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山人家]山中人家空间

来源:其他范文 时间:2018-06-04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范文】

山中人家空间篇(1):南山的导游词范文

  南山古称“鳌山”,位于中国海南岛的南端,山高约500米,形似巨鳖。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南山的导游词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南山的导游词范文1
  欢迎来到镇江,我是大家此次行程的导游xx,大家叫我xx或者x导都可以,坐在我旁边的是我们的司机x师傅,x师傅已经有了多年的驾驶经验,因此,在旅途的安全问题上请大家可以放心,今天就由我们两个为您的旅途铺平道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今天就由我来为您讲述历史文化名城市镇江的故事。
  镇江雄踞在我国两大黄金水道的十字交汇之处,京沪铁路贯穿东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座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著名古城,可谓“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素有“城市山林”之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一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山风景区”。 两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四个国家4A级风景区。那么今天呢,我们首站为您安排的就是南山风景区,乘车大约还需十分钟就会到,那么在车上这段时间我就先来介绍一下南山风景区的概况。
  南山风景名胜区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镇江市南郊,距市中心2。5公里,方圆18平方公里,由四大景区组成,它们是招隐景区、竹林景区、鹤林景区和文苑。景区内重峦叠翠,山深水秀。山上有树木160余种,飞禽70多种,居沪宁线之首。景区内景点有增华阁、读书台、虎跑泉、鹿跑泉、林公泉、鸟外亭、文心阁等,整个景区给人的感觉就是幽深、古朴、素雅。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曾将它称为 “城市山林”。
  南山风景名胜区在南北朝至明代时是鼎盛时期,六朝后,历代文士墨客曾在此居住,游览。留下了珍贵的古迹和名篇,使得它在中国文学史,美术史,音乐史,园林史,建筑史以及考古学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有梁代昭明太子博邀天下贤才,在招隐寺增华阁编纂的《昭明文选》。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在此开创了山水画新技法“米氏云山”。大诗人苏东坡在鹤林寺留下了“苏公竹院”等等,不胜枚举。
  我发现呀,刚才在讲解的时候,有的游客对大书画家米芾颇感兴趣,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来重点介绍一下,南山风景区内一个和米芾相关的景点,米芾墓。
  米芾墓位于鹤林寺西南面的黄鹤山,占地一亩多,从山脚到坟墓有台级60级,分为四段,长约60米。有平台三座,在第二个平台台级两侧有石坊一座,上方横额刻有“米芾墓”三个大字。墓的外围用石砌成,直径约4米,周围有柏树。墓前竖着石碑,上面刻的碑文是“1987年重建,宋礼部员外郎米芾元章之墓”。米芾曾任礼部员外郎,字元章,生活在距今900年前的北宋时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书画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为北宋四大家。他画的山水人物自成一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他举止癫狂,所以常称“米癫”。 米芾在镇江生活了40年,欣赏镇江美景,因此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的书法,绘画作品,如焦山碑林中的“城市山林”横额石刻,北固山多景楼的匾额“天下江山第一楼”,都是不可多得的米芾真迹手书。米芾绘画艺术的成功与镇江秀丽的山水是分不开的,其中南山千姿万态的山水奇观尤其令米芾陶醉,他置身于天然每景当中,领会其奥妙所在,创造出独特的“泼墨画水,水墨点染,烟云掩树石,深浅溶为一体”的“米氏云山”。为我国的山水画创作出了“变古创新”的路子,至今仍为中西方画坛所推崇。而正因为南山的风景对其创作影响之大,在米芾死
  后,其子遵照父亲的遗愿,将遗体归葬鹤林寺前,并舍宅建祠纪念。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去参观的米芾墓。
  米芾的家族世代行武,虽然父亲是个将军,但北宋时期社会风尚是重文轻武,因此,从小家庭就把改变门风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儿时的米芾天资聪明,六岁就能背诗上百首,但是那时写字很难看,幸运的是他的先生书法上造诣很高,在先生的指导下,他刻苦研习书法,为了锻炼臂力,长手臂悬空在墙上写字,到了青年时期,他对褚遂良的书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多年后他感觉到唐代的书法讲规范而过于死板,这与他自由奔放的性情是格格不入的,于是他就寻找新的突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书法界可以说是造诣很高的了,因为王羲之被称为“书圣”,米芾就对这二王的书法奥妙进行了探索,这对他来说是终生受益,米芾的书法中可以看出他的艺术个性和超越古人的创新精神,而那些前辈书法家的精妙之处,也融入到他的字里行间。从他50岁开始到过世的这段时间,进入了艺术风格的成熟时期,也是他书法的高峰,而他的性情此时放任不羁,他对褚遂良,欧阳荀等一代大师都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在当时许多人看来都是狂妄无礼的,因此人们说他癫不可及。同时,他的癜还表现在他穿唐装,有洁癖,爱怪石等诸多方面,比如他爱怪石,他喜欢从怪石的奇特造型和色彩纹路中悟出天然造化的鬼斧神工,因此,他有收集怪石的雅兴,相传,他要是遇到怪石呀,也会高兴的像遇见什么宝物,三拜九叩,称兄道弟,癫狂固然引人发笑,不过,我们应该看到正是这种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才促成了米芾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这也正是我们后人值得借鉴的一点。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的车已经行驶到了南山风景区的门口了,这里有甘泉可饮,奇洞可探,鸣鸟可闻,秀山可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幽深、古朴、素雅的怀抱之中吧。
  南山的导游词范文2
  各位团友大家好,您瞧,又是一个艳阳天,让我们带着同阳光一样灿烂的好心情,愉悦的开始我们今天的行程。
  今天我们即将前往的就是我们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在大家眼中,三亚除了有洁净的天空、湛蓝的大海、碧绿的椰林之外,还有什么呢,大家对海南的历史文化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地方是国家5A级景区——南山文化旅游区,相信在那里大家可以真切感受一下海南岛独特的文化了。
  南山文化旅游区位于三亚市以西40公里处,古称鳌山,海拔为487米,是中国纬度最南的山。该景区规划和环境保护控制面积为50平方公里,它是集佛教文化、热带海洋风光、民俗风情和历史古迹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大型文化旅游区。在三亚热带海滨,它不仅最具规模,而且是目前我国唯一的通过国际环境管理质量认证的景区。被海南省授予“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示范工程”的称号。目前该景区有大门景观区、长寿谷、南山寺、海上观音文化苑等6大部分组成。
  各位游客朋友们,请大家准备一下,我们马上就要到南山文化旅游区了。大家看到这块花岗岩巨石了么,上面刻有“南山佛教文化苑”七个大字,这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的。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南北朝风格的阙楼是南山佛教文化苑的大门——不二法门。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不二法门的正面和背面分别题有“不二”、“一实”四个大字,它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题写的。按照佛教理解,不二是佛家84000个法门中的至高法门,“不二”就是“一实”,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是平等的,没有彼于此之间的区别;除此之外有人还认为“不二”意为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尊重别人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走进不二法门,我们来到了慈航普度园,既然到了这里,就不得不跟大家说一说园里观音阁供奉着的稀世艺术珍宝、世界上最大的一尊金玉观世音了。这个金玉观音高3。8米,用150千克黄金和白银、120克拉南非钻石、数千颗珍珠,以及红宝石、祖母绿、珊瑚、松石、翡翠、白玉等精工制成。由于制作过程中采用了世界手工艺之一绝的中国传统的“宫廷金细工”技艺,从而使金像灵动飘逸,妙法传神,金玉观音面如满月,安详恬静,慈悲仁爱,该金玉观音身体微微扭胯,不仅展现观世音塑像传统的庄严美,还展现了飘逸洒脱的体态,这样,宗教感染力与艺术的表现融为一体,增添了观音菩萨的魅力。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长寿谷,在入口处,我们看到一座明清建筑风格的牌坊,上面有四个大字“鳌山寿古”,此为海南著名书法家吴东明先生所提。在牌坊北面还有中国著名书法家启功老先生题写的“寿比南山”。而在牌坊两边我们看到的是明朝黄芳咏南山文化景观的一副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以及在排放内侧还有中国书法协会副会长刘炳森题写的大“寿“字,整个长寿谷洋溢着浓厚的长寿文化气息,在这里,小张祝愿大家能够多沾沾这里的福寿气息,希望大家岁岁平安,寿比南山。 出了长寿谷,我们来到了中国唯一的一座面朝南海、背靠南山的寺院,也是我国最南端的寺院——南山寺。进了兜率内院,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正中的主尊佛像,就是天冠弥勒了,四周是四大天王,天冠米勒是被认为释迦牟尼的继承者,后又称“后生佛”、“未来佛”。而在南山寺的正殿——金堂里又供奉着三尊主像,代表空间的横三世佛。分别是东方净玻璃世界“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出了南山寺,还可以看到那高达108米的南山海上观音像,据说,南海是观音菩萨发愿欲长居之地,为了了却观音菩萨的夙愿,在此用钛合金塑成重约2600吨,高78米的观世音像,连同底座108米,比美国自由女神像还高14。4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海上露天观音像。代表了东方世界“慈悲”、“智慧”、“和平”的精神。
  好了亲爱的团友们,究竟海上观音是有多么神秘、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观音文化苑去吧,相信在哪里,大家一定会用美丽的眼睛来看南山的美丽,也希望南山旅游区最美的东西能够留在您的相册里,留在您的记忆中。

山中人家空间篇(2):杜牧山行诗意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述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杜牧山行诗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①
  远上寒山②石径斜③,
  白云生处④有人家。
  停车坐⑤爱枫林晚,
  霜叶⑥红于二月花⑦。
  ——唐 · 杜牧
  注释
  ①山行:在山中漫游。
  ②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③石径斜:石头铺成的小路弯曲而上。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④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指高山的深处。
  ⑤坐:因为。
  ⑥霜叶:枫树的叶子经秋霜之后变成红色。
  ⑦红于二月花:比二月开的花还要红艳。
  解读翻译
  深秋时节,我沿着石头铺成的弯弯斜斜的小路上山,
  白云飘荡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居住的人家。
  我把车儿停下来,只因为喜爱枫林傍晚的景色,
  霜染的枫叶红艳美丽,胜过二月的鲜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齐,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向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那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齐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必须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述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一样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正因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正因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透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述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此刻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透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山中人家空间篇(3):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王维(701-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诗人以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作为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王维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一生与佛教都有着特殊而又紧密的联系。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他的诗文里谈佛经、谈禅理,可谓是屡见不鲜。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诗”,使诗充满禅意、禅理、禅趣。以至在他生前,好友苑盛《酬王维序》就认为其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显然,不论是说王维“以佛入诗”,还是说其“以禅入诗”,都强调了王维诗歌与佛教禅理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为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穿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静”等特质层面解读其蕴涵于其中之禅意。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很自由地表现禅的意境,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诗与禅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巧妙联系。本文尝试突破前人的审美视角,拟从王维对山水诗构思设计、描写手法、艺术表达三个层面的细腻特质捕捉沉淀于其中的禅意、禅理、禅趣。

  一、构思设计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
  禅宗信奉“梵我合一”,“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在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我”与自然溶为了一体,区别与界限消失了,“我”的情感、“本心”注入到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中,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也成为“我”,表现“我”的心境与思想。在这种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一切时空物我的界限、区别都不复存在,物中有我,我中有物。
  中国山水诗的观念是“以物观物”,即不以人观物,强调“目击道存”,就文学而言,是目击存意:作家看到什么就产生“意”,这种“意”既在作家头脑中,又在客观物象之中。佛教里有“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己的童心、稚心去看山看水,没有别的意识形态参入,以一种朴素的心态去认识自然,这是以人观物;第二阶段,参禅者用自己认识论哲学去感应山水,自己的思想与山水发生种种交融; 第三阶段成佛之后,进入最高境界,主体与客体完全融为一体,主体我”完全泯灭于客体之中,故依然山是山,水是水。这就达到了“以物观物”、“目击存意”。大彻大悟、泯灭了是非界限的王维正是于这种境界中去了悟一切、透视一切,并基于这样的世界观去写他的山水诗。在他的诗中大多是宁静的无人之境,如“木末芙蓉花,山上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自落”。(《辛夷坞》) ,还有《栾家濑》、《过香积寺》等等,这些优美的山水诗中没有描写一个人,但我们于其中一石一木、一山一水,何处不见作者王维的影子? 但你若有心去捕捉却又无从下手,原因就在于作者已达到了“梵我合一”的境界,将自己溶入山水之中了,他是在用山水来表现自己。
  作者在这样静静的直觉观照与沉思冥想之中,心灵的情感与山川溪石的美相互交融,心灵体验到大自然的秀丽妩媚,体验到大自然的灵气,领悟到生活的哲理,大自然也被注入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淡泊高雅的情感。这样境况下写出来的诗歌内蕴大大丰富了,更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更能获得读者的心。
  二、动中有静、静中寓动、、虚实合一、空寂交错的描写手法
  佛教禅宗讲究静,讲求以内心的静应外界的动,但禅宗的静并非死寂。宗白华先生对此曾有精辟的论析:“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王维的诗歌中动与静就同“禅”一样,二者结合,是不可分、不可缺的。
  中国传统山水画追求不是西方的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的模仿,也不是向无尽世界的不尽追求,其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所追求的最终是一种旷邈幽深的意境。王维正是着眼于此,借山水技法的真谛去表现山水田园诗之境界的。“知白守黑,计白当黑”的绘画创作原则,表现出来则是一种空白意识,而到了诗歌之中则是虚与实的相互映衬,在创作主旨中,又是互相转化的两个方面。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呢? 画家之画与诗人之诗,都只是不尽的人生世相、自然风物中的一个片断,一个瞬间,但是经过画家、诗人心灵的涤荡和强化,这一个片断、瞬间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特性是一种境的提升,但从创作过程来看,虚与实的运用是关键之笔。从老庄之“道”,到儒家之“夭”,均是认为宇宙乃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虚空是万物的源泉,万象皆从虚空中来,向虚空中去。因此,虚空成为一种流淌着的生命之源。中国山水画之以空白为画底,加以人物山水的布放,人物山水与空间相互显现溶于一体,流溢出一种生动无尽的气韵,这种空白,正是意境体现的真空,作家的心灵特征早已化于笔墨之中,溶于烟景云山、太空大气之中。这种境界进入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了更多的内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以及“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本是刻画人物,描写山水,但在其中却存有大量的虚空。无论是浮云的天空,还是墟上孤烟的升起,还是空闻人语的山林,都有着阔大的可供想象的空间,这种空间的存在与气韵在其中的流动,展示出了一种气韵生动的境界,也体现王维追求的禅的空灵淡远的理念。同时,刻画事物所带有的虚空,也是禅宗所追求的“独超物外”、自然任远的境界所在。在另一方面,因为诗比起画来更能普遍地展示虚与实的境界,它是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点的永恒化与普遍化。因此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看,既有画意,但又有画意所无法达致的效果,它既传达了山水的形貌特征,又体现山水的性格特征:既描绘了客观的景物,又留下了大量虚白的空间表现主观的情趣,达到一种“于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的境界。从而在山水田园诗中将画意与禅意相统一,最终展示出王维对山水田园诗独特的领会以及这种山水田园诗所独具的自然的神韵———一种空寂而又远澹的、自然而又任运的禅的境界。
  艺术意境之所以有生动的气韵,除虚实表现之外,动与静也是产生意境的重要途径。禅境就更离不开动静了,因为就禅宗本身来看,对于“动”、“静”,就有极为深刻的体悟。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动与静的巧妙运用,对于表现禅宗理念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不难读出王维诗歌的禅意实则突出表现为一种动静相因的描写艺术。它对空寂的追求往往通过诗中刻意塑造静美的景物形象, 出色地表现大自然普遍存在的难以言状的静美境界的实现。在艺术上, 突出的特点就是用动态景物来对比和映衬静态景物, 在动态中写静态, 又在静态中表现动态, 达到静美的目的。在盛中唐流行的北宗禅法, 大抵都是教人通过“凝心入定”的观照冥想, 在瞬间领悟永恒的虚空, 其观照是所谓的“寂照”。佛教以“寂”为真理的本体,“照”为智慧的功用。“寂照”二者是不可分的, 就是用寂然之心去观照万物寂然的本质。这种观照是丝毫不带感情色彩的, 心境是平静的, 如古井澄潭, 映照万象。一切事物如此心境,都得到净化和静化, 激动和喧嚣在这里也幻化为沉静的意境。不过, 寂照并不是把人的心理引向死寂, 因为在空无之中, 包含着生命无限的可能性。用宗白华先生的话来说:“禅是动中的极静, 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动静不二, 真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认识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与艺术的境界, 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 也是禅的心灵状态”。王维精于禅宗, 以其敏感的心灵体会到这种“动静不二”的禅趣, 从这里领悟到了以动写静, 动静相因的描写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诗与画结合的一种方式, 是这种结合的深入。诗歌是语言艺术, 只宜表现动态景物, 画则宜于表现静态景物, 南朝诗人王籍的“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的诗意, 在王维被发展成了艺术表现手法。他的诗句“夜静群动息, 时闻隔林犬”,“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用动景来表现静景,较王籍的诗句辞无不及而境界的幽深则远远超过。在《鸟鸣涧》中, 人闲、夜静、山静、花落是动态却无音响, 这两句已写出了鸟鸣涧里万籁俱寂的幽静, 但还不充分, 后两句接着以动态描写月出、鸟鸣, 映衬得这春山之夜更加幽静了。在《鹿柴》中,“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如果没有“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的动景映衬, 则山林中的幽静便不能表现得如此深刻;《竹里馆》里, 独坐幽篁, 只有明月相伴的静景, 没有弹琴和长啸也显不出;《辛夷坞》中所描绘的阒无人声, 渺无人迹的山涧寂静之景, 如没有辛夷花的纷纷落地, 也不会如此静。大自然中的幽静之景, 王维以前的诗人们也有很多体验, 但没有能像他这样彻底按事物相比较而存在的客观原则, 用诗画结合的方法如此完美的艺术再现出来。
  空、寂二字简直成了他诗中的口头禅。《竹里馆》所写的完全是一种空寂的境界:“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 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只有明月为伴, 沉浸在寂的快乐当中。《鹿柴》也是这种心情的表现:“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境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空山里寂静无人, 只能听到人语的回响, 一缕夕照透过密林射在青苔上, 更点缀了环境的幽静。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又寂的境界。《鸟鸣涧》以动态衬托静态, 仍然是一片空寂:“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春夜的山涧里, 人闲、夜静、山静, 只有开败的桂花悄悄落下, 是那么的静、幽、淡、雅, 散发出一种清气, 似乎诗人的精魂已离开了肉体, 离开了尘世, 与静谧的自然融为一体, 升上了浩渺的天空, 又好象自然摄取了诗人心灵的澹泊之气, 变得那么和谐、宁静, 叫人分不清那是物, 哪是我, 哪是自然, 哪是诗人, 可是自然中分明又有诗人的感情在, 诗句中又分明有诗人大脑中的玄思在。又如《辛夷坞》, 诗只有短短的四句, 其中展示出来的禅意诗思却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在绝无人迹的地方, 在寂静的山涧里, 芙蓉花自开自落, 自生自灭, 既无人知道它的存在, 它也不知人世的变迁, 没有生的欢乐, 也没有死的悲哀, 得之于自然, 又回归到自然, 这是一个何等静谧空灵的境界, 听不到一丝心灵的震颤, 仿佛连时空界限也已泯灭。读之让人感到凄清、空寂。
  三、艺术表达的自然、凝炼、含蓄
  禅宗极力提倡“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为在直觉观照中,思维是自由的、飘忽不定的,不停地跳跃,难以捕捉,这种思维一旦用语言与形象固定下来,其内蕴就会大大地狭窄与贫乏,就很难使人从中体会出更多的内涵,于是禅宗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种思想影响于王维的山水诗歌创作,就形成了他艺术表达上的自然、凝炼、含蓄的风格。
  禅宗机锋讲究以心应口,随问随答,不假修饰,自然天成。王维创作诗歌,诗句都是从心中流出的,是他沉潜于诗境、沉潜于艺术想象之时真实情感的直接抒发,最能贴切地传达他的心境。他的诗中没有什么诘屈聱牙之词、晦涩难懂之句,从不刻意追求和雕饰,而是自然、通俗、明白、晓畅。如:“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艹甾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自然并不等于浅陋,并不是说诗的内蕴仅止于字面的意义。相反,自然特别能使读者尽快地进入诗境之中,去体验诗人当时的心情与感受,更能与读者的真实感情贴近。同时,自然的语言没有文字上的障碍,从读者的角度来讲,他能以没有受阻的、愉悦的心情进入诗境,在某些方面还能更好地发掘诗中的内蕴。自然实际是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
  禅宗应答讲究以少胜多。以少答、不答为答, 可以任听者去驰骋想象,答得越少,规定性越少,让人想象的余地就越大,所以禅宗特别讲究简炼。深精禅宗佛理,经常与高僧对答机锋的王维精通此道,他明白:作品越简洁凝炼,“余意”就越丰富,供人想象的空间就越开阔,作品的内蕴也就越丰富,所以他的诗歌极讲求凝炼,往往是以二十余字或稍多一些的文字来描绘一个小小的自然画面,把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感受浓缩在这个画面中,让人去生发、体会,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仅十个字,写尽了江汉一带长江的辽阔、山峦的隐现。读者除了可以通过文字体会到作者眼中缓流如带的长江、起伏不平的峰峦、迷茫的雾蔼、灰蓝的天色以外,还可以通过丰富联想,将过去储存的各种印象补充进去,如山峰的青黛绵沿、江流的黄白奔腾、甚至还有帆船点点、江畔远树、岸傍渔村……更进一步,还可以在其中领略到一种微妙的感情以及深邃的哲理。如果作者把这一切都用文字写入诗中,那不仅余意荡然无存,而且诗中繁杂、累赘,使人读来索然无味。
  凝炼就如同绘画中的“留白”,让欣赏者用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来填充,所以才会产生好的诗歌,读的人不同,读出其中的韵味也各不相同的现象。
  禅宗探求人生、社会、宇宙的终极真理,最后发现原来一切皆空,唯有一颗本心,而本心本来也“空”———清静。要体验“本心”的“清静”状态,必须达到梵我合一,物我合一,然后才能物我俱忘,一片清净。这种人与外界合一、人与外界俱忘的境界,是任何语言文字都不能描述的,只能靠心灵去体验。所以,禅宗总是用种种古怪的话语、动作曲折含糊地表现,靠听者“参活句”去领会。这就是禅宗的含蓄。
  《尚书·尧典》云:“诗言志”。人的情绪、感受、思想是十分复杂微妙的。王维虽隐居于终南山中,潜心于佛教禅宗,表面对外界事物漠然淡泊,内心世界却并不平静,而是酝酿着各种风雨晦明、各种悲愁喜乐,他要用诗歌来表达他的思想,表达他对生活的感受。然而封闭的心理、内向的性格又深深地压抑着这一切,他的感情、情绪变得更为复杂微妙。王维要把这些微妙的感受、情绪表达出来,就只有借助于“羚羊挂角”式的含蓄了。王维在沉思冥想中,思维大幅度跳跃,最后将其固定在一个具体物象上,使具体物象包孕了多层次的内容,实际上王维是把他的感情藏于山水景物之后,由他的感情来操纵那些山水,增加了诗歌的模糊性、不定性。《鹿柴》,面对山色、人声、阳光、青苔,王维感受到了什么:宁静悠远的情思? 苦闷? 怅惘? 喜悦? ……这些既对又不对,究竟感受到了什么,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只是把他那复杂微妙的哲理体验、感情起伏等都寄托于山水之中,含蓄地表现出来, 让欣赏者自己去感受领悟。
  总之,对于王维山水诗之禅意诠释,远不止以上的些许论述。最让人赏心悦目的是,王维山水诗在禅风的轻佛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徜徉于优美山水、高远天地之间飘然洒脱的文人雅士,丰神秀雅,其内心雍容丰满、超脱笃定。其诗之意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禁为其娴熟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所折服。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85395/

推荐访问:毗山人家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