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认证发表论文]质量管理论文发表

来源:其他免费论文 时间:2018-07-29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免费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发表篇1:质量管理论文模板

  随着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剧,质量管理越来越成为所有组织管理工作的重点。为大家分享了质量管理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论文摘要:本文对质量链管理的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装备实施质量链管理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对于在我军装备研制过程中推广应用质量链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论文关键词:质量链,质量管理,装备质量
  0引言
  质量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不是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在主体尺度上的简单延伸,而是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有关资料表明,采用质量链管理可以取得数倍的投资回报。研究质量链管理及其在装备研制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现实意义,可以为装备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技术支持。
  1质量链管理的内涵和基础
  “质量链”(QualityChain)的概念是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学者提出的,他们综合了QFD、SPC、SPI、供应链及工序性能、产品特性值、工序能力等重要的质量概念,系统地、全面地表示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Trozynski,1996)。朱兰博士按照他的理解,提出了“质量环”(QualitLoop)的概念,即产品质量是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Juran,1999)。实质上“质量环”与“质量链”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质量调控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协作性。
  目前,国内对质量链做出的权威定义是,质量链是“组织群共同参与实现的质量过程集合体,是质量流以及信息流、价值流运行的载体”;质量链管理是指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
  实施有效的质量链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基础工作:一是管理任务的确定。质量链联盟内各成员都是独立运作的,质量链是基于联盟内部各个成员将各种所投入的资源要素(人力、物料、设备、资金、信息、技术等)变换为产出(服务产品)的过程,也就是说,“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并利用信息网络组织在一起的,因此,质量链在组建之初应明确成员在联盟中的地位及承担的相应的质量责任,并识别质量链的关键节点,确定关键质量特性、质量瓶颈等对产品质量形成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二是管理工作的规范。质量链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联盟组建之初进行,以使其质量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统一化,从而保证成员之间的各项质量工作建立在统一的质量体系之上,保证成员之间的质量接口,是质量链管理工作得以高效运行。规范化工作的对象是质量链运作过程中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各种实体,如质量信息、各种实体资源等;另一方面是无形的事物,如工作程序、处理方法等。三是管理信息的统一。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中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质量信息已经成为质量链管理的重点对象,各种实体资源的实际流动也是基于与之相关的质量信息的运作而运动的。在联盟组建之初,应对可预见到的各种质量信息及其过程进行详尽分析,加以统一和标准化,建立模型,确定它们在质量信息系统中的存储格式,建立它们的流转机制,开发出一个强大高效的质量信息系统。
  2质量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质量链管理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个部分是直接对质量链管理进行研究,另一个部分是基于供应链进行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
  2.1质量链管理研究
  国内研究以对质量链直接进行理论探讨为主,集中于制造企业质量链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对具体的技术和方法比较缺乏。文献[1]中,描述了传统的封闭型质量管理模式。指出在这种模式下,缺乏开发性与信息共享,企业间缺乏或无法展开质量管理方面的合作与协调,进而难以实现产品整体水平与全过程质量策划与优化、难以实现产品整体水平与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为打破这种质量黑箱,需要实行质量链管理模式,作者其后提出了一种协同质量链管理实施框架。在文献[2]中提出质量链管理的思想是研究多组织、多要素、特定时段的质量链运行规律,并通过关键链节点的控制,实现有效耦合的管理方式。并提出了质量流、质量链、链节点、链节图、耦合效应等概念作为质量链管理的基础。并依照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对质量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进行了描述。文献[4]对现有的质量链相关理论研究做了归纳和分析。
  2.2基于供应链研究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
  供应链指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顾客之间所形成的供需网络,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着眼于供应链的特定功能,如采购、生产、运输等等,质量管理也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质量活动,对于供应链环境中企业间的质量管理、协作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文献[6]中提出了基于质量环的供应链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分为供应链孕育期质量管理、供应链构建期质量管理、供应链运行期质量管理。文献[7]提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框架应包括组织模型、进化模型、进程模型和信息模型四个部分,分别加以了探讨。
  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通过专题[8]“供应链质量管理(SupplyChainQualityManagement)”从不同的方面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研究,和直接对质量链管理进行研究相比,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研究范围要更广,除在供应链环境下研究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控制外,对供应链本身也进行研究(如供应链关系、供应链安全性等)。
  2.3装备质量链管理研究
  当前装备研制过程的质量管理基本还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着重在企业内部完善对于质量的控制,军事代表系统也是按设计、配套、制造环节,按系统划分,按设计、生产单位、供应商等所处的地域进行职能划分,各自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对于企业间的质量控制关注不够,质量管理存在脱节,不同环节间出现质量问题往往需要通过上级部门出面组织协调加以解决。目前关于装备质量链管理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迫切需要进行系统研究。
  3装备实施质量链管理有效途径
  3.1选择优秀供应商,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和质量链
  供应链是质量链的基础,只有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供应链,才能为质量流及质量链提供良好的运行平台。随着装备系统复杂性的不断提高,零部件质量对最终产品质量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现在军品生产对民营企业放开,供应商的可选范围大大增加,建立有效的供应商评估、选择、淘汰体系显得尤其重要。装备研制过程中对供应商管理的研究应着重于建立更为完善的供应商评价选择体系;除对供应商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评估外,进一步加强对供应商产品制造质量的控制;研究如何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逐步引入供应商共同参与等。
  3.2分析产品质量规律,对装备研制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
  产品质量在研制全过程中是处处关联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质量特性也不是相互独立的,上游环节的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通过将将产品研制全过程看作一个链状结构,分析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装备明确特定的质量指标;分析各个环节中中间产品的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其质量水平对最终装备的质量的影响;质量特性在各环节是如何传递、积累、转换的;针对不同产品、不同环节、不同质量特性,建立有针对性的质量特性接口关系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找出研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并根据不同产品、不同质量特性随时进行调整。
  3.3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质量链管理基础条件
  供应链和质量链是在信息化和全球先进制造模式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实现有效的质量链管理,就必须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装备研制过程复杂,研制周期长,牵涉面广,研制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可以使各环节可以迅速高效的进行信息交换,建立集中有效的质量链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成功的实施质量链管理必不可少。装备结构复杂,质量信息量大,进行质量信息共享与交换的部门、单位数目众多,因此研究重点应在于质量信息的选择、筛选、分析,质量信息特别是涉密信息在系统中的传输、分配等。
  4结束语
  本文对质量链管理的内涵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质量链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质量链管理理论作为一个源于复杂经济社会的复杂理论,其丰富的内涵和运行规律尚待进一步探索。推进装备质量链管理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唐晓青,段桂江,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中国质量,2002.
  2 唐晓芬,邓绩,金升龙,质量链理论与运行模式研究,中国质量,2005.
  3 肖媛,服务企业质量链管理研究,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金国强,刘恒江,质量链管理理论研究综述,质量管理,2006.
  5 Chu-Hua Kuei, Christian N. Madu, Chinho Lin, Wing S Chow, Developing supply chain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supply chain quality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2002.
  6 麻书城,唐晓青,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1.
  7 唐晓青,现代制造模式下的质量管理,科学出版社,2004.
  8 T.C. Edwin Cheng, Kee-hung Lai, Andy C.L. Yeung, Special Issues on Quality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 Int. J. ProductionEconomics, 2005.

质量管理论文发表篇2:质量管理方面的论文

  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质量管理方面的水平。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质量管理方面的论文,欢迎大家浏览。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建筑工程质量;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的健康运转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成为业内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规范建筑企业管理,切实提高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1.工程质量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
  建筑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伴随着整个建筑程序而产生的,从可行性研究到建设方案的决策阶段都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可以出现在从立项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如宁波大桥的坍塌事故,就是由于设计质量不合格造成的;九江城区长江大堤决口,则是因为在施工中偷工减料,使用伪劣建筑材料而造成的。可见,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
  2.工程质量是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信誉已成为企业的共识。无数的事例表明,一个施工企业乃至项目所完成的工程质量好坏,将会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的日后发展。不注重施工质量管理,不着力打造企业品牌,就不可能赢得市场,企业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3.工程质量是国家经济建设效益的基础
  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的速度,工程质量差本身就是最大的浪费。低劣的质量一方面需要大幅度增加返修、加固、补强等人工、机械、材料、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还将给用户增加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改造费用,同时,低劣的质量必然缩短工程的使用寿命,使用户遭受经济损失。因此,质量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把质量管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农民工已经名符其实地成为工程建设的“主力军”,而这支主力军的素质却让人担忧。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未经过任何培训。因此,由于缺乏质量意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较多,甚至有些农民工受包工头的利益驱动,偷工减料,片面追求工程进度,结果酿成较大的工程质量事故。
  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重要行业管理人才严重匾乏;人才结构失调,布局不合理,优秀管理人才流失势头不减;管理人才的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严重缺陷:现行的管理人才结构将受到极大冲击,其主要表现在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才能结构、素质结构的不合理。
  施工设备与技术水平落后。长期以来,建筑业习惯于粗放式经营,偏重于铺摊子,上新项目,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科技开发和投入较少,论文忽视技术改造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缺乏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措施,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的资金投入不足;对于建筑法律、规范、专业技术标准缺乏准确理解,设计、施工过程中随意性较强,给建筑物未来的质量埋下隐患。
  2.建设与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施工单位资质审查不严,致使资质不够的施工单位流入建筑市场;二是建设单位从施工单位接受贿赂,造成施工过程中不敢管、不能管,出现一系列质量问题,最终导致“腐败工程”;三是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工序和技术等监督不力,特别是对隐蔽工程没有跟踪检查到位;四是盲目赶工期,造成有的工序没有足够养护时间,造成质量隐患;五是业主单位管理混乱,设计要求朝令夕改,使施工单位疲于返工;六是竣工验收把关不严,使不合格工程蒙混过关;七是要求施工单位带资承建项目,拖欠工程进度款从而影响工程质量。
  建设监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一是监理收费过低,影响了建设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制度不健全,制约了监理单位的监督权力,影响了建设监理效果的发挥;三是建设监理人才储备不足,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匾乏;四是监理单位自身管理模式落后,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能充分调动监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监理的一线队伍往往专业不对口,没有相应的执业资格考试证书等。
  3.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存在的问题
  政府质量监督性质与现行监督方式不相适应。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包办式的监管方式的惯性思维仍在延续,监督人员习惯于过去那种质量检查员的角色,习惯于签字认可,习惯于对实体质量评头论足,习惯于发号施令。因此现行的质量监督方式仍停留在对实体质量直接监督为主、参与大量隐蔽工程检查的层面上,政府质量监督的执法性质没有体现出来。
  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其政府质量监督的性质不相适应。质量监督机构是工程质量监管的执法机构,政府质量监督的性质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要求是通过对建设活动或其活动结果的随机检查、纠正和查处各方主体违反质量法律法规的行为,通过规范各主体的质量行为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而现有监督人员虽然技术素质较高,由于长期以来职业和认识上的习惯,往往把自己定位于技术管理角色,掌握和运用有关法律法规的水平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综合素质离依法行政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三、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法规体系
  建立严格的建筑许可制度。建立健全建筑市场准入和许可制度,使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制度落到实处,这是工程建设的保障和前提条件。
  实行严格的建筑工程招投标制。招投标制的实行既体现了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平竞争原则,也为企业进行公平竞争、改革经营管理、推动技术进步提供外部动力,同时也可以减少建筑领域的腐败行为、净化建筑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我国建设业的振兴和发展。
  完善建筑工程建设监理制。建设监理可以改变那种建设项目成立庞大的工程指挥部或工程部的做法,避免了只有一次教训,没有二次经验的低水平建设的弊端,避免了项目指挥长既是行政主管领导,又是建设管理的“一肩挑”现象。有利于对工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为工程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建设
  质量教育培训。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有不同的侧重。对于管理者而言,应侧重于质量管理基本理论及管理方法与技术业务等方面的教育;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则侧重于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的教育;对于从事生产活动的员工,则应加强技术基础教育、技能培训以及关于质量管理知识、方法应用方面的教育。
  质量责任制。将质量职责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做到人人都有确定的任务和明确的责任,使事事都有人负责,形成一个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责任网络。实行预防为主、防检结合的措施,一旦发现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出现问题,即可查清责任,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与对策与以解决,并确保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提高。
  标准化。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它使组织复杂的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简单化,以保证组织的生产经营或业务管理活动能够高效、准确、持续正常地运行。通过标准化工作,有利于使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活动合理化,改进质量,提高效率。
  3.完善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职能
  保证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政府的作用应该完善立法,公平执法,建立和完善一个有效的、公平的、能够互相监督和制约的建筑市场环境,为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根据国外的经验,可以通过设计审核制度、资质评定和审核制度以及建立完善的工程咨询制度来保证建筑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
  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的具体工作。一是根据国家和部门(地区)颁发的有关法规、规定和技术标准对本地区的建设工程质量进行监督;二是监督工程承包单位评定的工程质量等级,检验与项目各有关的单位上报的工程项目质量评定报告;三是监督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及工程监理单位承建工程的资格;四是监督对工程质量技术标准的正确执行,参与重大质量事故的处理;五是督促本地区建设企业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检验制度;六是审定和考核建设企业质量检验测试人员的资格和按规定应配备的检测手段;七是抽验或查验本地区建设项目的器材,供应出厂合格证明或化验单是否符合规定。
  4.规范建设市场主体各方的市场行为
  规范建设单位的市场行为。一是规范业主的发包行为。对规定限额内的工程必须进行公开招投标,应由第二方公正单位主持招投标工作,组织独立的专家组进行评标,质量管理论文严禁业主私自发包、暗箱操作、私下交易以及将建筑工程肢解发包给多个施工单位等违规违法行为;二是加强对业主建设资金的监管。当前,许多建设单位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承揽工程项目的迫切心理,往往要求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垫资。这种情况是造成目前许多质量和安全问论文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严格监督建设单位在项目开工前的资金到位率,资金不到位的一律不准开工,严查施工过程的垫资现象,杜绝拖欠工程款。
  规范设计施工企业的市场行为。一是规范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加强市场监督,严禁无证设计、无证施工、越级承包、层层转包、以包代管等,禁止设计和施工企业以不正当手段承揽工程,对于违法行为予以严惩。二是健全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企业内部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制定工程质量的控制程序,每一工序都应有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严格设计审核和施工工序交接检验手续,在上道工序不合格时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操作。对于施工企业,在施工中还应该做好施工准备、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试验检验、现场自检、工序交接检查等行之有效的施工管理制度,提倡文明施工,安全施工。

质量管理论文发表篇3:企业质量管理论文范文

  质量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助力,只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保证持续地生产出能够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企业质量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引 言
  物联网是企业生产发展中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举措,它的应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它对企业的自身管理也具有非常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质量责任的划分将更加明确
  RFID 电子标签是物联网技术在技术层面为企业提供的第一道管理方向,通过物联网技术每一件产品都被“贴上”了专属于其的标签,所有关于其生产质量的信息皆囊括与内,更加方便企业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跟踪监控与管理。这是物联网技术的一大特色,它使得产品的加工生产更加透明,在对产品进行责任追究时也能够一眼锁定,简单明了,更加明确责任认定。
  (2)有利于企业质量目标的实现
  曾经的产品独立性与个体性由于社会化大生产而被抹杀,但如今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这些东西又慢慢回到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帮助[1].尽管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制造者的行为依然会或多或少受到一些限制,但作为一个个体其在工作中由于个体性而产生的自豪感也得以提升,因此在工作中也会更加投入,从而提高了制造产品的水平质量,使得企业在生产质量方面取得傲人成绩。
  (3)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通过物联网技术的管理,企业在生产销售产品的过程中更加严谨科学,借助物联网的管理理念,企业可增加更多宣传广告方面的内容,增大产品知名度,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 ;而伴随这物联网技术在企业中实施管理后,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产品的水平质量都得到了保证,从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品牌信任度。
  1、当前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高效的供应链系统
  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是一条有序的加工线,这其中公司的每一个部门都会参与其中。而在生产型企业中其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才是吸引投资商的主要方面,因此企业的供应链由产品来决定,供应链不可能是单一的出入,由于复杂的产品设计以及产品销售,企业需要大量的供应商,而伴随着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的形成,企业势必要多出一笔供应成本[2].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跨国企业都会成立专门的部门去应对供应方面的需求,包括采购经理、工程师以及设计师。这些人组成一个“跨职能团队”,专门帮助企业进行供应谈判,通过协商谈判帮助企业拿到最低成本产品,降低企业成本。尽管完整高效的供应链系统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盈利,但国内大部分的企业依旧有心无力无法组件较为高效的适合本企业的供应链系统。
  1.2 质量管理未能实现全员参与
  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一件繁琐且严谨的工作,企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既需要组织、领导、决策的基本工作职能,又需要预测、调研与计划等经营功能。因此,组织中的某几个人或者某几个部门是无法完全管理企业的,只有所有组织中的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才能使企业的组织管理更加科学。然而在真正的企业管理中,企业往往由领导者直接管理,忽视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可能,同时由于管理技术不成熟,一些企业也很难让所有部门都参与企业管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企业还是直接由高层人员管理,所谓的全面质量管理也变成了纸上谈兵,很难再实际管理中实行。
  1.3 基础数据缺乏管理及维护基础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只有管理机制成熟,企业才能在制度中稳步前景。但目前的企业在管理方面做得尚不够完善,一些企业根本没有智能化的数据采集与采集手段与也没有基础的企业数据库,而另一些企业虽然在平常工作中会有意识的进行基础数据采集,但却没有妥善保存,没有成熟的文件体系去支撑。正因为如此,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企业在进行决策时,既没有严谨科学的数据依据也没有市场调研的基本信息,仅靠几个人凭以往经验加之想象力就直接决策,这样在决策之初就会为后期的实施埋下个各种困难。也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重重阻碍。
  2、基于物联网的企业质量管理对策
  2.1 基于物联网打造高效的供应链系统
  从供应链入手,在企业发展之初就将物联网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产品信息系统,在日常管理经营中所有供应环节的所有产品都能够有确切的产品资料,使得供应链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且公开透明。
  (1)原材料的采购
  通过物联网技术,企业在采购之初就充分的掌握所有合格供应商的具体资料,这样就可以帮助企业实时监控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以及货源组织情况。从而避免产品在出现问题时无法找到责任人的情况,使产品责任更加公开透明[3].
  (2)生产环节
  在 RFID 技术的应用下,使企业所有的流水线产品加工过程变得透明,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更加智能化。
  (3)企业库存控制
  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物联网技术管理系统,通过EPC 标签识别技术帮助管理所有原料与配件的入库、出库与盘点。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其所表现的消息对企业生产进行管理,适时补货,减少缺货和压货的可能,帮助企业生产有条不紊的进行。
  (4)产品的销售环节
  企业的分销商、代理商以及销售争端的所有具体情况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传回到销售人员手中,以便他们及时进行数据统计货源补充,提高了销售的便利性与售后服务的质量。
  2.2 基于物联网的企业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智能化管理是物联网技术最大的特点,通过物联网技术使企业的人与人、人与物都能够快速了解管理,提高彼此的相互方式,使交互的准确度与灵活度得到提高,加快响应速度。
  (1)建立智慧企业
  一个智慧型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三种条件 :一是敏锐的感知网络,企业客户、流程以及设备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快速的通过感知网络传回企业管理层中,使企业的信息更加全面准确;二是宽广的网络联系,互联网无线网以及物联网三大网络相互联系相互贯穿使得企业内所有部门都能得到充分的资源配置,从而使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减低了企业爹内耗 ;三是将智能化贯彻到底,将企业所有信息进行价值转化帮助企业实现高效创新,大大提高企业产品生产与创新的效率,使企业的管理控制更加精确,为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基础。
  (2)建立行动追溯机制
  企业的各个环节与流程都在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中变得智能高科。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对企业内的所有事物进行管理,确认每个环节的每个人员都在管理范围内,使员工的全面管理企业意识得以提高。
  2.3 基于物联网的企业数据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1)建立智能化的数据采集系统
  企业采集数据的传统方式使建立相应的组织部门,在对文件进行登记分类后实现编码统计,然后再整理成册存入档案室方便以后查询。而现在的物联网管理技术使得数据采集变得简单快捷,在企业内部将直接建立供应链数据采集、管理流程数据采集以及资源配置数据采集等多种系统,然后汇总成为企业的基础数据库。
  (2)建立数据挖掘系统
  互联网使得信息成为共享资源,而物联网通过云储存云计算等云服务经现实世界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物联网在运用时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特征,通过对各行各业的各种素具资料进行整合管理与储存实现数据挖掘分析服务,通过反向控制的方式又将这些数据传回现实世界并影响现实世界,实现了对物联网事物运动与发展的控制。不得不承认物联网的发展已经将数据挖掘这一项目变成了物联网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早已凌驾于当初传统的数据统计分析、潜在模式发现与挖掘之上。
  3、结束语
  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非常强大的意义,不论是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运输,还是后期的销售与售后服务,物联网技术都展现了其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因此,未来企业在发展之路上,必须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对企业的智能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卜宪庚 . 基于物联网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设计 [J].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5(7):125-126.
  [2] 陈光希 . 物联网与 ESB 技术在质量检验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3):217-218.
  [3] 孙吉春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研究 [J]. 价值工程,2014(1):199-200.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范文]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lunwen167246/

推荐访问:质量认证发表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