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故事]数学故事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22 10:35:39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1) [数学故事]数学故事:被人遗忘的天才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皇家公园里,矗立着一座年轻人的雕像。他长得清秀单薄。这就是挪威著名的数学家阿尔贝。是他,冲破了笼罩在数学界上空200多年的阴云,点燃了解决一元五次方程的希望之光。
  阿尔贝的一生是非常曲折的。他历尽艰辛,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阿尔贝出身于一个穷牧师的家庭。家里有7个兄弟姐妹,小时候上不起学,由他父亲教识字,到了13岁才获得一点儿奖学金,到一所天主教的学校上学。因为他营养不良,脸色苍白,穿得又旧又破,像个穷裁缝,同学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裁缝阿尔贝。
  在学校,阿尔 贝的老师是一个头脑灵活、学识渊博的年轻人洪波义。在这个老师的教育下,阿尔贝深深地爱上了数学,自学了很多数学著作。老师告诉他,解五次方程是当前数学上的悬而未决的难题,200多年来,都没有人成功过。阿尔贝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顽固的碉堡。
  阿尔贝刻苦地研究前人的著作,深入发掘前辈的宝贵思想,终于创造出一套崭新的数学方法。运用这些方法,他证明了:一般五次以上的代数方程,他们的根式解法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除了特殊情况以外,对于五次以上的方程,不可能用加、减、乘、除、开方和方程的系数来表示它的一般解。
  这可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可是这个伟大的发现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做出的,竟然没有得到数学界的承认。阿尔贝把他的论文寄给了很多著名的数学家看,都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就是如此重要的一份论文被搁置在一边,被人们忘却在故纸堆中。
  祸不单行。这时,阿尔贝的父亲也去世了,家里更加贫穷。他一边上学,还要一边照顾弟弟。但是他没有放弃为了自己的成果四处奔波,结果还是没有什么回音。在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下,阿尔贝默默无闻地去世了,死的时候年仅27岁。
  阿尔贝在活着的时候没有享受他应得的荣誉,但是他取得的成就是挪威人民永远的骄傲。

(2) [数学故事]一年级数学家的小故事

  大家听过数学家的故事吗?下面小编整理了一年级数学家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数学家的小故事:苏步青的故事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药。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一年级数学家的小故事:华罗庚
  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
  “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看到“菩萨”进了青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急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里面看。只见 “菩萨”能动了,他从马上下来,脱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顺手抹去脸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百姓们顶礼膜拜的“菩萨”竟是一村民装扮的。
  华罗庚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个人,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
  一年级数学家的小故事: 高斯
  7岁那年,小高斯上小学了。教师名字叫布特纳,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数学家”。这位来自城市的青年教师,总认为乡下的孩子都是笨蛋,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三年级的一次数学课上,布特纳对孩子们又发了一通脾气,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长长的算式:81297+81495+81693+……+100701+100899=?
  “哇!这是多少个数相加呀?怎么算呀?”学生们害怕极了,越是紧张就越是想不出怎么计算。
  布特纳很得意。他知道,像这样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198的100个数相加,这些调皮的学生即使整个上午都乖乖地计算,也不会算出结果。
  不料,不一会儿,小高斯却拿着写有答案的小石板过来了,说:“老师,我算完了。”布特纳连头都没抬,生气地说:“去去,不要胡闹。谁想胡乱写一个数交差,可得小心!”说完,挥动了一下他那铁锤似的拳头。
[一年级数学家的小故事]相关文章:
1.音乐家的小故事
2.趣味数学小故事100字
3.数学教师教育小故事
4.中国数学家的成就故事
5.知名数学家的故事
6.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7.有关数学的古代小故事
8.音乐家的励志小故事
9.五则大音乐家的小故事
10.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

(3) [数学故事]小学生数学故事练习

  有些问题用我们习惯思维的方式似乎是难以解决的,如果我们能突破常规去思考,就能使思维豁然开朗,而使问题迎刃而解。请看下面的例子。
  图1-1中有9个点,试笔画出4条直线,把这9个点连接起来(从何处起头都行,直线可以交叉,但不能重合)。
  一笔画出4条直线,难以穿过9个点。这是由于我们不易想到将直线延伸到9个点的范围界限之外。如果能突破这种习惯思维方式的束缚,则如图1-2便可一笔画出4条直线使之通过这9个点。
  下面我们看这个问题,在一张纸上,挖击一个直径为2厘米的圆(如图17一12),并要让您将一块直径为3厘米的硬币穿过去。你觉得这可能吗?应该怎么做?
  答案
  我们只需将这张纸沿着圆的一条直径折起来(如图1-3),再将半圆弧ACB拉直成线段ACB(如图1-4),则线段ACB的长为厘米,而3,故可将直径为3厘米的硬币穿过去。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4415/

推荐访问:数学小故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