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诠释了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10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第一篇诠释了:《周易》到底诠释了哪些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在《周易》成语中均有着生动地表现。 具体表现在哪里?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自强不息”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
  《周易》成语中,从不同方面强调这种进取精神的还有“朝乾夕惕”“持之以恒”“革故鼎新”等。勤劳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中最突出的一个表现。
  中华民族素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盘古开天辟地、神农遍尝百草、虞舜勤劳躬耕等古代的神话、传说,就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品格。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勤劳,就不会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由《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语而浓缩成的“朝乾夕惕”这条成语,就是强调勤勉谨慎的。
  “持之以恒”这条成语出自《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这也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坎坷磨难,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族进步和发展的追求。可以说,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品格,才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
  《周易·杂》中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记载,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革故鼎新”这个成语。
  这是对中华民族除旧布新发展观念的准确概括,它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又一重要内容,是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宽容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厚德载物”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
  它要求一个人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像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万物那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周易》成语中,提倡这种宽容精神的还有“殊途同归”。《周易·系辞下》有“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记载,后形成了“殊途同归”这个成语。
  现在我们使用这条成语,一般是指“走不同的道路而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但其语源却是提倡不同派别、不同类型的思想相互渗透、彼此交融,从而在共同的目标下实现有机的融合,实际表现的是宽容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强烈的兼容意识。
  “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
  中华民族一向对团结统一有着深刻的认识,自古就有“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认为只要内部和谐团结,上下齐心合力,力量就会增大,就能无往而不胜。
  《周易·系辞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语,这段话后来形成了两条成语:
  一条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意思是说两个人一条心,力量很大,好像锋利的刀剑能斩断铜铁;
  一条是“金兰之友”,用来形容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两条成语均是强调团结的力量。
  “信及豚鱼”的诚信精神
  “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其内涵就是“诚实守信”。中华民族是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视诚信为做人、立业和处世之本。
  《周易·乾》中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修辞立诚”这条成语,就是告诫人们要注重文化教养,做到立身诚实。
  《周易》成语中突出表现“诚信”内容的还有两条:一条是由《周易·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一语提取出来的“信及豚鱼”,意思是对小猪和鱼这样微贱的东西也讲信用,形容非常讲信用;
  另一条是由《周易·乾》中的“闲邪存其诚”一语浓缩而成的“闲邪存诚”,意思是防范邪恶,存其真诚。
  “卑以自牧”的谦虚精神
  “谦虚”是中华民族大力提倡的美德之一,《周易》六十四卦中的“谦卦”,便是专门论述人应该具备谦虚美德的,其卦辞“谦:亨,君子有终”,则表明谦道美善可行。
  《周易》成语中涉及到谦虚美德的主要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谦尊而光”“大而能谦”等。
  《周易·谦》中有“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的记载,后形成了“谦谦君子”和“卑以自牧”这两条成语。
  “谦谦君子”当初是指非常谦虚、非常有修养的人。后来语义发生了变化,才用来指那些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卑以自牧”则是要求保持谦虚的态度,提高自身的修养。
  “谦尊而光”也出自《周易·谦》。《周易·谦》云:“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孔颖达疏:“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谦而不可逾越。”意思是尊者谦虚而更显示其美德。
  出自《周易·序》“有大者,不可以盈,有大而能谦必豫”一语中的“大而能谦”这条成语,后用来指既有一定的知识、名望、地位或财产等,又能够谦虚待人的人。

第二篇诠释了:完美诠释


  雷锋,激励了不知道几代人的青春和一生。一种精神让世人记住了他。直至今时人们还在乐此不疲的谈论着他的事迹。只是,形式上的东西总是经不住时间的摧毁,他们只是整齐的米诺骨牌,等待着他人的动作让他们轻而易举的轰然倒塌。所谓精神,它早已在空间中蒸发,留下的变质部分在时光下发酵,形成了不知所云的污点。雷锋,已经沉睡了。乐于助人,诚信勇敢,这些薄如蝉翼的“品质”仅是小学生书本中的一行行生字而已。
  我一直等待着这种精神可以在我的面前发扬,只是等来的似乎仅有不堪而已。沸沸扬扬的“彭宇案”其实不是大事,一个老太婆诬赖小伙子弄伤她的事件。只是它却毫不留情的捏碎了人们心中的那份感动。彭宇想诠释那份精神,只是那份完美之中带着污点,一种人性贪婪的污点。其实只是一场闹剧,但真正的背后是一份破碎的信任,没有人会再愿意去实践那所谓的好事,身体力行的去体会是什么叫现实。
  公车上的阳光淡淡的浮动着,人影在阳光涌动着。我坐在窗边,看着妇人抱着孩子困难的拉着扶手,在风大的天里竟有细密的汗珠出现在她的额头上。公车的速度混乱的起伏着,孩子的头磕在了栏杆上,“哇”的一声哭了。售票员喊着没买票的人,广播中杂乱的生意,掺杂孩子的哭声。环顾四周,没有人有反应,他们的脸上,仿佛结了一层冰,在这个冬日里更添寒意。
  我背起书包艰难的挤出座位,还有8个站才到,感觉到身后的人潮涌动,我想,让座应该是对的。只是更多时候,语言被省略了。
  但当司机大刹车的时候,我终于看清了一切。我的位置竟然已被一个中年男人占去,他的手机还握着手机,正兴奋的讲着电话。那妇人将孩子搂住怀里,小心的维持着平衡。愤怒,混合着一种绝望,狠狠地灌入我的四肢。
  “那个,抱着孩子坐这儿吧。”男生站了起来,拿着包小心的护着她们坐下。然后转身握着栏杆,在人群中拥挤着。妇女口中念念有词,似乎都是感谢,脸上满是笑意。连孩子都笑了,沾着泪水,在阳光中绽开微笑,晶莹的笑着。男生点点头,腼腆着笑笑。
  一件小事,真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应该相信的,人性本善。人人都会想当雷锋,或者当属于自己的那一个雷峰,那是一种美好。心中总有一份对感动的完美诠释。只是一次次的碰撞,推挤,让风景线渐渐变成彩虹,若隐若现。人心中都该有颗种子,在某些瞬间,在那些时候,破土而出,小心翼翼的长成一棵大树。
  男生的背影还在人群中晃动着,那在尘世中一个陌生的剪影,只是完美诠释了一种精神,一种快被人们所遗忘在记忆深处的精神——雷锋精神。
  高三(4)班 项倩倩

第三篇诠释了:诠释完美作文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而就短,知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清朝顾嗣协的这首杂诗,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一个“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众生芸芸,人们常说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智者是没有的,再伟大的人物也有缺点和错误。世界上,任何人的技能、体能和智能,不可能至周至全;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情操,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只有努力做到更好、最好,而不必苛求十全十美。
  对自己,我们没有必要苛求完美。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者也。”刘邦这话说的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只有扬长避短、举优抑劣,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我们只有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强项和弱项、长处和短处,我们才可能找到恰当的人生坐标。
  同理,对待他人,我们也无须苛求完美。左传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汉书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因此说,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我们应尊重他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要善于发现、发挥和发展别人的优点,而不要过分的挑剔、指责甚至攻击他人的短处。如果是泥土,就让它烧成砖瓦;如果是矿石,就让它百炼成钢;如果是树木,就让它成为栋梁……让它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由此看来,白璧无瑕固然令人企望,但缺点和遗憾也自有它的魅力。美神维纳斯不正是因为她断臂的缺憾,才给人以奇妙的无限遐想的空间?天幕上的一勾弯月,不正是由于它的残缺,才给人以愉悦的神话般的幻想?
  我们每个人,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也许正是这种不足,才令我们完整。一个完美的人固然令人称道,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或许是个可怜的人。他再也无法体会有所希冀、有所追求的感受;他再也无法体会爱他的人带给他一直在追求而得不到的东西的欣喜;他再也无法体会通过艰辛的拼搏而取得成功的欢呼雀跃。所以说,缺憾是一股动力,它将鞭策人们向理想的彼岸远航!
[诠释完美作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4456/

推荐访问:诠释学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