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念经歇后语]老和尚念经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06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老和尚念经篇(一):小和尚念经歇后语集锦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一、释义
  形容读书是三心二意,或对所学的并不理解。
  二、有关“和尚”的歇后语:
  和尚的脑壳——没法(发)(比喻没有办法,无能为力)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和尚打架 - 抓不住辫子
  和尚到了姑子庵 - 不妙(庙)
  和尚看花轿 - 一场空欢喜
  和尚的木鱼 - 合不拢嘴
  和尚的儿子 - 拣的
  和尚的分家 - 多事(寺)
  和尚庙里的老鼠 - 听的经卷多
  和尚庙对着尼姑庵 - 没事也得有事
  和尚训道土 - 音得宽
  和敞拜丈人 - 没有这回享
  和尚养儿子 - 岂有此理
  和尚拜堂 - 全是外行
  和孙猴子比翻跟斗 - 差着十万八千里
  和尚的脑壳 - 设法(发)
  和尚照镜子 - 无计(害)可施(梳)
  和尚坐岩洞 - 没事(寺)
  和尚打伴 - 无法无天
  和尚的脑壳 - 设法(发)(比喻没有办法,无能为力)
  和尚庙里借梳子 - 摸错门了
  和尚跟着月亮走 - 借光了
  和尚娶媳妇 - 今生休想
  和沿头上的虱子 - 明摆着(比喻非常明显)
  和尚头上盘辫子 - 空绕一圈儿(比喻白走一趟)
  和尚看花轿 - 空欢喜
  和尚打架扯辫子 - 没有的事(比喻某件事不可能发生,或对某件事表示否定)
  和尚敲钟 - 响当当
  和尚化缘 - 到处求人
  和尚下山 - 出事(寺)了
  和尚出山 - 走下坡路
  和尚回庙 - 走老路
  和尚念经 - 自念自听
  和尚的住处 - 妙(庙)
  和尚的念珠 - 串通好的
  和尚庙前讲假话 - 惹是(寺)生非
  和尚的住处——妙(庙)
  尼姑庵里藏和尚 —— 不是好事
  和尚碰见秃子 —— 大家光光的
  两个和尚打架 —— 抓不到辫子;没抓没挠;谁也抓不到谁的辫子;谁也抓不住谁的辫子;谁也别想抓辫子;谁也抓不到辫子;抓不住辫;都抓不到辫子
  和尚望丈母 —— 不熟这一门
  香伙赶出和尚 —— 喧宾夺主;颠倒
  济公和尚 —— 疯疯癫癫
  看见和尚喊姨父 —— 乱认亲
  和尚不吃肉 —— 在鼓上出气
  老和尚放焰口 —— 满足饿鬼欲望
  邋遢和尚 —— 没好道场做
  和尚脑袋上涂油 —— 滑头
  闷头儿和尚 —— 念真经
  刚进庙的和尚念佛经 —— 现学现唱
  老和尚吹灯 —— 散谈;散坛
  和尚庙里去卖木梳 —— 走错门路;走错门道
  和尚戴红花 —— 美妙;美庙
  歪嘴巴和尚吹喇叭 —— 一股斜气;一股邪气
  和尚打雨伞 —— 无法(发)无天
  和尚盼儿子 —— 下辈子的事
  当一日和尚敲一日钟 —— 得过且过
  和尚吃狗肉 —— 开不得口
  和尚挡伞 —— 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和尚哥种芝麻 —— 靠不住
  和尚相亲 —— 第一回
  和尚尼姑 —— 大伙无法;大伙无发
  烧香赶脱和尚 —— 喧宾夺主
  和尚打仔 —— 不心疼;没有的事;不心痛;心不疼
  香火人赶脱和尚 —— 喧宾夺主
  和尚娶姑的 —— 不用买梳的
  八十岁当和尚 —— 半路出家
  和尚做经课 —— 老调儿
  和尚的辫子 —— 假的
  和尚撑伞 —— 无法(发)无天
  老和尚看嫁妆 —— 下辈子见了
  和尚做案赖道士 —— 嫁祸于人
  翠屏山的和尚 —— 普爱众生
  老虎当和尚 —— 人面兽心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得过且过
  和尚吃豆腐 —— 家常便饭
  和尚抓头皮 —— 无计可施
  白瓦壶好看;号筒里塞木头;属瓶子的;小和尚念经 —— 有口无心
  和尚面前骂秃驴 —— 指桑骂槐
  和尚头上放豆子 —— 白费劲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 请你放心
  黄连刻和尚 —— 苦师傅
  老和尚瞧嫁妆 —— 今世休想
  老和尚点天灯 —— 清洁平安
  和尚头的虱子 —— 好捉
  和尚不吃豆腐 —— 怪斋(哉)
  问和尚

老和尚念经篇(二):寓言故事一则:老和尚和小和尚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是老方丈,每天都在读书念经;一个是小和尚,每天都在砍柴挑水。
  有一天,小和尚耐不住寂寞了,跑去找方丈:"方丈、方丈,我想读书......"方丈看了看小和尚,什么也没有说,回到房间里搬了一块石头出来:"这样吧,今天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市集上去卖。但是记住一点:无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想不通:一块石头让我去卖,而且说,有人买还不给卖?
  可是,没有办法,小和尚只好拿着石头下山了。
  在市集里,从清晨到下午,没有一个人来瞧这块石头。快日落的时候,有个妇女走了过来,看了看石头、看了看小和尚问:"小和尚,你这石头是卖的吗?
  小和尚说:"是啊!
  "这样吧,我出五文钱买你这块石头。因为它的样子很别致,我想买回去给丈夫写字的时候压压纸,这样不容易被风吹走。
  小和尚想,一块石头能卖五文钱啊!但是,方丈不准他卖啊!所以,小和尚只好说:"不卖、不卖!
  妇女急了:"我出六文钱!!!
  "不卖、不卖!
  妇女没有办法,只好摇摇头,走了。
  傍晚的时候,小和尚带着石头回到山上。方丈问:"怎么样?
  小和尚遗憾的说:"今天竟然有个妇女愿意出六文钱买这块石头艾~~~。但,你说不让我卖,我只好没卖!
  方丈问:"你明白了吗?
  小和尚奇怪的回答:"不明白啊?
  方丈笑了笑,什么也没说,搬着石头就走了。
  小和尚没有办法,只好继续砍柴。
  过了一个月,小和尚耐不住寂寞了,又来找方丈:"方丈、方丈,我不想砍柴,我想读书!"方丈看了看小和尚,还是什么也没说,回到房间里搬出那块石头。"这样吧,这次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米铺老板那去卖,但是,还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想不通:还让我去卖啊,上次人家出六文钱都没卖!
  但是,没有办法,方丈就是方丈啊。小和尚带着石头下山了。
  来到米铺店,见到了米铺老板。
  米铺老板听说小和尚是来卖石头的,拿着那块石头端详了半天说:"这样吧!我没有多少钱——我出500两银子买你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了一大跳,一块石头植500两银子啊!
  米铺老板解释:"你不要看它只是一块石头,其实,它是一块化石,我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
  小和尚连忙说:"不卖、不卖!"抱这石头赶忙回去找方丈。
  见了方丈,说:"方丈、方丈,米铺老板说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说是一块化石。”
  方丈问:"你明白了?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方丈又是笑笑,什么也没说,把这块石头搬走了。
  小和尚又没办法了,只好还去砍柴。
  再过了一个月,小和尚实在受不了了,再去找方丈:"方丈、方丈,我想读书,我不想砍柴,也不想卖石头了!"方丈笑着看小和尚,还是什么也没说,回到房间里搬出那块石头:"这次呢,你还是去卖石头。不过,这次是卖给山下珠宝店的老板,还是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受不了了:这么贵的一块化石,让我拿着去卖,还说人家出多少钱也不卖!
  可是,看着方丈严肃的样子,小和尚只好小心翼翼的带着石头下山了。
  来的珠宝店门口,告诉门童,说有块石头带给老板看看。
  珠宝店的老板正穿着裤衩睡午觉,听说一个小和尚带石头来卖,连忙跃起,只穿了个裤衩就奔了出来。看到小和尚连忙把石头拿过来端详半天,问小和尚:"这块石头是你的吗?
  小和尚说:"是啊!
  "你是这个山上的小和尚吗?
  "是啊!
  "是老和尚让你来卖的吗?
  "是啊!
  珠宝店老板叹了口气,说:"这样吧,我也没有多少钱。我只有三家珠宝店、两家当铺和一些田产,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的"扑通"一声跌倒在地上,"这么值钱啊!!!
  珠宝店老板解释:"你不要看它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其实,它只是外面包裹了一层石头的样子,里面是一块无价之宝的宝玉!就好象古代的‘和氏璧"一样,在买开采前只是外面包了一层石头而已。我愿意用我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得连忙说:"不卖、不卖!"紧紧抱着石头连滚带爬的上山去找方丈。
  "方丈、方丈,你怎么能把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随随便便让我带下山呢?珠宝店老板说他愿意出三家珠宝店、两家当铺和一些田产,就是他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他说这里面是一块无价之宝哎
  方丈问:"你明白了?”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方丈微笑和告诉小和尚:"同样一块石头,在一个妇女的眼中,只是一块压压纸的石头,值六文钱;到了米铺老板那里,认识到它一些价值,知道它是一块化石,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而真正懂得它价值的只有珠宝店的老板,知道它只不过是外面包裹了一层石头的样子,里面是一块无价之宝的宝玉!”

老和尚念经篇(三):梦参老和尚主讲地藏经1(3)


  “释迦”是印度的一个种族,叫释迦族,释迦也是姓。释迦牟尼有的翻成“能仁寂默”,这个是普遍度一切众生,以这个德号来授记,也就是多生累劫的时候度众生所累积的。佛的德号都是以他累生所做的事业来定的,有的照他发愿而定。释迦牟尼佛发了五百愿,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普贤菩萨发了十大愿。地藏王菩萨发了一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但是这一愿也是很不可思议的愿。
  “能于五浊恶世”,“浊”就是浑浊不清净。从释迦牟尼佛降生的世界就是五浊恶世。这一劫是劫浊,印度话叫“劫簸”,《华严》翻为“时分”,说这个时候你来得太不好了,但是我们比那个不好的时候还要不好。佛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正法”、“像法”、“末法”,“正法”、“像法”的时候,我们不晓得到哪里去了,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也许来了也没有听到佛法,释迦牟尼生到印度时,我们生到别的国家,那个国家还没有佛法,所以我们现在生到“末法”,还是不错的。
  为什么不错呢?还能够闻一点法,在这个浑浊世界里头还有一点清凉。我们这个时候叫“劫浊”,时候不好;在佛经中,最大叫阿僧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8323/

推荐访问:老和尚念经歇后语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