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工程导论论文]物联网导论论文

来源:其他免费论文 时间:2018-06-22 10:00:01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免费论文】

物联网导论论文篇1:智能交通技术综述论文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看看下面的智能交通技术综述论文吧!
  智能交通技术综述论文
  摘要: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智能交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构建智能交通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明确了智能交通是未来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智能交通车联网智能科学
  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交通、安全、能耗等问题,已成为关键。“智慧城市”顺应了当前全球先进城市发展演进和技术变革的时代潮流,是当今世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城市信息化进程中的前沿理念,是我国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客观要求,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必然途径,也是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 ]。建设智能交通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智能车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通过对交通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借助各种科技手段和设备,对各种交通情况进行协调和处理,建立起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管理体系,从而使交通设施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最终使交通运输服务和管理智能化,实现交通运输的集约式发展[ ]。智能交通是集智能调度、视频监控、定位管理、运营分析等应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交通发展新模式。
  1、体系结构
  从技术层面分析,实现智能交通的体系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通过感知,获得车辆、道路和行人等全方位的信息,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传输层“运送”到服务端,根据不同的应用和业务需求,进行相应的服务端计算,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融合,实施重要信息的存储管理及其相关信息(如公交指示信息、交通诱导信息等)的及时发布。
  2、关键技术
  智能交通建设过程中,从信息的收集,数据的分析处理,到信息的管理和信息的发布,涉及很多关键技术。
  2.1车联网技术
  车联网,是指利用装载在车内和车外的感知设备,通过无线射频等识别技术,获取所有车辆及其环境的静、动态属性信息,再由网络传输通信设备与技术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最终经智能信息处理设备与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提供综合服务的高效能、智能化网络。
  车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车联网系统发展主要通过传感器技术、开放智能的车载终端系统平台、无线传输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海量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数据整合等技术相辅相成配合实现。在国际上,欧洲的CVIS、美国的IVHS、日本的VICS等系统通过车辆和道路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通信,已经实现了智能交通的管理和信息服务。
  2.2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一代计算模式和理念。云计算通过互联网提供、面向海量信息处理,把大量分散、异构的IT资源和应用统一管理起来,组成一个大的虚拟资源池(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通过网络,以服务形式、按需提供给用户。
  云计算的特点之一是分散资源集中使用。与传统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相比,云计算比较容易平稳整体负载,因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弹性伸缩的运行环境增强了业务的灵活度。云计算的另一个特点是集中资源分散服务,把IT资源、数据、应用作为服务通过网络、按需提供给用户。
  云计算技术为智能交通中海量信息的存储、智能计算提供重要的使能技术与服务。
  2.3智能科学技术
  智能科学,是研究智能的本质和实现技术, 是由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综合形成的交叉学科。脑科学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研究自然智能机理,建立脑模型,揭示人脑的本质;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等人脑心智活动过程的科学;人工智能研究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机器智能[ ]。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从功能上进行仿真, 而且从机理上研究、探索智能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最终达到应用的目的。
  目前,具有重要应用的智能科学关键技术包括:主体技术、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语意网格和知识网格、自主计算、认知信息学和内容计算等[ ]。
  智能科学为智能交通提供智慧的技术基础,支持对智能交通中海量信息的智能识别、融合、运算、监控和处理等功能。
  2.4建模仿真技术
  仿真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它以控制论、系统论、相似原理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系统和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等专用设备为工具,根据研究目标,建立并运行模型,对研究对象(已有的或设想的)进行动态试验、运行、分析、评估认识与改造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技术。
  仿真由三类基本活动组成:建立研究对象模型,建立并运行仿真系统,分析与评估仿真结果。汽车驾驶训练模拟器,就是应用仿真技术的成果。
  仿真技术对智能交通各功能领域和运营活动进行建模仿真研究、试验、分析和论证,为智能交通体系的构建和各类业务项目实施运行提供决策依据和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支撑。
  智能交通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智能交通建设过程中,还涉及统一的标准,需要系统工程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数据安全技术和各种应用技术等技术支撑。
  3、结语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各种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交通发展日趋完善,那时的交通将会是人、车、路、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新景象。
  参考文献
  [1]嘉兴市人民政府.嘉兴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1

物联网导论论文篇2: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是电子信息类热门的专业,大家了解过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怎么写吗?让我们一起来参考以下是范文,了解软件工程专业论文书写方法吧!
  摘要:针对浙江省服务外包软件业的发展与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培养之间的矛盾,分析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以“服务外包”为特色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方面的优势,提出以强化“服务外包”特色,培养复合型、实用型软件工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优势专业建设总体规划和主要建设方案。
  关键词:优势专业;服务外包;软件工程;建设方案
  高校毕业生专业结构失衡,与社会对计算机应用需求及最新科技发展脱轨,是目前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高素质软件人才,特别是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缺口正在不断加大。针对这一现象,浙江工业大学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认证和规划后提出要以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为突破口,强化建设具有“产学研用结合办学,分层分类精细培养”特色的软件专业,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强个性、善创新”的应用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这对缓解实际需求矛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专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服务外包专业建设
  1.1 服务外包产业在浙江省的发展状况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外包产业具有以下特点:信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国际化水平高、环境污染少、能耗低、人力资源密集。浙江省的服务外包产业目前正处于刚起步的重要阶段。2010年浙江省服务外包合同的执行总额约为110亿美元,其中杭州市作为浙江省“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其2010年离岸服务外包合同的执行总额达到了15.5亿美元,在全国21个示范城市中位居第四。服务外包区域发展逐渐形成以杭州市为中心,宁波、嘉兴、金华、绍兴、台州、湖州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10年浙江省服务外包企业达到1480家,其中新增企业670家,增幅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也达到了18万人。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浙江省要建设成为全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先进省份,并打造出“浙江服务”的整体品牌。该规划确定了“至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突破200亿美元”的经济目标,且至2015年浙江省服务外包从业的人数预计达到30万人,同时年均新增的直接就业人数将会突破3万人。
  服务外包产业是人才驱动型产业。计算机类专业作为高校开设普及率较高的专业,在服务外包软件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巨大的缺口。随着产业的发展,服务外包实用型人才要具有复合型、跨行业、外语沟通能力强的特点,其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保持该产业的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推动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政策,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2 培养服务外包行业人才的优势
  为适应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需求,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已申请建立以“服务外包”为特色的浙江省高等学校优势专业,且在服务外包行业人才培养上有以下优势。
  1)已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正在积极地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数字媒体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为契机,探索实践产学“双螺旋”驱动的高质量软件人才培养,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软件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具有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已经建成了一支由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软件领域知名教育与学术专家组成的120多人的教师队伍。
  3)共建了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联合体。
  浙江省教育厅和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建软件学院,并共同成立了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拥有理事单位近70家,会员单位包括众多国内外知名IT企业。在此基础上,校企共建了教学改革联合体,共同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全部进入企业进行。
  4)已建成软件工程专业核心精品课程。
  根据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框架,学校已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及5门校级精品课程,其中核心学科基础课程(如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运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已全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5)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高。
  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已培养了6届毕业生,共1590人,其中有600人进入服务外包企业就职。专业教学效果良好,获得用人单位的极大认可。还有一批学生获得了国际国内多项高水平的奖项。例如,2009年ACM队在世界总决赛上获前20名,2011年ACM队获得亚洲预选赛3金1银的成绩,并再次人选全球总决赛。在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选派的两支队伍均突破重重选拔,晋级决赛答辩环节,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不菲战绩。
  2 专业特色规划和建设思路
  经过多次论证,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将总体规划设定为:经过特色专业的建设,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以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为突破口,强化“产学研用结合办学,分层分类精细培养”的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与平台建设、教学管理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标志性的教学成果,将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打造成实训基地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一流、课程体系先进、专业特色鲜明、行业和社会评价优良的特色专业,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复合型、实用型软件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计算机软件产学研基地。
  2.1 “产学研用”结合办学 校企联合将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相联合,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同时将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全方位嵌入企业项目,通过任务驱动、案例驱动、项目驱动,让学生融入教师科研和企业工程项目,做到做中学,学致用,形成产学研用结合办学的特色。
  2.2 分层分类精细培养
  学校以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为突破口,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建设和实践平台建设中,坚持以软件研发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强化个性,分层分类精细培养复合型、实用型软件工程高级技术人才。
  3 优势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3.1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根据“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个性、善于创新”的指导思想,采用多层次、多方向、宽口径的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教育学分制和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培养方案;采用“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定制式”培养,包括软件服务外包知名企业实施联合培养和服务外包培训班等形式;完善专业主修方向及多个辅修方向相结合的机制,引进国外优秀师资和系列双语教学课程,制定对日服务外包和对欧美服务外包两种计划,提供相当数量的选修课程。
  3.2 构建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
  学院加强学科基础教学,与服务外包企业联合构建“服务外包联盟”,共同确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提供新型、实用的学科方向课和新技术讲座;搭建软件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创业孵化中心;开设各类大型实验、软件工程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强化实践训练。实行的新课程体系由软件工程领域的核心课程、引进国际先进的课程、校企合作联合开发的面向服务外包课程组成。图1所示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要着重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增加实用性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比重,增加项目实践的时间,扩展服务外包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同时着力强化“分段制、融入型”实习,明确产学研在教学上的合作机制,提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程比例,提高毕业设计水平。
  3.3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学院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并根据历年来学生对教材的反馈情况以及教师教材的使用情况,精心选择优秀教材。教材由同课程的多名教师讨论决定,并由课程团队责任教师进行把关,要保证教材内容时刻跟随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学院还组织教师积累经验,结合软件服务外包编写教材。教材内容要反映产业和领域发生的变化。此外,学院还引进相应的国外原版教材,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对最新软件开发理论和技术的了解,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培养能在国际化环境中工作的高层次软件专业人才。
  3.4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秉承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的方针及特色,完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以培养骨干教师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重点,通过引进、培养、补充等多种方式,建设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素质良好、结构优化的高素质专职教师队伍。另外,学校还加强面向服务外包方向的师资培训,增强校内教师指导专业技术能力,重点培育教学骨干、教学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
  学校从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软件企业的高层主管和技术骨干、国内外相关学科中聘任兼职教师,聘请外国知名专家、学者授课或讲座,保证专业建设始终与社会需求接轨,提升专业培养质量。
  3.5 完善实践教学及实习基地建设
  在学校的传统教学实验室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和校企共建教学改革与建设联合体,形成“服务外包联盟”,建立服务外包企业实验基地、校内实习基地和软件园的开放式实践基地,开展创业创新预孵化基地、大学生服务外包创业预孵化基地的建设,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和“服务外包校内实训中心”建设工作,形成专业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此外,学院还会完善分层分类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图2所示为分层分类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由此看出,该教学体系着重专业实验教学中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依据学科基础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划分层次,采用课内实验、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开放项目、科研创新项目、科研勤工、学科专业竞赛等课内外结合形式,划分实验班、一体化专业、服务外包专业模块班等不同学生对象,依托实验教学体系实施分层分类精细化培养,采取任务驱动、问题驱动、案例驱动和项目驱动4种基本方法,适应不同实验课程的需要,实施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
  3.6 加强学竞赛平台的建设,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学院举办课程竞赛,开展自主实验,积极组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科技竞赛,通过加强竞赛网站建设和赛事承办,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模式,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高校和企业参与竞赛的各项活动,突出产学研用相结合培养软件工程人才的特色,进一步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获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学院借助浙江工业大学在2008年后ACM竞赛中3年获得进入全球总赛的契机,加强了ACM竞赛的平台建设,完善了教练团队和集训制度,鼓励学生通过竞赛和国际联系,通过人选全球总决赛和全球名校的学生平等竞争,取得佳绩,彰显浙江工业大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成效。
  3.7 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建设
  学院针对服务外包专业建设,建立和完善相应教学管理组织、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完备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规范,以及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例行监督和反馈机制,有效管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建设由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管理部门、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学校主管部门组成的专业建设顾问组,成立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的定位与方向。
  (2)建设以杭州骨干软件企业为主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建服务外包实践基地,完成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
  (3)建设由国际国内知名软件技术教育专家、软件设计与开发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与教师培养委员会,联合服务外包企业,指导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4)进行服务外包教学管理、教学工作规范、实习环节质量评定方法和监督反馈机制的建设。
  4 结语
  针对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和最新科技发展脱轨问题,笔者详细分析了服务外包产业在浙江省的发展状况及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服务外包行业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提出了以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为突破口,强化建设具有“产学研用结合办学,分层分类精细培养”特色的软件专业,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强个性、善创新”的应用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的方案。通过今后几年的不断努力实践,我们希望能取得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成效,满足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并为其他高校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相关文章:
1.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2.机械专业就业指导论文
3.食品专业就业指导论文
4.环艺专业就业指导论文
5.软件工程专业优秀论文
6.素质教育督导论文
7.软件工程科技论文
8.大学生创业导论论文
9.创业与就业指导论文
10.软件工程师论文

物联网导论论文篇3:智能交通的毕业论文

  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有关智能交通的论文,欢迎欣赏!
  摘 要: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投入智能交通系统(ITS)的研究与开发,并已形成二十一世纪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方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汽车化急速发展,导致交通拥挤、事故增多、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恶化。本文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发展ITS的必要性、紧迫性进行分析,并对发展我国ITS的框架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ITS 信息管理 通信 电子收费系统
  一、中国发展ITS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ITS的概念及其意义
  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而建立起的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
  ITS将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以推动社会信息化及形成新产业受到各国的重视。目前已形成世界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
  2.发展中国ITS的必要性 1)中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30%,预测2010年将接近50%;机动车拥有量目前已达6000万辆,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
  2)中国城市交通的特点是混合交通,目前自行车拥有量超过1.8亿辆,如果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提高,城市交通结构不改善,自行车拥有量将会有增无减;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虽然有较大改观,但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
  交通管理设施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
  4)中国城市的大气质量恶化,已逐步由无烟煤污染转变为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主要原因是交通拥堵、车速下降以及车况差、车辆技术性能低等,致使在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据之有七。同时,车辆状况差也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并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交通的重要因素。以车况较好的北京市为例,平均日故障次数达500次以上,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
  二、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从上述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2.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3.二十一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的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三、中国发展ITS的目标及基本框架
  综上所述,中国ITS的发展框架应逐步实现以下三个阶段目标:
  (一)前期阶段(5年)
  1.目标
  缓解交通需求矛盾,提高交通通行能力,减少中心区交通负荷。
  2.措施
  1)完善道路网系统功能,实施主干道(含快速路)的交通监控;
  2)加强交通需求管理(TDM),实施中心主要道路的收费管理,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
  3)减少路口非机动车干扰,实施机动车—非机动车时空分离及对自行车实行IC卡管理;
  4)路口渠化。实施信号灯优化配时及多相位信号控制;
  5)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吸引一部分交通量,实施公交优先道路及优先信号;
  6)公交线路网智能调度系统及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运用GPS和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实施运行起讫点的调度,运行期间的控制、突发事件的处理,并向乘客提供实时的车辆运营情况,车辆间隔时间等服务信息;
  7)建立城市机动车紧急救援系统。机动车突发故障是目前造成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及时、有效地处理故障将大幅度减轻交通堵塞的发生。依靠成熟的GPS定位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利用城市现有厂、站、救援车辆资源,再加以适当扩充,可以很快形成生产力;
  8)严格执法,加强违章处理,实施电子抓拍和电视监视等科技手段;
  9)开展动态交通分配理论方法研究,实施集中式交通控制系统软件的开发。
  3.目的
  该阶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主要解决中心区交通拥堵,有目的地改进交通控制中心监控系统,改善交通结构,减少交通需求,为ITS创造必要的技术条件和交通环境。
  4.阶段任务
  该阶段同时要完成以下任务:
  1)ITS标准化的制定;
  2)ITS相关部门完成本行业ITS发展规划及信息化建设目标;
  3)加强宣传、教育,发动有关企业开展ITS开发;
  4)加强国际交流,了解国际ITS的动态,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研发我国ITS技术及产品;
  5)进行ITS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应用ITS技术;
  (二)发展阶段(10年)
  1.目标
  在综合信息网络平台下,形成信息管理、信息通信、信息服务子系统,实现交通信息双向交互;实施交通指挥、控制,达到减少堵塞时间、降低交通事故、出行便捷及保护环境的目的。
  2.措施
  初步建设以下各系统:
  1)城市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按城市GIS数据库、信息网络、车辆管理信息等分步建设,不仅为ITS系统提供直接相关的动、静态信息,同时也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各项信息服务。
  2)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
  该系统由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及信息发布三部分组成。
  信息采集:实时采集交通拥挤、事故发生、道路施工、气候变化及停车泊位等信息。
  信息处理、分析:采集的各项信息经交通信息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信息发布:将经过整理的实时信息及分析后的预测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有线广播、电子显示屏、net网,车载器向出行者及驾驶员发布。
  3)微波接入网系统
  该系统与交通管理监控系统及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联网,提供开放式联网支持,通过车载单元(微波标识卡)和路边单元(微波天线及其控制器)有效地采集交通数据,提供信息及交通控制。
  4)网络下的电子收费系统
  该系统是车路间信息通信系统,通过微波通信技术实行不停车收费。该系统将在全区域内实现收费路网“一卡通”。
  5)多式联运管理服务系统
  该系统采取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交通方式的运费、管理、服务系统联网,为客、货运输提供联运服务,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
  3.目的
  该阶段的目的是信息通信网络化,建立信息通信平台,实行人、车、路之间相互传递实时、准确信息。
  4.阶段任务
  该阶段需要同时完成以下任务:
  1)ITS相关部门在信息平台建设中,要统一规划,联合攻关;
  2)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信息产业的开发和产品研制;
  3)加快智能车辆的研制生产,以适应ITS发展对汽车技术提出的要求;
  4)有指导性地抓好示范工程;
  5)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成熟阶段(10年)
  1.目标
  以ITS的发展推动信息化社会的进程,创立新产业,开拓新市场。
  2.措施
  1)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并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现有水平;
  2)在城市综合交通实现规划、管理、运营智能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国各交通方式的综合运输规划、管理运营智能化;
  3)城市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公交运量占较大比重;
  4)完成车间通信系统;
  5)成批生产电动汽车、环保车辆及智能车辆;
  6)建立社会化信息服务系统;
  7)形成ITS新产业。
  3.目的
  1)建立一种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智能化运输综合管理系统;
  2)实现科教兴国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推动人类迈进信息化社会。
  四、结 语
  本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我国ITS发展的框架设想,计划用5个5年计划的时间实现ITS的发展目标。设想必定会存在主观臆想或脱离实际,仅作为抛砖引玉,引起大家讨论。设想虽然对其中的技术关键没有过多涉及,但技术问题也非常重要,是一只到达设想彼岸的船。因此,也望相关专业的同行一起讨论,共谋大计。
  我们一直认为在技术上,我们国家绝不比其他国家落后,虽然在发展ITS的基础条件上远不如发达国家,但只要坚持“两弹一星”的创业精神,一定会实现工业化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 陆化普,史其信.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发展动向与启示. 科技导报,1996,第10期
  2. 史其信. 中国道路交通的现状与ITS研究展望. 第一届亚太地区ITS会议(东京), 1996.10
  3. Shi Qix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oad Transportation and Expectation of ITS Researches in China. 3rd World Congress on ITS,Orlando,Sep.1996
  4. 陆化普,史其信. 智能交通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发展战略. 97’北京智能交通发展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4
  5. 陆化普,史其信. ITS-新一代道路交通系统. 公路交通科技,1997年,第14期
  6. 史其信,陆化普. 中国的ITS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届亚太地区ITS会议(澳大利亚),1997.7
  7. 史其信,陆化普. 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及研究发展策略.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
  8. Shi Qixin,Lu Huapu. The Conceivability of the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5th World Congress on ITS,Seoul,Oct.1998
[智能交通的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智能交通毕业论文
2.智能交通技术论文
3.智能交通专业论文
4.智能交通系统概论论文
5.智能交通系统学术论文
6.智能交通论文范本
7.智能交通有关的论文
8.国画毕业论文
9.java毕业论文
10.中医毕业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lunwen111347/

推荐访问:物联网工程导论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