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成语故事视频]幼儿成语故事

来源:素材及写作指导 时间:2018-05-11 12:07:24 阅读:

【www.bbjkw.net--素材及写作指导】

幼儿成语故事篇1:幼儿成语故事精选

幼儿成语故事_幼儿成语故事精选

  在教育的道路上一刻都不能松缓,孩子们的潜能是要开发的,而在幼儿时期大脑正是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在这段时期多为孩子灌输一些知识,这将对孩子有着良好的智力开发!下面是一些幼儿成语故事,爸爸妈妈们可以阅读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多动脑,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这样宝宝们的大脑会变得更加聪明噢!
  成语一《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成语二《万死不辞》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成语三《安居乐业》
  春秋时,有一位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多的器具,人们也不去用它。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是安居乐业的大概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成语四《拔山举鼎》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今骓(zhui)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成语五《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这则成语来源于的《上书谏吴王》,原文是“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着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磊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时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叛军。吴王刘濞被杀。
  成语六《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tan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fu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成语七《必恭必敬》
  “必恭必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态度极为恭敬,后来也形容十分端庄和有礼貌。
  这个成语来源于《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政治fu败。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褒姒一向不爱笑,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
  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开心。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心中十分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抒发自已的心情。
  诗的第三节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由于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受过骗,都不派救兵。犬戎的军队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来演化为“必恭必敬”,也有写作“毕恭毕敬”的。
  成语八《专横跋扈》
  汉大将军梁商的儿子梁冀,肩膀上耸,眼角倒竖,说起话来口齿不清。他从小放荡不羁,喜好喝酒、打猎、斗鸡。靠了他父亲和当皇后的妹妹的权势,官越做越大。
  梁商死后,汉顺帝任命梁冀为大将军。接着,顺帝也死去,梁冀为了掌握朝政大权,强行把年仅八岁的刘缵立为皇帝、这就是汉质帝。质帝虽然年幼,但很聪明。他见梁冀非常骄横,有一次召见群臣时,看着梁冀说:“这位是跋扈将军!”“跋扈”,是霸道、不讲理的意思;梁冀听到质帝这样责骂,恨透了他,他命手下人把毒酒加入饼里。质帝吃了,当天就死去。
  在决定立新君的时候,大臣们又联名上shu,要求立刘蒜为帝。当时,蠢吾侯刘志正在和梁冀的小妹议婚,于是粱冀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当众宣布立刘志为皇帝。这就是汉恒帝。接着,将力主立刘蒜为帝的两位大臣害死。
  刘志因梁冀的关系而当上了皇帝,自然封他的小妹为皇后。这样,皇太后和皇后都是他的妹妹,他的权势更大,也更胡作非为了。梁冀利用搜刮来的钱大造豪华的住宅园林,开辟大片的猎场。仅仅一座兔苑就造了好几年,绵延几十里。
  后来,梁冀当皇太后和皇后的两个妹妹先后去世,梁贵人受到桓帝宠幸。梁贵人本名邓猛,父亲早死,母亲宣氏改嫁给梁冀的亲戚梁纪。梁冀的妻子见她得长美,就认为干女儿,改姓梁,并把她送进宫中,结果受宠。梁冀怕她母亲宣氏泄露真情,派人去暗杀她,不料刺客被她家隔壁人家发现而逮住。
  宣氏得知这个情况后,进宫向桓帝哭诉。这时,桓帝对梁冀的横行霸道已非常不满,就召集一些大臣商仪,决定除掉梁冀,并立即派出一千多武土包围了梁冀的府第。梁冀和他的妻子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当天自杀身死。
  成语九《为虎作伥》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
  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
  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比喻为坏人做帮凶。
  成语十《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成语十一《天经地义》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札,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释义“经”指常规,原则“义”指正理,准则。天经地义比喻正确的,不可改变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按习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继位。但是,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这样,姬朝也有资格继位。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
  在这种情况下,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讨如何使用王室安宁。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淤吉、宋国的乐大心等。
  会上。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礼”。
  游吉回答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赵鞅提出各诸候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帮助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成语十二《奋不顾身》
  “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着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玉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见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走近一看,原来是家中的歌妓貂蝉。王允问道:“深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
  貂蝉回答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为我训习歌舞,并以礼相待。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近来见大人双眉紧锁,知道必定是为国事操心,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询问。今晚又见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长吁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决不推辞。”
  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朝貂蝉跪下,纳头便拜。貂蝉慌忙扶起。王允流着眼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元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异常,天下无有敌手。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
  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他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决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杀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之下!”玉允和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幼儿成语故事篇2:有关幼儿成语故事

幼儿成语故事_有关幼儿成语故事

  幼儿成语故事,爸爸妈妈们可以阅读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多动脑,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下面一起来看看!
  成语一《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成语二《万死不辞》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成语三《安居乐业》
  春秋时,有一位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多的器具,人们也不去用它。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是安居乐业的大概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成语四《拔山举鼎》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今骓(zhui)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成语五《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这则成语来源于的《上书谏吴王》,原文是“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着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磊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时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叛军。吴王刘濞被杀。
  成语六《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成语七《必恭必敬》
  “必恭必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态度极为恭敬,后来也形容十分端庄和有礼貌。
  这个成语来源于《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褒姒一向不爱笑,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
  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开心。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心中十分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抒发自已的心情。
  诗的第三节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由于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受过骗,都不派救兵。犬戎的军队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来演化为“必恭必敬”,也有写作“毕恭毕敬”的。
  成语八《专横跋扈》
  汉大将军梁商的儿子梁冀,肩膀上耸,眼角倒竖,说起话来口齿不清。他从小放荡不羁,喜好喝酒、打猎、斗鸡。靠了他父亲和当皇后的妹妹的权势,官越做越大。
  梁商死后,汉顺帝任命梁冀为大将军。接着,顺帝也死去,梁冀为了掌握朝政大权,强行把年仅八岁的刘缵立为皇帝、这就是汉质帝。质帝虽然年幼,但很聪明。他见梁冀非常骄横,有一次召见群臣时,看着梁冀说:“这位是跋扈将军!”“跋扈”,是霸道、不讲理的意思;梁冀听到质帝这样责骂,恨透了他,他命手下人把毒酒加入饼里。质帝吃了,当天就死去。
  在决定立新君的时候,大臣们,要求立刘蒜为帝。当时,蠢吾侯刘志正在和梁冀的小妹议婚,于是粱冀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当众宣布立刘志为皇帝。这就是汉恒帝。接着,将力主立刘蒜为帝的两位大臣害死。
  刘志因梁冀的关系而当上了皇帝,自然封他的小妹为皇后。这样,皇太后和皇后都是他的妹妹,他的权势更大,也更胡作非为了。梁冀利用搜刮来的钱大造豪华的住宅园林,开辟大片的猎场。仅仅一座兔苑就造了好几年,绵延几十里。
  后来,梁冀当皇太后和皇后的两个妹妹先后去世,梁贵人受到桓帝宠幸。梁贵人本名邓猛,父亲早死,母亲宣氏改嫁给梁冀的亲戚梁纪。梁冀的妻子见她得长美,就认为干女儿,改姓梁,并把她送进宫中,结果受宠。梁冀怕她母亲宣氏泄露真情,派人去暗杀她,不料刺客被她家隔壁人家发现而逮住。
  宣氏得知这个情况后,进宫向桓帝哭诉。这时,桓帝对梁冀的横行霸道已非常不满,就召集一些大臣商仪,决定除掉梁冀,并立即派出一千多武土包围了梁冀的府第。梁冀和他的妻子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当天自杀身死。
  成语九《为虎作伥》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
  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
  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比喻为坏人做帮凶。
  成语十《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幼儿成语故事篇3:幼儿数字成语故事

幼儿成语故事_幼儿数字成语故事

  每个成语,都是一篇动人的故事;每个成语,都是古人生活的再现;每个成语,都蕴含人生的哲理。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幼儿数字成语故事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成语】:一字之师
  【拼音】:yī zì zhī shī
  【解释】: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近义词】:万世先师 一字师
  【反义词】:无
  【例句】:学生感激不尽,您可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郑谷。某年冬天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他以文会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更好。”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一字就能完美表达出诗词的主题了。”于是齐已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
  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成语“一字之师”是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八仙过海》故事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蓝技水而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成语“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成语】: 飞将数奇
  【拼音】: fēi jiàng shù jī
  【解释】: 飞将:汉朝名将李广;数奇:命运不好。泛指人不走运。
  【成语故事】:
  李广是汉朝的名将,擅长骑射。他没有口才,不大说话 除了射箭,几乎没有别的什么爱好。和将士们在一起,他总喜欢和人比赛射箭。每到一处,打听得有虎,他就一定要亲自去射。在右北平(今河北省东北部地区)的 时候,因为射虎,曾受了伤,但他还是把虎射死了。一天,黄昏时分,在山林中的丛草里,见有一块巨石,以为是虎,就射了一箭。第二天去查看时,才知不是虎, 那支箭深深地射进石头里去了。
  据《史记》载,李广是汉文帝时入伍的,在抵抗匈奴侵略的战争中,立过不少功。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代,每一次抵抗匈奴的战争,李广几乎都参加了,而且屡 次以少击多,出奇制胜。匈奴侵略者对于李广,又害怕又敬佩,称他为“飞将军”。
  有一次,李广受命领着少数兵马,出长城去和人数众多的匈奴侵略者作战。因双方实力过于悬殊,李广不敌被俘。在被解往敌营的途中,他趁敌人不备,突然跃起,夺了一匹好马,飞奔逃回。匈奴兵几百人狠命追赶,被他射死多人,终于脱险。可是逃回后,汉军却“按军法”判他死罪。他缴纳了大量赎金,才以撤免官职了事。
  过了几年,匈奴又大举进犯,李广又奉命带4000骑兵去抵抗。他被匈奴4万兵团团围住,部下都非常害怕。李广派他儿子李敢,只带几十骑兵,从左到右, 直穿敌人阵地,跑了一圈,回来报告道:“没什么,匈奴不难对付!”部下这才稍为安心。李广亲自用最强劲的大弓,射杀敌人部将。连杀好几人,敌人的攻势渐见减退。李广指挥将士,沉着应战,气概从容,毫无慌乱之色。大家深受感动,勇气也因此大增。这样艰苦支持了两天,援军来到,敌人才退去。
  李广最后一次与匈奴作战,已经60多岁了,可是他精神抖擞,毫无老态。这一次,大军由大将军卫青统率。李广名义上是前将军,可是卫青怕他立功,不让他正面出阵,故意叫他绕东路。后因没有向导,迷失了路,未能如期开赴指定地点,被借此问罪。李广气愤不过,竟被逼自刎而死。
  李广有个堂兄弟,名叫李蔡,汉文帝时,与李广同为“郎”一级的小官,声望远不如李广,只是一个平凡的庸人罢了。然而到了武帝时代,李蔡已被封侯爵,官居丞相。而李广这位一生与匈奴侵略者作战70余次的“飞将军”,却落了个悲惨的下场!人们为李广抱不平,但是,除了抱怨命运之外,谁能说什么呢!“飞将数 奇”这句成语,便由此产生。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9459/

推荐访问:幼儿成语故事视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