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瑶博客]莫瑶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7-30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莫瑶篇(一):刘禹锡的优秀诗词

  1 「团扇歌」刘禹锡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
  2 「宜城歌」刘禹锡
  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荒台侧生树,石碣阳镌额。
  靡靡度行人,温风吹宿麦。
  3 「顺阳歌」刘禹锡
  朝辞官军驿,前望顺阳路。野水啮荒坟,秋虫镂宫树。
  曾闻天宝末,胡马西南骛。城守鲁将军,拔城从此去。
  4 「莫瑶歌」刘禹锡
  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溪,含沙不能射。
  5 「度桂岭歌」刘禹锡
  桂阳岭,下下复高高。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
  寄言迁金子,知余歌者劳。
  6 「插田歌」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

莫瑶篇(二):关于刘禹锡的诗


  刘禹锡是唐代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诗人,在中唐诗坛上,他的诗既不像韩愈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的平易,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的小编分享的刘禹锡的诗,欢迎大家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应届毕业生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刘禹锡的诗
  卷354_1 「团扇歌」刘禹锡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
  卷354_2 「宜城歌」刘禹锡
  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荒台侧生树,石碣阳镌额。
  靡靡度行人,温风吹宿麦。
  卷354_3 「顺阳歌」刘禹锡
  朝辞官军驿,前望顺阳路。野水啮荒坟,秋虫镂宫树。
  曾闻天宝末,胡马西南骛。城守鲁将军,拔城从此去。
  卷354_4 「莫瑶歌」刘禹锡
  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

莫瑶篇(三):刘禹锡在连州时期的诗文


  刘禹锡在连州任刺史4年半,共留下散文25篇,歌73首。
  一、命运之神招手二度结缘连州
  众人对连州(今广东连县)的认知,不过是从唐代诗人刘禹锡发配连州任刺史之后。
  “永贞革新”失败后,改革派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参与“永贞革新”的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被贬放外地,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著名的《登柳州城楼寄彰汀封连四州刺史》记有此事。刘禹锡被贬连州,途至荆南(今湖北江陵)时,朝廷又以刺史“不足偿责”为由,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第一次与连州擦肩而过。
  元和九年十二月,朝廷终于动了恻隐之心,将“八司马”召回京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奉召回京。阔别十年,重获新生,内心那个喜悦呀,难以言表,柳宗元是“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刘禹锡更是“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从此又可再展自己满腹治国的抱负了。

  也许是有些得意忘形,也许是性格使然,抑或是命运之神捉弄,刘禹锡在游玄都观时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借桃花嘲笑满朝新贵“尽是刘郎去后栽”,引起当权者的不满。元和十年三月,刘禹锡被贬为播州刺史(今贵州遵义)。柳宗元知刘禹锡上有八十老母,便挺身而出,以刘禹锡母亲年迈不能远行、需要照顾为由,“愿以柳易播”。还亏了丞相裴休等人的美言,三天后刘禹锡改刺连州,时年43岁。十年重贬,这是刘、柳政治生涯中,最为沉重的打击。两授连州,前后十载,这是苍天一再安排禹锡与连州的特殊缘分,此一驻四年有余。
  公元819年冬,刘禹锡年近九旬的母亲溘然长逝,他扶慈母灵柩离开连州,北归洛阳。刘禹锡二度贬谪连州,实属不幸,于连州却是“万幸”。
  二、身处逆境重拾心情
  刘禹锡与柳宗元离京同行,至衡阳分手,一个取道湘江西去,一个策马跨山南下。二人途中有唱和之作,柳宗元作《衡阳分路与梦得赠别》、《重别梦得》、《三赠刘员外》,刘禹锡答《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重答柳柳州》、《答柳子厚》。歧路分手,万语千言,俩人在衡阳分别时的情景,最为凄凉,最让世人动容。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在流贬文人中,刘禹锡与柳宗元的政治挫折最大,苦闷程度也最深。“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挚友离别,泪水成河足以濯缨。伤之切,读来潸然泪下。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重别梦得》)柳宗元表达了希望与禹锡比邻而居的奢愿。“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歧别,何年待汝归?”(《三赠刘员外》)慨叹自己与刘禹锡因为依照圣贤书行事,以致落到如今的境地,不知何日才能重归长安。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使柳宗元感到愤慨不平,茫然无适。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禹锡刺连,一波三折,尤其是好友柳宗元患难与共,情逾手足,关键时刻助一臂之力。同是宦游人,他的内心更悲苦,不但承受着与志同道合的好友离别的悲伤,而且承受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其中的苦楚,哪堪尽言!他唯一能做的是细心劝解与宽慰。
  一、二句,寥寥几笔勾画出两人被贬逐十年的辛酸和召而复逐的悲愤。三、四句承上用典抒感。刘禹锡初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德州司马,“再授连州”,故叫“重临”。这是什么样的“重临”呢?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事异”指黄霸被汉宣帝重用,而自己受唐宪宗打击;颖川地近长安,而连州地处边远。又以柳下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的故事,控诉了政敌对他们的迫害。《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柳下惠与柳宗元的姓相同,这里把柳宗无比作这位古代贤人,抒发了他们无辜被放逐的愤懑情怀,曲折表意,更胜原唱。五、六句将笔峰从往事折入眼前,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愁肠正遇断猿时”,可谓字字是血,是作者心情的真实流露。一个“并”,一个“尽”,把他们共同的思乡之情凄婉地表达出来。七、八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思”即“丝”,语意双关:山水相隔,连接两地的,只有无限相思!用典工切,寓意极深,写出了这一对友人的志同道合和生死不渝的情谊。
  “元维假符,予维左迁”(《吏隐亭述》),此际只身偏处岭南,刘禹锡内心被贬的哀怨,心灵的创痛难以名状,一直无法淡退。“今君赐环归,何人承玉趾?”(《海阳十咏 裴溪》),裴侍御已调回朝,下一个是自己了吧?
  但诗人没有被击倒,没有以泪洗面,灰心丧志,也没有隐逸江湖,傲啸林泉,更没有留连诗酒,嘲风弄月,甚至也没有停留于呼冤叫屈,倾泄激愤,而是以豪迈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有悲而不哀,有怨而无悔,在寂寞中力求振拔。他主动接触民间,观察社会,察访山川地形、气候民俗,兴趣无所不至,他真是个容易适应新环境的人。公务之余,刘禹锡常常与友人流连山水之间,不再囿于失志而愁闷,一步一个脚印地为自己,也为后人开拓着精神上的家园,美丽的海阳湖为他排解去国怀乡之情,吏隐亭下他操琴理绪,抚定神志。雾散云开,慢慢地他从悲苦中摆脱出来,成功地调节了自己在异境与逆境中的心态与生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乐观精神的体现。唐代“八司马”中,同贬的柳宗元在任上就抑郁而死,只有刘禹锡一人活到了70岁,笑看未来。他走入市井,探问农耕,教泽市民,以对人民、对山河深沉的热爱,发现并欣赏山河之美、生活之美,历史上的谪宦,能够像刘禹锡这样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穷且弥坚,亲民爱民的并不多见,不失“诗豪”本色。
  三、别样的风物别样的创作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连州奇异秀美的山水,连州真是个好地方。“山秀而宣,灵液渗漉,卉物柔泽,林富桂桧”。百里连江峡最奇,沿岸农舍错落,竹翠柳丽,古塔溪亭,多富有诗意的图画;燕喜山是他最爱,登高而望,秀竹茂林,峻崖嶙峋,数百亩海阳湖一平如镜,湖中翠荷盈盈,渔舟荡漾,“天下山水,非无美好”;“钟乳为天下甲”,大口岩溶洞的石钟乳千姿百态,真让人叹为观止。“剡溪若问连州事,惟有青山画不如”,景色之美,是画都画不出来的。他常常独游海阳,甚至不止一次地对友人表示:“海阳之景奇甲一州。他年买山处,似此则隳官”,以后若要隐居,这里就是最好的地方。多少谪宦贬客视为畏途的地方,在刘禹锡的心目中竟然有如此的魅力!
  如画的连州山水,异乡的风情,古朴的民风,使刘禹锡的心情稍稍得到安慰,渐渐淡忘了谪迁的痛苦和人生的失意,内心的孤独感渐渐地减弱,消释了。他以极高的热情、极好的兴致参与其中,尽管很多时候他只是“马上郎”,但他的思想感情慢慢融入其中了。
  长期被贬,使他有机会接近人民,聆听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民歌,而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又赋予了他新的艺术生命。当地的风土民情激荡着他的胸怀,点燃了他的诗情,丰富了他的艺术情趣身边物,眼前景,信手拈来,一幕幕地方风俗的画面跃然纸上。对底层民众生活的熟悉,在题材的开拓和主题的深化上使他有别于其他文人。政事之余,他吟诗作文,著作甚多。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中向世人提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鼓励人们勇于求新。他本人也在艺术上坚持探索、创新,“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问大钧赋》),在扩展和加深诗歌内在意蕴方面是有着突出的成就。
  1、刘禹锡的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他深入民间采风,将探求的触角和耕耘的犁头伸向农村领域,运用瑶俚或民歌形式创作了反映下层社会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好诗,如《莫徭歌》、《插田歌》等,以景入诗,辅之优美的景语,营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率直自然、活泼朴素,洋溢着民间泥土的的清新气息,他所描写的农业劳动的场景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几乎未曾涉笔的。难怪明代诗评家李梦阳在《诗集自序》中这样写道:“今真诗乃在民间……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
  诗人善于捕捉生活现象,通过优美的艺术语言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朴素优美,别具一格。其中的《插田歌》色彩清淡,线条简洁,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整个画面活泼而轻快,一幕幕地方风俗的画面活跃于纸上:插秧时节,农妇穿着白麻布衣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不时时穿插进一阵阵嘲嗤的大笑,整个画面活泼而轻快,笔墨虽淡,却传神地表现了农民们淳朴旷达而又乐天的性格特征,渲染出富有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刘禹锡的诗歌也继承了《诗经》的美刺传统,“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反映中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他在处理、营造诗的意境时,采用一种因情而生、因感而发的自然的艺术手法,力避刻意追求,用民歌的活泼的形式来表达严肃的社会主题成了他的拿手好戏。
  《插田歌》后半部用讽刺的笔调叙写了农民在回村途中与计吏的对答,极其自然地过渡到对社会现实的揭露。“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写出计吏与农民的衣着差别。“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讽刺计吏一旦当上官差就与乡邻不是一路人,刻画出不可一世的神态,由此揭露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普遍现象,及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可计吏却没有听出农夫的言外之意,足见他的愚蠢,而“笑”着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将计吏的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虚荣浅薄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突出了官职随便买卖。“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是计吏的自信,表现了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买官卖官现象的普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全诗寥寥数语,语言朴实无华,无一句评论,全是白描,却在诙谐的嘲嗤中寄寓了严肃的政治意义,主题很深刻。读此诗,不禁为作者的高超讽刺才能拍案叫绝。
  3、刘禹锡第一次向世人描绘和展示了瑶族风情与风俗,如《莫瑶歌》、《蛮子歌》对当时徭族的外貌、服饰、生活了形象的描述。历史上能把瑶胞的风俗人情写进诗歌的大诗人寥若晨星,刘禹锡是首位。
  连州之东,是瑶族人民世代聚居的瑶山。瑶”作为一个民族部族的称呼出现在梁朝,名曰“莫瑶”,即今天的瑶族。由于封建社会中大汉族主义的偏见,瑶民生产落后,生活贫困,常受到汉人统治者的歧视压迫。
  “忽逢乘马客,经溪。恍若惊�顾。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瑶民行迹诡秘,惧见生人,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蛮语钩�音,蛮衣斑斓布”,瑶民服饰独特;“栽秧锣鼓”、“薅草锣鼓”,瑶民重视农耕;“筵羞石髓劝客餐,灯燕松脂留客宿”,瑶民热情好客,在艰苦条件下顽强生活。
  十二月八日是瑶族的猎日,刘禹锡放下刺史的架子,饶有兴致地跟随瑶民围猎西山,写下了《连州腊日观莫瑶猎西山》:
  “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猎鹰虑奋迅,惊�时局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箭头余鹄血,鞍傍见雉翘。日暮还城邑,金笳发丽谯。大旗飘展,猎犬飞奔,烟雾滚滚,笳钲声声,鹰惊鹿跳。”瑶民狩猎经验丰富,忙而不乱,技巧娴熟,齐心协力,组织严密。围猎场面波澜壮阔,诗豪的笔下,大展瑶胞彪悍飒爽的英姿。
  刘禹锡虽被贬连州,但他深入瑶区,主动跟瑶民们接触,一齐劳作,一同出猎,一块娱乐,为瑶、汉两民族的团结、瑶族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非常珍贵的民族学遗产。
  刘禹锡一生多遭迁谪,把家的苦埋在心底里,把国的愁化在烟雨中,他不论在哪里,都守政不阿,励精图治,重土爱民,兴学施教,擎起一片清明的天空,深得人民爱戴。“剡中若问连州事,惟有千山画不如”,连州人以吟咏刘禹锡的名句为荣。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7667/

推荐访问:莫瑶博客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