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题]化学反应与能量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08 19:00:01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化学反应与能量篇(一):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三部分,主要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讨论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原教材穿插在第一章"卤素"中学习,新旧教材这部分的要求基本一致,但比起原教材来,新教材有三个特色:
  1、结构合理:新教材从研究燃烧出发,导入氧化还原,先由复习初中所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入手,对照Fe2O3+3CO==2Fe+3CO2类属判断的矛盾导出氧化还原,顺理成章。全节拟成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纲目清晰。
  2、表述生动:用拟人漫画形象生动的表述概念,激发兴趣,便于理解。
  3、联系实际:列举生产、生活中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以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2)了解初中所学的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不同分类的关系。
  (3)会用"双线桥"式表示基本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能力目标:通过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谁是氧化剂、还原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课时分配】
  3课时:(1)学习"一、二";(2)学习"三",练习写"双线桥"反应式;(3)课堂小结,课堂训练及作业评析、补偿。
  【教学设计】
  1、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
  教学内容要点
  教与学活动建议
  一、化学反应类型
  初中化学学习了化学反应分类共有:
  1、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数、类别分:
  基本类型:化合:A+B=AB
  分解:AB=A+B
  置换:A+BC=AC+B
  复分解:AB+CD=AD+CB
  2、根据反应物得失氧分:
  氧化:物质得到氧
  还原:物质失去氧
  3、判断反应属于何类型:
  Fe2O3+3CO==2Fe+3CO
  CuO+H2===Cu+H2O
  二、氧化还原反应:
  1、实验分析:
  实例:CuO + H2 = Cu + H2O
  ↓ ↓
  从得失氧分析:失氧 得氧
  ↓ ↓
  从升降价分析:降价 升价
  ↓ ↓
  电子转移分析:得e 失e
  ↓ ↓
  反应结论: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
  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概念迁移:
  用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没有得失氧的反应。
  (1)电子完全得失:2Na + Cl2 ===2NaCl
  (2)电子对偏移:H2 + Cl2 ===2HCl
  得出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
  凡是有电子转移(得失、偏移)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化学教案《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三、氧化剂和还原剂
  1、实例分析:
  CuO + H2 = Cu + H2O
  ↓ ↓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 ↓
  被还原 被氧化
  ↓ ↓
  氧化剂 还原剂
  ↓ ↓
  得电子物质 失电子物质
  ------------------------
  从反应物中找
  2、用"双线桥式"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
  ▲询问学生回顾初中化学知识引入:
  1、初中化学学习过那些类型?各有何特点?(引出左列各基本类型的特征)
  2、从得失氧的角度还学习过那些类型?(以CuO与H2的反应为例,它属于何类型?)
  3、Fe2O3和CO的反应属于什么基本类型?(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
  ▲由学生按照左列(1)-(3)的三个层次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结论。指出;从价态变化和电子转移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
  可以扩展到对许多没有氧参加的化学变化实质的认识.
  (引出Na与Cl2,H2与Cl2反应)
  ▲最好能运用电教手段将课本图1-2,1-5,1-8改成动画,配合分析各概念放映。
  ▲学生以左列两反应为例,分析Na、H2发生氧化反应,Cl2发生反应。也可扩充至其他实例。
  教师提示学生全面理解: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偏移和电子的得失
  ▲由学生说出课本图1-7的含义,以明确氧化还原与基本类型的关系。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还原反应-被还原-氧化剂"和"氧化反应-被氧化-还原剂"的内联系
  (配合课本图1-8的动画分析)
  ▲归纳小结:师生共同讨论。
  综合得出如下的氧化还原反应对立统一关系的两根推断线:
  实质 判断依据 元素变化 反应物称为 反应物性质
  失e —→ 升价 —→ 被氧化 —→ 还原剂 —→ 还原性
  得e —→ 降价 —→ 被还原 —→ 氧化剂 —→ 氧化性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与能量篇(二):高中一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一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一、 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 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 逐渐减弱
  三、 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四、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 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l [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B )
  A. Ba(OH)2.8H2O与NH4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C. 铝与稀盐酸 D.H2与O2的燃烧反应
  l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五、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防腐。
  六、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
  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

化学反应与能量篇(三):必修五数学教学课件

  必修五数学教学课件,仅供参考。
  1.1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我校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依赖性强,接受能力一般,灵活性不够。因此本节课采用低起点,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热情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欢愉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2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必修5》,教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讲解等比数列的概念,特别地要体现它是一种特殊函数,通过列表,图像,通项公式来表达等比数列,把数列融于函数之中,体现了数列的本质和内涵。等比数列的定义与通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一种常用数列,即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另一种常用数列,即等比数列的相应知识,我认为本节教材对于进—步渗透数学思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品质素养均有较好作用。众所周知,数列是中学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考查重点之一,其中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尤为重要,有关数列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归结为这两种基本数列加以解决的:而且这两途中数列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说要求教学中高度重视,并有新的突破,拓展和引深。
  附:必修五化学教案设计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 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 效应
  (1).符号: △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0
  吸收热量的 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② 酸碱中和反应 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④ 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 生石灰和水反应⑥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④ 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v)
  ⑴ 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 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 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⑷ 影响因素:
  ① 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
  ② 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
  2.
  ※注意:(1)、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影响,可以认为反应速率不变。
  (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压不变,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②恒温恒体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二、化学平衡
  (一)1.定义:
  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3、判断平衡的依据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
  例举反应[来源:学科网] mA(g)+nB(g) pC(g)+qD(g)
  混合物体系中[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各成分的含量[来源:学科网ZXXK] 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数一定[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 平衡[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质量分数一定 平衡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 平衡
  ④总体积、总压力、总物质的量一定 不一定平衡
  正、逆反应
  速率的关系 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A同时生成m molA,即V(正)=V(逆) 平衡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B同时消耗了p molC,则V(正)=V(逆) 平衡 ③V(A):V(B):V(C):V(D)=m:n:p:q,V(正)不一定等于V(逆) 不一定平衡
  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B,同时消耗了q molD,因均指V(逆) 不一定平衡 压强 ①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平衡
  ②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不一定平衡
  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r ①Mr一定时,只有当m+n≠p+q时 平衡 ②Mr一定时,但m+n=p+q时 不一定平衡
  温度 任何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其他不变) 平衡 体系的密度 密度一定 不一定平衡
  其他 如体系颜色不再变化等 平衡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 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_不移动_
  (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__减小__,生成物浓度也_减小_, V正_减小__,V逆也_减小__,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_大_的方向移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___吸热反应______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_放热反应__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__体积缩小___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___体积增大__方向移动。
  注意:(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__不移动___。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_时间_。
  5.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三、化学平衡常数
  (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___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____比值。符号:__K__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 的浓度是__变化的浓度___,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物质的量。
  2、K只与__温度(T)___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K的应用:
  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__进行程度__的标志。K值越大,说明平衡时_生成物___的浓度越大,它的___正向反应__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__完全___,反应物转化率越_高___。反之,则相反。 一般地,K>_105__时,该反应就进行得基本完全了。
  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Q:浓度积)
  Q_〈__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__=_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
  Q_〉__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__吸热___反应
  若温度升高,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__放热___反应
  *四、等效平衡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2、分类
  (1)定温,定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第一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必须要保证化学计量数之比与原来相同;同时必须保证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与原来相同。 第二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来相同即可视为二者等效。
  (2)定温,定压的等效平衡
  只要保证可逆反应化学计量数之比相同即可视为等效平衡。
  五、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熵:物质的一个状态函数,用来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符号为S. 单位:J???mol-1?K-1
  (2)体系趋向于有序转变为无序,导致体系的熵增加,这叫做熵增加原理,也是反应方向判断的依据。.
  (3)同一物质,在气态时熵值最大,液态时次之,固态时最小。即S(g)〉S(l)〉S(s)
  2、反应方向判断依据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判读依据为:
  ΔH-TΔS〈0 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ΔS=0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ΔH-TΔS〉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注意:(1)ΔH为负,ΔS为正时,任何温度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2)ΔH为正,ΔS为负时,任何温度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 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②SO2、NH3、CO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4全部电离,故BaSO4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电离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 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转 载 于:ol/L ; KW = [H+]?[OH-] =1*10-14 注意: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W值一定
  KW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2089/

推荐访问: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题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