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逶迤的近义词]逶迤怎么读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8-02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逶迤怎么读篇一:七律长征课件

 七律长征课件【1】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主席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2、收集有关毛主席所写的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主席写下了诗史上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
  2、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二、初读,整体感知。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儿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可以提出来。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随着我们深入学习,我想对“暖”“寒”这两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哪句话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着句诗。只等闲:平平凡凡的小事。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品“万水千山”体会“远征难”。(等闲小事有哪些?读着读者,你仿佛都看到了那些画面了.)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
  A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B、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找出:五岭、乌蒙、岷山。
  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2.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1、“腾细浪”、“走泥丸”
  1)、说感受
  预:绵延不绝的五岭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滚动着的小泥丸。
  引导:说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2)、看图。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引导: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生合作读)
  (3)、学生练读
  引导: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生自己练读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分组读。)这样的事情在红军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为——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男女合作读,再齐读。
  2、“暖”与“寒”说感受→读。
  过渡:还能从诗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的勇敢?
  (1)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引导: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
  (2)预答:害怕(这就是寒)读
  心惊肉跳(这就是寒)读
  毛骨耸然(这就是寒)读
  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惨烈、激烈(这就是寒)——你读!
  惊心动魄(这就是寒)——你读
  (3)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一样吗?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组朗读)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这一暖一寒再现了红军战士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读;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军把困难视为“等闲”的乐观精神——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质疑:更喜?读读前面的诗句,细细琢磨。(有过哪些喜?)
  2)、他们翻越了五岭和乌蒙,他们渡过了金沙江,夺下泸定桥,这一切他们都曾乐观的面对,虽然如今面对的大雪山终年积雪,绵延千里,但是你可以想象到什么?(他们依然乐观;不放在眼里)翻越了岷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谁不高兴呢?所以,毛主席看到的是“三军过后——”(生接)“尽开颜”
  3)师:是啊,红军是英勇的,红军是乐观的,难怪毛主席会那样豪情万丈地赞道——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最大收获。
  3、拓展延伸
  交流所搜集到的毛主席的其他长征诗词,说说毛主席诗词的风格。
  板书设计 :                   (画细浪)
  远征难
  25七律长征只等闲 (画泥丸)
  英勇乐观
  七律长征课件【2】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以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2.作者链接
  毛主席(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韶山冲一

逶迤怎么读篇二:气势磅礴造句

  导语:造句,动词词语,是指用词语组织句子。今亦以指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气势磅礴造句例句吧!
  气势磅礴造句
  1、宽阔的大街平整乾净,宏伟的建筑群气势磅礴错落有致,引人注目。
  2、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家,竟然写出这么一篇气势磅礴的文章来,难怪大家不相信。
  3、观庐山瀑布,那才叫气势磅礴,非常壮观。
  4、毛主席的诗词往往写得气势磅礴,表现了伟人过人的胸怀。
  5、历史洪流气势磅礴,奔腾向前。
  6、“红军不怕远征难”是首气势磅礴的组歌,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气概。
  7、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8、黄河之水气势磅礴的飞泻而下!
  9、我走到湖口瀑布边,黄河之水气势磅礴地飞泻而下!
  10、百丈瀑布自山顶飞流直下,落到水潭中,水花四溅,真是气势磅礴。
  11、王羲之的书法气势磅礴,力透纸背,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12、这幅泼墨山水画,气势磅礴,俨然大家之作。
  13、黄河自壶口一泻而下,气势磅礴,不可阻挡。
  14、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5、欢庆的队伍气势磅礴的向前行进着。
  16、这座建筑的规模和设计气势非凡。
  17、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气势磅礴的一页。
  18、这幅画用笔浑厚,气势磅礴,使人联想到五岳之首——泰山的轮廓。
  19、母子俩都被这气势磅礴的海浪吸引住了。
  20、民族解放运动的气势真是磅礴啊!
  21、面对气势磅礴逶迤连绵的石海,人们会情不自禁地问,这些鬼斧神工的石林是从哪里来的啊!
  22、新中国的建立,()翻开了中国现代史上气势磅礴的新一页。
  23、这座古庙气势恢宏,一派仙境,吸引了众多游客游玩。
  24、秦岭起伏的群峰,高耸入云,气势磅礴。
  25、万里长城盘踞于群山之巅;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26、我走到壶口瀑布边,黄河之水气势磅礴地飞泻而下!
  27、这幅绒绣,长达二十四米,高七米,画面气势磅礴,雄伟壮丽。
  28、那气势磅礴的长篇史诗,我们都爱读,百读不厌。
  29、黄河的磅礴气势使人振奋。
  30、这幅字是用狂草写成,气势磅礴,是幅好字!
  31、他的诗形象生动,独具一格,而且气势磅礴,这是显而易见的。

逶迤怎么读篇三:夜坐文天祥的阅读练习题答案


  文天祥的《夜坐》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全诗沉郁顿挫,颇有杜甫风味,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
  ①夜坐,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
  ②蛩,蟋蟀。
  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阅读练习题答案
  1.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是怎样描绘这幅面面的?(5分)
  2.后两联中,作者的心境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第二联描绘了成群的大雁寄宿于半江秋水之上,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此景可画可诗,构成了一幅凄寒、肃杀的深秋夜色图。此联写景由远及近,由静及动,(或从视觉和听觉的不同角度),表现秋夜的沉寂。“宿雁半江画”是远景、静景的勾勒,“寒蛩四壁诗”是近景、动景的描写。(或“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分别从视觉角度,从听觉角度描写)远近、动静、视听的结合,相映成趣,引出后两联作者的慷慨悲歌。
  【评分细则】5分,画面描述准确给2分,手法概括给1分(远近,动静,视听不同角度任答出两种手法即可),具体分析给2分。
  2.后两联作者的心境由沉郁悲凉转为激昂豪迈。第三联“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的诗句,并以“吾道付逶迤”表达因岁华易逝,实现壮志已遥遥无期的喟叹与痛苦,心境沉郁悲凉。第四联诗情陡转,气宇轩昂。“闻鸡坐欲驰”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激励自己,表明白己虽身处逆境,却不改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情绪激昂豪迈。
  【评分细则】6分,第三联(沉郁悲凉)和第四联(激昂豪迈)思想感情概括准确各1分,意思相同即可。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恰当给4分(第三联、第四联各2分)
  (3)本诗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4分)
  (3)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2分)这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使全诗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2分)
  (4)简要分析全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4)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2分)
  赏析
  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全诗沉郁顿挫,颇有杜甫风味。
  前两联即景抒情,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被迫罢官,退居文山的诗人不禁慷慨悲歌,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
  后半转入抒情,先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以抒发遭打击的怨恨,再诉说壮志难酬的痛苦。尾联陡起,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
  逶迤:对蹉跎日月的无限感慨。
  尾联: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很好地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简介/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元兵南侵、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其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着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文山全集》等,流传后世的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
  文天祥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被后世历代传颂,文天祥写下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豪壮爱国诗歌也成为千古名句。2002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出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岳飞与文天祥当年是参加“民族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而非“反抗外敌战争”为理由,不再将他们列为“民族英雄”,只承认戚继光、郑成功等为民族英雄。
  1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主编余桂元发表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对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只把反对外来侵略的杰出人物如戚继光、郑成功等称为民族英雄,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并在《青年时报》发表该观点。此言论一出,在因特网上招致一片骂声。文天祥在香港的后人也在记者采访时表示遗憾。更多的人认为从政治的角度抹杀文天祥为民族英雄的定论是对历史的亵渎。 但从2003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版历史教科书中,文天祥已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2208/

推荐访问:逶迤的近义词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