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银行业金融创新效应分析及其风险防范

来源:银行工作总结 时间:2020-04-03 14:43:24 阅读:

【www.bbjkw.net--银行工作总结】

从积极作用来看,金融创新具有转移和分散风险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全球金融业的发展,给金融体系的结构、功能以及制度安排带来巨大改变,这种深刻变化极大推动了经济金融化与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促进了金融业的繁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金融创新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银行业金融创新效应分析及其风险防范,]供大家参考选择。

  金融创新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银行业金融创新效应分析及其风险防范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经济金融环境下金融创新的正负效应、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具体措施,旨在使银行业金融创新健康成长。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风险防范

  JEL分类号:031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4-0112-03

  一、金融创新对金融领域产生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的正面效应

  从积极作用来看,金融创新具有转移和分散风险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全球金融业的发展,给金融体系的结构、功能以及制度安排带来巨大改变,这种深刻变化极大推动了经济金融化与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促进了金融业的繁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有效对冲和分散风险的重要手段。金融创新丰富了商业银行的产品品种和服务内容,推动了商业银行向纵深发展,可以使商业银行有效转移各种风险,为商业银行拓展业务领域增加了盈利渠道。金融创新有利于缓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不对称的风险,可以通过增加产品品种和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拓展能力,提升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

  (二)金融创新对宏观金融调控产生的影响

  金融创新从本质上讲是不可控的实验,无论创新成功或是失败都会给金融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是金融创新影响了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由于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供应的主体,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扩大了货币乘数,使得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如可转让大额存单、证券化贷款等金融创新创造了新的货币供给。金融业电子化进程的加快,电子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从而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另外。金融创新通过电子化交易、创新的工具等扩大了货币乘数,从而加大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控信贷规模的难度。另外,金融创新还削弱了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金融创新产品对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和传导过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降低。从而影响经济的稳定。

  二是金融创新弱化了金融监管的效力。工具和金融服务等业务创新使金融监管的领域扩大,金融监管的对象增加。同时,传统金融工具衍生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纷繁复杂,而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面对这些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监管技术以及监管队伍人员知识水平相对薄弱,从而增加金融监管的复杂性和难度,弱化了中央银行宏观监管的效力。

  三是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创新使得各种金融机构由原来的分业经营逐渐向混业过度,使原有的分工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而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大量的金融创新工具为投机活动提供了诸多冲击市场的手段。当金融机构通过增加杠杆比扩张信用,以获取高收益时,高风险随之而来,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受到削弱,其稳定性必然降低。另外,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市场、资本流动的国际化,使局部的金融风险能够迅速转化为全局的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易变性,从根本上增加了金融动荡的可能性,例如美国的次贷危机。一方面,金融创新促使债务规模扩大;另一方面,金融创新提高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金融市场出现与基本的经济因素无关的不正常波动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创新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金融创新增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金融创新之后,各机构间交往越来越密切,形成了以资金联系为基础的相关性,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入池资产良萎不齐,证券化产品结构高度复杂,场外市场交易不规范和信息披露不足等问题造成了不同金融市场和机构间的风险传导。价格形成机制扭曲,当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出现风险,通过债权债务链条很快会传递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酿成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同时,世界金融机构间交往越来越密切,逐步形成了以资金联系为纽带的互惠合作关系,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在金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这种风险还将在国际间迅速传播,威胁到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形成金融创新系统性国际化风险。

  (二)金融创新增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

  金融创新增加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尤其是衍生业务风险。随着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交易业务的快速发展,衍生业务的风险在不断增加。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风险定价能力还有待于提高,风险转移和对冲手段还较少,大部分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造成大量的衍生业务风险。同时,表外业务发生时,银行虽然没有资金外借,但银行承担了潜在风险,这些潜在风险一旦转变为现实风险,将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所以,表外业务的风险也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来源。

  (三)金融创新增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目前各基层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基本集中在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中则以个人理财业务为主),负债业务产品创新缺乏,创新产品的覆盖面不广。同时,现有的产品基本为总行统一研发并自上而下予以推广,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业务技术含量较低,没有个性化,这样,加剧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激烈的竞争迫使各金融机构不得不从事高风险的业务,这又导致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增加,信用等级下降,例如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

  (四)金融创新增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技术操作风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当代金融创新的技术推动力,它极大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和覆盖面。但是,大规模的金融电子创新在提高金融活动效率的同时,也伴生出新型的技术操作风险。如:计算机病毒、电子犯罪、网络安全等问题。另外,由于创新产品大多结构复杂,在估价和进行动态交易时往往会涉及到数理模型,因此操作上人为失误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容易引发操作风险。这些风险具有系统性特征,一旦发生,很可能带来一个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业的不稳定。

  金融创新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银行业金融创新效应分析及其风险防范

  【摘要】金融创新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大战略,但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也会加大金融风险。商业银行如何在防范金融风险的状态下进行有效的金融创新,是目前商业银行致力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机、特点、成因和存在主要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银行风险内控机制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风险防范 内部控制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使用的好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和运行效率;否则将会加大金融风险,导致商业银行破产倒闭,甚至会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源于次级贷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因此,商业银行在积极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金融创新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加以内部控制。

  一、金融创新的动机与特点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了提升自身竞争能力,构造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商业银行自身范围内所进行的一系列体制、手段方面的重置或革新行为。

  (一)金融创新的动机

  主要是采取新的措施或者动用新的手段,避开现行的金融制度限制,从而摆脱面临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制约。商业银行的内部制约是指传统的增长率、流动资产比率、资本率等管理指标;外部制约是指金融当局的各种管制和制约,以及金融市场上的一些约束。从根本上来说,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客户资源,迅速扩大自己的业务规模,提升商业银行的资本利用效率,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金融创新的特点

  1.从产品创新向混合交叉创新发展。现阶段在我国的金融创新的羽翼下,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交叉性金融产品开始迅速增长。这种变化在为今后推进混业经营埋下伏笔的同时,亦可能埋下了风险的种子。银行与信托、信托与租赁、银行与保险、银行与证券之间联手打造的产品层出不穷。多数产品仍集中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代理业务及简单的混合产品开发等,这种交叉性金融业务涉及多种金融工具,体现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之间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蕴藏着跨机构、跨市场的风险。

  2.金融创新具有合作化和专业化的双重趋势。金融机构之间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还有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来从股权层面上实现更为紧密的融合的合作与融合,企业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与融合也在不断加深,很多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金融公司、结算中心。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也从股权投资,发展到共同开发产品和开展业务,以实现资金相互融通等,比如目前商业银行推出的受托理财计划等。同时,在强调机构间合作基础上,从市场专业化服务的考虑,一些专业服务于特定客户群体的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始涌现。例如,银行、证券公司将数据、清算、个人理财等业务集中,成立业务中心,已经向公司化发展。商业银行特别是研发业务外包的现象越来越活跃。

  3.面向个人的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需求与日俱增。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已进入小康水平,个人投资服务业务呈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面向个人的创新产品不断推出渗透至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投资理财、消费支付、个人结算、置业、个人财务金融规划等;人们迫切需要那些能使个人资产增值的投资产品,商业银行在个人创新金融产品的开发上,充分考虑了投资避险保值增值的功能,开发出不少信托产品、综合性理财产品。

  4.停留在争夺客户资源的初级创新阶段。目前金融业的创新还基本停留在争夺市场份额上,是初级阶段的创新。其明显标志就是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尚属于对成本风险收益未进行细致测算的模仿阶段。致使目前金融创新产生的收益虽然在增加,但还不足以对现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产生实质性改变。商业银行进行的金融创新主要来源于对海外产品简单、形式性的模仿。但由于其前期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及成本收益测算,风险较大。例如,一些商业银行创新不是从利润、客户、市场出发,而是以抢占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为主,就会导致创新的利润增长有限、金融技术含量低,且易于被交易对手模仿。

  二、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及表现

  (一)金融风险的成因

  1.金融创新行为带来的通胀效应。主要是因为金融创新行为会导致货币供应主体的扩大,使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理财业务爆发式的迅速发展,这部分理财产品也可以很方便地转化为货币进而转化为交易媒介,使其存款转化为另外一种流动性资产,增加了调控宏观流动性的难度。

  2.金融创新行为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金融创新给金融体系的结构、功能及其制度安排带来巨大改变,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行为往往使得金融机构间交往越来越密切,表现出以资金为基础的伙伴关系,这样任何一个部门出问题都会波及伙伴,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伙伴效应”风险加大,将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较大的不稳定性。

  3.金融创新行为加大了监管难度。随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而不断推出,使得金融监管领域扩大,监管对象逐步增加到那些业务性质与银行类似的准金融机构,如银行附属公司、银行持股公司、集体投资机构或贷款协会所开展的准银行业务等。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设计风险。即在金融创新设计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致使金融创新措施未能如期出台,甚至流产的可能性。设计风险除了造成设计阶段成本浪费之外,同时也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失去时机和占据主动的机会。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履约风险,金融创新打破了原有的信用体系,在一些场外交易中,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会出现交易者不能履约的情况。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

  3.流动性风险。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度提高,进而导致了流动性风险特征的转变。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已经广泛涉及到理财产品兑付、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卖出回购等业务。   4.操作风险。由于内部控制系统或清算系统失灵以及内部人员失误、欺诈而导致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是由于监管体系的不完善,或是电脑系统故障,导致工作或技术流程出现问题。

  5.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由于金融创新的复杂性,金融机构在交易过程中而出现的判断错误、结算错误、交割错误、记账错误以及合约错误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6.投机风险。金融市场的盲从和投机,使得金融资产价格严重偏离价值,形成资产泡沫,当泡沫膨胀和过度投机达到一定程度时,泡沫必然破灭导致价格狂跌,引起金融动荡。

  7.伙伴风险。伙伴风险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之间的伙伴关系而导致的风险。这种“伙伴关系”的金融体系中任何一个伙伴或环节在创新过程中的出错都可能波及整个金融体系,具有连续反应和波及整个系统的效应。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内控机制

  商业银行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政府监管部门的保护和约束并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无论外部监管多强大,如果没有银行内部控制配合,依然存在巨大的风险。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实施有效监管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组建高效的金融风险内控机构和科学的考评授权机制,形成良好的管理监督和控制文化

  一是健全的组织结构、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应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对金融创新风险内部控制负有最终责任;监事会负责监督高级管理层履行金融创新风险内部控制职责,有权要求其纠正过度利用金融创新工具而损害商业银行利益的行为;高级管理层负责建立识别、计量、监测并控制金融风险的程序和措施,对金融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监测和评估。二是实施严格的新产品研发和审批手续。要健全产品政策和业务流程。坚持制度先行原则,以完善的流程管控为保障,在统一风险政策底线下开展业务创新,有效平衡风险收益。三是做好金融创新的事后续评价和持续改进。

  (二)加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理,控制高杠杆风险,实施有效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资本金是商业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资本充足性管制,有利于防止商业银行不顾自身实力,盲目扩张。充足的资本是商业银行预防各种风险、维持公众信心的基础,资本充足性管理要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的金融创新业务类型与风险状态来制定资本充足性标准。董事会承担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最终责任,负责确定资本充足率管理目标,审定风险承担能力,确保商业银行在测算、衡量资本与业务发展匹配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业务发展计划。高级管理层应负责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实施工作,完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报告程序,定期评估资本充足率水平,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借助数据仓库等信息处理系统建立起监测,并且进行连续评价,以便掌握风险的变化。保障银行的适度资本充足率,避免商业银行过度追求利润而超杠杆化运作,使管理层能够识别不利影响。

  (三)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和风险限额管理制度,保证内部审计效果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通过评价和审查金融创新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来促进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针对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应将审计方法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以加强风险管理为目标的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对金融创新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的可靠、准确、充实和有效性进行独立的评价和审查,其内部审计报告应当直接提交于董事会,由董事会督促高级管理者对内部审计所发现的金融创新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采取改进措施。当商业银行发行对市场风险水平有重大影响的金融创新产品时,应及时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增加内部审计的频次,从而保证内部审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贾清显,陈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内部控制――基于雷曼的案例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3).

  [2]李隽.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的分析与探讨[J].时代金融2012,(23).

  [3]阮银兰.银行业金融创新效应分析及其风险防范[J].上海金融,2012,(4).

  作者简介:葛尧(1991-),男,上海人,就读于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创新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银行业金融创新效应分析及其风险防范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引擎。促进金融的产品、服务、管理与机制的创新是银行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福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迈出了较快的步伐,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与困难,亟待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福建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现状

  (一)金融产品品种有所增加

  福建银行业通过对产品进行创新,极大地改变了偏重存、贷和汇的传统业务模式,促进了业务品种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是增加了资产类金融产品的供给。比如,对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提供了金博士、速贷通、成长助理计划以及展业通等产品;对个人的贷款需求提供了个人助业贷款与固定利率住房贷款等产品。

  二是增加了负债类金融产品的供给。在这方面,主要是推出了诸多品种的债券、可转让定期存单、结构性存款、通知存款、企业协议存款、银保通以及银证通等业务,这些创新有效地增加福建银行业的资金实力。

  (二)中间业务有所增长

  在中间业务的创新品种方面,理财业务的创新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推出了财库银税通与新式QDII等中间业务新品种。截至2010年9月末,福建银行业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共募集了32.73亿元的资金,为2009年全年募资量的1.61倍。

  由于实施了金融创新,促进了福建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2009年达到了23.17亿元,增长率为13.48%;2010年达到33.75亿元,增长率大约为41.68%。

  (三)服务功能与渠道有所拓展

  福建银行业,一方面注重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推广,另一方面大力建设电子化渠道与物理渠道相结合的服务体系。

  第一,创新服务方式,缓解了客户“排长队”的问题。比如,工行实行分区服务制度;农行推行“52”灵活工作制度;建行启动“网店转换工程”,促进了柜台服务效率的提高。

  第二,大力打造多元化的服务渠道。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依托作用,电子银行等交易渠道更加便捷和高效,节约了大量的交易成本,并且其功能已经覆盖了公、私的基本业务。与此同时,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以及融资顾问等新型服务功能得到了发展,促使了公司业务和信贷业务的有机结合。

  二、福建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主要问题

  福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尽管在品种、理念、手段与制度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受到体制与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较之于发达国家与地区,尚有较大差距,其金融创新自然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创新动机不强

  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金融创新具有利润追求和风险管理两个基本动机。受这两个基本动机的支配,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银行在实施具体的金融创新之前,必须经过成本-收益分析、技术要求、市场容量等可行性研究。

  目前,福建银行业推出金融创新的动机不强,主要源于严格的金融管制和不合理的体制。福建银监局对福建银行业的业务范围、利率水平、分业经营体制以及资本市场等实施了严格的金融管制,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金融创新的空间。此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与自我约束的经营体制尚未在福建银行业得到全面落实,削弱了银行业的创新动力,导致了金融创新的不规范竞争,甚至出现了成本超过收益的金融创新。

  (二)创新效率较低

  一是金融创新的品种不多,其结构也不尽合理。近年来,福建银行业所推出的创新品种,基本上是将高收入阶层作为服务的对象,而忽视了中低收入阶层的需求。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制约,福建银行业的创新业务规模较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二是创新偏重于数量扩张,科技含量较低。福建银行业已有的金融创新主要侧重在外在的建设,比如扩张金融业务与增设金融机构等,这样的金融创新尽管容易掌握和方便操作,但是科技含量不高。

  三是资产类业务的创新少于负债类业务。福建银行业长期以来将存款等负债业务作为竞争重点的业务领域,比如金融债券、政府债券与大额存单等负债类业务类的创新有了显著的发展,而贷款等资产类的业务创新较为缺乏。

  (三)创新人才紧缺

  制约福建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瓶颈因素是创新人才的严重不足。金融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精通法律、经济、产业、会计、金融等专业知识的全面型人才非常匮乏,造成金融衍生工具开发深度不够,不能有效地满足国内外金融市场需求。

  目前,福建商业银行的服务与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是创新人才不足的表现和结果。同质性的竞争使得对产品与服务的效仿成为最优的竞争策略。与此同时,创新所产生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以至于金融创新市场的后来者可以利用其“后发优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赢得优势地位,最终导致金融创新能力大幅度萎缩。

  三、加快福建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对策

  (一)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福建银监局应积极创新金融监管机制。一是创新监管理念,促使单一的合规监管转变为合规和风险并重的监管。二是创新监管的方式与手段,将被动监管转变为主动监管。三是增加金融监管的科技含量,提高对信息进行收集、归类与分析的能力。四是协调各方,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

  (二)提升金融创新效率

  首先,中低收入阶层是福建省的主要消费群,应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其次,因地制宜地创新中间业务。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代付、代收以及租赁业务作为发展重点。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应将高收益、高科技的中间业务作为发展重点。

  (三)培养金融创新人才

  金融创新实质上是人才竞争。要为员工提供接受新知识与新业务的培训机会,以增强其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与此同时,应抓好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设宏大的金融创新、系统分析、宏观判断等方面能力较强的队伍,以避免产品的同质性,增加产品的差异化与市场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朱斌.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之我见[J].云南金融,200年9期

  [2]陈立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风险与防范机制的建立[J].甘肃市场金融,2004年7期

  [3]胡德海.当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的主要表现及化解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9年4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61079/

推荐访问: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