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来源:其他免费论文 时间:2018-05-11 12:02:10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免费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篇1: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课的教学是整个环节的主体,所以说如何上好阅读课,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期望的。阅读教学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进行文本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进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个性品质。下面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使语文这朵花在教学中开的更加灿烂。
  【正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要遵循语文发展性原理、注重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又要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等综合性学习。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培养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中求异,要上出自己的特色。其次,在阅读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过程中要搞清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义。随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角色正在转变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是放任主体,并不是将学生放任自流,一方面,该讲的知识教师仍要做重点讲解;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地迁就。例如,当在课堂中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更为合理的答案,在必要时也要做出果断的结论。
  二、注重学生的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应该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因为只有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才能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感悟。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可采取以下三个“角色转换”,以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增添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的不断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思想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
  三、要激发学生的“情”,在激发时要讲策略,转换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联想、想象也同样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阅读中的表情是从句子中、词语中理解出来的,并不是强加进去的。例如,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小女孩渴望读书的段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背景、抓住重点字词,体会小女孩渴望读书、渴望知识的心情,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生的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四、回答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动手时间,边读边画边批注,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回答,此时才是学生的真正感知。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沉闷地、被动地学习,而是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中不要求面面俱到,但重点要突出、要有深度,不要只在面上挖坑。阅读教学不同于做练习题,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不可少,但是中高年级要倾向于揣摩重点段落,整体感知其背景,抓重点句子。例如,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感受贫困山区孩子们求学的艰辛、学习条件的恶劣,然后针对小女孩那双“大眼睛”重点感悟课文的第2-5自然段即文章的第二部分。“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两个“生怕”道出了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两个“虽然”又告诉学生:小女孩的学习环境是如何的恶劣!但是就是这样的条件她也渴望上学、渴望知识,非常担心会失去上学的机会。此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与揣摩,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你还能从小女孩的照片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第三部分“大眼睛”照片所展示的魅力和第四部分“大眼睛”照片直到今天的意义。
  六、阅读教学时间设计要合理。阅读课堂教学中对重点段落的揣摩要放在一节课的第6—30分钟或10—35分钟之间,否则就不是一堂精彩的课。实验研究发现,学生课堂上处于最佳状态的时间为5—30分钟之间,这就要求教师课前一定要备好课,在简短、精彩导入后直奔文章重点,抓住学生的思维活跃时间。
  七、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理解字词句,不要脱离文本。文本对话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最重要,因此阅读教学中,不要长时间离开课本夸夸其谈,拓展也不要太多。有些教师在讲优质课时,虽然把学生的情调动起来了,但在进行文本的感悟与拓展时,大谈文本之外的东西,脱离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这样整节课就显得空洞、不切合实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一定要紧紧把握文本,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再进行有价值的拓展训练。
  八、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时,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他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他们想将来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后,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使他们领会到: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默默奉献的人。这样就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地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篇2: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欢迎阅读。
  1、实现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实践研究
  2、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3、论赏识教育的意义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
  4、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幼小衔接问题调查与教育策略研究
  5、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研究
  6、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7、《教育杂志》与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8、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
  9、小学语文教育中古代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
  10、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2、环境教育视野下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分析
  1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实践性知识研究
  14、学前与小学语文教育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5、中国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探索者-吴研因
  16、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17、“右脑开发理论”观照下的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18、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研究
  19、吴研因小学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20、小学语文教学中视觉素养教育研究
  21、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22、试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3、试论小学生的合作学习
  24、试论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25、试论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26、试论小学生自然课实践能力的培养
  27、试论小学生综合性学习
  28、试论学生中独生子女爱他人品质的培养
  29、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30、特级教师成长历程研究
  31、现代教师教育智慧形成的相关研究
  32、现代教师人格特征形成方式的探究
  33、现代教师职业观内涵构成的思考
  34、现代教师职业角色内涵的探究
  35、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发展内涵异同的相关研究
  36、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发展形态异同的相关研究
  37、小学“活动导学”的研究与实验
  38、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
  39、小学德育的方法研究
  40、小学德育的过程研究
  41、小学德育的模式研究
  42、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对比研究
  43、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
  44、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
  45、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46、大学生选择教育类专业的心理相关研究
  47、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48、当代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期待与要求
  49、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50、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51、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52、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53、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54、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
  55、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
  56、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57、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58、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59、合格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60、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途径的研究
  6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62、家庭对于小学生的才艺与兴趣活动的支出调查研究
  63、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与心理成熟的影响
  64、家庭教育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65、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的研究
  66、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
  67、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
  68、教师的素质研究
  69、教师的学历水平研究
  70、教师发展的教育需求思索
  71、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因探究
  72、教师发展对教学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
  73、教师发展对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74、教师发展对于学校课程改革的促进研究
  75、教师发展过程中可用资源的梳理与归纳研究
  76、教师发展进程中内在障碍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77、教师发展进程中外在困难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78、教师发展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79、教师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研究
  80、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关系研究
  81、教师发展在专业化进程中的价值探索
  82、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
  83、教师能力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教师期望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84、教师人格发展内涵与策略的研究
  85、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职业生活研究
  86、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
  87、教师思想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88、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89、教师知识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90、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界定与标志的思考
  91、教师职业生活规律的相关研究
  92、教师智慧发展内涵与策略的思考
  93、教师自我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探究
  94、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研究
  95、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知识储备研究
  96、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专业思想形成研究
  97、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角色转变过渡的相关研究
  98、教育实习后的专业认同变化研究
  99、课程改革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
  100、课改背景下的“好课”标准的研究
  101、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的研究
  102、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发展性教育评价研究
  103、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104、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德问题研究
  105、课堂教学新境界的研究
  106、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的培养
  107、口语交际与小学语文教学
  108、论活动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施
  109、论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的艺术
  110、论小学生爱家乡品质的培养
  111、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112、论小学生作业批改的艺术
  113、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语文素质培养
  114、论优秀班风的建设
  115、某一位儿童作家或某一类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
  116、农村教师发展动因与城市教师发展动因的比较研究
  117、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18、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地位研究
  119、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
  120、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篇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一)。
  学习语言是语文学习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好语言是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是语文学科性质所决定的
  语文是一个工具学科、基础学科,它是学习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会学习、会思考、会交际的人,都有较强语文能力,反之,语文水平太低的人,不可能在学习、交际等方面取得多大的成绩。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语文这个用途广泛的广泛,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引导他们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需要引导他们学习语言形式。理解内容为学习语言奠定基础,而学习语言又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构成语文教学的整体。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目的要求重视语言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标准”把小语教学的任务归纳各两条,第一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第二条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标准规定的语文教学任务看,学习语言是首要的和重要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提高语言能力同提高人文素养的关系决定学习语言的重要。学习语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是所有学科的共性。就一个学生来说,当然要突出个性。语文教学如果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那就是喧宾夺主。失去了个性,这就不成为语文学科了。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是促进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987年,联合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此后许多国家便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并付诸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念或战略,最初应用于经济发展领域,主要精神是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充分开发再生资源,不但要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现在这一理论已扩展到教育发展方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合理利用和充分开发教育资源。一个是物质资源,包括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和多渠道等集办学经费等。一个是人力资源,一方面是充分调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把聪明才智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但是主要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人才。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人的发展主要靠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学校自然要获取知识和技能,在步入社会之后,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不断获取新知识技术。21世纪是知识迅速增长和急剧变革时代,新知识增长快,由知识也极迅速。一个人要不断发展必须不断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所以现在提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概念。学生在学校获取知识和技术主要靠老师的指导,离开学校之后主要靠自学。知识、技术作为一种信息,其载体主要是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强,就能从各种各样的媒体中不断获取世界上最新的信息,从而实现持续发展。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持续发展,我们应该特别重视语言学习,大力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是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学习薄弱的状况提出来的
  崔峦在一篇题为《教改必须全方位进行》的文章中提出:“在理解能力上,要加强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下力气扭转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注重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品味的状况。”崔峦的话说明读教学确实存着重内容理解、轻语言学习的偏向。有的教师讲记叙文,就是让学生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主要内容,理会中心思想,给人感受是他上的思品课而不是语文课;讲说明文就是让学生弄懂自然常识,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一篇课文分析一两节课,很少有目的明确的成效显著的语言学习语言,这样的课当然是低效益低下的。语言学习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既能培养理解能力,又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语言。
  第一章理解语言
  理解语言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理解语言是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前提。只有理解了的语言才能牢固地储存在记忆里,才能正确而灵活地运用。没有理解,只靠死记硬背积累的语言,再多也不能运用于语言实践。理解语言有助于理解文本的内容。文本是信息的载体,它是借助语言来储存和传输信息的。我们要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接受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首先必须读懂语言。
  理解语言主要包括理解语言的意义,理解语言的表达效果,理解语言的结构几个部分。
  一、理解语言的意义
  1.理解词语的意义
  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理解在课文中的意义,理解了意义就为读懂课文扫清了障碍。但是许多词语尤其是单音节词往往是多义词。对多音词,应根据学生的经验和知识适当让他们理解其他的意义。小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一般都是放到一定的语境去或联系生活理解,很少照搬字典辞书做解释,所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意义也是让他们说出含有这个词的新意义的句子或短语之类。比如“花”课本上初次出现指的是“花朵”,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说出“开花的植物”“使用”等意义,如“栽花种草”“妈妈很节约,舍不得花钱买手机”。
  2.理解句子的意义
  阅读课文不能也没有必要逐句解读,只能理解那些对理解课文内容有中作用的句子的意义。理解句子的意义首先是理解句子的基本意义。但是有些句子除了基本意义也就是表面意义外,还有深层次的意义,通常叫蕴含着的意义。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意义。
  理解语言的意义主要是理解词句的意义,理解段落的意义就是概括段落大意,理解篇章的意思就是概括主要内容和领会中心意思,这些都属于理解课文内容的范畴。
  二、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1.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从意义精当的角度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体会词语表达的准确
  例如: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守株待兔》)
  一个“窜”字不仅描绘了兔子动作的快速,而且说明它当时慌张着急,来不及看清方向。正因为这样,它才会撞在树桩上,而且一撞就死。前言后语,和谐统一,协调一致,用“跑”或“飞跑”这些的词语很难表现兔子当时的情状。
  ②体会词语表达的鲜明
  例如:他们游到荷花旁,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小蝌蚪找妈妈》)
  “披”为什么不写成“穿”?青蛙的身子只有上面部分和侧面才是绿色的,下面部分是白色的,如果将“披”换成“穿”,会使人觉得青蛙全身都是绿色的,这不仅不符合实际,也与后文互相予盾。
  ③体会词语表达的简洁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绿”,据说王安石开始曾想用“到”、“入”等词,但都觉得不好,最后选定了这个词。“绿”不仅表现了“到”的动态,而且描绘出了春风吹到江南后引起的变化,到处一片新绿,生意盎然。信息量增加了,而且化抽象为具体,把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
  ④体会词语表达的生动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
  “腾”“走”都可以写成“好像”“宛如”“酷似”等词,但这些词给人的感觉是五岭、乌蒙都是静态的,缺少生气;用“腾”和“走”,化静为动,让本来无生命的事物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勃,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红军积极乐观藐视困难的雄伟气魄。
  ⑤体会词语表达的新颖
  例如: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美丽的小兴安岭》)
  “抽”,可以换成为“长”、“发”等,可用“抽”不仅可以表明枝条是细长的,而且能使人联想到从笔筒里抽出铅笔之类的情景,让人觉得枝条似乎早已藏在树干内,现在只是“抽”了出来,所以眨眼间就伸长了一大截。这种表达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2)从色彩鲜明的角度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就是词语的褒贬色彩,这种色彩反映了说活人对所述事物的态度和情感。有些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凝固的,始终附着于词语本身,有的带有褒义,如“美好”“伟大”“高尚”等,叫褒义词;有的带有贬义,如“狡猾”“恶劣”、“阴险”等,叫贬义词。有的词语虽然并不直接表示对事物的评价,但也流露出一定的感情倾向,如“金灿灿”“绚丽”等表示喜悦,“黑洞洞”“荒凉”等表示不愉快,“贵宾”“光临”等表示客气礼貌,“战友”“同胞”等表示亲切,“挂花”“离开我们(死)”等表示含蓄,“完蛋”“垮台”等表示憎恶。正确选用这些带感情色彩的词语有助于鲜明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例如:
  英堆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他穿过熊熊太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飞夺泸定桥》)
  写红军,用“奋不顾身”“箭一般”等褒义词,表现了红军勇于献身,英勇神速的精神风貌,赞颂之情溢于言表;写敌人,用“狠狈”、“逃跑”这些贬义词,描绘出敌人的丑态和可悲的下场,憎恶之情流于笔端。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语本身不带褒贬色彩,但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就能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如:
  我这样地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听见似的: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一夜的工作》)
  “我们”“这样”这些代词本身并没有褒贬色彩,但在这段抒情性极强的文字里,“我们”带上了自豪之情,而“这样”则饱含着由衷的赞颂与崇敬。
  ②体会词语的语体色彩
  词语的语体色彩,指词语适用的语言类别色彩,一般有口头语和书面语两种。词语带有明显语体色彩,有助于造成和表达内容相适应的语言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都数人的痛苦,我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今后我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土,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服务》)
  在口语中用上“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其所”“寄托”、“哀思”等带有书面语体色彩的词语,使文章显得庄重、深沉,适应了悼念死者的表达需要,增强了感人的力量。
  (3)从声音和谐的角度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词语的声音配合得好,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容易,有助于意义的表达,还能给人以美感。词语声音要产生好的表达效果,就要做到音节匀称、韵脚和谐、叠音优美。
  ①体会音节的匀称
  根据表达的需要,让词语的音节匀称或成双成对地出现在一句或一段话中,使上下文互相对应。如: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同一句话中,分句与分句之间,双音节和单音节词互相对应,音节匀称,节奏鲜明,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和感人力量。
  ②体会韵脚的和谐
  押韵指的是在不同语句中的同一个位置上,使用韵腹或韵腹韵尾相同的字,通常押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诗歌一般都要押韵。如:
  月儿弯弯挂蓝天,小溪弯弯出青山,大河弯弯流入海,街道弯弯到校园。(《月儿弯弯》)
  诗歌押了韵就等于插上了翅膀,从文学领域飞进了音乐世界,便于演唱,便于吟诵,平添了几分美的色彩。押韵使同一个韵在相同的位置上不断重复,这种声音上的回环往复,能充分地传达诗歌的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人的共鸣。
  ▲体会叠音的优美
  相同的音节重叠起来就构成了叠音词。用上叠音词,文章念起来和谐动听,有较强的音乐性。如: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小小的船》)
  多个叠音词语的使用,让诗歌念起顺口,听起来悦耳,富有儿童情趣。
  叠音不仅有音乐美,还有绘画美,可以强化对事物的描绘。如: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美丽的小兴安岭》)
  叠音词的反复使用,把小兴安岭树木茂盛、满眼翠绿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觉。
  2.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体会一些特殊句子的表达效果。
  (1)体会整齐句的表达效果
  整齐句是指结构相同相似形式匀称的句子,主要是对偶句和排比句。整齐句可以使语言显得词语匀称,声音和谐,气势通畅。如: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这段话几乎全是整齐句,一泻无余地表达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之情。
  (2)体会被动句的表达效果
  主语是动作行为发出者的句子叫主动句,主语是动作行为承受者的句子叫被动句。被动句有某些特殊的效果。
  ①有助于突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如:
  妹妹紧紧地挨着我,轻轻地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了吗?”(《看月食》)
  妹妹特别关心月亮的命运,所以用被动句来突出它。
  ②有助于前后分句叙述的角度一致,语气连贯,重点鲜明,也需要构造。如:
  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飞夺沪定桥》)
  如果把前一个分句改为主动句,语气就不那么连贯顺畅了。
  (3)体会变式句的表达效果
  句子成分按通常次序排列的句子叫常式句,在一定的语境里,改变常规排列的句子叫变式句。小学教材常见的变式句是主谓倒置。主谓倒置,通常是强调谓语,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赞叹的语气。如: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
  主语后移,谓语提前,强调谓语,强烈地表达了志愿军离开朝鲜,离开结下深厚情谊的朝鲜人民时那种依依不舍的真实感情。
  (4)体会无谓句的表达效果
  只有主语部分的句子叫无谓句。无谓句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或强烈的感情。如: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鸟的天堂》)
  无谓句表达了“我”对大榕树的喜爱之情。
  (5)体会合说句的表达效果
  使长句变为短句构成合说句,可以使语言显得更为简洁。如:
  乡下恩家,不论什么时候,辩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乡下人家》)
  把两个条件关系的复句表达的内容合成一个复句来说,结构紧凑,语气连贯,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如果改为通常的句式,那就显得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lunwen19102/

推荐访问: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