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广东作文评析]2007广东省调研题(B卷)作文评析(网友来稿)

来源:试卷考卷 时间:2018-05-07 10:24:47 阅读:

【www.bbjkw.net--试卷考卷】

高勇

一、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极度缺氧倒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这是一条登山者常走的登顶之路,几十个登山者从他身边走过,都不愿意耽误自己的登程。几个小时后,这个34岁的登山者就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传开之后,有人感到震惊说,以前只有经验最丰富的才能攀登到那么高的地方,不管认识不认识,除非会危及营救者的生命,濒临死亡的攀登者是不会不营救就被遗弃的。但也有人说:不管是公众还是登山者都要明白,人总是要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要不,人们还以为这是花钱逛公园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分析:

1、审题立意

所给材料是新闻材料,曾在社会上引起争议。内容是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缺氧倒在攀登珠峰的路上,几十个登山者路过都见死不救,引起极大争议。争论者的观点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救人要紧,另一类以“人都是要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为由,认为不救也有合情合理。显然,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救人。所以,考生可根据两种观点立意,也可以有个人的见解,但不应偏离材料的中心,即救人问题。

材料作文审题就是分析审察一则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意图和角度。由于材料本身的意思是由阅读者本人领会出来的,所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全面理解材料,准确把握主旨,是材料作文的关键。题目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又说“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是令很多老师和学生困惑的地方。我们认为材料作文审题最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学生抓住材料中心写作才是比较保险的。

本次作文依然沿用了 “三自”原则。就自主立意来讲,虽然允许学生有个人的看法,提倡讲真话,但如果学生赞成不救人,很难自圆其说;就自选文体来说,虽然各种文体都允许,但因所给材料是有争议性的新闻材料,所以最佳文体是议论文,且应对材料进行评说,才会议论得深入。

提炼主题要从原题中去找“关键词”,要把原材料中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主题。主题是内在的,不是游离于材料之外的东西,不是随心所欲地可以判定、人为地“贴”上去的东西,也不是单纯地“主观意念”的产物。主题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材料的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本次作文中,比较大的问题是一方面,有些同学“原地打转”只写“登山”,不能拓展开去;另一方面,又有同学“另起炉灶”,抛开材料,越写越远,比如写:安乐死问题;写和谐社会问题;写素质教育问题;写心灵问题;还有探讨人的本性问题;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等。这些立意不是偏离就是过宽,没能“切题”。在审题中片面理解材料,若即若离:如(1)看到“登山者们放弃救助”,得出认识:不要放弃(理想、事业、爱情、友谊等);学会舍弃(舍弃优越环境、暂时利益等)。(2)看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得出认识:有压力就有动力,压力催生成功;明确任务,才能通向成功。(3)看到“人总是要死的”,得出认识:前仆后继,无所畏惧等。看到“应该救助”,得出认识:人要有爱心,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人,爱社会,爱自然;要乐于助人(忽视对方处于困境的条件)。

那么怎样全面理解这次材料,明确中心呢?

故事梗概:登山者们不愿耽搁行程,放弃救助一位濒死的登山者。材料观点:(1)有人震惊,认为不应遗弃这位登山者。(2)有人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他们不救助无可非议;况且人总是要死的,登山不是逛公园,应知道其危险。 (二)选择角度、方向立意:

同意(1)应该救助

立意过程A:先分析--条件:处于困境、险境,遭遇挫折、失败;应取态度:人类需要相互关爱、援助;结论:人应该要有悲悯情怀,当他人处于困境、遭遇不幸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引申:珍爱他人生命;要有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精神。)立意过程B:材料中的现象反映现实人们道德的滑落,人心的冷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如利益追逐、土地争夺、宗教冲突等等,探讨怎样改变这种局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意(2)不必救助

立意过程:先分析--条件: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应取态度:可以舍弃局部的、个别的利益,以大局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局部的牺牲换取更重要、全局的胜利;权衡利弊得失,如果不可为而为,损失更严重。结论:权衡轻重,比较得失,要勇于做出顾全大局、舍弃个体的决断。(缺氧登山者的角度: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不要祈望身处困境时一定能得到援手,更不要苛责他人;做事要预想后果,量力而行,对自己负责。)

同意(3)救助与实现自我

立意观点:即救助生命也不耽误自己的任务,取中间道路。

2、构思素材:

(1)素材单一陈旧,缺乏典型意义--“雷锋的故事”、“高三的生活”“自己的成长经历”等或编一些故事出来,如有同学写“开锁的故事”(表现助人为乐)等,可以说这样的素材论据软弱无力,甚至根本就不能证明主题思想。(2)处理素材不当--比如同样是写“从飞故事”,有同学就能始终扣住“救助生命”这个原材料中主要的信息;而有的同学什么都说,生怕别人不了解“从飞”。(3)套作较重--有写同学把02年“心灵的选择”的构思立意不加分别地用到了这次作文中。我们在参考一些优秀作文时要师其结构和部分优美句段而不是连立意都搬过来,这样不符合原材料,有离题嫌疑。

3、语言表达

(1)散漫随意--有些同学写作文,长期以来在语言方面就是“我行我素”,自由散漫,再加上由于构思上的缺乏逻辑性,就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又不加修饰,“淳朴”上阵,犹如聊天漫谈。如:现在离明年高考还有八个月了,我们学校感到了竞争的火药味,……我能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趋势……真正的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个部分……”。象这样的语言不知道在说什么,好象根本没有看过材料的要求。还有每次作文中都有象“自从我呱呱落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些套话。(2)开头结尾不注重经营,“凤头”鲜有,“豹尾”难觅,其中就是语言平淡,罗嗦重复。象有位同学在结尾写到:“重要的是帮助别人,比如帮助同学打饭。”如此结尾怎样达到余音绕梁,点题照应的效果!还有同学这样写开头《伸出援助的手》:“手有很多用途,可以用来打球;可以用来做作业;可以用来扫地……”,其实我们要表达什么思想,在高考应试作文中要快速、简明、准确,任何与主题无关的话语,包括一些空话、大话要坚决剔除!(3)错字严重--2007年作文评卷明确规定一个错字扣1分(以前是3个错字),由此可见字迹正确、工整的重要性。而此次作文有些同学一篇作文中错字多多,象“幸灾落锅(乐祸)”,“循规导举(蹈矩)”,“丧名(命)”,“见意(义)勇为”,“娱(舆)论”,“保(宝)贵”“天生我才(材)必有用”,“名(明)星”等,这些都是平时不注意落实,又懒于查字典的恶果。

4、参考范文:

向生命伸出你的手

生命是宝贵的,同样也是脆弱的。面对脆弱的生命,面对挣扎的灵魂,我们怎么能不伸出温暖的手?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蓝天下,在森林中,一个女孩遇见了一只纯白的无瑕的丹顶鹤。可是,这只丹顶鹤失足陷入了沼泽。鹤声如一首哀曲,振碎女孩的心。那纯白翅膀在污泥中上下拍打,上演着一暮催人泪下的挣扎求存。

女孩面对死亡的沼泽,还是向丹顶鹤伸出了援手。在沼泽上边,她一不小心也陷入了其中。此时,他仍不忘不断地用双手托起丹顶鹤,她自己却越陷越深,直到沼泽淹没了视野……

一只重生的丹顶鹤,在上空盘旋着,哀鸣着。

伸出的这双手,已不再温暖,却留下了一个新的生命。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他,披着一件布满血污的白大褂,在手术台上挽救一个又一个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战士。

在战争年代,他舍弃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义无返顾地来到这片灾难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一次又一次地救回受伤挣扎的生命。面对恶劣的卫生条件,面对血肉模糊的伤残,面对炮弹刺刀的威胁,他没有退缩,伸出的双手反而更加坚定地握住了与死神抗争的灵魂。

手术台是他的他的阵地,挽救别人是他一生中不变的道路。

他就是白求恩,一个向中国人审出双手,带来生的希望的伟大医生。

他,没有丰厚的家产,没有显赫的名气,但面对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的生命,他还是慷慨地伸出了自己的双手。

从飞,一个深圳的普通歌手,以一生全部的积蓄去拯救贫困中失去希望的孩子,用双手将阳光洒向人间。

他无私地伸出双手,奉献自己的每份光热,让曾经绝望的孩子再一次看到希望的晨光,让曾经不幸的他们获得一次高飞的机会。

从飞伸出的双手,让许多被贫困折磨的生命看到生命另一面的美好和希望。

泰戈尔曾说:“生命是天赋予的,我们唯有献出生命才可以得到生命。”向脆弱的生命伸出你的双手,是拯救了他人,更是升华了自己。

【简评】本文立意以救助生命为中心,可以说把握住了原材料的思想核心,能够“切题”。第二,思路清晰:在总--分--总结构中,中间部分以并列式展开,且都能围绕救助生命这一主旨;第三选材精当:三个素材论据以不同的故事场景和情节形成一种“形散”,但又都能紧扣中心展开,作到了“神聚”;语言较流畅,有一定的哲理性。(52分)

我想握紧你的手

一个极度缺氧的负道者正接受冰封,奄奄一息。几十个借着“攀登梦”名义的生命,从他身边悄然路过,无动于衷。

他那冻僵的身体将永久埋葬于珠峰脚下,孤独的魂魄将随风飘荡在绝望的空谷里。匆匆的行人,不曾驻足;冷酷的步伐,依然匆匆。风雪刺骨寒心,但风雪无情。人心尚存温度,却毫无温暖可言。

欲望急遽膨胀的心,恐怕进化得麻木不仁,凝成无情无义的顽石。你知道吗?当第一缕破晓的曙光初吻大地之际,人类祖先就开始披荆斩棘,茹毛饮血,接受着造物主的慷慨赏赐。慢慢地,人猿的背挺直了,四肢强壮了,智慧提升了。人类之所以高于芸芸众生,成为万物灵长,一切只因我们思想感情充沛、激昂,用生命演绎着荡气回肠的唯美乐章,亘古不变。直至某一天,曲声戛然而止。世界变得不和谐,换上了漫天跑调的变奏噪音。

《圣经》里有这样的一段:耶和华最早创造人类时,全天下都说同一种语言。后来,人类携手合作,逐渐兴盛起来,上帝怕他们会超越自己,便建造了一座使人们彼此间产生不同语言的巴别塔。世界便由此变得混乱,语言差异成为人类交流的障碍。

我想,这必定是富有先见之明的哲人预言的,否则不可能如此一针见血!人类社会对五年前“911”事件里那些惊骇世俗的悲剧画面仍记忆犹新,穆斯林和美国人的短兵相接,每一幕血淋淋的复仇都令人扼腕叹息。曾震惊全球的别斯兰人质事件,民族隔阂戕害了稚嫩的生命,同时更蹂躏了世人的良心。还有最近不断升级的黎以冲突,犹太复国主义者的野心挑起关于种族、领土和宗教问题的宿怨,黩武的铁蹄只留下哀鸿遍野,无数焦灼悲悯的眼神流离失所。

变本加厉的恐怖分子从未像今天那么猖狂;地球村狼烟四起,多少无辜者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到底是谁之过?先别急着把矛头直指布什政府的霸权主义。试问各位,是否当看见关于恐怖主义又制造麻烦的新闻时,会唏嘘喟叹一阵子,转身又回到各自忙碌生活之中,毕竟这还比不上一只蚊子叮你一下更瘙痒难耐吧?

高科技使我们轻而易举地获知世界大事,拉近了人们与突发灾难的距离,然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却习惯于隔岸观火,冷漠对待。

如果,当个体的袖手旁观成为一种“潮流”,那么很快,集体的“力量”就会摧毁这个集体自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我想,世界太冷了,人们给予的爱太少了,甚至吝啬对生命酬答更多热忱。我曾经向往苏东坡那一次文化突围。竹杖芒鞋,踏破天涯,只为放浪形骸于浑浊的社会之外。呜呼!第四次冰河期提前抵达。我将挽着最后残存的温暖,奔向何方?去寻找真情流淌的源泉。来吧,让我们握住彼此的手,搀扶一把,回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来吧,让爱的热度融化人们冰封的心,携手重游往昔和平的伊甸园。

【评点】开头对材料做了颇有深度和感情的解读,痛心疾首地点出了人性的滑落,并列举了一系列的事实加以说明,但并不消沉,结尾让人振奋。语言流畅精炼,长句短句交替使用,成语恰到好处,比喻生动合理,引用新鲜贴切。 (评分:24+23+9=56)

拾回人道主义的晶石

相传鱼儿在河底干涸后会用唾沫湿润彼此的身体,相互守望,来熬过艰难困苦的时节;大象在同伴倒下后,也会在它的尸首旁不安地徘徊,发出悲戚的低吟,试图唤醒已永远沉睡的同类。而一向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竟忍心让一个奄奄一息的登山者孤独无助地死在珠峰无情的风雪中!天冷,人心更冷!人道主义的晶石顿时蒙上阵阵阴影。

事后有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那名登山者既然选择了登珠峰,就要做好死亡的准备。他是死于自视过高,准备不足罢了,与人无涉。诚然,那些旁观者们的反应不无道理,但这并不能构成放弃任何一个生命的理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爱之心,恻隐之心,从心底里闪出人道主义的光芒。

倘若时光倒流六十年,一个日本少年兵因为跟不上部队逃离中国脚步,倒在雪地里,你是救他,还是让他自生自灭?你也许会说:“既然选择了做侵略者,就知道会有如此悲惨的一天!”但偏偏有个东北老妇,忘记了受害者的痛苦,被心中人性的光辉驱使着,把这名日本少年扛回家,并给他保暖,洗脚。如今,这位少年虽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每当他回忆起当年的事,都会流着泪激动地说道:“我的性命是中国人救的!老奶奶的爱从我的脚暖到我的心窝里!”正是老奶奶的仁爱,老奶奶身上的人道主义之光,给中日友好埋下了永不枯死的种子。

又再若你是加尔各答的街童,每个人都对你漠不关心,认为你终日流浪都是因为你自己不争气,不去找一些维持生活的工作。你心中的苦悲,何人可知?幸而印度街童有热心的德兰修女帮助,她为街童办学校,指导他们找工作,处处呵护体贴他们。街童的健康成长,扫除了一些人对救助街童会使他们不思进取、散漫懒惰的担心。正是德兰修女的人道主义精神,给一个个彷徨的,被遗弃的灵魂,找到了希望的窗口。

人啊!虽然现在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但别用经济学中残酷的定律构筑遮挡人性光辉的墙垣,好吗?我相信,人道主义乃每个人埋藏心底的晶石,只要伸出援手,多走一步,就可化解误会与仇怨,就可给失意人以希望,就可让人道主义的晶石重新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但愿日后在通向珠峰的山路上,再没有枉死的冤魂,而只有一个个登山者相互扶持的身影。

【评点】这是一篇较规范的议论文,一二段由材料引出观点,鲜明有力。之后的两个事例很特别,也典型,结尾部分能联系实际论述,给人警醒。 评分:22+22+8=52

独善其身,未尝不可

民间有句歇后语: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这是一种无奈。我们时常会成为泥菩萨。当看见有人溺水,本想下去救人,可自己却不会游泳;当看见一帮杀气腾腾的歹徒在银行抢劫,本想冲去跟他们拼了,可是却无能为力。这种有心无力的情景时常发生。它并不是借口,而是一时难以说清的苦衷。

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去拯救世人,他们有各自的处境和压力。他们有怜悯之心,但是不能够助人。

西汉的司马迁收到了任少卿寄来的书信,请求司马迁为汉武帝招纳贤士,辅佐汉室。可司马迁拒绝了。自从受到残酷的刑罚后,司马迁不但要独自面对朝廷的冷眼,而且还饱受自己愧对宗室的谴责。他寄情于文学,希望修史以遗后世。若答应任少卿,那么他将再次卷入朝廷的斗争,而他的文学理想、名山事业也会夭折;而且以他屈辱之身未必能完成任安的心愿,他忍痛拒绝了。

也许,当时的局外人认为司马迁这样做是出于私心。但现在看来,他的决定和忍辱负重的精神是可贵的。他没有能力推荐贤人为汉主服务,但为中华文化竖起了一座可仰望千万年的丰碑。

不少人主张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要有苦其身,以造福天下为己任的鸿鹄之志。不少人不理解像庄周、嵇康的无为隐士。这些人可曾想过,有谁没有受过打击便隐没于山林之中呢?隐士们不满现实,享受自己的灵魂世界。他们虽然没有兼济天下的力量,但懂得修身养性,不为害于天下。那有何不可?那些局外人,又可曾设身处地为隐士们想过呢?这些偏见源于他们的不理解。他们没有经历类似的遭遇,把问题理想化了,所以不能体会当局者的苦衷和他们所面对的困难与压力。

【评点】想造福天下的人不少,可真正达到的不多。凡事不考虑自身的处境而逞强为之,犹如螳臂挡车。所以,泥菩萨的力不从心是可以理解的,是情有可原的,套用一句古话:“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泥菩萨独善其身,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积极的,断不可轻易否定。这样立意,有点冒险,过头了会被认为有违社会公德。而这篇文章理据充足,论证缜密,令人信服。 (评分:22+21+8=51)

并非不想救你

人活在世上,就注定了我们有自己的任务与压力。在面对人与人之间的生死离别时,我们往往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出决定。

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可以说每一秒都要面对生死抉择。长征的路途漫漫,而且途中险阻重重。沼泽地,雪山,湍急的河流都成为共产党面前的一道坎。长征之路十分艰辛,所以总会有些党员成为牺牲品。在有人掉入沼泽地的时候,战友们很想去拉他一把;在有人走不动时,战友们也很想去扶他。可是,他们不可以。为了顺利完成长征,战友们必须日夜兼程,他们不能因为救战友而浪费时间。

他们并非不想救你,可是他们有比救你更重要的事要做。

在电视剧《亮剑》中,男主人公在新婚当天,被日本人掳去新娘,企图以此要挟他投降。面对着自己的新婚妻子,面对着抗日任务,他毅然选择了后者,亲自拉炮砸毁了敌人的雕堡。在战争中,这样的一幕时刻上演。但是共产党人的决定只有一个--完成党的任务。

他并非不想救你,可是国家比家事重要。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曾令世人震惊,而在电影版中,我们看到的是更震撼人心的一幕。在泰坦尼克即将沉没之时,船长安排老弱妇孺坐上皮艇逃生。巨船沉没后,无数人浸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他们向皮艇上的人求救,可是此时皮艇已经不可以再添重荷了,船上的人无奈地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他们并非不想救你,可是他们肩负着船上数十条生命的安全,他们不可以救你。

并非不想救你,只是因为我们的责任太重。

并非不想救你,只是因为我们的双手提不起来。

并非不想救你,只是因为失去你而换来的结局太灿烂。

(评分:内容19+表达19+发展17 总分55)

心灵的选择

生和死是人们最恐惧的话题,似乎所有人都害怕着有一天死神会牵引着自己的生命线。面对着生和死,有的人会选择冷漠地生存,有的人会选择英勇地就义。而心灵是真善美的体现,选择了自己的生存而忽略他人的濒危,那这样的选择还有什么意义呢?死神并不可怕,而那颗熟睡心灵的错误选择便玷污了心灵的纯洁,糟蹋了人性。清醒吧,人们……

当事情发展到五雷轰顶的一刻,当生和死只差一线的一刻,心灵便开始了选择。善良的心灵选择总让人敬佩。

唐山大地震的那一天,至今仍让人感到寒颤。楼房不停地倒塌着,大地不断地张裂着。繁华的城市顷刻间化为了废墟。一位男青年被石头重重地压倒了,然而一阵婴儿的哭声把昏迷中的他唤醒。为了保护那年幼的生命,他用他的双手举起身上那块200多公斤的石头,希望有人拯救身旁的那个孩子。那是200多公斤的重量啊,是世界举重冠军也无法达到的重量啊!而他,在垂危的一刻,作出了选择。

男青年将心灵倾向了爱和善良,在面对生死的一刻,他毅然地选择了拯救了他人,甚至放弃自己。

一幢大楼的电梯索链掉了,电梯中的一男一女都紧紧地抱住摇摇欲坠的木板,眼看木板就要断掉,女人的眼泪便簌簌敞下“孩子,我的两个孩子。我死了,他们该怎么办?”男人微微地一笑,“那你好好照顾孩子吧!”说罢,便松手闭眼跳了下去。那是十几层的高楼啊,跳下去的人只有血肉模糊的下场!而他,在垂危的一刻,作出了选择。

毫不相识的两个人,在面对生死时的一刻,男人的心灵选择了拯救他人,放弃了自己,他将心灵倾向了英勇和关怀。

在乐昌洪水到来的那些日子,人民都生活在恐慌中,而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为了抢救一座即将倒塌房屋中的孩子,被活活地埋在了泥沙中。大雨浇洒着他冰冷的身体,鲜血染红了一片大地。那是坚硬的钢筋水泥啊,被压下去的人就等于断送了自己的生命!而他,在垂危的一刻,心灵还牵着房内那无辜的百姓,他选择了拯救他人,而放弃了自己。他的心灵倾向了尽职恪守。

心灵是一个鲜活的灵魂,一个跳动的心灵不可能眼睁睁地作出冷漠的,没有人性的选择。有那在珠峰上被遗弃的攀登者的无端死亡还不足够吗?这个教训不足以唤醒那沉睡的心灵吗?

清醒吧,人们!让心灵节奏地律动,作出它正确的选择……

(评分:内容19+表达18+发展17 总分54)

有压力,但不应见死不救

世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们活在世上,各自有自己的生存目的和生存压力。而人并不都是自私的。仍有不少人对身处困难之中的他人伸出援手,结果双方都会受益。

面对一个极度缺氧的登山者,路过的每个人都想着自己的登程而不顾而去。的确,在那样的环境里,登山者们有自己的路要走,也有随时遭遇意外的危险,在如此压力之下,要救人是很难的。也许去救他,会导致两人都死去的后果。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人会先想到自己。

无论是公众还是登山者,确实都要明白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但是,我们是否应该对有困难的人麻木不仁,不给予援助,见死不救?设想一下,假如有人成功营救了哪个濒死的登山者,纵使他不能完成登顶之路,也会因为自己救了人而感到快乐。人总是要死的,人们对死有着恐惧。可悲的是,我们恐惧的是自己的死,对别人的死活则不屑一顾。我们总会看到一些场面:一个人遇到了以外,旁边的人都来围观,却没有人想到伸出援助手。这些场面中,最“经典”的要数英国王妃戴安娜的车祸了。当时,离伤重的王妃最近的几名记者,明明可以对王妃实施援救,却一味在拍照,任由王妃死去。作为新闻工作者,这几名记者有他们的“任务”--报道事实,也有“压力”--不把它拍下来可能会被解雇。但是,有没有必要为了“任务”和“压力”,把自己的良心抛弃掉呢?抛弃了良心,最终也会落得无人帮助的下场。

人并不是独立地、孤立地活在世上,很多时候需要帮助。如果每个人都只为自己而活,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为由而拒绝帮助别人,那么世界只是一个冷酷的世界。

我们不可能像雷锋同志一般,把生命全部投入到为人民服务当中去,但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尽自己所能地帮助别人。对危难中的人伸出援手,并不是什么“花钱逛公园”之类的是,是让他能完成自己的“任务”,承担自己的“压力”。

(评分:内容16+表达15+发展17 总分48)

作者邮箱: gaoyong8899@vip.sohu.com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8220/

推荐访问:2017高考广东作文评析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