是:当税率为0时,市场经济活动或税基为最大,但税收为0;税率稍有提高后,税基会相应缩小,但税收总额还会增加;当税收调整至最佳时,税收实现极大化;如果税率超过这一最佳点而继续提高后,则会因为市场活力不足或生产的加速萎缩,导致税基迅速缩小,反而税收下降。通常将超过这一最佳点以上的税率所形成的区域称为“拉弗禁区”。“拉弗曲线”提出了三点重要的结论:(1)所得税税率有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上可以获得最高数额的税收。超过这一点,即使提高税率,也会导致税收收入下降。(2)一定数额的税收,既可以通过一个高税率来征得,也可以通过一个低税率来取得。(3)相同的税率虽然可以有不同的税率征得,但不同税率对税基却有不同的影响。过高的税率会削弱税金,降低经济活力,因而必须大幅度削减税率。因减税造成的财政收入损失,可以通过刺激经济增长后的财政收入予以弥补。拉弗认为,政府经济政策的关键在于区分“拉弗禁区”和正常范围的最佳税率,但他也同时认为税率究竟多少为优,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58、弹性系数:弹性系数是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比率,它是衡量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幅度对另一个经济变量增长幅度的依存关系。例如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反映财政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能源消费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反映电力消费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等等。1980至1997年,四川财政收入(包括上缴中央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为0.9,表示四川现价GDP每增长1%,财政收入约增长0.9%;能源消耗弹性系数为0.54,表示四川GDP每增长1%,能源需求大约增长0.54%。

  59、能源(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亦称“能源消费增长系数”。它是反映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技术指标,是指一定时期能源消费增长率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是: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经济发展史表明,在工业化初期,由于能耗多的重工业迅速发展,加之能源利用技术比较落后,因而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大于1,如美国1880至1920年为1.65。工业化中后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国民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原来能耗多的工业比重相对下降,加之能源利用率得以提高,因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逐步下降,如美国1950至1976年为0.86,几乎比1880至1920年下降了一半。影响“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国民经济结构及产品结构的变化、科技水平、能源利用率的高低、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国家的经济政策等。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全社会电力消费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为: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电力消费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60、乘数:乘数亦称倍数。它反映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大小,是研究经济波动的基本工具。据此概念可以引伸出许多专门乘数,如投资乘数、就业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等。其中投资乘数是单位投资增量引发的国民收入增量。根据凯恩思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增量等于储蓄增量与消费增量之和。由此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可表述为:投资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一般地,投资在作用于经济时,首先引起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使这些部门就业与收入水平增长,从而刺激消费品需求增长;其次,与投资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相关的那些部门产品需求也要增加,就也与收入水平也要增长……,如此循环下去,使得总的就业与收入增量大于生产资料部门中就业与收入增量,即投资效果远远大于投资本身。根据投入产出模型测算,1997年四川固定资产投资乘数为3.33,表明增加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引发全社会增加投入3.33亿元。

  61、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世界上通用的用以衡量收入分配差异,说明社会收入“平等”程度的指标,它是根据洛伦斯曲线计算而来。在实际生活中,基尼系数总是大于0而小于1,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均匀;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公平。国际上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判断标准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高速均等,0.2至0.3之间为相对均等,0.3至0.4之间为相对合理,0.4以上为差距偏大。在我省农村小康标准中,基尼系数确定为0.3至0.4之间;城市小康标准中,基尼系数为0.26至0.28之间。据初步测算,1997年我省农村基尼系数为0.25,属相对均等;城镇基尼系数为0.34,属相对合理阶段。

  62、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居民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用以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并以此来划分生活贫富的类型。

  63、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通常用来反映部门间的生产技术联系,表明了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部门间的直接联系程度。直接消耗系数是投入产出模型中的一个基本系数,是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的基础。

  64、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揭示了部门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它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完全消耗系数则是这种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的全面反映。

  65、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它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为进行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一整套标准和规范。另一层涵义是指全面、系统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66、百分点:是指百分率中相当于1%的单位。

  67、扣除价格因素:扣除价格因素就是消除各年间价格变动的影响,使之更为可比。常用的扣除价格因素的办法就是利用可比价格进行不同年份间指标的对比。值得注意的是扣除价格因素并非用某一指标的增减幅度去减(物价总水平上升)或加(物价总水平下降)物价总水平的增减幅度,而是用其发展速度去除以物价指数。

  68、“封闭贷款”:对亏损企业一种特殊流动资金贷款形式。(一)条件:(1)有产品、有效益,产销率和现款回款率均在95%以上;(2)提供还款保证;(3)产品销货款有一定比例用于归还老贷款本息;(4)资产负债率一般不高于90%;(5)领导班子有力,管理好。(二)方式:企业申请,联合调查,银行评估,专户管理,封闭运转,归还本息。(三)规定:(1)不扣收所欠“税、费、薪、贷”;(2)专户取款“双签制”(银行、企业);(3)不冻结帐户和资金扣划;(4)一切贷款手续费从低或免;(5)新不良贷款超过5%的部分由财政垫补;(6)法人代表年工资总额25%作抵押金;(7)不良贷款低于5%,效益明显,企业奖法人代表2个月工资的奖金。

  69、“三有一不”企业:指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不拖欠银行贷款本息的企业。

  70、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实现形式,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社会经济活动,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一种经济体制。

  71、市场经济的构成要素:(1)市场主体(居民个人、企业、政府、其它非盈利机构);(2)市场客体(有形商品、无形商品);(3)市场体系;(4)宏观调控;(5)社会保障;(6)市场法规。

  7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生产要素商品化;(2)资源配置社会化;(3)产权关系明晰化;(4)企业行为主体化;(5)市场体系完善化;(6)交易过程规范化;(7)宏观调空间接化:(8)保障制度社会化;(9)经济管理法制化:(10)经济运行国际化。

  73、需求弹性:价格、收入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程度。

  74、供给弹性: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程度。

  75、企业制度:包括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法人)制企业。

  76、个人业主制企业:即个体和私营企业。

  77、合伙制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联合经营的企业。

  78、合作制企业:以本企业或合作经济实体内的劳动者平均持股、合作经营,股本和劳动共同分红的企业。

  79、无限责任公司:合伙制企业的一种形式。

  80、两合公司: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共同组成的股份公司,即人合与资合的企业。

  81、有限责任公司:由两人以上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我国规定2个以上至30个以下股东,超过30个由政府审批,最高不超过50个。独资公司也是有限责任公司的一种形式。

  82、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每个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我国规定股东至少3人以上。

  83、边际收益:没[微软用户1] 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销售收入(MR)。

  84、金融: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即资金的聚集与流动。

  85、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运用金融工具进行交易活动的总称。

  86、期货交易: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的标准化合约的转让。

  87、现代企业制度:符合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基本要求:(1)企业法人化。(2)产权法律形态开放化。(3)企业财产的终极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分离化。(4)企业组织形态多元化。(5)企业收益分配法律化。(6)企业、政府、市场关系规范化。

  88、政策性银行:目前组建的有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信贷银行。

  89、体制:指组织制度。

  90、机制: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或通过各要素的有效组合形成的某种功能。

  91、低成本扩张:通过资本经营实现企业的扩张。

  92、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是相对于物质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生产(研究与开发)和传播(教育与培训)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这里的“知识”,包括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知道是谁的知识,即包括科学、技术、能力和管理等诸方面的知识。知识经济产生经济高速增长而又保持低通胀和低失业率;既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繁荣又可避免经济危机。同工业经济比较,不同点在于:(1)动力不一样。工业经济的推动力量是蒸汽机技术和电气技术,知识经济的推动力量是电子和信息革命。(2)产业内容不一样。工业经济主要是制造业,知识经济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体化,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逐步成为主流。(3)效率标准不一样。工业经济是劳动生产率,知识经济是知识生产率。(4)管理重点不一样。工业经济是生产,知识经济是研究与开发、销售及职工培训。(5)生产方式不一样。工业经济是标准化,知识经济是非标准化。(6)生产方式另一个不一样。工业经济是集中化,知识经济是分散化。(7)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经济以生产工人为主,知识经济以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为主。(8)社会主体发生了变化。工业经济时代工人阶层是社会的主体,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阶层是社会的主体。(9)分配方式不一样。工业经济主要是“岗位工资制”,知识经济主要是“按业绩付酬制”。(10)经济学原理的变化。工业经济以物质为主,知识经济以知识为主。(11)经济学原理的另一个变化。工业经济遵循“收益递减”(资本和劳动力必须按比例投入,否则会收益递减),知识经济遵循“收益递增”(知识投入越多收益越高)。(12)经济学原理的再一个变化。工业经济是周期性,知识经济是持续性。

  93、资产重组:企业之间通过法人财产权的变更,在更大空间上推动要素流动和整合,实现优化配置,产生倍增效益。

  94、资产、资本、资金、资本金:资产是企业的各种财产和债权,即企业所有物;资本是一种具有增值意义的生产要素;资金是国民经济中物质的货币表现;资本金是投资者兴办企业的本金(注册资金)。资产是财产形态,资本是价值形态,资金是货币形态,资本金是投资形态。

  95、产权:指财产所有权和财务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包括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

  96、就业弹性指数:GDP每增长1%,可增加(提供)多少个就业机会。巴中地区为1.57万人。

  97、投资弹性指数:投资每增长1%,可拉动GDP增长多少个百分点;或投资每增加1亿元,可拉动GDP增加多少亿元。巴中地区为0.14亿元。

  98、消费弹性指数:消费每增长1%,可拉动GDP增长多少个百分点;或消费每增加1亿元,可拉动GDP增加多少亿元。巴中地区为1.43亿元。

  99、综合国力:常用GDP当年价绝对数表示。

  100、景气指数:即扩散指数,通常是对企业经营状况和未来景气进行调查,设置“上升、不变、下降”三种可供选择的答案,景气指数为正表示景气上升,反之亦然。计算方法是:回答“上升”的企业数与回答“下降”的企业数的差,除以所有被调查的企业数。

  101、国家新工业统计口径:全部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

  二、财  政

  1、财政:一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2、公共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必须弥补市场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种财政体制称为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担负着三个方面的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管理方式:推行部门预算,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转移支付制度,规范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实现依法理财和科学理财。

  3、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国防费、行政费、文教科卫事业费、经济建设支出、财政补贴、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是:(1)劳动保险,包括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项保险,主要是对城镇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由于生、老、病、死、伤、残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物质上的帮助。(2)职工医疗保险,包括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对贫困者的医疗帮助。(3)社会救济,包括救济和救灾。(4)社会福利和优抚事业,主要是以低费或免费向社会弱者提供物质和服务上的帮助。目前福利事业主要是对革命军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公牺牲、病故、残废的抚恤,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生活补助等。

  4、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所有城镇劳动者都属于养老保险范围,缴费标准是企业缴纳工资总额的20%,职工个人缴纳工资总额的8%。(2)失业保险制度:按工资总额,企业缴纳2%,个人缴纳1%,主要用于失业救济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再就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按“三三制”原则,财政、企业和社会各负担三分之一。(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职工医疗保障制度。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和企业职工劳保医疗。实行低水平、广覆盖的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5)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

  5、提高财政的“两个比重”:指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目标是20%左右),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目标是60%左右)。

  6、国债市场:国债交易的场所或系统。一级市场指国债的发行过程,二级市场指国债流通市场。

  7、国债期货交易:通过有组织的交易场所,按预先确定的买卖价格并在未来特定时间内进行券款交割的国债交易方式。即是交易者只需支付一定的保证金,通过证券交易所或期货交易所按规定的标准化和约来买卖远期国债的交易。

  8、国债期权交易:交易商在某段时间内或某一到期日之前,以预先约定的价格买卖相关国债现货或国债期货和约的权利,届时既可执行这种权利也可不执行,不执行的最大损失是预先缴纳的期权费用。

  9、复式预算:体现政府履行职能的预算为单式预算,体现国家履行职能和干预经济社会发展的预算称复式预算。包括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方向框架是:建立由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新型复式预算体系。

  10、国库集中统一支付制度:由政府财政(国库)部门对所有政府性收入进行集中收纳管理,对个部门和各单位的支付过程实行集中统一处理的制度。

  11、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按国发(1996)29号文件规定,从1996年起将国务院批准征收的部分政府性基金(收费)和地方财政按国家规定收取的各项税费附加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这部分收支范畴称为基金预算。与此相对应,原国家收支范畴称为一般预算。

  12、一般预算总收入:包括一般预算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三项。上划中央“两税”是指从1994年开始原属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值税的75%和消费税的100%上划为中央财政收入;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是指2002年所得税分享改革后中央财政分享的所得税收入(2002年中央分享50%,2003年中央分享60%)。

  13、“两税”返还收入:中央财政决定以1993年地方实际完成的增值税的75%部分和消费税之和,扣除中央财政下划地方收入后的余额,为1993年税收返还收入。以后在1993年的基础上,按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当年的返还收入。

  14、财政经常性收入:国家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取得的各项税收收入和其他一般性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入(不含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耕地占用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其他一般性收入(不含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中央财政返还收入。

  15、零基预算:对各单位的财政支出不以上年为基数,按正常经费和专项经费重新核定年度预算。与此相联系的是推行部门综合预算。

  16、分税制财政管理:将国家的全部税种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划分,以次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出范围。包括分事、分税、分管三层含义。

  17、财政转移支付:以各级政府之间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或财政平衡制度。

  18、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主要方式是减税、增支来扩大赤子。相反为紧缩性财政政策。

  19、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称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两大杠杆。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运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1)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按法定比例保留存款准备金并存入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通过变更存款准备金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息率。(2)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和卖出政府债券,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式。(3)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支付的利息率。

  20、企业国有资产评估:(1)功能:评价、估值和公证三大功能。(2)程序:申请立项、资产清查、评定估计、验证确认。(3)方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按预期收益折现累计求和)、重置成本法(用在现行条件下建造一个全新状态的同类实体,减去陈旧性贬值的一种评估方法)、清算价格法(按企业清算时资产的变现价格确定)。

  三、税  收

  1、税收:税收是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一种分配关系。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纳税人:即纳税主体,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3、课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在现代社会,国家的征税对象主要包括所得、商品和财产三大类,国家的税收也是以对应于这三类课税对象的所得税、商品税和财产税。与课税对象相关的是税源,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和最终出处,但课税对象与税源不完全一致。

  4、课税标准: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记税依据。

  5、税率:国家征税的比率。课税对象与税率的乘积就是应征税额。税率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类。(1)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2)定额税率:也称固定税率,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3)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量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从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数额越大税率越高。分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两种。

  7、税基:即课税基础,指建立某种税或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8、直接税和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叫直接税,否则叫间接税。

  9、从量税和从价税:按课税对象的重量、数量和体积计税叫从量税,按价格计税叫从价税。

  10、价内税和价外税: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叫价内税,否则叫价外税。

  11、宏观税率:税收占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2、税负转嫁: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现象,前者叫前转,后者叫后转。

  13、现行税种:包括商品税(相当于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1)商品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2)所得税包括: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3)财产税包括: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4)行为税包括: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宴席税、屠宰税。其中工商税19个,加上由海关征收的关税,由财政部征收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我国的全部税种共23种。

  14、中央税:关税、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税收(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外贸企业出口退税除1993年地方已经负担20%部分列入地方上缴中央基数外,以后发生的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负担。

  15、地方税:包括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

  16、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对债券交易征收的印花税等。其中,增值税中央占75%;企业所得税按隶属关系交纳;地方银行、外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得税划归中央;资源税中的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债券交易印花税中央占88%。

  17、流转课税:相当于商品课税,是对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的税收的统称。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

  18、增值税:对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税率为17%的基本税率和13%的低税率。计算方式为: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小规模纳税率为6%(工业环节)和4%(商业环节)。计算方式为:应纳税额=销售额X征收率。增值税的起征点为:销售货物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600—2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200—8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每次(日)销售额50—80元。

  19、消费税: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在特定的环节征收的一种间接税。共设有15档税率,最高税率为50%,最低税率为3%。

  20、营业税:是对有偿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税率为3%—20%。按月纳税的起征点为月营业额200—8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每次每次(日)50元。

  21、所得课税:(1)企业所得税:33%的比例税率。但对年应纳税额在3万元以下的按18%的税率征收,3—10万元的按27%的税率征收。(2)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33%,另按3%税率征收地方所得税。(3)个人所得税:对分类所得税制一般采用比例税率,综合所得税制一般采用累进税率。

  22、财产课税:以纳税人拥有或装配的财产为课税基础的税种,包括不动产、有形动产、无形动产。(1)房产税:一是按房产原值一次减除后的余值计征,为1.2%;二是按房产出租的租金收入计征,为12%。(2)车船使用税。(3)契税:以所有权发生转移、变动的不动产为征税对象,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税率为3%—5%。(4)土地增值税: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产权并取得增值收益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税率: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50%的,为30%;超过50—100%的,为40%;超过100—200的,为50%;超过200%的,为60%。(5)城镇土地使用税:按面积计税。大城市0.5—10元(每平方米),中等城市0.4——8元,小城市0.3—6元,县城、建制镇、工矿区0.2—4元。

  23、农业课税:(1)农业税:国家向一切从事农林牧渔生产所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全国平均税率为15.5%,目前实际只有3%左右,实行货币征收和实物征收相结合。(2)农业税附加。(3)农业特产税。(4)牧业税。

  24、资源及行为课税:(1)资源税:对从事矿产资源和盐资源开发征收。(2)印花税: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的凭证征收的一种税。由于纳税人是通过在应征凭证上粘贴印花税票来完成纳税义务的,故名印花税。印花税票是一种有价债券,由税务机关或税务机关委托的单位或个人出售。(3)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4)耕地占用税。(5)城市维护建设税:对从事工商经营从而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以三种税的总和为计税依据。城市市区的税率为7%,县城、建制镇为5%,其余为1%。(6)屠宰税:对应税牲畜在发生屠宰行为时向屠宰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对经营生猪的单位和个人征收产品税,不征收屠宰税。屠宰税只对个人、外侨、集体伙食单位屠宰的牲畜征收。税率为:猪每头3—7元,羊每只0.5—1元,菜牛每头4—10元。

  25、关税:(1)反倾销税:进口国对被认定构成出口倾销并对其国内相关工业构成损害的进口产品征收的一种临时进口附加税。(2)反补贴税,亦称抵消税,是进口国对接受补贴的外国货物在进入本国时所征收的一种附加税,目的在于抵消出口国政府补贴形成的价格竞争优势,保护进口国同类产品的平等竞争。(3)关税配额:是征收关税和实行配额管理相结合的一种调节进口的措施。配额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优惠税率,其余征收较高关税。(4)保税制度:允许进口货物暂缓征收关税,放入经海关登记的保税仓库或场所。但产品出入国内保税仓库或场所,则要缴纳关税。分保税仓库、保税工厂和保税区制度。

  26、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1)将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抵扣当年新增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投资部分所含的进项税金;(2)完善消费税,对税目进行有增有减的调整,将普通消费品逐步从税目中剔除,将一些高档消费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适当扩大税基;(3)统一企业税收制度,实现公平纳税;(4)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散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5)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成熟时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费用;(6)完善地方税制度,开征和停征一些税种;(7)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率,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发布时间:2004-03-23 )

  其他

  三次产业。

  我国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行各业的性质,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国民经济按三次产业分类法作了如下划分;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第一产业 包括:种植物、林业、牧业、副业、渔业。

  第二产业 其中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等。

  第三产业 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

  服务部门包括: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保险、地质普查、房地产、旅游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文教、卫生、广电、体卫福利等);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部门(国家和党政机关、军队和警察、社会团体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lunwen326813/

推荐访问:常用经济术语 常用的经济术语解释 常用经济术语中英文 生活常用保险术语 经济术语大全 国民经济活动指标术语 经济专业术语 经济术语翻译 经济意义万能术语 经济术语英文 经济术语简称 股票经济术语 gdp的经济术语 经济术语解释大全 与经济相关的术语 2017经济术语 经济交易术语英文 经济术语英语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