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的境界]明心见性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06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1) [明心见性]六祖坛经的明心见性


  《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经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他既保留了佛陀原始的“以心印心”的禅法思想。
  一、《坛经》的思想及其影响
  《坛经》中详细的讲了明心见性的问题。他一开始就把其主要思想归纳为: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说明自性即在自心中。要想见到自己的真如本性,就必须从明“心”上着手。
  《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经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他既保留了佛陀原始的“以心印心”的禅法思想。因参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他把佛教的禅法思想更加民族化、系统性、通俗化、大众化。因在禅法上的发展,建立了真正的中国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中国祖师顿悟法门的根本源流。是佛弟子明心见性的法宝。是研究文学、哲学的一个宝库。
  二、明心与见性
  《坛以》在般若品中云: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菩提般若之智,也就是佛性,本来我们就具有。因我们人人本具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我们是业障凡夫,有我执和法执。被种种的现境与外像所迷惑,对种种现前的东西有贪求和厌弃。用我们的自我意识,不管对何人都从自我的角度去分析、判断。这种不管什么都以“我”为中心的主观态度,就会有得有失,爱与恨等等自我观念的前后矛盾、自我想法的彼此冲突。这就是烦恼,也就是“迷”。因为迷惑,没有见到自己的本有真心。所以认为种各现前的假像是真实的。惠能大师告诉我们因为有了迷惑,就必须要有大善知识来开导我们。大善知识通过修行,已经见到了自己的真如本性。他们是过来人,知道怎样修行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有真心。六祖惠能大师说是开示我们明心见性的一位大善知识。他在《坛经》中具体的阐述了怎样才能“明心见性”。
  惠能大师闻五祖弘忍大师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言下大悟。见到了自己的本有真心。从息性流露,接连说了五个何期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五个何期自性,具体深刻的说明了自性的内涵。我们的自性本来说清净无染、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没有动摇。那为什么我们的心是那样的污染?而且时刻生灭,是那样的飘浮不定呢?那是因为:
  “自性能生万法。”
  也就是六祖所说: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自性能含万法,万法在诸人自性中”。
  万法,即众生的生、老、病、死;万物的生、住、异、灭;世间的成、住、坏、空;人间的悲、欢、离、合;心理的喜、怒、哀、乐。我们的本有真心被这些所迷盖。我们所见到的、遇到的、想到的都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连在一起。加入“我”的思想、见解、观念而进行判断。一切都是我们这颗被污染的“心”在作崇。惠能大师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以要见到自己的真如本性,就必须从自己的“心”着手。
  惠能大师说完五个何期自性,接着又说: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一个人如果不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有真心,不知道自己本具佛性,不知从自己的“心”着手。就算他学法修行,也不能成就。祖师们说“心外求法,是名外道”。所以只有认识到万法唯心,不随境界转,见自本性,即与佛无异。祖师大德们说了很多如何见自性的法门。都是从“心”着手。如“四念处”、“四无量心”、“数息观”等都是使我们飘浮不定,散乱的心让其清净下来,而达到见性的目的。六祖大师也不例外,他在般若品中说:
  “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一切般若智,都在自性中,告诉我们不要心外求佛。又说“用真如自性,以智慧观照”就是用我们本具的真如自性,以及我们本具的智慧去观察、审视一切世间万法都是虚幻的假相。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自性成佛道”,
  即知一切万法皆是虚幻,我们不再去执着,不再以自我的意识,自我的立场,自我的观点去审视。不再被外在的环境所转移。不再对外境有放不下、丢不开、舍不得。对所有的法尘都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智慧去观照。只要明白了一切万法皆由心生。就像做梦,醒后知道一切梦境都是虚幻不实的,不再执着的。这就是“明心”,真心现起,六祖又说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明白了真心,不再去执着外在的形象。而是要常常在自己的心性中,时常保留正确的见解。这样一来,一切烦恼以及被六尘所蒙蔽的累,就不能再污染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不污染,就是“见性”,也就是开悟。
  前面提到,我们要依大善知识来开导我们见自本性,但是,善知识只是我们修行路上的一个指路人,他只能告诉我们怎样明心见性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善知识,还得在于“自性自度”,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说:
  “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行”。
  只有自己本心的明师,才是真正实在的明师。只有自己本心的明师,才能够时刻的教导自己,发挥出真正实在的妙智慧。六祖在离开五祖时说:“学时师度,悟了自度”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就算是见性之人,也要在时刻保持这种见性的真心。继续培养增长真心所流露出的妙智慧。见性之后,有了对佛法的正知正见,所以要更加努力的修持,因为见性不是究竟的成佛。《坛经》中说:“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所以要时刻保持本具自性的清净。又说: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奈,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这是六祖所说悟后的一种境界。是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无分别状态,一种平各无烦恼的状态。虽然烦恼心不现前,但是在“无”之中又“有”,在“有”之中又“无”的超然境界。
  《坛经》中又读到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也就再次深刻阐明了“明心见性”的内涵。“心”不受外界污染,不为外界所动,离一切外在牙。让“心”住而无住,念而无念,相而无相。也就是佛陀所说的“不二法门”。所以,六祖又说“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心”与“性”也是不二之法,只是迷与悟的不同而已,六祖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三、结论
  六祖大师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现在,又闻到了无上妙法。六祖大师说:
  “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如说食不饱”。
  所以,一个佛子绝不能只搞文字相,而是要依教奉行佛陀的教法;依祖师大德们的修证法门。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心”的正念,把我们所学的解脱之法,见性之法运用到行动中去,彻底放下“自我”,用自己的本有的真心,观察外物,不随境转,入住手真如自性之中。

(2) [明心见性]《坛经》的明心见性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一、《坛经》的思想及其影响
  《坛经》中详细的讲了明心见性的问题。他一开始就把其主要思想归纳为: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1)。”
  说明自性即在自心中。要想见到自己的真如本性,就必须从明“心”上着手。
  《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经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他既保留了佛陀原始的“以心印心”的禅法思想。因参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他把佛教的禅法思想更加民族化、系统性、通俗化、大众化。因在禅法上的发展,建立了真正的中国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中国祖师顿悟法门的根本源流。是佛弟子明心见性的法宝。是研究文学、哲学的一个宝库。
  二、明心与见性
  《坛以》在般若品中云: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2)”。
  菩提般若之智,也就是佛性,本来我们就具有。因我们人人本具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我们是业障凡夫,有我执和法执。被种种的现境与外像所迷惑,对种种现前的东西有贪求和厌弃。用我们的自我意识,不管对何人都从自我的角度去分析、判断。这种不管什么都以“我”为中心的主观态度,就会有得有失,爱与恨等等自我观念的前后矛盾、自我想法的彼此冲突。这就是烦恼,也就是“迷”。因为迷惑,没有见到自己的本有真心。所以认为种各现前的假像是真实的。惠能大师告诉我们因为有了迷惑,就必须要有大善知识来开导我们。大善知识通过修行,已经见到了自己的真如本性。他们是过来人,知道怎样修行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有真心。六祖惠能大师说是开示我们明心见性的一位大善知识。他在《坛经》中具体的阐述了怎样才能“明心见性”。
  惠能大师闻五祖弘忍大师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3)。”时言下大悟。见到了自己的本有真心。从息性流露,接连说了五个何期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4)。”
  这五个何期自性,具体深刻的说明了自性的内涵。我们的自性本来说清净无染、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没有动摇。那为什么我们的心是那样的污染?而且时刻生灭,是那样的飘浮不定呢?那是因为:
  “自性能生万法(5)。”
  也就是六祖所说: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6)。”
  “自性能含万法,万法在诸人自性中(7)”。
  万法,即众生的生、老、病、死;万物的生、住、异、灭;世间的成、住、坏、空;人间的悲、欢、离、合;心理的喜、怒、哀、乐。我们的本有真心被这些所迷盖。我们所见到的、遇到的、想到的都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连在一起。加入“我”的思想、见解、观念而进行判断。一切都是我们这颗被污染的“心”在作崇。惠能大师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8)”。所以要见到自己的真如本性,就必须从自己的“心”着手。
  惠能大师说完五个何期自性,接着又说: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9)”。
  一个人如果不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有真心,不知道自己本具佛性,不知从自己的“心”着手。就算他学法修行,也不能成就。祖师们说“心外求法,是名外道”。所以只有认识到万法唯心,不随境界转,见自本性,即与佛无异。祖师大德们说了很多如何见自性的法门。都是从“心”着手。如“四念处”、“四无量心”、“数息观”等都是使我们飘浮不定,散乱的心让其清净下来,而达到见性的目的。六祖大师也不例外,他在般若品中说:
  “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10)”。
  “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11)”。
  一切般若智,都在自性中,告诉我们不要心外求佛。又说“用真如自性,以智慧观照(12)”就是用我们本具的真如自性,以及我们本具的智慧去观察、审视一切世间万法都是虚幻的假相。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自性成佛道(13)”,
  即知一切万法皆是虚幻,我们不再去执着,不再以自我的意识,自我的立场,自我的观点去审视。不再被外在的环境所转移。不再对外境有放不下、丢不开、舍不得。对所有的法尘都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智慧去观照。只要明白了一切万法皆由心生。就像做梦,醒后知道一切梦境都是虚幻不实的,不再执着的。这就是“明心”,真心现起,六祖又说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14)”
  明白了真心,不再去执着外在的形象。而是要常常在自己的心性中,时常保留正确的见解。这样一来,一切烦恼以及被六尘所蒙蔽的累,就不能再污染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不污染,就是“见性”,也就是开悟。
  前面提到,我们要依大善知识来开导我们见自本性,但是,善知识只是我们修行路上的一个指路人,他只能告诉我们怎样明心见性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善知识,还得在于“自性自度(15)”,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说:
  “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行(16)”。
  只有自己本心的明师,才是真正实在的明师。只有自己本心的明师,才能够时刻的教导自己,发挥出真正实在的妙智慧。六祖在离开五祖时说:“学时师度,悟了自度(17)”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就算是见性之人,也要在时刻保持这种见性的真心。继续培养增长真心所流露出的妙智慧。见性之后,有了对佛法的正知正见,所以要更加努力的修持,因为见性不是究竟的成佛。《坛经》中说:“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18)”,所以要时刻保持本具自性的清净。又说: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奈,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19)”
  。
  这是六祖所说悟后的一种境界。是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无分别状态,一种平各无烦恼的状态。虽然烦恼心不现前,但是在“无”之中又“有”,在“有”之中又“无”的超然境界。
  《坛经》中又读到了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20)”。
  这也就再次深刻阐明了“明心见性”的内涵。“心”不受外界污染,不为外界所动,离一切外在牙。让“心”住而无住,念而无念,相而无相。也就是佛陀所说的“不二法门”。所以,六祖又说“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21)”,“心”与“性”也是不二之法,只是迷与悟的不同而已,六祖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22).
  三、结论
  六祖大师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23),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现在,又闻到了无上妙法。六祖大师说:
  “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如说食不饱”(24)。
  所以,一个佛子绝不能只搞文字相,而是要依教奉行佛陀的教法;依祖师大德们的修证法门。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心”的正念,把我们所学的解脱之法,见性之法运用到行动中去,彻底放下“自我”,用自己的本有的真心,观察外物,不随境转,入住手真如自性之中。

(3) [明心见性]心经的作用第三障:烦恼障


  我们人活在世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灾难困苦,心内各种各样的无名烦恼,都是由报障,业障,烦恼障这三障带来的。所以,只有破了三障,才能度一切苦厄。下面我们把第三障:烦恼障具体地解释一下。

  第三障:烦恼障
  因为有前面的报障、业障存在,人在立身处世时,就难免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一旦不能称心如意,就妄想纷飞、胡思乱想、烦恼丛生、苦不堪言,这就是烦恼障
  根本的烦恼障有六种:
  第一是贪,贪得无厌,要这要那,多了还要多,好上还要好,无有穷尽,欲壑难填。
  第二是嗔,嗔恨心重,刚才我们已讲了。
  第三是痴,贪和嗔均来自于痴。痴就是执迷不悟,迷真认妄,迷恋于世上形形色色的东西,名、利、财、物、色……,执妄为真,追求不已。追求不到就嗔恨,欲望无止。倘若我们能明白一切都是梦幻泡影、皆不可得的道理,正如《圆觉经》所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知道世上一切东西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相,实际上并不存在,你还去追求它干什么?不去追求了,还会有什么生死轮回的烦恼吗?所以说,痴是产生贪嗔的根源
  第四是慢,贡高我慢。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正确、什么都好,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一等,处处瞧不起别人。因有我慢之故,就不谦虚了。不谦虚就不能受益,善意听不进,不能接受人家的意见,不能进步。
  第五是疑,疑惑不相信。疑是最坏的东西。我们知道,要证佛果,必须正修。若欲修证成功,第一重要的就是信。没有信,就根本谈不到修证。净土宗三资粮,第一就是信。不但净土如此,别的宗也是如此。没有信,怎么谈得上修证呢?不信则疑,一疑就坏了,就不能竭尽全力去修持,就不能证得圣果了。现在的学人往往疑法疑师,学了一个法,他不问自己是否已踏踏实实、不遗余力、勇猛精进地去修,只修了几次,就猜想:‘哎呀!这个法灵不灵呀?是不是有效果呢?我怎么一点感应都没有呢?’比如念佛,没念多少天,就说:‘我念佛了,怎么还是妄想丛生呢?’再说打坐,没坐多少座,就说:‘我怎么妄念一点都没减少,反倒越坐妄念越多呢?’等等。我们打个比方,你要挖一个宝藏,知道金子埋在这块地下,才挖了几尺,深度还不够,你就不耐烦了,‘哎呀!怎么还没见金子呢?恐怕不在这里。’于是,换个地方再挖挖,还是深度不够,没有见到金子,就又换个地方去挖。换来换去,挖来挖去,功亏一篑,总没见到金子。就是因为你没有信心,没有专一地深入下去,所以得不到宝藏。这就是疑法、疑师的过错。常常有人这样猜疑:这个老师是不是有道行?这个老师传法好不好?或是议论某某老师已经明心见性了,某某老师还没有明心见性,妄加判断。殊不知判断老师,须要超过老师才能判断。你自己还没有明心见性,你晓得明心见性是怎么一回事吗?自己还是个瞎子,以耳当目,听了别人怎么讲,自己就猜测、衡量别人,这就是疑师。因不信师之故,你就不能一心一意地跟著师父跑,师父传给你的法,你就不能全力以赴地去修,你就无所证。所以,疑是坏事,是根本烦恼之一。
  第六是邪见,不正之见。如常见、断见、拨无因果等,都是邪见。有人认为,人活在世上才是有,一旦人死了,一切也都没有了,断灭了。还有人不知发神通与明心见性是两回事,认为有了神通才能谈得上明心见性,没有神通就不是明心见性。当他明明已经得了根本,已见了性,他还不知道,以为自己没神通,就没见性。非但误了自己,也贻误了他人,而且永生永世不能出头了。这些都是邪见。上述是烦恼障的六种根本烦恼
  说到这里,我们还要解释一个问题。有些人误解了‘烦恼’的意义,以为烦恼只有贫穷人苦于衣食不周,住行条件差,迫于生活而奔波、辛劳,所以痛苦烦恼不休。岂不知富人的烦恼比穷苦人还胜一筹。富人的烦恼虽然与穷人的烦恼不相同,他不是为衣食住行而烦恼,但他们另有所愁,另有所苦。最近我们这里出了一桩事,不妨讲出来,让大家知道有钱人是怎样的另一种烦恼
  文革期间,有些工商资本家的资金房屋等被没收、冻结了。落实政策后,又退还给他们。讲起来钞票多,富有了,应该享福了,惬意了,不再苦恼了。但是,有这么一家,退还了十几万人民币和房屋后,父亲就把这些都分给了孩子们。三个儿子各分得几万元,最小的是女儿,将来是嫁出去的人,所以只分得五千元。小女儿看见几个哥哥都是几万元,而自己却只有一个零头,心里很不满意。后来又分房子,三个儿子每人一统间,是大房间,而且卫生间、煤气灶俱全。小女儿分到后楼一间小小的黑屋,心里更不痛快了,越想心里越难受,悲伤地哭了。父亲见状,就教训了她一顿,她心中更来气了。吃饭时,她因哭得悲伤之故,气不顺,憋得回抽,一抽搐,手一抖,碗‘啪’地摔碎在地上。父亲一看,啊!你还摔碗给我看,啪啪就是两耳光。这一打,更冤枉了她,悲痛之极,就上吊自尽了。父亲看女儿死了,心里很悲伤,也怨自己处理不当,闯了祸,心里抑闷,不多久也死了。你们看,这不是有钱之后闯出的祸水吗?所以富贵人有富贵人的烦恼,并不比穷人少,甚至还要多;并不比穷人轻,甚至还要重。因为他们有了地位,有了钞票,就会患得患失。他们不仅希望现有的地位、钱财不要丧失掉,还想多上加多、好上加好。那么,这当中互相倾轧、勾心斗角之种种精神上的烦恼就更为难言了。更为甚者,有了地位、有了钱,贪心更重、欲望更浓,忘乎所以,不顾一切地胡作非为,花天酒地,狂嫖滥赌,以致最后走到倾家荡产或锒铛入狱的下场。我们就不去多说它了
  天人也有烦恼。怎么会呢?天人不是在天上享福吗?但是天人享完福后,还是要死的。他们不像我们世间人,老了,发须白了,牙齿掉了,最后断气死了。天人头上都有花冠,花慢慢地枯萎,一旦枯死了,则天人也就寿终了。所以他们看到花枯萎了,就晓得自己时间不长了,到哪里去呢?还要听业的支配。他们也很苦恼。六道都没有离开苦。
  我们人活著,苦多乐少。有一位小说家曾经这样说:人生就是一个旅程,坎坷不平的旅途上布满了各种痛苦的深坑。我们人,刚从第一个深坑里跳了出来,在还没有落到第二个深坑之前,这段过渡期就是乐,平坦顺利。当跳进第二个深坑时,又如从前一样受苦了,到处碰壁、抗争,极力想从深坑中跳出来。一旦跳了出来,轻松一下。过了这段过渡期,又复陷入痛苦的深渊。人,就是这样苦多乐少地走完一生的旅程。有的人遇到的深坑又多又深,所经受的痛苦就更是苦不堪言了。一般说来,这段过渡期的乐是短暂的,有的还未体会到乐的滋味,就又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了。人的一生归根结底还是苦呵!
  佛说一切法,都是让人离苦得乐的。你若能把《心经》的义理彻底领悟了,报障、业障、烦恼障自然也就破除了。三障已除,一切苦厄也就消除了,人也就离苦得乐了。这就是《心经》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8715/

推荐访问:明心见性的境界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