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夏的手抄报图片]立夏手抄报图片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21 09:29:45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立夏手抄报图片]关于民风民俗手抄报内容资料

  导语:民族风俗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感情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敏感性,一个民族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待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当作是对待自己民族的态度。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关系到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现在小编为你整理民风民俗手抄报内容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民风民俗手抄报过年

民风民俗手抄报版面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回族民风民俗的手抄报

民风民俗手抄报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民俗文化优秀手抄报

中国过年民俗手抄报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民俗民风手抄报资料

民族风俗的手抄报题目

  17.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R、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汉族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还有中秋、端午、清明等。汉族与其他民族一样,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
  30.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1.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衔病⑽淄贰⑸叫娜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2.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

篇二:[立夏手抄报图片]立夏手抄报大全


  夏天是一个炎热的季节,夏天是一个欢乐的季节,夏天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季节!

  夏天来了,他乘着春天的末班车来了。
  蝉鸣、蛙啼、虫叫……这些美妙的合奏曲都会随着夏季的到来而“准时播放”。而最优秀的指挥者就是那热情洋溢的夏夜。它开的音乐会,简直是震撼人心,独一无二。可是夏夜并不自私,只要一到一年一季的夏天,全世界人民都可以听到这天赖之音。我是多么喜欢夏的夜晚,啊!
  夏天到了,夜暮降临了,音乐会也随着开始。我静静地坐在阳台上,准备参加夏夜举行的一场热闹的音乐盛宴。你看,那群星争辉的夜空就是音乐舞台的背景。闭上眼睛,感受着夏天的微风,是多么舒服呀!当风迎面而来时,仿佛有一股暖流流进我的心里,是温柔的、又有温热温热的感觉。突然,屋前的树木抖动起来,它们好像手拉着手,在手舞足蹈。有风的伴奏,这一位位卓越的“舞蹈家”越跳越起劲,仿佛就要跳出地面,拉着我们一起跳舞。看完了这具有童话世界特点的音乐会开幕式,就要进入真正的主题了。听!那活泼机灵的小蝉拿起了自己最宝贵的“小提琴”先为这场“盛宴”独奏一曲。虽然小蝉刚初出茅庐,可它拉起的音乐却有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旋律仿佛像一股清泉,就要迸发出来了。那悦耳的声音,一下子就像冲到了我的心里。我感觉到,音乐会的气氛真是越来越浓厚。紧接着,百蝉也随着“小提琴”音乐的尾声而齐鸣起来,声音既雄壮浩大,又婉转动听。声音一会儿像是高低起伏的海浪;一会儿像是风平浪静的湖泊;一会儿像是水珠滴落无边无际的海的一阵清脆声;一会儿又像是笛子奏起的乐曲……音乐即让人无法捉摸,又叫人出乎意料。这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属于音乐的世界里,几乎望了周围的一切。在夏夜,有微风的抚摸、有植物的表演、又有夏蝉的弹奏。我用眼睛看着,用心灵体会着,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
  夏天给人的感觉总是既阳光,又神秘。在这美好的大自然里,夏天的夜晚,真是让我叹为观止。我相信,在这变幻无穷的四季中,不仅仅只有夏天有这种独特的魅力。在大自然里,一定有许多有趣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冬天的寒冷让我回想起夏日的炎热。虽然夏天炎热烦躁,令人讨厌的,但是它也有美丽可爱、惹人喜爱的一面。当火红的太阳从天空中隐去,伴随着声声,天渐渐黑下来了,月亮姑娘来接班了,她把银光洒满大地。好象是为大地披上了一件飘逸的音银色披风,美丽极了!我禁不住月儿的召唤和美景的诱惑,迫不及待地逃离闷热得令人窒息的房间。
  走下楼,我漫步到操场上,凉爽的风儿带来了花草的芬芳。深深地吸一口气,令人心旷神怡。闭上双眼,展来双手,眼中仿佛浮现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自己就徜徉在美丽的原始森林。睁开眼睛环顾操场的每一个角落。哇!好多人在这散步。有的是父母带着孩子,一家子说说笑笑的,温馨得令人羡慕,有的是一群孩子,他们在操场上奔跑、谈笑,做游戏,展示着活力和对未来的憧憬,还有几个中学生拿着书在一角念念有词,他们的梦一定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我走在散发着热气的水泥路上,放眼望去,月光象一条长长的银光带,围绕着花草树木,月光有围绕着那碧绿的柳树,在微风的抚摸下,它舒展出自己亮丽的秀发与花草应和着,跳着轻快优美的舞蹈。它们好象天生就是一群杰出的舞蹈家。柳树窈窕曼妙的舞姿显示着她的柔美。那柳树的旁边有一个小池塘,当池水与微风在跳舞时,月光洒在池面上,一闪一闪的,美丽极了!在池水跳累了,静下来休息的时候,那树影和我的影子就印在了池面上。池面上还印出了皎洁的月亮呢!好象是有人特地把它摘下来镶在上面似的。
  夜深了,银色的月亮点缀着深蓝的夜空,淘气的星星孩子们在她身边跑来跑去,追逐玩耍。众星捧月,月亮今晚一定不会寂寞了吧!我折线返回,沐浴着皎洁的月色,以茂密的树木和清澈的池水为友,在时时鸣叫的蝉的护送下,我回到了家。我如痴如醉地看着这些迷人的美景,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灵在美中起伏,放松心情,用心去体会。我爱夏日的夜晚。
  也许夏日没有春天的鸟语花香;没有秋天的硕果累累;没有冬天的白雪皑皑,但是夏日夜晚静谧得会陶醉,美丽得让人流连忘返。
  夏天的夜晚,是美丽的,是宁静的。夏天的夜晚里,萤火虫点亮了微弱的亮光,在四处“巡逻”就像一只流动的星星,他们闪烁着光,仿佛在对我们眨眼睛呢!

  黄昏早已离去,夜幕也已铺开,热闹的黄昏伴随着太阳的脚步一起离去了,留下了那静寂而美丽的夜晚。夏天的夜晚,繁星点点,就像王母娘娘银盘里的珍珠一样,耀眼而又绚丽。星星又好像顽皮的孩子一样,有的跑得很远,好像在和我们玩躲猫猫的游戏;还有像害羞的小姑娘,眨着天真无邪的大眼睛,躲在角落里,偷看在树荫下的人们;还有天真的扮着鬼脸,不挺地朝着我们眨着明亮的大眼睛。
  夜里,圆圆的“月饼”儿倒影在哪清澈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月光静静的倾泻下来,像珍珠一般洒入我们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里,夜间,清凉的夏风带来了格外浓烈的舒畅,阵阵清风吹来,给人们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也使人们困意全消。
  在一个乡村的外面的森林里,小动物们聚集在动物广场内,准备迎接并庆祝这热情似火的夏日,他们开了一个盛大的宴会,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穿着花花绿绿的漂亮衣服正准备参加这盛大的舞会,天生就漂亮的小白兔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的,穿上了一件如火如茶的红色晚礼服,小黑熊套上了一件银白色的西装,显得它比从前更帅气了,连一向都穿衣服都不好好穿上了蓝天的运动服,可爱机智的小松鼠成了宴会的主持人她扯着优美婉转的声音,一声令下,舞会开始了,首先小兔子在舞台上旋转起来,红色的裙子,徐徐张开,就像一朵娇艳的红玫瑰一样,小黑熊有着矫健的身材,它表演了举哑铃,还有小猴子,它展现了倒挂金钩……这些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许多掌声。
  夏天的夜晚,从静寂变成了热闹,夏天的夜晚,月圆如镜,繁星点点,真一副美丽的好景色。

篇三:[立夏手抄报图片]立夏养生吃什么传统食物


  立夏过后,便是炎热的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人们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托着祈福保平安的愿望。如在立夏日吃蛋拄(意为“支撑”)心,吃笋拄腿,吃豌豆拄眼。立夏吃什么传统食物?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1、蛋
  立夏吃蛋,不仅能经受“疰夏”考验,还能带来生活圆满。立夏有吃蛋的习俗,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缺乏、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
  2、立夏茶
  为迎接立夏,我国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在立夏的那一天,妇女们要聚集七家的茶叶,共同烹饮,说是立夏饮了七家茶,可以保证整个夏天不会犯困。
  3、立夏羹
  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俗话说“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tuo),一脚跨过河”。立夏前后常有大风出现,名“龙王暴”。立夏日发东风,俗以为有水灾,谚谓“立夏东风雨涟涟”。立夏日打雷,日后必多雷雨,谚谓“雷打立夏,三天来一下”。
  4、君踏菜
  宁波人立夏还有吃君踏菜的传统,君踏菜是立夏前后上市的一种时令蔬菜,据说吃了君踏菜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君踏一样光滑。
  5、麦蚕
  立夏节,上海郊县农民取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用立夏时青嫩的草头和入米粉,油煎成饼,叫做“摊粞”,为上海和浦东地区人民所喜食。还把糖梅子、酒酿、咸蛋等作为当令食品,称为时鲜,取以尝口,称尝“三新”。
  6、脚骨笋
  立夏吃“脚骨笋”,是宁波特有的习俗。并不是菜市场现在在卖的所有笋都能用来做“脚骨笋”的,最好是野山笋或者乌笋。吃“脚骨笋”的重点在于形状,煮之前将笋拍扁,切成4厘米左右的一段,形同脚骨,吃了才能“脚骨健健过”。
  7、七家粥
  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就是务农人家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
  8、立夏饭
  旧时立夏节,宁波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米饭”,称之为立夏饭。现在宁波城乡部分家庭依旧保留这种古风,只是立夏饭的料改成了另外五种食物:蚕豆、大豆、竹笋、芥菜,外加酱肉或咸肉,叫五样米饭。
  9、面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
  10、乌米饭
  乌米饭取乌饭叶子(又名精青叶)挤汁浸糯米蒸饭而成。据说,立夏吃乌米饭,不会疰夏,能祛风败毒,乌蚊子不敢叮咬。
  11、黑米饭糕
  黑米饭糕也是宁波传统的立夏点心之一,是将乌树叶捣烂泡水后,用乌树叶汁泡糯米使其染色变黑,再将泡好的黑糯米加糖蒸熟后手工压制成糯米糕,吃起来有一股淡淡的乌树叶香味。
  12、三鲜
  立夏尝三鲜又称为“立夏吃三鲜”或“立夏见三新”。三鲜一般又分为“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一说是苋菜、蚕豆、蒜苗)。树三鲜有樱桃、枇杷、杏子(一说是青梅、杏子、樱桃)。水三鲜即海螺、河豚、鲥鱼(一说是鲥鱼、鲳鱼、黄鱼)。
  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39417/

推荐访问:关于立夏的手抄报图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