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典的意思]引经据典的典是什么意思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6-11 10:00:03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引经据典的典是什么意思篇1:《上元夜》崔液唐诗全诗赏析


  《上元夜》崔液唐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呢?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上元夜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赏析】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介绍】
  崔液(?~713?)唐代诗人。字润甫,崔

引经据典的典是什么意思篇2:写作基础知识大全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写作基础知识大全,欢迎阅读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写作基础知识大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开头要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突出了……的本质特征
  8、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言表达及运用扩展题形式有以下几种①情景式扩展(据情景展开想象)②添枝加叶式扩展(增加修饰限制成分)③提供中心式扩展(围绕中心进行扩展)④补写续写式扩展。要明确重点,辨明情景,分清语体展开想象,巧用修辞。打开思路,发散思维。
  压缩题考查形式有:提炼观点、概括观点、组织导语、拟定标题等几项内容。方法是,先问自己几个问题:①写的是什么物象或形象②事情的经过和结果怎样③文章的思想脉络怎样④命题目的是什么可套用下列公式①:一级信息(10字内)谁+干什么②二级信息(11——30)再加上是怎么干的③三级信息再加上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要遵循以下原则:删繁就简,去次留主,重点信息不遗漏。
  句式变换形式有①长短(单复)句变换②主被动句变换③整散句变换④陈述反问设问句的变换其中长句一般为单句,短句一般为复句。长句(单句)变短(复)句一般方法为先找出主干并摆上,然后把修饰附带成分再摆上,并使用相关的连属词使其通畅。短句变长句一般先确定主干句,再把其他句子硬塞成定状补。做完要检查共有几套主谓结构。散句变整句注意原则上可形成并列的成分,内部结构要保持一致(主谓对主谓抢救等)
  什么是描写手法
  一、描写概述
  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维妙维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描写的特点有哪些呢?‘今日读者的味已经受到与阅读竞争的其他活动的影响。所有这些活动都影响到现代写作,也改变了描写的性质?‘今日读者要求动作快,甚至在描写中也是一样。……你可以注意到现代描写的如下特点:1、全文统一于一种语调、语气和气氛--描写中的所有事物都只加强一种感觉印象。任何削弱或改变这种感觉的都要删去。2、动作--现代读者拒绝在为描写而描写上花费时间。他们需要在整个描写中有行动和动作。3、许多感觉印象--作者运用词语诉诸读者的五种感觉器官,使他们‘感觉‘到作者所描述的一切……。4、活跃的、生动的图象--好的描写包含着能使你看见并深深记住的图画。‘([美]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二、细描与白描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例如《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鲁迅在《作文秘诀》中写道:‘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南腔北调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描写就是这样。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二、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如《子夜》一开头,描写黄昏时苏州河外白渡桥的景色,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现三十年代旧上海的畸形的繁华的。
  动态猫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如朱启清《绿》中所写的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模路鹨恢徊杂フ?着翼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人物描写
  刻划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丁玲说:‘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
  那么,有哪些人物描写的手法呢?常用的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首先,我们来研究正面描写。所谓正面描写,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
  (一)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进行外貌描写一般使用:1、简笔勾勒特征;2、运用修辞手法;3、寄托作者爱憎;4、借助他人眼睛;5、相关人物对比;6、一人几幅肖像;7、结合其它技法。
  外貌描写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其关键在于:第一,进行肖像描写,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去写,不能每写到人就必写人的肖像。有的作者不懂得这个道理,因而他笔下的肖像描写有时是不必要的。写肖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鲁迅告诉我们,要‘画眼睛‘。‘画眼睛‘是写人物肖像的关键。鲁迅是很善于‘画眼睛‘的。他在《祝福》中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画眼睛‘,这是比喻的说法,并不意味着描写人物外貌非得画眼睛不可。
  鲁迅所说的‘画眼睛‘的意思是:善于细致地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它东西。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花白的头发‘;写阿Q则着重写他头上的瘌疮疤,却比写眼睛更能表现出他的精神胜利法;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写孔乙己却没有写眼睛,而是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
  写肖像的高要求是刻画性格、显示灵魂。鲁迅曾立志画出中国国民的‘活的灵魂‘。列夫•托尔斯泰为了写出玛丝洛娃的灵魂,勾勒出玛丝洛娃在牢中的内心世界,曾对玛丝洛娃的外貌描写修改了二十次。
  第二,外貌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一般情况下,‘人如其面‘。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并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而且,‘知人知面不知心‘。优秀作品中写的好人外貌不一定都是漂亮、英俊;写的坏人也并不一定都是麻子、瞎子、跛脚。如《牛虻》中的中年牛虻,就是瘸腿,面部丑陋,有刀伤痕。法捷耶夫的《毁灭》中的英雄莱奋生却矮小而背脊稍微弯曲。这都说明,作家即使描写心爱的人物也不是‘脸谱化‘地一味美化人物,而是严格地尊重生活的真实。在写批判人物时,有时常常以外形美来反衬人物的心灵丑,如《毁灭》中的反面人物美谛克,他风度翩翩,却动摇变节。《红楼梦》中的王熙风美丽俊俏,却心毒手狠。
  (二)心理描写:以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道德品质、个性性格特征所进行的描写。
  进行心理描写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而不能为心理描而进行心理描写。如大雪寒天里,一般人想的是驱寒取暖,快出太阳;这是人本能的常态的要求。可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不一定如此想。第二,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情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第三,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
  (三)行动描写: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描写。
  为什么要进行人物行动描写呢?这是因为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胄愿竦闹苯颖硐帧T?文学作品中,人物行动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施耐庵要塑造武松的性格,就安排了一回‘景阳岗武松打虎‘,全是写武松怎样‘打‘,从行动上描写出武松英雄的本色和武艺的高强。书中写他采取先防御、后进攻的策略,又显示出他的谋略与机智。作者正是通过对武松打虎的全过程的生动细致描写,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所以,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作者支使人物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生动,有趣,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关于艺术的技巧》)
  行动描写应掌握两个原则:一、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二、人物的行动应当经过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因此描写人物行动的目的就应十分明确;三、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以上讲的正面描写方法,在写作时,不是机械地按照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三种方法进行描写的。‘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在描写人物时,要将这些方法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其次,在研究了正面描写之后,我们来看什么是侧面描写。所谓侧面描写是指: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清人毛宗岗在评《三国志演义》时,认为这部小说经常采用衬托的手法来刻划人物性格。他在‘群英会蒋干中计‘这回的评语中写道:‘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士形之,而觉其更勇。‘
  任何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着矛盾着而存在。衬托的方法正是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中的一种反映和应用。《艺概》的作者刘熙载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我国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反面敷粉‘。
  对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具体描写人物时,也应根据主题需要,按照情节发展的具体情况,考虑是用正面描写还是用侧面描写,抑或是兼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四、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与之发生直接关系的那种外界条件--社会和自然的描写。
  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
  环境描写分为两类:
  (一)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人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只有抓住特征写风景,才能做到‘真,好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契诃夫论文学》)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
  3、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雌鹄词蔷醯梅浅?匮劢纾黾又兜摹?‘
  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5、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6、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二)社会环境猫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如我们写一个学生,就不能不写他所求学的社会环境:学校,学校中班级里的教师、学生及与他们的关系,有时,还要写到他的家庭、父母、亲友。
  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同是王愿坚写红军的作品,《七根火柴》的社会环境与《普通劳动者》的社会环境就不同;同是写过去与敌人斗争,以表现共产党员品质为主题的《清贫》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社会环境描写也各具特征。而当代的作品,更是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不少作品进行环境描写时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就是过去时代的环境中所不可能有的。
  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高尔基说:‘不可忘记:除风景画之外,还有风俗画。‘例如鲁迅《风波》开头所写的江南农村晚饭时的情景,就是一幅颇具特色的风俗画。
  五、物体描写
  在写作中,我们既要描写人物,又要描写环境,还要描写物体,即描写各种动物、植物和各种无生命的物体--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体和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的器物、用具等。这种物体描写,也称为‘状物‘。状物是对物体的描摹,类似绘画中的‘写生‘。
  状物的目的在于使读者对所描摹的物体有一个准确而鲜明的具体印象。前人对状物提出的要求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也就是说,状物要从‘摹形‘和‘传神‘两方面下功夫。
  什么是‘摹形‘呢?就是要逼真地描写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质地。为了使被描摹的物体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必须在‘摹形‘时注意抓住物体的特征,既抓住物体的整体特征也要抓住物体的局部特征和细节特征。为此就要认真细心地观察物体、弄清该物体与其它物体的区别,并且区分出该物体各个部分的不同之处。根据前人的经验?摹形‘要准确、生动,应注意运用数量词和方位词,进行比较,使用比喻,还可以用动态词语描写静物。
  什么是‘传神‘呢?就是要描写物体内在的神态,使描摹的物体具有感染力,从而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或联想,或启迪。‘传神‘要与‘形似‘结合起来,切忌外加。最好是在‘摹形‘过程中‘传神‘,当然也可以在描写的同时兼用议论,只是要适当,不可过多。
  描写物体--状物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其顺序与观察顺序有关,与物体本身构造有关,也与主题表达的需要有关。
  按观察顺序状物,通常是依据人们的观察习惯,由部分到整体,由表面到内部,或是由形状、色彩到位置、结构。按物体的构造状物,其顺序可以是由上到下、由前而后,从左至右,或由主要部分到次要部分,或由外部结构到内部结构。按主题表达需要状物,它的顺序必须与物体的主要内容相呼应,以体现物体内蕴的意义。
  状物应注意艺术性,尽量写得有知识性、趣味性,以引人人胜。
  关于物体的性质、功用、成因、制作过程及其用法的介绍,是另一种表达方法--说明的内容,不属于状物的范围。
  描写,是用形象性的、渗透着感情的语言,用绘声绘色的手法,把人物、事物、景物的状态、神态、动态具体真切地勾画出来,使其直接诉诸读者的感觉器官,以引起某种程度的美感或快感,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学习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贴切,就是要恰如其分地描绘事物,要符合实际;二是要抓住特征,就是要抓住被描写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的东西;三是要注意描写为表达中心服务,与中心无关的描写不但没有意义,还会影响中心的表现,是不可取的。成功的描写源于对生活的观察,要学好描写,首先要养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认真观察的习惯,做个有心人。有了平时丰富的积累,描写起来就会感到轻松自如了。开始练习时,以想好描写的思路为重点,词语可以朴实一些,逐渐地把重点移到词语上。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要有一定的环境,或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任何人物都有形象。在写文章时,首先对事情发生的环境进行描写,或对文中人物外貌的描述,都是描写式的开头方法。
  什么叫修辞(格)
  修辞格
  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又称辞格、辞式。修辞格就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有的修辞格有鲜明的形式特征,有的则在表达功能上独具特色。
  一、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明喻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
  (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二、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三、借代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四、拈连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五、夸张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
  (1)毛色格外发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六、双关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七、映衬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八、移就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
  (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九、对偶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它分为三类:
  (一)正对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意义上互相补充。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反对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意义上相反相成。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
  (二)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十、排比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
  (1)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圆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十一、仿词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十二、辞格辨析
  (一)比喻与比拟
  两者都是用另外一个事物描写本体。不同处主要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比喻,喻体必须出现,比拟则不能出现拟体。如果一个句子中既出现喻体,也有比拟特征,一般将它看作比喻。如:猎犬像战士一样站在那儿,似乎要与老虎决一死战。
  (二)对偶和映衬
  两者都是将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容易混淆的是映衬与对偶中的正对。不同处是:对偶不仅要注意意义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要求形式上要绝对整齐。而映衬没有形式上的要求。
  (三)借喻与借代
  两者都是用一个与本体有关系的代体来描写本体。不同处是:
  第一,构成基础不同:借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是相似关系,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借代的两个部分则是相关关系,不是两个事物,代体多为本体的一个部分,或是本体的某个属性、特征。
  第二,作用不同:借喻的价值在引导接受者去联想,使表达形象性增强;借代则旨在突出事物的特征,没有联想价值。
  第三,转换结果不同:借喻能转换成明喻,借代则无法转换。
  十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表达中很多时候单独使用修辞格。但是,修辞格也可以综合起来用。所谓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就是指在一个句子中使用两个以上的修辞格的行为。根据修辞格的结合方式,分为:
  (一)辞格兼用即一句话中同时表达两个辞格,两者无法分开。如:
  (1)此时,积压在心底的仇恨,就像沉埋在地下几千年的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一泻千里。
  该例使用了比喻和夸张辞格。
  (二)辞格套用即整个句子有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整个句子用了一种辞格,其中某个分句也用了一个辞格,形成套式表达。如:
  (2)激情,你是灵感的火花,你是创作的动力,你又是爱情的试金石。
  该例整个句子构成了排比辞格,但其中三个分句,又各构成一个比喻。
  (三)辞格连用指几个分句分别使用了一个以上的辞格。如:
  (3)家是幸福的摇篮,家也是鱼船远航归来的港湾。
  该例连用了两个比喻。
  什么叫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人物描写的手法——肖像描写(就是外貌描写,这是别称,一样的意思)
  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维妙维肖‘。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写好人物外貌要注意以下几点:
  描写技巧
  (1)、仔细观察,抓与众不同的方面,突出特点。
  (2)、抓住“五官”特点,写出人物面部特征。
  (3)、注意身材体型、服饰打扮,体现人物个性。
  (4)、区分性别和年龄差异,用词准确。
  (5)、注意生活经历,符合人物身份。
  (6)、注意经常习惯的动作神态。
  (7)、表现喜怒哀乐,和神情变化。
  (8)、抓重点,不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9)、可以用比喻、夸张,联想等修辞手法。
  (10)、要有顺序。
  我们在描写外貌时应遵循哪些规则呢?
  描写要求
  一、有序。描写时应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都行。如果写了眼睛,接着写头发,又写嘴巴,再写眉毛,尔后写鼻子——这种描写不管写得多好,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片混乱。
  二、和谐。这要求所写的外貌符合人物身份、年龄、性别、国别、职业。比如一位考生在写其中一个小姑娘的眼睛时,这样写道:那清波微漾的眼睛顾盼生辉。望你一眼,便有万千情种。可以说,这个眼睛写得很美,但是如果这样来写一个小姑娘这是不合适的。
  三、要研究人物性格。比如90年高考题,首先要仔细研读材料,从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第一位好动任性,看问题简单片面;第二位文静懂规矩,能全面地看问题。分析出人物性格特征,描写外貌时就显现这些性格特征。
  四、抓住关键、特征鲜明。这要求抓住最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反映时代特点或者能区别与其他人物的独有的外貌特征。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章主要写了主人公祥林嫂的眼睛。祥林嫂沦为乞丐:“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祥林嫂初到鲁家:“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再到鲁家:“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她精神上的最后的希望破灭后:“眼睛窈陷下去,精神也更不济了。”这几处的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的关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细节突出。(鲁迅曾立志画出中国国民的‘活的灵魂‘。列夫•托尔斯泰为了写出玛丝洛娃的灵魂,勾勒出玛丝洛娃在牢中的内心世界,曾对玛丝洛娃的外貌描写修改了二十次。
  六、用词准确、修辞恰当。可以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总而言之,外貌描写要为刻画性格、塑造形象服务。以形写神是外貌描写的关键,同时我们也要使笔下的人物和谐有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描写。那么,有哪些人物描写的手法呢?
  描写的方法:
  常用的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所谓正面描写,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进行外貌描写一般使用:
  1、简笔勾勒特征、运用修辞手法;
  3、寄托作者爱憎;
  4、借助他人眼睛;
  5、相关人物对比;
  6、一人几幅肖像;
  7、结合其它技法。
  外貌描写要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切忌公式化、脸谱化。
  一般情况下,‘人如其面‘。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并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而且,‘知人知面不知心‘。优秀作品中写的好人外貌不一定都是漂亮、英俊;写的坏人也并不一定都是麻子、瞎子、跛脚。如《牛虻》中的中年牛虻,就是瘸腿,面部丑陋,有刀伤痕。法捷耶夫的《毁灭》中的英雄莱奋生却矮小而背脊稍微弯曲。这都说明,作家即使描写心爱的人物也不是‘脸谱化‘地一味美化人物,而是严格地尊重生活的真实。在写批判人物时,有时常常以外形美来反衬人物的心灵丑,如《毁灭》中的反面人物美谛克,他风度翩翩,却动摇变节。《红楼梦》中的王熙风美丽俊俏,却心毒手狠。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详细解释: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按特征分类有:1白描,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鲁迅先生非常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语言简洁,印象深刻。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新风霞的《傻二哥》则写得更细腻,把一个卖药糖的劳动者“傻灵傻灵”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从他穿的衣服、使用的用具、吆喝前的准备、吆喝的声调、吆喝的内容到他对顾客和邻里穷哥们儿的态度都细细写来,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善良、勤快、乐观,穷而有志的年轻人的性格和形象。3、衬托,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的手法。人们常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就是这个意思。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可以以景物来衬托人,也可以人衬托人,还可以物来衬托人,但这些都要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来使用。鲁迅是很擅长衬托笔法的文学大家,他的《在酒楼上》正衬、反衬都写得极好,同学们可以反复阅读。这里摘出两段,请大家欣赏: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贴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用景物从正面衬托了吕韦甫懒散怀旧的心情。
  “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山楂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某心于远行。”用“梅”与“花”反衬吕韦甫的懒散心情。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写作手法: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方法简说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校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斜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入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入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引经据典的典是什么意思篇3:引经据典的解释和造句集锦

  篇一:引经据典的解释和造句集锦
  1, 写文章引经据典,可使论证有力。
  2, 他讲起历史典故来总是滔滔不绝地引经据典,被大家视为“立地书厨”。
  3, 他写起文章来,引经据典,咬文嚼句,学究气十足。
  4, 文学趋于引经据典,希腊和罗马神话、圣经与莎士比亚的作品都在被一遍又一遍地引用着。
  5, 小李时常引经据典来说明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令人不禁佩服他知识的广博。
  6, 许多经济学家引经据典,其要点就是预期财政刺激一揽子计划是美国走出衰退的关键。
  7, 他为了卖弄自己的学问,说话老爱引经据典,有时难免令人感到厌烦。
  8, 他和人说起话来常常引经据典,作决定时又很注意借鉴历史经验,这与北京时下流行的美学标准显然有些不合拍。
  9,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引经据典,风趣幽默地讲述三国,颠覆荧屏原有的历史人物。
  10, 写文章时适量的引经据典,固然可以增加说服力;但过犹不及,就可能适得其反了。
  11, 尽管引经据典地说了许多,大家仍旧不支持他的看法。
  12, 其共同特点是,不必再引经据典,进行注释,而是面对西方哲学的挑战,根据其对西方哲学的了解,或者从批评的角度,或者从引入的角度,或者从理解和相互解释的角度,直抒己见,创立新说。
  13, 王教授的论文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读来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14, 为了让大家相信神的大爱,他不得不在文章中引经据典来增加说服力。
  15, 毫无疑问,你可以引经据典来驳倒我。
  篇二:引经据典的解释和造句集锦
  引经据典,也说“引经据古”。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或故事。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引经据典相关内容。
  引经据典的释义
  [释义] 引;援解;引用;经:经书;据:依据;典:典籍。引用经典著作作为立论的依据。
  [语出] 《汉书·荀爽传》:“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正音] 引;不能读作“rěn”。
  [辨形] 经;不能写作“精”。
  [近义] 旁征博引
  [反义] 信口开河
  [用法] 多用在谈话及写作方面。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如何用引经据典造句
  1) 写文章引经据典,可使论证有力。
  2) 他讲起历史典故来总是滔滔不绝地引经据典,被大家视为“立地书厨”。
  3) 他写起文章来,引经据典,咬文嚼句,学究气十足。
  4) 文学趋于引经据典,希腊和罗马神话、圣经与莎士比亚的作品都在被一遍又一遍地引用着。
  5) 小李时常引经据典来说明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令人不禁佩服他知识的广博。
  6) 许多经济学家引经据典,其要点就是预期财政刺激一揽子计划是美国走出衰退的关键。
  7) 他为了卖弄自己的学问,说话老爱引经据典,有时难免令人感到厌烦。
  8) 他和人说起话来常常引经据典,作决定时又很注意借鉴历史经验,这与北京时下流行的美学标准显然有些不合拍。
  9)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引经据典,风趣幽默地讲述三国,颠覆荧屏原有的历史人物。
  10) 写文章时适量的引经据典,固然可以增加说服力;但过犹不及,就可能适得其反了。
  11) 尽管引经据典地说了许多,大家仍旧不支持他的看法。
  12) 其共同特点是,不必再引经据典,进行注释,而是面对西方哲学的挑战,根据其对西方哲学的了解,或者从批评的角度,或者从引入的角度,或者从理解和相互解释的角度,直抒己见,创立新说。
  13) 王教授的论文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读来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14) 为了让大家相信神的大爱,他不得不在文章中引经据典来增加说服力。
  15) 毫无疑问,你可以引经据典来驳倒我。
  16) 你可以引经据典去支持正方或者反方的观点,但话说回来,我还总是会站在支持艺术自由的一方。
  17) 这篇文章大量引经据典,借古讽今,说得鞭辟入里。
  18) 他引经据典地说:这座城堡的处所何等壮美,苍天的气息令人心醉!
  19) 一个借着引经据典来辩论的人,不是在运用自己的才智,他是在运用自己的记忆力。
  20) 他们妙文隽语、引经据典、令听者屏气敛息,拍案叫绝.
  21) 这篇文章引经据典,非常令人信服.
  22) 名著绝不引经据典,艰深难懂,而是通俗易读.它们不是专家为专业人员撰写的专业书籍.
  23) 这个年轻的学生听不懂文人们引经据典的谈话.
  24) 他引经据典地对他实行重炮轰击.
  25) 名著绝不引经据典,艰深难懂,而是通俗易懂.他们不是专家为专业人员撰写的专业书籍.
  26) 一是她是文采好,引经据典、遣词造句更符合宋人的阅读习惯;二是她总归是宋朝人,清楚哪些话说不得,哪些话又必须多说,更能让人信服。
  27) 当下引经据典、子曰诗云,中规中矩的写满了整整五页这才罢手。
  28) 一番歌功颂德,又一番引经据典,学校要是硬将这位‘自责自罪’学子送走,让他错失赎罪重生的机会,那就是反学术,反联邦,反人类的特大罪行。
  引经据典的意思及造句 29) 我在师范院校对学生做讲座时,常常为这些塞满了无用的知识的小伙子和姑娘的不成熟感到震惊,他们知道的很多,他们谈辩证法神采飞扬,他们对经典作品引经据典??但他们中很多人的人生观却像婴儿一样。
  30) 文章通过分析指出,中英思维模式存在着直觉与抽象、本体与客体和螺旋与直线型差异,并因此导致英汉学术论文中论证方法在修辞手段、引经据典、引用权威等方面的使用差异。
  31) 虽然太阳系内的名字起得比较出格了,但精心挑选的名字引经据典,令人难忘。
  32) 的预算"将会使我们税法的效力大打折扣",他义正言辞,仿佛引经据典,"它会使我们的公司在全球市场下更难生存,使人们更难储蓄养老,而且它还将刺激我们的外债成倍地增长。"。
  33) 从作品的表述方式来看,赋中由一方批评另一方发展为双方展开论难,论辩的双方为争论一个问题各自引经据典。
  34) 党外人士把共同纲领背得烂熟,在讨论工作和政策时,能够引经据典,充分说理。
  35) 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刘家父女的办法常常在车夫与车主的口上,如读书人的引经据典。
  36) 抛开人品不谈,王文春教学能力还是挺强的,讲起课来深入浅出、引经据典,也有不少学生喜欢他的课。
  37) 从岱庙开始经王母池、普照寺、三阳观,经石峪到十八盘,江轶都引经据典,一路给众人讲解。
  38) 第一感觉就是一个老学究,对兵法古文那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动不动引经据典,说得一帮菜鸟甚至是阎王和勾魂使者都是哑口无言。
  篇三:引经据典造句
  造句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词语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学生写好文章的基础。所以同学们要多做一些练习。以下小编整理的词语侃侃而谈的造句。
  (1)你侃侃而谈你的酷车,她对此可能并不像你以为的那样感兴趣。
  (2)不论对谁,他总能侃侃而谈。
  (3)艺高胆大的小虎面对敌人侃侃而谈,他并不把这些特务放在心上,让人敬佩。
  (4)小吴在大庭广众前都能侃侃而谈,面对心上人时却结巴起来。
  (5)我的妈妈教我,说话的时候要侃侃而谈,这样和你说话的人才会被你征服,你才有机会为自己创造机遇。
  (6)王教授的论文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读来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7)有一天我跟弟弟谈话,只见他侃侃而谈,出人意料,我饶有趣味地听着,不禁目瞪口呆。
  (8)她的发言吐语显得真挚,不流于俗套,在她聚精会神侃侃而谈的时候,使人觉得象是一位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在用外语发表意见。
  (9)他平日一向沉默寡言,想不到在辩论会上竟侃侃而谈,令人大吃一惊。
  (10)姐姐说话的时候,总是侃侃而谈,让人敬佩。
  篇四:引经据典造句
  八年级上册
  锐不可当:
  〖解释〗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示例〗那是~,无坚不摧的.
  转弯抹角:
  〖解释〗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示例〗他说话总是直来直去,从不~.
  张皇失措:
  〖解释〗张皇:慌张;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示例〗不管风浪多大,他也不会~的.
  荡然无存:
  〖解释〗荡然:完全空无.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例句:一场大雨过后,空气异常清新,燥热的感觉荡然无存。
  微不足道:
  〖解释〗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例句:做这点微不足道的小事不算什么,我还要继续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
  大庭广众:
  〖解释〗大庭:宽大的场地;广众:为数很多的人群.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示例〗这是秘密的事,他敢在~之下喧扬起来?
  长途跋涉:
  〖解释〗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穷愁潦倒:
  〖解释〗穷愁:穷困愁伤;潦倒:颓丧,失意.穷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鸡零狗碎:
  〖解释〗形容事物零碎细小,不成系统.
  〖示例〗那~的事,恕不细说,但值得大书特书的奇迹,放过未免可惜.
  低眉顺眼: 〖解释〗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
  惟妙惟肖:
  〖解释〗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示例〗她扮演一位英雄的母亲,言谈举止,无不惟妙惟肖.
  因地制宜:
  〖解释〗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示例〗定个收入指标,实事求是,~.
  销声匿迹:
  〖解释〗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用于人或事物.
  1那个歌星也只是昙花一现,考试大出了几张照片就销声匿迹了。
  2自从上次聚会后,他就销声匿迹了,我们谁也找不到他。
  周而复始:
  〖解释〗周:环绕一圈;复:又,再.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草长莺飞:
  〖解释〗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天衣无缝:
  〖解释〗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褒义词.
  〖示例〗这篇文章立意明确,论述周到、深刻,真可谓~.
  在劫难逃: 〖解释〗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命里注定要遭受的灾难是无法逃脱的.现有时也用来指某种灾害不可避免.贬义词. 束手无策:
  〖解释〗像捆住了双手,没有一点办法.
  〖示例〗船工们面面相觑,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解释〗物竞:生物的生存竞争;天择:自然选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原指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后也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无动于衷:
  〖解释〗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示例〗面对集体财产遭到大火的威胁,我们怎么能~呢?
  变化多端:
  〖解释〗端:头绪.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示例〗旧朋友是~,几乎是不剩一个了.
  日薄西山:
  〖解释〗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1陶太太日薄西山,命在旦夕,却仍盼望远方子女归来。
  2有些传统产业到了日薄西山的景况,很难维持下去。
  气息奄奄:
  〖解释〗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1那位气息奄奄的人费力地说出他最后的愿望。
  2老羚羊来到山坡上,发现了一只气息奄奄的小羚羊。
  例句:少说些~的话,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荡气回肠
  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这首乐曲旋律优美动人,令人荡气回肠。
  俯仰生姿
  意思是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多难兴邦
  邦:国家。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炙手可热
  炙手可热,成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错例]这个歌手几年来炙手可热,是娱乐圈新崛起的一大新星。
  [纠正]这个成语是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千万不要望文生义成某样事物很红或是很抢手,而是一个“烫手山芋”摸不得,应改为 “世人瞩目”。
  酣畅淋漓
  酣畅,畅快;淋漓:饱满畅快的样子。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不可名状
  不可名状( bù kě míng zhuàng):意为无法用言辞形容。名:用语言说出。状:描绘,形容。指声音、色彩、感觉等
  不能用语言描述。
  负隅顽抗(贬义词)
  隅:角落。凭借险要地势,顽固抵抗。(负:依靠;凭借;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也有垂死挣扎的意思。 例句;“扼守在堑壕中的敌人想负隅顽抗,我们劈头盖脸便是一顿猛扫。”
  有条不紊:
  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
  例句:这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高度重视威胁农业生产的病虫害,以免重蹈覆辙。
  错落有致
  错落:参差不齐。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泰然处之
  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处:处理,对待。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
  宾至如归
  形容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招待客人亲切周到
  义愤填膺
  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引经据典:
  〖解释〗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示例〗吃到这些臭东西,还要替他考证,你也忒爱~了
  虚张声势
  张:铺张,夸大。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 味同爵蜡
  味道如同嚼蜡一般,形容没有味道。多指说话或文章枯燥无味。
  海誓山盟
  海誓山盟多指恋人间对未来生活的盟约和誓言,表达自己对爱人的信任以及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周而复始
  解释:周:环绕一周:复:又。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抑扬顿挫:
  〖解释〗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黯然失色:
  〖解释〗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示例〗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和它比较起来,都~.
  相形见绌:
  〖解释〗形:对照;绌chù:不够,不足.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沧海桑田:
  〖解释〗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正襟危坐:
  〖解释〗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示例〗R先生把我请在一把上位的太师椅上坐下,~和我对话起来.
  诚惶诚恐:
  〖解释〗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示例〗一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算也~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
  莫衷一是:
  〖解释〗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示例〗人们议论纷纷,~.
  随机应变:
  〖解释〗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示例〗总而言之,我们做官,总要~,能屈能伸,才不会吃亏.
  一马当先:
  〖解释〗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示例〗李自成看见敌人增加了援军,士气复振,就赶快把人马整顿一下,由他~,继续猛冲猛攻
  八面玲珑:
  〖解释〗玲珑:精巧细致,指人灵活、敏捷.本指窗户明亮轩敞.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 〖示例〗原来宝廷的为人,是~,却十分落拓. 左右逢源:
  〖解释〗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示例〗这样,他们在落笔的时候,便已有着“成竹在胸”、“~”的形势.
  首当其冲
  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例句:高家是北门一带的首富,不免要~,所以还是早早避开的好
  汗牛充栋
  栋:栋宇,房屋。
  本义是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 马革裹尸
  马革即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隔靴搔痒
  泥牛入海
  一泻千里
  【一泻千里】 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例}:1、金沙江穿行在 川 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狭窄,。2、《怒吼吧黄河》一曲,描写中国人民因五千年的苦难而怒吼,气势磅礴。引经据典的意思及造句
  按部就班
  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原指写文章按照内容需要来安排章节、选词、定句。后多指做事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常见标点符号错误用法示例引经据典的意思及造句
  (一)问号的运用
  1、在一个句子中用了疑问代词但全句是陈述语气的,句末不用问号。
  例: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怎么建?那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解析]: 该句中虽有两个疑问词?怎么?但都在谓语动词?关心?的统领之下,整个句子表达的并不是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所以,该句第一处问号应改为逗号,第二处问号应用句号。
  2、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不能用问号,要用逗号。
  例: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
  [解析]:把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因为只有一问。
  3、问话中含有称呼语的,无论称呼语是在前还是在后,问号用在句末。 例:怎么了?你。
  [解析]:这是称呼语在后的倒装句,问号应置于句末,前置谓语?怎么了?之后改用逗号。
  (二)引号的运用
  1、加引范围不清:
  例: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解析]此句俗话应为?礼多人不怪?,因此?嘛?字应放在单引号之后,因为它是说话人的语气词。第二个冒号去掉,后一个单引号移到?怪?字后;改后的后半句为?……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2、后引号与句末标点的位置关系:A、引用的话是独立的,末尾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
  B、如果只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其他标点。
  例:罗伯特 · 舒曼说:?一磅铁只值几文钱,可是经过锤炼,就可以制成几千根钟表发条,价值累万?。因此他劝告人们?要好好利用天赋给你的一磅铁。?
  [解析]第一个句号移到引号内(引文独立),第二个句号移到引号外(引文不独立)。
  (三) 顿号的运用。
  1、表示约数的两个数字中间不能用顿号。
  例如: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2、并列词语中又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中的停顿用逗号,内部小并列中的停顿用顿号。
  例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3、并列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如:A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B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4、并列的短语之间带有语气词时,不用顿号,用逗号。
  例如:乌鲁木齐的大街上到处摆着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伊犁苹果啊,库尔勒香梨啊……走到哪儿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
  八年级上册成语解释及例句
  篇五:引经据典造句
  八年级上册成语解释及例句
  顾晓伟
  篇六:引经据典造句
  One
  顾晓伟是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一个孩子。初中升高中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城里的重点高中,可把他父母欢喜的。因为在他叔叔伯伯还有自己同辈的人中没有一个大学生。所以在父母看来踏上了重点高中也就半只脚踏上了大学的大门,所以,顾晓伟的父母在他的身上寄以厚望。他自己也高兴了一阵子,但他觉得上重点高中是应该的,这是他努力的结果。
  在高中新学期中,他继续秉承自己学习为先 诸事不管的作风,过上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日子,因为他想上大学。他总是以沉默示人,然后一直埋进书堆里。很少主动与周围的人交流,除了别人先找他聊天。可是,当他总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在路上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孤独爬上心头。但又有谁知道?毕竟这是顾晓伟第一次在城里生活,周围都是一群活泼可爱,激情四射的同龄人,他们整天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很多校园活动充实。顾晓伟还没有融入到这个新环境。转眼到了文理分班的时候,周围的同学都在慎重的考虑,问老师,与同学讨论,与家长商量,把这看做很一件很重要的事。可顾晓伟对文理分班没多大的重视。因为顾晓伟文理都很好,于是他就掷硬币,让老天爷决定。正面选理科,反面选文科。“叮”清脆的响声,决定了顾晓伟未来的路。
  Two
  那一枚硬币是一个大“1”朝上的。上了高二,又来到一个新集体,看到那一张张新的面孔,顾晓伟才觉得高一的同学是那么的亲切,虽然平常没说几句话。他倍感孤独。仿佛是命中注定安排这么一个人来打开顾晓伟的话茬以回报他前世的默默无语。坐在他前面的一个女生回头同他交谈,虽然是一些琐事,如原来的班级,为什么选择理科等。她叫黎落。顾晓伟才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了一点意思。谈话都是黎落问一句,顾晓伟腼腆的答一句然后再附上一句你呢。可他却觉的心中暖流直入。新的班主任开班会,反复强调高二在高中的重要性,让同学们树立目标。努力学习。
  Three
  黎落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她虽然没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可是她却又江南水乡的灵气。她很喜欢看书,在她空闲的时候,她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的放着音乐,然后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那是何等的惬意啊!她也像顾晓伟一样沉默寡言。不过黎落却不像顾晓伟不大会说话,相反,她很机灵,只是不喜欢说话,要是一开话茬,倒是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这次她主动找顾晓伟说话倒是个奇迹,可能是她觉得顾晓伟在某些方面和自己很像吧。一个人之所以沉默寡言,是因为在她的生命里还没有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
  Four
  黎落和顾晓伟每天都有讲不完的话题,当然都是课间休息十分的话击游戏,天马行空,不过每次都是以黎落得胜利而告终。黎落妙语连珠,引经据典,遣词造句,古今中外,顾晓伟被调侃的山穷水尽,书到用时方恨少,他现在才觉得自己没文化而只知道学习是多么的可悲。于是在不断的调侃与战斗中顾晓伟以专业精神去学习自己的业余爱好。晚自习,黎落叫顾晓伟坐到自己的旁边,给她讲物理习题。因为顾晓伟学习好,所以给她讲习题是不大费劲。讲完后就开始聊天。每次顾晓伟都是一边看书一边与黎落说话,当然书是看不下去的,只是他的挡箭牌。在关键的时候还是很有用的。每次班主任来教室视察的时候,他们两个就很默契的配合:顾晓伟在书上指指点点,嘴上嘟囔着自己也不知道的东西,黎落一边听一边点头,好像真是这样的。班主任走后,他便会互相的朝对方看一下,然后同时笑起来。
  Five
  在黎落得调教下,顾晓伟变得开朗活泼。同学都向他们甜蜜的生活投来羡慕的目光。这倒让顾晓伟很困惑。他在想象以前的自己是不善言谈的,如今却改变如此之大。这是好是坏他自己也不知道。一个男人的改变多半是为他所爱的女人。他不敢再往下想,因为从进高中,父母就叮嘱他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不要恋爱。所以在他心中恋爱就是犯罪。而自己为
  什么和黎落在一起是那么的开心?自己的改变是不是因为黎落?难道这就是恋爱?于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顾晓伟尽可能的远离黎落。可是心中还是那么的喜欢和她在一起聊天说话,一天没与黎落说话,自己是那么的失落,感觉失去了什么,学习心不在焉的,精神萎靡。;黎落用她明亮的眼睛,高明的分析能力,从捕捉顾晓伟的神态动作中再结合自己看过的小说案例仿佛已经知道怎么回事了。
  Six
  黎落初次见到顾晓伟就从他的孤独和安静的外表以及坚定的眼神知道顾晓伟与自己是那么的相似,自己也和他一样在父母的劝告下一直朝着一个目标前进,错过了很多风景,不曾留心与停留片刻在生活中,忘记了怎么好好呵护友谊。所以她不想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自己孤军奋战。她想找一个与自己有共同性格,共同志趣,共同目标的人一起前进,她觉的两个人只要在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引之下并肩作战力量会更强大。这种一举两得的事估计只有这个乌托邦女生才想的到。而且她坚信顾晓伟就是她要找的那个人。
  Seven
  一个晚自习,黎落叫顾晓伟给她讲解习题。顾晓伟无法拒绝,而且顾晓伟也想借此机会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倒是黎落先开口:“别人都说我们两个在恋爱之中,你觉得呢?”顾晓伟想不到黎落会这么直接的问,他停下手中的转笔,脸上起了一个红晕,在顾晓伟心中,他一直把黎落当成好朋友。可他不知道黎落把他当什么朋友了。顾晓伟慢吞吞的说一边观察黎落的表情:“我一直当你是我的红颜知己,我以前很少与女生交流,很感谢你为我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我之前不曾知道还有这么一个丰富多彩的半边天。”黎落会心一笑,心中很感动,也算自己没白关心他啊。这算是在她的意料之中,她也希望顾晓伟没这友谊当成是恋爱。顾晓伟眼睛不动的看着黎落,期待她的回答。黎落点点头说:“嗯。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都只是知己。”并且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说出来。顾晓伟听后倒是心中轻松,原先的那些流言包袱以及自己的胡思乱想都九霄云外。脸上美滋滋的。之后他们又谈了自己向往的象牙塔,并且考虑是否要上同一所的大学。原来一切误会,矛盾和猜忌在沟通之后都会如此明朗。 Eight
  高三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了。周围都可以闻到火药味,大家开始剑拔弩张。班主任一天三次视察班级,更让人心中负担沉重。平常不认真学习的人开始钻进书堆里,可是因为很久没闻过书,导致在书堆里适应不了书的气味,不得不一会儿就从书堆里出来透透气。然而黎落和顾晓伟的学习生活依然按安静的过,有条不紊,一如既往,一起整理复习材料,一起整理笔记,在不断的做题中寻找命题规律和解题技巧。月考,周考时常光顾,所到之处哀鸿遍野。同学们都羡慕他们有什么法宝,因为他们现在是班级里的佼佼者。时局已成定势,黎落和顾晓伟的大学唾手可得。
  Nine
  六月是播种的季节,七月是等待的季节,八月是收获的季节。顾晓伟与黎落都上了自己所向往的大学。而他们纯正的友谊注定让他们永生难忘。因为这友谊令顾晓伟和黎落长大成熟,也令他们收获梦想。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94893/

推荐访问:引经据典的意思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