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孩子主要内容]水的主要内容

来源:素材及写作指导 时间:2018-05-11 12:07:36 阅读:

【www.bbjkw.net--素材及写作指导】

水的主要内容篇1:课文大禹治水主要内容

  大禹治水,是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大禹治水的主要内容,供大家参考。
  大禹治水原文
  相传古时候黄河一带经常闹水灾。凶猛的洪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于是,大禹决定去治理洪水。
  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的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他每天到处奔波,一心治水。
  有一天,大禹经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生下孩子。大禹听到孩子哇哇的啼哭声,可是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几年后,大禹又经过家门口,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儿子挥着小手在爸爸。大禹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抓紧时间赶路了。又过了几年,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大禹让儿子告诉妈妈,等治好洪水后一定回家。大禹说完就脚不停步的向前奔去。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治理洪水。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大禹治水
  (小学课文)
  《大禹治水》是人教社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朗读者是杨海波 。
  本文讲述了鲧和禹治水的故事,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该事迹也被多数中国古代文献所记载 。
  解读《大禹治水》
  ——从大禹身上解析英雄元素
  课堂讨论话题:
  1、什么是神话故事?2、人们为什么要将大禹神化?(引出对英雄的敬仰和崇拜)3、英雄身上有什么元素?
  英雄元素解析:
  一、责任的担当。
  鲧在临死前叮嘱儿子大禹:“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文中的这句话很关键,第一这是父命,父命不可违。第二,鲧为什么要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继续自己未完的事业?追溯到第一自然段,洪水泛滥带来的灾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时候,大丈夫要用于但当责任,什么是天下,这里是指在天下生活的黎民百姓,真正的英雄要担当起百姓的兴与亡的责任,这是通常意义下英雄身上具备的元素。
  二、智慧
  鲧和大禹都是英雄,虽然鲧治水失败,但是他首先担当起了责任,所以是英雄。但是为什么鲧失败,大禹成功,回归课文寻找。第二自然段讲鲧的治水方法——堵,第三自然段讲大禹的治水方法——疏,疏的方法是“开凿、挖通、垒、引”完全相反的方法,对比强烈,所以结果完全不同,鲧失败,大禹成功。这是大禹的智慧(延伸补充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发明了准绳和规矩等工具),所以,英雄是有智慧的。
  三、舍我忘我
  与本单元的主题——奉献相关,舍我忘我是把自己的肉躯和智慧奉献出来,达到忘我的境界,睡山岗,拄拐杖,三过家门而不入,舍我忘我的执着与无怨无悔,舍我忘我,是因为在担当的这份事业中寻找到了快乐,获取了人生存在的价值所在。
  勇于担当责任、智慧、舍我忘我的大禹成了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因为他给人类带来了幸福,解救苦难的人民。这是英雄所给予出来的大爱,用教参上的一句话说:“兼济天下的博爱之心”。
  留给学生思考的话题:
  1、大禹过家门而不入,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家?如果他爱家,怎么抛妻舍子?怎么理解
  2、英雄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到底是真是假?延伸到课外,阅读其他英雄神话故事和相关资料,想一想,并在生活中找找这样的英雄。
  本课和学生一起进行“英雄元素”探讨的背后一点思考:
  1、针对当今孩子盲目崇拜,误把娱乐偶像当英雄崇拜,对英雄元素的一次次解析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观念,崇拜英雄,向往成为英雄是每个孩子内心的本性,所以,树立真英雄的价值判断尤为重要,希望能对孩子的有价值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2、英雄的元素绝不指大禹身上看到的几点,这样理解英雄太片面。在今后的学习中,对英雄元素的理解将作为一个不衰的话题探讨。
  大禹治水的传说特点
  大禹治水的传说,历史史实与神话传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有些故事传说大于史实,文学性很强,艺术色彩浓郁。
  赞颂为政以德、公而忘私、救国救民的民族精神,弘扬不畏艰险、勤劳勇敢的高尚品德,主题高跋。
  故事优美,流传面广,富于想象,神奇夸张,充满了浪漫色彩。   美好愿望与山川地物相融合,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大禹治水历史意义
  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
  这个传说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水的主要内容篇2:赶海课文的主要内容

  海在大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这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赶海课文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赶海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无穷乐趣,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
  课文原文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
  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舅舅答应了。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
  我一边往回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
  《赶海》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第11课,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些趣事,抒发了热爱大海,难忘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全文的内容紧紧围绕“趣”和“乐”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有趣的场景。课文行文流畅,内涵浅显明朗,字里行间充满活泼和真挚,很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实际。分析通篇课文,寓意简明,可深挖的“点”不多,教学回旋余地相对较小,故采用抓朗读训练学生语感,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生动活泼的写作特点,以读写结合的方法训练学生写作结束的教学方式。
  二、做得还比较满意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立足于本课的“趣”,开动脑筋,设计多个环节,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们读趣、找趣、说趣、品趣、因此,本节课课堂听讲、课堂讨论的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整节课充满活力,令讲者和听着有回味之感。
  2、先把学生导入意境。开始上课,首先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旋律优美,意境深长的歌曲,动人的旋律回荡在教室,接着我用优美的语言对大海的美景进行描述,唤起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和无限向往。在课文结束时,《大海啊,故乡》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让学生随着美妙音乐进入意境,再次回味赶海的乐趣。
  3、创设阅读场境,体味赶海快乐。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趣事,我采用“有扶有放”的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情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开动脑筋,让身心沉浸在作者文字所呈现的意境之中。
  4、读写结合,培育写作能力。创新是课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目标,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课文中的某个词语,某个句子,或者写作技巧都是学生模仿、提高写作技能的对象和样板。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读书声。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是无目的、无要求的泛读,我们提倡的朗读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朗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大胆朗读。
  2.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教学机智,感受到了教师备课、精心设计各种有新意的教学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学生的“学”“悟”服务,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轻松地学习,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水的主要内容篇3:老人与海的主要内容解说

水的主要内容_老人与海的主要内容解说

  导语: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不知道大家是否读过。关于“老人与海主要内容”是什么,每个读过它的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概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老人与海的主要内容解说,欢迎借鉴!
  内容简介
  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写作背景
  这本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1936年4月,海明威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记叙了一位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的故事。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枪自杀。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岛在湾流中》(1970)和《伊甸园》(1986)。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9473/

推荐访问:水孩子主要内容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