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少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13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知多少篇(1):《“眼神接触”知多少》阅读答案

知多少_《“眼神接触”知多少》阅读答案


  虽然我们发现了一些眼神的小秘密,但现实中眼神能够传递的信息太多,目前的研究还不足以彻底解读关于眼神的一切。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眼神接触”知多少》阅读答案,更多热点杂文阅读欢迎访问(www.ruiwen.com/wenxue)。
  “眼神接触”知多少 李旭
  眼睛是人们认识大千世界的重要通道,同时也能映射出人的内心世界。也许我们很难想象,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沟通,有90%以上都是使用非语言的方式实现的,其中眼神沟通又是“重中之重”。
  法国研究者席琳·雅各布的一个研究关注的是在街上做问卷调查时的眼神接触问题,结果发现,如果发放问卷者在接触的过程中较多地注视对方,有66%的个体同意完成问卷调查;如果在邀请时眼神接触少,总是躲避眼神交流,仅有34%的个体愿意参加问卷调查。研究者认为,直接的眼神接触可以避免旁观者产生“跟自己无关”或者是“自己的参与与否得不到重视”的感觉。通常我们仅和自己熟识和信任的人有较多的眼神接触,因此如果发放问卷者和潜在的实验参与者有较多的眼神接触,对方无法拒绝这种眼神接触所伴随的一贯的信任感,对发放问卷者的印象较好,因此也更愿意参加问卷调查。
  另一方面,通常而言,眼神交流也能够传递交流双方的一些人格特点,比如主动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多被认为是自信的表现,更有领导能力,更有权力。因此一方面注视的特点可能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不过另一方面可能与文化背景也有关系。在东方文化里,特别是在日本,人们认为避免和对方进行直接的对视是表达尊重,而西方人则会认为这样的人鬼鬼祟祟、不值得托付,因为西方文化中鼓励眼神接触,并认为这样是自信的表现。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当事件与个体的态度和立场密切相关时,眼神接触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态度。
  在第一个研究中,研究者让实验参与者观看一些观点有争议的演讲视频,比如核能的开发、安乐死、高等教育收费等。在实验参与者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研究者使用眼动仪追踪他们的眼球活动,观看结束后对眼动轨迹的分析则发现:当实验参与者的意见和演讲者的态度基本一致时,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来注视演讲者的眼睛,并且更容易接受演讲者的意见;如果他们对该议题的态度与演讲者不一致时,注视时间长度和个体对信息的接受度不存在相关性。实验也发现,如果演讲者更多地注视前方而不是眼神躲避,实验参与者更倾向于接受他们的观点。
  研究者受此启发,又开展了第二个研究,同样是观看一些有争议的视频议题,但一部分参与者被要求关注演讲者的嘴巴,而另外一部分被要求关注演讲者的眼睛,在观看视频前后,让实验参与者就视频中的议题表明他们的态度。研究结果发现,
  如果事先就与演讲者观点不同,关注演讲者眼睛的参与者更难被说服,更难去接受演讲者所传递的信息。究其原因,可能和实验参与者对事件的态度有关。因此这部分研究传递的信息是,如果你想改变对方比较模糊的观点或者让对方相信自己的观点,不如更多地注视对方;但你也要注意,另外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如果对方已经确认和你的观点不一致,那么和你产生的眼神接触越多,反而抵触越深。
  虽然我们发现了一些眼神的小秘密,但现实中眼神能够传递的信息太多,目前的研究还不足以彻底解读关于眼神的一切。人类的爱、恨、悲伤、惊恐都可以通过眼神传递,同时信任、怀疑和讽刺也可以完美地用眼神表达,而更重要的是眼神交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也使得它更为复杂、难解、捉摸不定。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曾言:“不畏浮云遮望眼”,但愿你我的生活中能遇到更多真诚、温暖的目光,也希望你我能在每一个眨眼的瞬间传递对他人的理解和对世界的善意。
  12.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请改正。(4分)
  (1)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沟通,有90%以上都是眼神沟通来实现的。
  (2)科学家研究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只要你更多地注视对方,就能改变对方比较模糊的观点或者让对方相信自己的观点。
  13.第二段中,法国研究者席琳·雅各布研究的结论是什么?(3分)
  14.第三段中,写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目的是什么?(3分)
  15.第四段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当事件与个体的态度和立场密切相关时,眼神接触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态度。”请分别概括英国爱丁堡大学科学家的两个研究在这方面的具体发现。(4分)
  参考答案:
  12.(1)原文在开头是说: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沟通,有90%以上都是使用非语言的方式实现的,其中眼神沟通又是“重中之重”。
  (2)原文在最后是说:如果你想改变对方比较模糊的观点或者让对方相信自己的观点,不如更多地注视对方;但你也要注意,另外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如果对方已经确认和你的观点不一致,那么和你产生的眼神接触越多,反而抵触越深。
  (4分。各2分)
  13.直接的眼神接触可以避免旁观者产生“跟自己无关”或者是“自己的参与与否得不到重视”的感觉,因此也更愿意参加问卷调查。(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4.为了说明眼神交流能够传递交流双方的一些人格特点,但在判断时必须要考虑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背景。(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5.(1)如果他们对该议题的态度与演讲者不一致时,注视时间长度和个体对信息的接受度不存在相关。
  (2)如果你想改变对方比较模糊的观点或者让对方相信自己的观点,不如更多地注视对方。
  (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知多少篇(2):《南京古都“桥”名、“巷”名知多少》阅读答案

知多少_《南京古都“桥”名、“巷”名知多少》阅读答案


  【分类统计】
  表一:南京古都“桥”名分类统计表 表二:南京古都“巷”名分类统计表
  分类标准
  巷 名
  数量
  用数字命名
  二条巷、三条巷等
  8
  用人物命名
  秦状元巷、黄状元巷等
  10
  用物品命名
  箍桶巷、璇子巷等
  18
  用动物命名
  饮马巷、宰猪巷等
  9
  用家宅命名
  许家巷、许府巷等
  9
  【空间分布】
  表三:南京古都范围内“桥”“巷”数量空间分布表
  区划
  类别
  秦淮区
  鼓楼区
  玄武区
  建邺区
  桥的数量
  45
  21
  18
  11
  巷的数量
  22
  21
  17
  5
  【成因分析】
  南京古都的“桥”“巷”名的命名及空间分布与 ▲ 密切相关。
  自然与生活有机统一。南京占据长江中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桥、巷代表了人口出行和生活的需要,南京古都的桥、巷地名分布的数量与人口分布的密集度基本成正比。
  凝重的历史沧桑感。南京的桥、巷的地名反映了历史沧海桑田之变。如“逸仙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按其所愿,葬于南京的紫金山。但因为南京当时的城市交通系统还不是很完善,为了便于运载孙中山先生灵柩,于是就修建了中山大道,当时,中山东路上的一座石桥十分破旧,国民政府下令,重建此桥,并改名“逸仙桥”。逸仙是孙中山先生的号。
  异彩纷呈的平民文化。南京许多地名源于民间传说,有着浓郁的平民文化色彩,折射着昔日南京百姓的生活状况和文化心态。每一条“老地名”或许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特色。
  当然,南京的“桥”“巷”名还与“唯才是举”的科举文化,朱门豪宅的士族文化,浓郁的古商业文化密切相关。
  【地图截图】
  【生活链接】
  2014年3月1日至2日,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南京市选拔赛如期举行。参赛的小选手们听写生僻字词手到擒来,然而却被“逸仙桥”地名难住,究其原因,他们压根就不知道哪里有座“逸仙桥”,又为何名为“逸仙桥”。
  13.阅读【分类统计】,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南京古都“桥”名中按材料结构命名的最多,用植物命名和“与食物有关”的命名最少。
  B.南京古都“巷”名中用物品命名的最多,用数字命名和用人物命名的巷名数量相差不大。
  C.南京古都“桥”“巷”名中都有用数字和动物来命名的,其中用动物来命名的都极少。
  D.南京古都“油坊桥”的命名应该是与食物有关,“沈举人巷”应该是用人物来命名的。
  14.阅读【成因分析】,请将材料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10个字以内)(2分)
  15.阅读材料,从“桥”“巷”名的数量分布推断南京古都人口的数量分布情况。(2分)
  16.阅读材料,按要求下列答题。(4分)
  (1)下面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2分)
  每一条“老地名”或许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特色。
  (2)为什么先介绍“分类统计”与“空间分布”,再介绍“成因分析”?(2分)
  17.结合【地图截图】和【成因分析】两则材料,请用简洁的语言向小选手们介绍“逸仙桥”。(要求:从“逸仙桥”的地理位置和来历两个角度来介绍。)(2分)
  参考答案:
  13.(2分)C
  14.(2分)地理环境(或“自然”)、生活、文化(少一点扣1分)
  15. (2分)15.(2分)秦淮区人口分布密集,建邺区人口分布较少。(意对即可。此题先要归纳“表三”的主要信息:南京古都范围内秦淮区桥、巷分布密集度高,建邺区桥、巷密集度很低。再抓住材料中的“南京古都的桥、巷地名分布的数量与人口分布的密集度基本成正比”这句话就可以做出推断。)
  16. (4分)(1)“或许”表示不确定,写出了南京的每一条“老地名”可能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特色,不排除部分不蕴含,体现语言的准确性。(2分)(2)“分类统计”与“空间分布”的内容直观、明了,“成因分析”是基于“分类统计”与“空间分布”的理性分析。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2分)
  17.(2分)“逸仙桥”在龙蟠中路和中山南路的交叉路口向西20米,以前是一座石桥,后因运载孙中山的灵柩而重新修建的。(地理位置1分;来历1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8609/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