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科网数学]中学数学信息网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8-01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篇一:[中学数学信息网]人教版初中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在熟悉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各种情况的基础上,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并能在各种情形下识别之;
  2、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及其推导过程,并能运用之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和推理;
  3、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初步渗透推理论证的思想及书写格式,感受数学的严谨。
  教学重点:
  对顶角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各组角的分类。
  教具学具:每个学生课前做出由两个木条构成的相交线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学习目标
  我们走过的马路,有些是相交的、有些是平行的;黑板边缘所在的直线也有相交或平行(示意黑板)两种情况。列举你生活中见到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实例。
  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学习和研究两条直线相交和平行的规律。
  先看相交的情况(教师演示教具,学生操作自己制作的相交线模型),这两条直线(指示教具)是相交的,通过绕交点转动教具可以发现它们所交角的大小可以不同。但不论相交的情况怎样,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交角的个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定的,这就是本章第一节的内容:
  5.1.1相交线 (板出课题)
  [说明: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初步地、概括地了解新的学习任务,为整节课的学习活动提供动力和规划方向。但教材强调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与交角的大小有关,却与本节对顶角、邻补角的内容难以有机地过渡,故通过“不论相交的情况怎样,两条相交线构成的交角的个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定的”一句,自然引出本节课题。]
  (二)设问启发、逐步领会新知识
  问题1、任意转动你手中的两条相交直线,观察它们构成了哪几个角?
  问题2、如果任意变化两条相交线的位置,第二类中各组角之间的关系会改变吗?为什么?
  根据上述规律,回答:
  (1)怎样给像<1与<3、<2与<4这样的一对角命名并下定义?
  (2)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说明:在几何推理的起步阶段,严格符号语言表达的推理过程是不要求学生掌握的,这里可由学生回答,教师板出推理过程。]
  问题3:如果任意变化两条相交线的位置,第一类中各组角之间的关系会改变吗?为什么?利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你可以给它们怎样命名?(邻补角)
  (1)给邻补角下定义:
  (2)怎样理解“互为”的意思?
  (3)画图说明,还有没有其他情况的邻补角?
  [说明:根据学生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层层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完成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转化。这里数学问题的设计与提出,为将静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动的数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杠杆,切实解决了学生如何思维、如何活动的问题,保证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贯彻落实。以下对顶角的教学设计也是这样。]
  (三)回顾整理,明确数学结论
  1、用自己的话概述刚才学习的过程和结论。
  2、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比如,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构成有哪些共同的规律?
  [说明:由于第二环节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相对独立的完成的,其间不会一帆风顺,有岔道,也会有停顿,本环节的目的是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理顺思路、明确结论。]
  (四)练习反馈,强化应用新知识
  1、例题
  题目:见人教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下册,第5页。
  分析:(1)∠1与∠2、∠3、∠4分别是什么关系?
  (2)已知∠1=400,分别根据上述关系能否求出它们的大小?
  解:(略)
  思考1:∠4是否还可以有另外的求法?
  思考2: 本例中,若∠1=90°,求∠2、∠3、∠4的度数。 思考:两条直线相交得到四个角,其中一个角是90°,其余各角是多少度?为什么?
  强调:解决这一类问题关键是正确判断各角之间的关系,然后反复利用对顶角、补角等性质进行计算。
  [说明: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特征、探索解题思路,这是例题教学的关键,以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在例题之后,紧接着给出两个与例题内容相关的练习,既深化了学生对例题的认识,又恰当地处理了本节课后的练习的第4问;解题之后反思解题过程、概括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一环,这里强调的内容使本例题的教学得到升华,超出了讲一个题目本身的意义。]
  2、练习
  教材第5页练习。
  具体过程(略)。
  (说明:对练习的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独立地予以评价,对从中暴露出的问题和错误要及时矫正,进行补偿性学习。)
  (五)总结概括、深化提高学生的理解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认识?还有哪些困惑与不明白的问题?
  2、教师总结: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两种,本节重点学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情况。两条直线相交得到四个角,其中有一个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互为对项角;有一个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互为邻补角。对顶角相等是对顶角的一条重要性质,它是由“同角的补角相等”这一性质推出来的。利用它可以进行许多运算。(说明:这里可由教师讲解,也可引导学生复述)。
  注意:邻补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互补的角,它们具有补角的所有性质。对顶角也可看成是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对顶角的性质及其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它同补角、余角的性质一样在今后的运算或推理中会经常用到,运用的关键是首先判断好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说明:这一环节类似于一般的课堂总结,但它不应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应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使数学知识系统化、数学思想方法明确化,达到深化、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促进学生科学认知结构形成的目的。这一环节比第三环节有更高的抽象度和概括化水平。]

篇二:[中学数学信息网]初中数学课件教学

  初中数学课件教学怎么设计?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了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构造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生活中测量距离问题。
  2、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及书写。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4、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1.读题能力; 2.辨别运用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已知”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课前热身
  找出下列图案中有哪些全等形?有几种全等三角形?分组活动,找出相应图形并说明道理。
  注:1、老师提问全等形的类别,学生讨论回答。
  2、进一步提问有哪几种全等三角形,每种各有几个。
  活动二、情境创设
  某地质勘测队要测量河两岸相对两点A、B的距离(如图所示),可先在AB的垂线AF上取两点C、D,使AC=CD,再过D作AD的垂线DE,使B、C、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这时DE的长就是AB的长。请你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解析:由题意知,AB⊥AD,DE⊥AD,所以∠BAC=
  ∠EDC=90?.
  在△BAC和△EDC中,
  所以△BAC≌△EDC(ASA)。
  所以AB=DE.
  注:1、一学生读题,其他学生思考。
  2、分组讨论,学生把答案书写在学案上。
  3、教师点评订正答案。
  活动三、变式探索
  如图,河边有一条笔直的公路l,公路两侧是平坦的草地。在数学活动课上,老师要求测量河对岸B点到公路的距离,请你设计一个测量方案。要求:
  (1)列出你测量所使用的测量工具;
  (2)画出测量的示意图,写出测量的步骤;
  (3)用字母表示测得的数据,求出B点到公路的距离。
  解析:方法一:用活动二的方法。
  方法二:(1)测角器、尺子;
  (2)测量示意图见图;
  测量步骤:
  ①在公路上取一点A,用测角器测得∠A=90?;
  ②在公路上取一点C,用尺子测出AC的长,记为m米;
  ③用测角器测得∠ACB= ;
  ④在公路的下方过点C作射线CM,使∠ACM=∠ACB = ,交BA的延长线于点D;
  ⑤用尺子测出AD的长,记为n米。
  (3)由测量步骤知,
  在△BAC和△DAC中,
  所以△BAC≌△DAC(ASA)。
  所以AB=AC.
  因此B点到公路的距离为n米。
  注:1、学生齐读题目。
  2、学生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教师深入小组指导。
  3、教师引导一题多解,老师点评方法一、方法二,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活动四、课堂演练
  1、 在墙上有一个很大的圆形设计图,O是圆心,A,B在圆周上,现要想测量AB的距离,但墙很高,又没有梯子,不能直接测量。如果给你一根超过直径的竹竿和一把卷尺,你能测量AB间的距离吗? 画出设计图并写出步骤,解释其中的道理。
  注:1、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目的条件,并如何转化构造全等三角形,教师板书示意图。
  2、学生完成方案设计。
  活动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注:个别学生回答,鼓励赞美学生说出真实的体会。
  2、构造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的一般步骤:
  (1)审题:理解题意,根据测量条件与测量目标,选择最佳的测量方案。
  (2)建模:确定关键的点、线和角,画出示意图。 建立三角形全等的数学模型。 利用三角形全等可以把实际问题里的未知线段转化为已知线段。
  (3)测量:测量已知线段的长(求数学模型的解) 。
  (4)结论: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得出实际问题中两点间的距离 (求实际问题的解) 。
  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活动八、作业布置
  现有测量工具(皮尺、测角仪或量角器、标杆)可供选用,如何构造三角形全等,来测量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就实践情况,写一份测量报告。
  注:学生课外完成,并要求上交批改点评。

篇三:[中学数学信息网]初中关于数学的手抄报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数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成绩,同学们,大家看看下面的初中关于数学的手抄报吧!
  初中关于数学的手抄报1
  初中关于数学的手抄报2
  初中关于数学的手抄报3
  初中关于数学的手抄报4
  初中关于数学的手抄报5
  初中关于数学的手抄报6
  初中关于数学的手抄报7
  初中关于数学的手抄报8
  初中关于数学的手抄报9
  数学的演进大约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发展,或是题材的延展。第一个被抽象化的概念大概是数字,其对两个苹果及两个橘子之间有某样相同事物的认知是人类思想的一大突破。 除了认知到如何去数实际物质的数量,史前的人类亦了解如何去数抽象物质的数量,如时间-日、季节和年。
  算术(加减乘除)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古代的石碑亦证实了当时已有几何的知识。
  更进一步则需要写作或其他可记录数字的系统,如符木或于印加帝国内用来储存数据的奇普。在历史上曾有过许多且分歧的记数系统。
  从历史时代的一开始,数学内的主要原理是为了做税务和贸易等相关多计算,为了了解数字间的关系,为了测量土地,以及为了预测天文事件而形成的。
  这些需要可以简单地被概括为数学对数量、结构、空间及时间方面的研究。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三大主科之一,它在初中的学习科目中,占据了主要地位。面对着初中数学里的圆、三角形、四边形、函数、根式、有理数、方程组、不等式等等,也许有非常多同学会觉得头疼,初中数学辅导网编辑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好好复习,考出优异的好成绩,特此汇总了涵盖整个初中数学的知识点、各种精选练习题、经典试题、中考真题,愿同学们多下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0705/

推荐访问:中学学科网数学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