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的化学性质]氯气的性质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7-30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氯气的性质篇(一):氯气的性质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氯气不仅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对氯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以及介绍氯碱工业等联系实际知识的需要;同时,由于在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较为全面、细致,且探讨和应用也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氯气的化学性质也是第一章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在教材中对氯气性质的认识,是以实验验证的方法完成的,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提高了极好的机会。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能正确写出氯气与金属、 与氢气、与水、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了解氯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形成科学的观察、思维、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巩固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以及严谨求实、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通过氯元素的结构与氯气化学性质的关系,进一步确立内因是决定物质性质的根本原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教学重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理解氯气的存在、制法和用途的依据,也是后续学习卤素及其他非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基础,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缺乏溶解平衡的知识,较难理解氯水既有单质氯的性质,又有盐酸和次氯酸的性质。这一部分如果学得不好,将在学习氯水跟不同物质反应表现出来的不同性质时发生困难,所以氯气与水的反应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联系碱金属导入新课
  在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都具有相似性的金属元素——碱金属,知道了一些研究金属元素的方法,在课的开始即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将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同样具有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并用多媒体显示卤族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说明与学习碱金属相似,我们也先学习其代表“人物”——氯气,从而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首先展示一瓶氯气,向瓶中加入1/5蒸馏水,振荡后,在瓶后衬一张白纸,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并穿插史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伊普雷战役中,德军5分钟释放了180吨氯气,致使15000人中毒,1/3人死亡,而这样世界上第一支专业的氯气部队就是在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哈伯指导下建立的,他把自己的天才贡献给了法西斯。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氯气毒性的认识,而且适时向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由此再演示和介绍正确闻氯气的方法可谓水到渠成。
  (三)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推理验证法,引导学生由氯的原子结构分析,推测它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最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概括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
  1.设问激疑: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请学生分析氯气的化学性质应该如何?如何验证?培养学生由原子结构推断性质的化学思想。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出对氯气化学性质的探索。
  2.实验验证:
  (1)与金属的反应:做好三个演示实验①钠在氯气中燃烧②铁在氯气中燃烧③铜在氯气中燃烧。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注意反应条件,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例如,做铜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教师一面演示,一面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注意观察积极动脑。一面灼热铜丝,一面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灼热铜呢?(铜是不活泼的金属,必须灼热活化铜,使其达到燃点)灼热的铜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反应后立即提出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剧烈燃烧、集气瓶里充满棕黄色的烟)棕黄色的烟是什么物质?(氯化铜晶体颗粒)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明电子转移。又设问:铜是不活泼的金属,为什么能够跟氯气剧烈反应?(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得出氯是非常活泼的非金属的结论)把少量水注入集气瓶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观察到什么现象?(氯化铜溶于水,溶液变绿色——说明氯化铜易溶,氯化铜溶液颜色为绿色)教师进一步加水,稀释溶液,溶液变蓝。提醒学生浓度不同时溶液的颜色不同。这一点很重要,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点上,强调条件的重要性。
  接着提出设疑,氯气能不能与非金属反应?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出性质
  (2)与非金属的反应
  除了做好书上的氢气与氯气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外,补充红磷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同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氯气比氢气和磷的非金属性更强。适时地让学生讨论: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引导学生比较铁、硫、碳等在氧气中燃烧,以及铜、钠、氢气等在氯气中的燃烧,找出共同的特点并由此推出“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在此不仅发展了燃烧的概念,而且渗透了“真理是相对的,不断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大多学生知道自来水不能直接用来养鱼这一生活常识,那么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一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问题引出氯气与水的反应这一性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氯气与水的反应。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可用实验探究法来突破。
  设问:氯气能不能跟水反应,其产物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请设计实验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先实验氯水的酸碱性。用滴管吸取上面试验中得到的氯水,注入试管里。然后滴入1~2滴石蕊试剂观察到氯水先变红后褪色。实验现象说明很可能生成了酸。根据反应物判断很可能生成了盐酸。如何验证盐酸的生成?学生联想初中学过的盐酸的检验方法很容易提出硝酸银溶液,经实验确有盐酸生成。教师紧接着设问:如何解释石蕊试剂先红后褪色的现象?是氯水中的氯分子、盐酸,使指示剂褪色了,还是生成了另外一种新的物质使指示剂褪色了?让学生充分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后归纳出把干燥的有色试纸分别放人装有氯气的集气瓶里、盐酸溶液里、上面实验得到的氯水里。前两者颜色不褪,后者颜色马上褪。即氯分子、盐酸没有漂白作用,惟独氯水有漂白作用。
  既然氯分子、盐酸、水分子都没有漂白作用,那么氯水里必然有一种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这种新物质是什么?到此,揭开氯气跟水反应产物的谜底的时机已经水到渠成。教师根据上面实验事实和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原理可以引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C12+H20=HCl+HClO
  至此,学生对氯气跟水的反应和氯水里不仅有未反应的氯单质,还有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教师出示久置光照分解的氯水证明这些溶液只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而没有漂白作用。结合教材中演示实验,学生就能认识次氯酸不稳定,引出次氯酸分解的化学反应。
  2HClO =2HCl+O2
  教师向装满氯气的瓶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经振荡,黄绿色立即褪净。由此过渡到氯气与碱的反应。
  (4)与碱的反应
  重点分析氯气与NaOH、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角度、离子角度分析反应,不仅巩固第一章所学知识,也能加深学生对氯气化学性质的理解。
  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一些实验演示及分析讨论,学生已对氯气的性质有了一个生动而鲜明的印象。这时再引导他们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去认识氯气化学性质所以活泼的原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归纳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典型的非金属。
  

氯气的性质篇(二):高一化学—氯气说课稿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氯气,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氯离子的检验。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氯气的整节课的一些想法: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分析:
  (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
  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由于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应用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有重要作用。
  在内容安排上,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尽可能结合起来讲,使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可以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最好采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发展。
  第三部分:学法分析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采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不易过多拓宽氯气化学性质的知识。应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强化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发展。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处理:
  1.本章应预见学生判断溶液颜色有困难:可以准备几瓶Cl2、Br2、I2的水溶液、酒精溶液、四氯化碳溶液,贴上标签、注明颜色让学生观察。
  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卤素包括F、Cl、Br、I、At五种元素。
  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展示:氯气、空气、氯水、水四瓶溶液,让学生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氯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物氯气归纳出氯气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氯气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氯气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小结:氯气的毒性与氯气活泼的化学性质有关。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能溶2体积氯气),易液化。
  强调:氯气是有毒的。闻氯气的正确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引入:新闻材料,配置多媒体讲述:伊普雷战役
  问:什么是伊普雷战役?
  为什么防毒面具的外形酷似猪嘴防毒面具为啥像“猪嘴”?
  多媒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雷战役中使用了用氯气制造的毒气弹(180吨液态氯气)。一阵黄绿色的云雾飘过后,英法联军人人感到胸闷气短,40分钟后约有1.5万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因为中毒相继死去。但是,群兽中唯独野猪安然无恙。于是,专家迅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习惯地用嘴巴用力拱地,被拱后颗粒疏松的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大自然赐予的防毒工具,在这场化学战中幸免于难。于是,科学家们不久后就仿照猪嘴的外形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防毒面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过渡:氯气是有毒的,那么毒性机理是什么呢?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找到防毒的方法与途径,化害为利,造福人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氯气的毒性机理。
  引言:按照结构决定性质的原则氯气的毒性一定与它的结构有关,我们首先考察氯原子的结构
  【演示实验】氯气的漂白性
  【复习提问】氯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新制氯水中含有哪些微粒?Cl2水中的HCIO是强氧化性的弱酸。
  小结:板书:氯气的化学性质:Cl2 +Cu—— Cl2 +H2 —— Cl2水——Cl2 与碱的反应。
  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氯离子的检验
  实验室中制取氯气应加强基本操作的训练,要求要严要细,安排学生组装实验室中氯气装置(无药品),严到又快又整洁,细到先拿什么后拿什么,先拧什么螺丝钉后拧什么螺丝钉都清楚。结合实验室制取氯气用实验室中制取氢气引导学生提问,问为什么?如为什么收集氢气可用排空气法和排水取气法?为什么制取氢气不需尾气处理?为什么制取氢气需加少许硫酸铜最后所得溶液为黑色?完成实验室制取氯气后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问题:实验室制飘白色的粉温度稍高有副反应发生,甲、乙、丙三人设计如下实验装置:
  (1)请指出三个装置的各自的缺点或错误(如没有可不填)甲————————乙——————————丙————————————.
  (2)下图中甲由A、B两部分组成,乙由C、D、E三部分组成,丙由F、G组成,从上述甲、乙、丙三套装置中选出合理的部分(按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组装一套较完善的实验装置(填所选部分的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若用12mol L-1的浓盐酸100mL与足量的MnO2反应,最终生成Ca(ClO)2的物质的量总是小于0.15mol,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定各步反应无反应物损耗且无副反应发生).
  多媒体回答:(1)甲:①发生装置错误,②U型管右端没有接尾气处理装置。乙:①没有降温装置,②D应换成U型管,改装消石灰。丙:①没有降温装置,②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2)C(F)、B、E (3)MnO2只能氧化浓HCl,随着反应的进行,[Cl-]减小,还原性减弱,反应不能继续进行.
  结合氯离子的检验的教学,区别检验与鉴别的概念,比较氯气、氯离子、新氯水、久置氯水主要含有水分子、氢离子、氯离子等概念,用实验室中制取CO2 、H2复习离子方程等概念。
  第五部分:信息返馈:
  与学生多交流是取得信息返馈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制造师生间的民主氛围,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考试既能掌握学习状况。

氯气的性质篇(三):初中化学教案与问题归纳:《分子和原子》

  【指导思想】从宏观物质间的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就得了解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并通过微观粒子在变化中的种类和个数的变化情况,真实的认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要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直观形象的物质间的反应向抽象的微观粒子间的重新组合过渡,为以后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和学好化学打好基础。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特点:设置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水的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情形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在这一单元中,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
  本节授课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儿单元“水和溶液”课题三“分子和原子”,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为前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物质间的反应从微观的角度有进一步的认识,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化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物质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但都是从宏观角度感受化学,但还不清楚或认识不到物质之间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要将宏观的物质间反应归因于微观粒子间的重新组合、尤其是对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和反应入手、以客观存在的微观粒子图片等说明粒子的真实存在,在此基础上讲解分子、原子的性质,并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认识物质间反应的本质。做到实例举证、客观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微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为什么会减少?温度升高,减少的越快?
  2、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放在通风处或阳光下干得更快?
  3、走近花园处,为何能远远闻到花的香味?
  4、放在水中的糖为什么不见了?水为什么能变甜?
  5、为什么把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6、为什么把品红溶液放到水中能扩散?
  【教师讲述】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以此来解释上述现象。
  其实,通过科学方法早已证明,物质确实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真实的观察到一些分子、原子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幻灯展示并讲解】图3-6、图3-7是苯分子结构和移动原子后形成的“中国”二字,这是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了。
  分子的性质:
  【教师举例讲述】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千克;
  1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
  (如果中国13亿人数1滴水中的水分子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则需要300万年)
  (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10亿个水分子,每秒喝一口,则喝完一滴水中的分子,则需55万年)
  【教师归纳】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与探究】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慢慢滴入浓氨水,有怎样的现象?
  2、两个小烧杯中分别放酚酞和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则有什么现象?
  【教师归纳】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①氨气在空气中扩散
  ②糖的溶解
  ③闻到花香、酒味
  ④樟脑丸的逐渐减少
  ⑤湿衣服晾干
  【教师举例讲述】①相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
  ②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毫升
  ③热胀冷缩
  【教师归纳】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个H2O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再如:CO2、SO2、H2SO4、P2O5等
  【展开讨论】①从分子的角度,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何不同?
  ②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举例说明】①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
  ② 品红溶解于水时,品红分子和水分子都没有变,它们的化学性
  质也没有变;
  ③ 物质“三态”变化
  【归纳总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展开讨论】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举例说明】① 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不再保持水的
  化学性质;
  ②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
  成了氯化氢分子,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不再保持。
  【归纳总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归纳总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动画演示】水电解动画演示
  氢气和氯气反应动画演示
  【教师讲述】所以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改变,从一种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分子个数不一定变。
  【提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从一种物质的分子如何形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呢?
  【讨论总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了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举例说明】①水电解时,首先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氧分子;
  ②H2在Cl2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氯气分子分解成了氯原子,每一个氢原子和每一个氯原子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学生讨论】 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
  【讨论总结】氧化铝通电时,氧化铝分子分解成了铝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气分子,许多铝原子聚积到一起成金属铝。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如:在H2O中、O2中、Al2O3中氧原子始终是氧原子。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粒子。
  【归纳总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化学反应实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间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变。
  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分子
  【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有间隔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间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分子原子在变化中的情况: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数目不一定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变。
  物质、分子、 原子与分子的联系:
  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分子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8186/

推荐访问:氯气的化学性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