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人是现在的什么人|鲜卑霄南作文

来源: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19-08-14 07:01:21 阅读:

【www.bbjkw.net--工作总结范文】

霄南,位于广东鹤山市龙口镇东部,这里是中国最传奇的民族之一——鲜卑族后裔源氏的聚居之地。文字的世界里,霄南是怎样的?或许有着更多的样貌......  范文网在线www.01hn.com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鲜卑霄南作文供大家参考选择。

  鲜卑霄南作文(1)

  “北乔峰,南慕容”,金庸武侠著作《天龙八部》问世后,引发了社会大众对古代北方民族研究的兴趣。

  1980年7月30日,内蒙古文物考古学者米文平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噶仙洞内,发现了公元443年北魏王朝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祭祖的石刻祝文,此后30余年,以噶仙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辐射全球的鲜卑后裔朋友圈,每年全球各地前来祭祖的鲜卑后裔不计其数。

  在广东境内,目前可知有两个村落流淌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血液。“不吃马肉,床朝北方。”在广东省鹤山市、佛山市,有2000余源氏族人,他们求证自己是拓跋鲜卑后裔;在广东省肇庆市,有6000余慕容氏族人,他们“皮肤白晳、鼻梁高挺、眼珠近黄”,是慕容鲜卑后裔。

  1999年,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村民源可就成为第一个到达噶仙洞祭祖的广东籍鲜卑后裔,今年9月,时隔15年后,源可就再次携孙北上寻根问祖。数十年来,源氏族人孜孜不倦北上内蒙古、青海、山西寻根问祖,寻找自己家族的源流。

  鹤山源氏与汉人有何区别?他们保留了鲜卑族哪些传统?源可就两次北上寻根都有什么故事?南北数千里之隔的鲜卑后裔有何不同?近日,南都记者跟随源可就、源海晖爷孙俩北上内蒙古,不仅记录了他们寻根过程中的有趣经历,还了解到他的鲜卑后裔朋友圈那些事。

  独特的姓氏,独特的古村

  2014年9月8日晚,广东省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东江源公祠前,一个用砖头搭建、2米多高的篝火炉燃起了熊熊大火,数百名男女老少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起了舞。

  在中秋之夜,点燃篝火欢庆丰收,时隔12年之后,霄南村源氏族人再次以这种传统的方式庆祝节日。

  圆月与篝火辉映,在欢声笑语的人群中,有一位戴眼镜的老人显得心事重重。他叫源可就,今年65岁,是霄南村卫生站的医生。9月9日,他要携带孙子源海晖北上内蒙古噶仙洞寻根。

  源,是一个罕见的姓。霄南村77岁退休历史教师源广万统计,在广东省,源氏仅2000余人,主要集中在鹤山、佛山两市,他们皆发源于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此外,在香港有千余人,在美国、加拿大有数十人。

  除了独特的源姓、中秋篝火习俗,霄南村源氏族人还发现与本地汉人有诸多不同。

  霄南村由霄乡村和南安村合并而成,源氏族人聚居在霄乡村,这是一个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村落。

  霄乡村东门新村至今还保存了一段数十米长的围墙。“解放前,霄乡村是一个古城堡,四周有围墙,围墙外面有一条河涌是护城河,整个村子看起来是个独立王国。”92岁高龄的源秉泽说,解放前,村里还有固定的更夫,围墙边有一个四层高的炮楼,防止盗贼入村,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入侵,他跟着大人逃入龙口镇深山老林里避难。

  与本地一些家族只有一个祠堂不同,霄乡村源氏祠堂众多。“解放前有15个,后来拆了一些,现在还保留8个。”源可就说。

  霄乡村布局独特,饮食上亦与本地人不同。“我们不吃马肉,睡觉床头要朝北。”源可就说,这是祖辈延续下来的规矩,这一点与北方游牧民族相通。不过,在相貌上,今天的源氏族人已经与本地汉人没多大区别了。

  源氏究竟来自何处?诸多的不同引发源氏族人的猜测和追问。

  “村里的老人只知道我们的祖先从草原来,但不知道具体是哪个民族,很多人以为是蒙古人。”20年前,源可就在行医之余,对源氏的源流产生了浓厚兴趣。

  查族谱,走珠玑巷,村医寻根20年

  源可就是村医,在族人眼里,他是一个做事认真又很执着的人。

  源可就请教村里长者,寻找族谱,查阅史料,向可能有源氏族人的江西、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发过不少信件。他发现在霄乡村清代所建源氏大宗祠存有源氏源远流长的对联“北魏同源远,南雄衍泽长”、“发源传北魏,晋爵纪西平”。

  解放前建的近湖源公祠有“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的对联。1997年,源氏族人找到了散失多年的《源氏大宗族谱》,从中查到“源族受姓始于北魏……”源可就认为霄乡源氏应为北魏拓跋鲜卑后裔。

  为了证实这一点,源可就开始了延续20年的寻根之旅。

  1998年2月14日,源可就和族人一行12人驱车到广东韶关南雄寻根问祖。在珠玑巷前广场花岗岩塑像下找到“源氏”排列在141个姓氏的第115位,但没发现源氏祠堂,南雄亦无源氏后人。

  “南雄文化局干部告诉我们,根据《南雄县志》和有关姓氏族谱的迁移推测,源氏家族是为青苗之害和当时政局不利的情况下南奔广东。”源可就不满足这些解释,一年后,1999年5月13-26日,源可就受全村源氏族人的委托,专程到鲜卑族的发源地——— 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祭祖。

  当时在鄂伦春民族博物馆馆长田刚的陪同下,源可就来到嘎仙洞祭祖。田刚告诉源可就,他准确证实自己属鲜卑族后裔,是广东第一个到嘎仙洞祭祖的。源可就后来又到满洲里附近的鲜卑古墓群拜祭和参观,详细了解鲜卑的历史文化生活

  这一次寻根之旅让源可就坚信:鹤山源氏就是北魏鲜卑族后裔。

  根据史学界观点,鲜卑人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民族共同体,按其发源地和后来迁徙分布及与其他民族、部落的融合情况,大致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鲜卑。其中东部鲜卑后来发展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中部鲜卑主要是拓跋氏和柔然;汉魏之际,拓跋鲜卑一支从塞北西迁到河西,形成西部鲜卑,主要是吐谷浑、秃发、乞伏等。

  公元397年,河西鲜卑突发乌孤在乐都(今青海)建立南凉政权,南凉灭亡后,秃发破羌连同皇室被掳至西秦(今甘肃临夏),后投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因屡立战功受嘉奖,“卿与朕同源,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从此,秃发破羌改名为源贺。至北宋末年,金人南下,源氏后人几经周折,辗转到岭南,南宋咸淳甲戌年,在源潜夫的带领下自南雄珠玑巷迁居霄乡。

  2006年4月30日,青海西宁南凉虎台遗址公园开园庆典仪式,源可就、源荣枝等族人一行19人受西宁市政府邀请参加庆典仪式。作为南凉后裔源氏恳亲团的代表,源荣枝还登上主席台讲话。源可就说,祭祖活动后,恳亲团高举源氏族旗绕虎台一周,青海日报、西宁晚报等诸多媒体竞相报道,恳亲团还将源氏族旗和《源氏大宗族谱》赠给了西宁市博物馆。

  海外乡亲著书,希望本族子孙不忘源

  源可就是鹤山源氏第一个走出去寻根的人,多年来,他循着祖先南迁的轨迹也建立起了自己的朋友圈:从东北到西北,再到中原,接着南下广东。源可就的执着感动激励了许多族人纷纷加入寻根队列。加拿大乡亲源志藩就是其中之一。

  55岁的源志藩祖籍霄乡村,出生于香港,在英国求学,获机电及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90年代初移民加拿大后,专心研究中华历史,著作颇丰,有《清代史杂谈》、《走到未来:回到八国联军入侵的时代》、《中国王朝因革表》、《数字中国历史词典》等。

  源志藩对家族历史也有浓厚兴趣,他根据20年的研究和考证成果,写成了60万字学术著作《鲜卑遗民 源氏源流》。2011年3月,该书由香港科华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以民族变迁、氏族流传、宗族足迹的方式,详细论述了源氏一族的源流。

  “写作出版此书是希望我族子孙不忘我源,并希望广大读者认识到今天之中华民族,实在是一个经过漫长的历史融合,一个一体多源,以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及中原各族之血脉与文化互相交织成的大家庭。”写完此书后,源志藩对鲜卑历史文化兴趣愈加浓厚,决心进行更细微的考究,今年9月19日,他启程前往山西游历北魏鲜卑古迹。

  霄乡源氏是鲜卑族后裔,亦引起鹤山市政府的关心。2007年12月,鹤山当地政府在霄南村近湖源公祠前,组织召开了鹤山市源氏历史文化研讨会,政府一位副市长到会发言,青海省赵宗福博士与河南省徐正英博士分别作源氏的起源、历史及唐代尚书左丞相源乾曜家族历史的介绍,对源氏在历史上的兴衰作了详细的研究分析。

  发现省内另一个“鲜卑部落”

  源可就在寻根过程中还发现,在广东,除了鹤山源氏,在肇庆市高要市白土镇,还有来自东部鲜卑慕容氏的后裔,与源氏族人一样,慕容氏后人也是与本地汉人通婚、杂居,语言文化、饮食习惯已经没有多少区别。

  历史记载,慕容是东部鲜卑的一支,慕容世家最后一个王朝北燕国被北魏灭掉以后,许多贵族和百姓纷纷逃到河北等中原地区以及华南地区,慕容后人隐姓埋名,有的改姓慕,有的改姓容。目前,只有肇庆市高要幕村、大旗等村庄由于当时地处南蛮之地,千百年来一直姓慕容,成为国内唯一聚族而居、人口相对集中的鲜卑后裔。

  据高要市白土镇幕村《慕容氏大宗族谱》记载,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他们的始祖慕容绍奕迁徙到现高要市蛟塘镇金鸡村。100多年后,后人迁到白土镇幕村居住,后又有分支迁往白土镇大旗村。目前,肇庆市的端州、高要、广宁、怀集等地都有6000余慕容氏人居住。但是人丁兴旺、集中居住的还是高要白土镇幕村、大旗村,幕村有3000多人姓慕容,大旗村有2000多人姓慕容。

  鲜卑霄南作文(2)

  公元220-235年期间,鲜卑部落的其中一支——秃发鲜卑,在其首领秃发匹孤带领从塞北阴山、河套一带沿黄河两岸,顺贺兰山脉东麓南下,至河西、陇西以北游牧。由于受到当时政权的压迫,匹孤之曾孙秃发树机能带领西北各民族掀起反晋的斗争。公元397年,秃发乌孤建立自己的政权,史称南凉。乌孤之弟秃发利鹿孤、秃发傉檀先后接位,势力不断扩展。但由于国力始终不及周边其他政权,南凉于公元414年被西秦所灭。

  南凉灭亡后,秃发鲜卑族人大多成为西秦的属民,另有部分进入北凉。公元431年,西秦被匈奴人建立的胡夏所灭,胡夏又被吐谷浑所灭,西秦统治下的秃发鲜卑族人也先后隶属于胡夏和吐谷浑,而后又随着北魏统一北方而进入拓跋鲜卑的统治之下。

  中国东北地区秋冬气候奇寒,东胡人不断南下寻找更加适宜生存的地方。后来,东胡先后被中原和匈奴击败,最后分成鲜卑和乌桓两支,退居今蒙古草原以东。随后200多年里,鲜卑人不断发展壮大。后来,匈奴被汉王朝击败,匈奴内部夺争,分成南北匈奴两部分,南匈奴降汉而入居汉地,北匈奴则仍居漠北,鲜卑人趁机占领了蒙古草原漠南地区一带。后来,鲜卑人继续南下,并与留居塞外的乌桓人、匈奴人融合一起,迅速发展壮大。

  鲜卑人迁至草原后,随水草而牧,居无定所,以穹庐居住,门口朝东。

  鲜卑人的衣料主要是兽皮、毛织物、野麻纤维织物、布料等。鲜卑人的饮食器具以陶器为主,包括炊煮器具(主要是鬲和罐)、盛食器具(主要是缽)、贮藏器具(主要是罐和壸)和进食器具(主要是铁刀和骨匕)。他们以肉食和乳制品作主要食粮,辅以部分谷物。

  鲜卑人善骑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有名的武器。鲜卑的社会组织由戶、邑、部构成。由多个帐户组成邑落,以小帅(或称渠帅、豪帅)领之,再由数百至千个邑落组成部落,以大人领之。“大人”多为鲜卑族人中英勇强健杰出者,职衔不世袭。大人召唤族众,以刻木为信物,无文字。大人以下族众各自经营畜牧,相互之间并无徭役。战争俘获的异族战俘,则被安排从事饲养牲畜、剪羊毛、取奶以及其他家庭手工业等劳役工作。

  鲜卑盛行“抢婚”和“收继婚”。鲜卑人恋爱自由,在春暖花开时日,青年男女们通常在季春大会中于饶乐水边饮酒谈情、载歌载舞,若双方有情意便到一个地方成其乐事。事后,鲜卑男人将自己心仪的女子“掠”走,留在自己家里生活一年半载,如果生育正常,就以牛马羊等牲畜作为聘礼,跟随妻子返娘家说亲。丈夫在妻子娘家帮忙干活一至两年后,才返回男子的部落处。当妻随夫归时,新家庭之财物一切由妻家办理,包括帐幕(穹庐)与内部家当,其义表示妻子仍受自家部落的保护。丈夫死后,其妻依次由丈夫的兄弟、非亲生的儿子续娶,以牢固控制劳动力和财产不致流失。鲜卑人妇女的社会地位比较高,除了军事行动以外,社会生活的大多数领域,都是妇女握有最终决策权。

  鲜卑霄南作文(3)

  “霄南古村,古色古香”他们在年轻力壮时都居住在邻村里,当时,霄南在村子里是人人皆知。 我现身处霄南,它果真是名不虚传!踏进霄南村的古老大门,虽说是古老,但上面的灰尘为它增添了不少“色彩”,但它是完好无损。进入霄南,映入眼帘的是纵横交错的古街古巷如串珍珠似的串通着星罗棋布的青砖灰瓦房子,那独具岭南特色的祠堂遍布村内,果真是当之无愧的著名古村落。 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不是古老风光,而是源氏老人们对我说的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我和几位年逾古稀的源氏老人坐在被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环绕着的湖中小亭中,伴着淡淡荷香,老人用铿锵有力的话语向我们叙述:“霄南,一个古老、历史悠久的村落,人们所知甚少的是,聚集在此的源氏人民,是鲜卑族人的后裔啊!”老人低下头,咽咽着,另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奶奶补充说:“在当时,源氏人民和霄南村也曾显赫一时。霄南村,在不少中外游客眼里与在中国随处可见的邻村没什么两样。”她说罢,用龟裂的手搓着眼睛,一位上了年纪的学者说:“在霄南祠堂前,总有那么一两对对联,它们引人深思,无不透露地告诉人们源氏人民非同小可的历史渊源”他接着用长满了茧的手比划着:“从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起,源氏人民就开始主动、彻底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生活习惯,在与汉族通婚的鲜卑人,到了隋唐,大多已和中原汉族无甚区别。在霄南定居七百余年,早已习惯了此乡此土的生活。源氏人民随祖先搬迁到这里生活了好几百年,除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地方与当地人不同,生活习俗和习惯几乎一样。”我深深的震撼了,这句句头头是道的话语,使我更深入的了解到了鲜卑族。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36184/

推荐访问:霄南鲜卑古村落 慕容鲜卑 鲜卑人 拓跋鲜卑 鲜卑帝国 鲜卑姓氏 鲜卑利亚 鲜卑读音 鲜卑与高句丽 宇文鲜卑 鲜卑女巫 鲜卑慕容氏 大鲜卑 鲜卑山 鲜卑语 鲜卑源 鲜卑文 鲜卑文化 鲜卑花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