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上海卷]上海语文课文

来源:学生作文作业 时间:2018-05-29 15:40:52 阅读:

【www.bbjkw.net--学生作文作业】

上海语文课文篇(一):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四单元作文

上海语文课文_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四单元作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四单元作文要写的是战争中的孩子,该怎样写才能有特色呢?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范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四单元作文篇一:
  在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上海,在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
  那天,有一对父母带领着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准备去老家玩。在火车站等火车的时候,突然响起一阵警报声。这是在等候火车的群众,立马拿起自己的行李箱向门口跑去。可是,在逃难的过程中。
  有几架飞机像蜜蜂一样在天空中盘旋,时不时还从天空中扔下致命的炸弹,把天桥和一些建筑物炸毁了,天桥立刻变成了废墟。里面有铁板、木条、砖头、水泥等一系列类重量级的东西。时很多逃难的人的生命被埋在了地下,有的幸运的人,身子一半被埋一半露在外面,双手拼命的呼喊着救命。
  这时,从一个地方发出了“呜,呜,呜!”的哭声。原来是那名小男孩。他正坐在被炸毁的站台上,衣服破烂破烂的,身上有很多伤口。鲜血染红了他的衣服。可是,他身旁没有他的父母。也是因为他没找到自己的父母伤心吧!
  这是,有一对夫妇走来看到他很可怜就把她收养了。取名叫小兵。
  小兵从小聪明能干,帮养父养母干了很多活,还很孝敬养父养母,一直幸福、快乐的生活着!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四单元作文篇二:
  我非常喜欢和平鸽,因为我看到了它们就像是看到了和平。它们把和平的希望带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心中,使我的心顿时亮了起来,同时在那片美好的心田上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口。
  通过那扇窗口,我看到了广阔的蓝天,天上飞满了传情的和平鸽,把关心与思念带向全国各地,使对方心中像点了暖炉一样温暖、惬意。到处都开着象征着和平的鲜花,世界上的一切都呼唤着和平的美好。
  忽然,一声枪响,打破了和平的宁静。战争开始了,顿时,天上乌云密布,一声又一声的巨响威胁着一朵又一朵娇嫩的和平之花。鸟儿们被烟火熏着,被一颗颗无情的子弹打得遍体鳞伤。此时,小孩的哭声、人们的呼喊声与万灵的叫声交杂成一片。他们渴望和平呀!
  可是,子弹与大炮是无情的,它们还是不停地夺去无辜人的生命。“为什么要开战,让世界恢复和平吧!
  ”所有的人乞求着。可是,那些国家的领导人还是在为私利战斗着。当战斗暂时停止时,我看到了这样一幅悲惨的画面:昔日美丽的城市变得惨不忍睹。有些人抱着自己死去的亲人大哭,有些人则祈祷战争快点儿结束。就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变成了一座充满杀气的地狱。
  和平鸽飞走了,我的心中也有了一道无法痊愈的伤口。世界人民需要和平,停止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吧!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四单元作文篇三:
  这幅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我国上海火车南站时的情景。啼哭的婴儿,倒塌的房屋,使我们不由得仿佛又回到了我们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屈辱年代。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这时本应当是学生上学,工人上班,老人和孩子在房前屋后小憩和玩耍的时候。可是由于日军的狂轰乱炸,上海城内的学校和工厂很多已被炸毁,人们已不能正常的上班和上学。
  这时的上海火车站,由于北站已成为战区,交通被切断,南站就成了交通的惟一出口,所以上海火车南站,人流拥挤不堪。
  忽然空中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日本敌机飞来投下大量炸弹。上海火车站顷刻间变成了一片废墟,车站,天桥月台以及铁轨被炸得稀烂。站内的人们死伤无数,地上躺满了横七竖八的尸体。火光中,父母焦急的呼唤着孩子,孩子哭喊着寻找着亲人,炸伤的人们痛苦的呻吟着,废墟中幼儿悲惨的啼哭声更是让人心痛。
  几分钟前,这个婴儿可能还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撒娇,手里还玩着爸爸亲手为他做的玩具。几分钟后,侵略者的炸弹顷刻间将这美好的一切都毁灭了。敌机投下炸弹的瞬间,孩子的母亲努力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遮挡住纷飞的瓦砾和弹片,孩子的母亲被炸弹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侥幸活下来的孩子已认不出血肉模糊的母亲,他大声的哭喊着。可是眼前没有出现妈妈慈祥的笑脸,更没有爸爸平时那有力的双手来抱起他。孩子那稚嫩的哭声似乎在质问侵略者: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的残忍,夺走我父母的生命,夺走我幸福的童年,我这么小,我以后将怎样生活啊!是呀,是战争使原本繁华的街市变成了废墟,是战争摧毁了人们原本幸福的家园,是战争打碎了孩子们童年的梦想。愿这样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拥有幸福美好的童年,让世界永远充满幸福和欢笑。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四单元作文篇四:
  像我们这些小学生,生活是彩色的,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所学习的环境—校园。
  在校园中,总会有一些快乐的事。
  在课堂中,认真听着老师那清晰的话语,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不知不觉的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课外,那短短的十分钟,我们可以自由活动,可以去和同学聊聊天,一起去那充满着欢笑的操场上快乐的奔跑着。尽情地撒泼着欢乐的汗水。
  上课铃声响了的时候,我们又总是迈着急匆匆的脚步,争先恐后的爬上楼梯。
  如果我们联想到战争又是怎样的。
  战争上,天空还是蔚蓝的,但是,却处处充满了大炮。
  战争,孩子们依存,但他们也再不欢乐,他们一想起他们在战场中牺牲的父母,眼泪,就情不自禁的掉下来,他们一联想到战争,也许,都不想存华在这个充满杀戮的世界。
  我们,在那么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已经是无比的幸运,如果比较战争中的孩子的悲惨,我们学习辛苦点又算得了什么。他们失去的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家破人亡,无家可归。我们应该行动起来,支持和平,反抗战争!

上海语文课文篇(二):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

上海语文课文_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


  2016年上海在今天迎来了中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上海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欢迎大家参考!
 
  【作文题目】
  题目:没想到,真没想到。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上海语文课文篇(三):鲁迅出入教科书剖析

上海语文课文_鲁迅出入教科书剖析


  【导读】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出入教科书
  鲁迅曾经“甩下”同时代的伟大作家们,独自走进语文课本。现在,他们回来了,相形之下,他好像离开了。
  1965年,上海青年顾振彪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乘火车进京。火车走了一天一夜,烧煤的蒸汽机车始终冒着浓浓的烟。他行李中带着一本1956年出版的语文教科书,据说也是令莫言念念不忘的那一版。
  顾振彪的目的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这家出版社的语文教材曾经一统天下。后来,他编辑过文革后所有的中学语文教材,每一个版本都离不开鲁迅。
  顾振彪热爱鲁迅,可他仍然认为,鲁迅这么大规模、频繁地进入教课书,"我之前的编辑不会,我之后的编辑也不会"。
  走进教科书
  20世纪20年代的鲁迅,从事新文学创作不过两三年,他的作品就被认定为"第一批现代白话文学精品"。
  当时,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非正式出版物《初中国文选读》,首次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等鲁迅文章收入其中。随后,大东书局的《初中国文教本》、开明书店的《开明语体文选类编》等教科书,也都收入了鲁迅的多篇文章。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温立三认为鲁迅当时"受宠"的原因是"出于自发,那些国文教材大多由持民间立场的知识分子编撰,他们对鲁迅作品的选编,多是从思想或人文角度出发,单纯地把它当做是一项"立人"的事业"。
  但真正把鲁迅推上现代文学头把交椅的却不是这些热爱他的知识分子,而是鲁迅从未谋面的"伟人"毛泽东。引荐鲁迅的冯雪峰,曾与鲁迅家同住一个弄堂里,而且两门相对,往来很方便。在鲁迅逝世后,冯雪峰曾撰文《回忆鲁迅》等著作。
  1933年底,冯雪峰在瑞金成为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在瑞金见到毛泽东后,便告诉毛"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此话令毛哈哈大笑,继而陷入沉思,后说:"这个日本人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两年后的1月9日,毛泽东在陕北发表长篇演讲——《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演讲中称鲁迅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并给予鲁迅"三家(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五最(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最高政治定位。
  此后,解放区的语文教材开始大量增选鲁迅的"战斗杂文",在小学用《国语新略》中收录了《半死半生的苟活》,在陕甘宁教育厅编撰的《中等国文》中收录了《非攻》、《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不识字的作家》、《大众并不如读书人所想象的愚蠢》、《中国语文的新生》等。与此同时,国统区则开始禁止学生阅读鲁迅,禁止发行鲁迅的一切出版物。而实际上,对于自己和作品的被热捧,鲁迅始终未全盘消受,他曾对冯雪峰说,"你们来到时,我要逃亡,因首先要杀的恐怕是我。"
  1936年,鲁迅于上海逝世。他或许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如此大规模地走进教科书中。没有人会在乎他曾经反感过自己的文章给中小学生看。孙伏园1924年曾刊登文章:"他说他一听见《呐喊》在那里给中小学生读以后,见了《呐喊》便讨厌,非但没有再版的必要,简直有让他绝版的必要,也有不再做这一类小说的必要。"
  1949年9月29日,新中国成立前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出台,其中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被赋予了"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主要任务。
  共和国第一批中学生,拿到手的是以老解放区《中等国文》为蓝本修订出来的一套临时课本。 在这一版本中,23篇鲁迅作品被保留了下来,并在新的意识形态指导下被赋予新的主题,同时新选入《为了忘却的记念》、《祝福》、《"友邦惊诧"论》等文章。
  1950年12月1日,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共同组建了以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为主要任务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毛泽东亲笔题写了社名。1951年7月,人教社第一套初中语文教材出炉,这套教材仍以老解放区课本为蓝图。
  在后来很多研究这一时期教材的文献中,都认为这些课文比较重视政治思想性。"1951年7月由人教社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及1953年经改编出版的语文课本,都强调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清除旧社会所用的国文课本里的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内容,用革命思想教育下一代。这样的使命,也贯穿进鲁迅的文章中",温立三在《语文课程的当代视野》一书中写到。
  但很快,死板而政治意味浓厚的语文教学被来自苏联的教育专家普希金娜打破。1953年5月,她来到北京女六中,用苏联式的教学风格为中国学生上了一堂语文课,学习的课文是《红领巾》。
  普希金娜的苏氏语文课分三个步骤:朗读,复述,分析课文。很快,与工业领域一样,中国的语文课也开始向社会主义老大哥学习。此后,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成为中国语文课堂的固定流程,影响了几代中国学生。与此同时,普希金娜对当时中国的语文课本提出批评:不重视语言因素和文学因素,"政治说教"太多。
  由此,在叶圣陶的倡导下,1956年"语文"课被一分为二,分为语言部分和文学部分分科教学。这年出版了《初级中学汉语课本》六册和《初级中学文学课本》六册,借鉴了当时苏联语文课本分为俄语和文学的做法,并收录了国内外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个版本也成为顾振彪与莫言共同的"心头好"。
  在这一版本中,鲁迅的作品不断增加,《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1956年)甚至为鲁迅及其作品做了特别说明:鲁迅的作品,在教学大纲规定的现代文学作品里要占最大的分量。
  这个短命的课本只存在了两年,1958年"大跃进"之后,在"教育大革命"的影响下,有关部门停用了56年的教材。新编的1958年版教材中,则充斥着浓重的"左"倾思想内容,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在这一版语文教科书中,鲁迅杂文再次成为主流,《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答北斗杂志社问》、《"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人生识字糊涂始》等走进了中学语文教科书。
  与此同时,鲁迅同时期的名家作品在这一版本中几乎"集体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反映和歌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作品。
  顾振彪所读的就是58年版的语文课本,"语文课本的开篇,都写着最高指示: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
  "然而,长期被政权神化、非人化、政治化后,鲁迅反而被过度简化,绝大部分人谈起他,就是好斗、多疑、不宽容,他早就成了一个被简化的脸谱",文化批评家陈丹青在其作品《笑谈大先生》中屡屡为鲁迅叫屈。
  71岁的顾振彪编辑了“文革”后所有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
  "教歪了"
  1965年,23岁的顾振彪作为人教社新招入的大学毕业生,开始了自己的编辑生涯。但他并未想到,入职后不过一年,"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在那场浩劫中,人教社的领导陆续被打倒,编辑部也是人人自危,"教科书也不编了,就是编了当时也没有用。"文革后的语文教科书,在最初两年将鲁迅作品赶了出去,因为那些文章并不能完全符合政治思想宣传的目的,当局者需要的是更直接的武器。
  1968年,工宣队接管了人教社,顾振彪被下放到安徽凤阳县。次年,变身为"政治课"的"语文课",开始被高层提出异议,使得其所谓"文"的范围稍有扩大。但是,知名作家中除了去世的鲁迅先生,大多数都被打倒了,"没人敢用反革命的作品,能收录的作家作品所剩无几,选不出来只好恢复了鲁迅的文章。"于是,在上海市1972年《初中语文课本》一、三、五册中,就出现了毛主席文章和诗词、马恩列斯文章、鲁迅杂文占50.2%,样板戏选场、评论、总结、家史和通讯占37.3%,古代诗文仅占2.4%的样貌。
  1970年,顾振彪被重新分配到江苏师范大学,直到"文革"结束之后,他才回到1977年重新组建的人教社。
  1978年,在邓小平的主导下高考被恢复,同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发布,语文这门课程的特点被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的辩证统一"。人教社也开始编写"文革"后最新版本的教科书,但那时许多作家仍未被平反,"我们放不开手脚,鲁迅的作品选择的还是最多,因为最保险。"《拿来主义》、《范爱农》等篇目被新选入1979年《高级中学语文课本》。
  1980年,国家对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再次进行了修订,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的要求。在这一要求下,人教社开始修订78年的语文课本,80年代初部分作家被平反,教科书选择的余地大了很多,但鲁迅作品仍然占据重要位置,《论雷峰塔的倒掉》等篇目继续入选。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76848/

推荐访问:2017高考语文上海卷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