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有机化学方程式]高中有机化学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30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高中有机化学篇一:高二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分化点。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二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化学有机物知识点: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 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 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 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 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 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 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高二化学有机物知识点:重要的反应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2Al + 6H+ == 2 Al3+ + 3H2↑ 2Al + 2OH- + 2H2O == 2 AlO2- + 3H2↑
  (2)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 2OH- == 2 AlO2- + H2O
  (3)Al(OH)3 + 3H+ == Al3+ + 3H2O Al(OH)3 + OH- == AlO2- + 2H2O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NaHS等等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NaHS + HCl == NaCl + H2S↑ NaHS + NaOH == Na2S + H2O
  (5)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NH4)2S等等
  2CH3COONH4 + H2SO4 == (NH4)2SO4 + 2CH3COOH
  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
  (NH4)2S + H2SO4 == (NH4)2SO4 + H2S↑
  (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7)蛋白质
  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和呈碱性的—NH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
  高二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有机物的鉴别
  1.烯醛中碳碳双键的检验
  (1)若是纯净的液态样品,则可向所取试样中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若褪色,则证明含有碳碳双键。
  (2)若样品为水溶液,则先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煮沸,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硝酸酸化,再加入溴水,若褪色,则证明含有碳碳双键。
  ★若直接向样品水溶液中滴加溴水,则会有反应:—CHO + Br2 + H2O → —COOH + 2HBr而使溴水褪色。
  2.二糖或多糖水解产物的检验
  若二糖或多糖是在稀硫酸作用下水解的,则先向冷却后的水解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和稀硫酸,然后再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水浴)加热,观察现象,作出判断。
  3.如何检验溶解在苯中的苯酚?
  取样,向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向水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再滴入几滴FeCl3溶液(或过量饱和溴水),若溶液呈紫色(或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有苯酚。
  ★若向样品中直接滴入FeCl3溶液,则由于苯酚仍溶解在苯中,不得进入水溶液中与Fe3+进行离子反应;若向样品中直接加入饱和溴水,则生成的三溴苯酚会溶解在苯中而看不到白色沉淀。
  ★若所用溴水太稀,则一方面可能由于生成溶解度相对较大的一溴苯酚或二溴苯酚,另一方面可能生成的三溴苯酚溶解在过量的苯酚之中而看不到沉淀。
  4.如何检验实验室制得的乙烯气体中含有CH2=CH2、SO2、CO2、H2O?
  将气体依次通过无水硫酸铜、品红溶液、饱和Fe2(SO4)3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检验水) (检验SO2) (除去SO2) (确认SO2已除尽)(检验CO2)
  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CH2=CH2)。

高中有机化学篇二:大学有机化学课件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有机化合物的特殊性质。
  2. 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能够正确书写简单有机物的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认识一般有机官能团和能给单官能团有机化合物分类。
  3. 使学生掌握杂化轨道概念,能判别简单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
  4. 使学生熟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化学键:偶极矩、σ键、π键的特点和酸碱电子理论,了解有机物结构特点与一般理化性质的关系;了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教学重点
  有机物的结构表示方法、杂化轨道理论及有机物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杂化轨道理论、价键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σ键、π键的特点。
  课堂组织
  第一节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简述:从人类生存、生产的历史阐明有机物的历史性与广泛性,人类生存离不开有机物的事实。
  给出有机物的原始概念、演变后的现代概念及其演变历程。
  阐明有机物与无机物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
  分析有机物与无机物互相转化的关系及相对性。
  归纳出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为烃及其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制备、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特性
  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必须物来分析有机物的共同性质(或有机物的特性)
  1.从衣食住行必需品的种类数量分析得到有机物数量多的印象。
  简单解释:碳链延长与分枝所致。
  2.从生活中的防火知识进行演绎,得出大多数有机物易燃的结论。
  简单解释:碳碳键和碳氢键大都可以转变成碳氧键和氢氧键并且放出能量。
  3.从酒精、食油、燃气等有机物存在状态导出有机物低熔点性质:
  简单解释:分子化合物,弱极性键所致。
  4从石油、食油、氯仿、苯的水溶性导出大多数有机物不溶于水的结论。
  简单解释:相似者相溶。
  5.从绝缘体引出大多数有机物不导电的性质。诸如反应慢、副反应多性质也从生活事实导出。
  总结:有机物的结构决定有机物性质---结构式的重要性。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1.价键理论
  回顾中学化学键概念,写出几种简单无机物、有机物的电子式;简述价键理论要点。
  2. 分子轨道理论
  介绍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有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成键电子围绕整个分子运动电子。
  成键三原则:对称性匹配、能量近似、最大重叠。
  表示方法:波函数表示
  3.碳原子杂化轨道理论
  详细讲述杂化轨道理论要点,从价键理论过渡到杂化轨道理论,
  用轨道式(方框)表示碳原子的价层电子(基态、激发态和SP3杂化态)的排布。
  讲述杂化轨道概念及SP3杂化、SP2杂化态、SP杂化态。(可以以图形或模型表示S、P轨道和杂化轨道的电子云形状)
  论述σ键、π键的形成过程、电子云形状与特点。
  简述共价键的四个参数:键能、键长、键角与偶极矩。
  简述分子几何构型、极性与分子化学键的关系。
  初步介绍化学键的异列与均裂。
  第四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其表示方法
  1.用“结构决定性质”和“有机物结构复杂”来强调明确表示有机物结构的重要性。
  2.介绍结构式的书写方法及注意事项。
  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
  键线式的书写方法。
  对于三种表示方法进行适当课堂练习。
  第五节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分类。
  1. 复习“官能团”概念及中学所学有机物官能团名称、同类官能团所表现的化学性质。
  2. 对于单官能团有机物,官能团类别决定化合物类别。
  3.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碳胳分类、官能团分类法。
  4. 列举常见有机官能团的结构及名称。
  第六节 酸碱电子理论
  1.简单回顾中学所学阿仑尼乌斯酸碱理论。
  2.介绍酸碱电子理论。
  列举若干有机、无机酸碱例子说明之。
  第二章 波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
  学生熟悉UV、IR、HNMR、Ms基本原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法。能利用图谱及数据正确解析简单有机化合物。
  教学重点
  UV、IR、HNMR、M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
  1.UV:电子跃迁类型及其吸收特征
  2.IR:原理及应用
  3.HNMR:基本原理、化学位移、自旋偶合和裂分
  4.Ms:基本原理、分子结构与碎片离子的形成关系
  课堂组织
  一. 首先介绍电磁波和吸收光谱
  主要讲解:波谱类型、波长范围及相应的能级跃迁方式。
  强调:物质对光的吸收与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因为各种分子的结构互不相同,所以每种分子都有自己的特征光谱。
  提示:质谱是分子及其碎片的质量谱。在本质上不属于波谱范畴。但在质谱仪原理中有所谓“离子光谱学”的现象和概念,所以把质谱也当作一种波谱方法。
  二. 分别讲解波谱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1. 紫外光谱
  主要讲解内容:①基本原理(紫外光谱及其表示法,电子跃迁类型及其吸收特征)②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判断分子中是否有共轭体系或某些官能团的存在;确定未知物的基本骨架,确定某些官能团的位置;判定一些化合物的异构体、构型、构象;可用来判定互变异构的存在。)以上都举例说明。
  2. 红外光谱
  主要讲解内容:①基本原理(分子振动类型,红外光谱图)②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③IR在结构测定上的应用(确定官能团,利用标准谱图鉴定有机化合物)。
  3. 核磁共振谱(1HNMR)
  主要讲解内容:①基本原理②化学位移③自旋偶合和裂分④核磁共振谱的表示法⑤核磁共振谱的应用(图谱举例)。
  4. 质谱
  主要讲解内容:①基本原理②质谱图的表示法③质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利用质谱提供的结构信息推断化合物的结构)。
  第三章 开链烃(第一讲)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熟悉简单烷烃的普通命名法和较复杂烷烃的IUPAC命名法。理解原子序数优先规则、烯烃的顺/反异构和Z/E异构概念,能够准确的写出较复杂烯烃的结构式或名称。
  2. 使学生理解“构象”概念,能够认识和书写简单烃类的构象的透视式和纽曼式、能够比较简单构象式的能量差别,掌握环己烷优势构象的画法。
  3. 使学生了解饱和碳原子上的游离基取代反应、反应历程的概念和游离基稳定规律。
  教学重点
  1. 烷烃、的IUPAC命名规则、环己烷优势构象。
  2. 原子序数优先规则,烯烃的Z/E命名法。
  教学难点
  1. 烷烃的构象(透视式与纽曼式)、环己烷优势构象。
  2. 饱和碳原子上的游离基取代历程。
  3. 原子序数优先规则与烯烃的Z/E命名法。
  课堂组织
  第一节 烷烃
  1.介绍简单烷烃的普通命名法
  叙述烷烃IUPAC命名规则。
  2.引入几种常见的简单烃基:正某基、异某基、仲丁基、叔丁基和新戊基。
  3.适当课堂练习:较复杂烷烃的命名和结构式书写。
  第二节 烷烃的异构现象与构象
  1.略讲烷烃同分异构现象。
  2.讲述“构象”概念,用透视式和纽曼式表示简单烷烃的重叠式和交叉式构象。从能量因素分析比较各构象的稳定性。
  3.详细讲述环己烷、取代环己烷的椅式构象及其画法。
  第四节 烷烃的性质
  1.简介伯、仲、叔、季碳原子和伯、仲、叔氢原子。
  2.简介同系列烷烃沸点变化规律(分子间作用力规律)。
  3.回顾甲烷的光卤代反应。
  4.分析甲烷生成四氯化碳的步骤,讲述游离基历程的概念。
  以甲烷为例论述游离基(自由基)历程。
  5.举例说明游离基历程中伯、仲、叔氢原子活泼性及其原因。
  6.简单介绍烷烃的氧化反应。
  第六节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1.分析烯烃、炔烃与烷烃差异………多一个官能团,命名规则相应复杂……主链应包括母体官能团,编号时母体官能团为此最小及存在位置异构和几何异构(炔烃无几何异构)。举例说明复杂烯烃的命名(包括顺/反异构)。
  2. 重点讲述原子序数优先规则概念。
  3.举例说明多种基团的优先顺序的详细比较(注意:原子序数没有加和性)。
  4.Z/E法标记烯烃几何异构体(注意与顺/反异构的区别),多烯(碳碳双键)的标记。
  5.小结:原子序数优先规则与Z/E标记法
  第三章 开链烃(第二讲)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和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烯烃的氧化反应及其应用,了解亲电加成概念、机理、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规律。
  2.使学生掌握炔烃加成反应(水合成酮、乙炔与氢氰酸加成)及端基炔的成盐反应。
  3.使学生理解离域键与共轭效应,掌握丁二烯型化合物 的1,4-加成和双烯合成性质。
  4.使学生了解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 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亲电加成概念;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
  2. 烯烃的氧化反应,及其应用。
  3.丁二烯型化合物的1,4-加成和双烯合成反应。
  教学难点
  1.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
  2.丁二烯型化合物的共轭效应与双烯合成反应产物结构式书写。
  课堂组织
  第九节 烯烃与炔烃的化学性质
  1.分析烯烃与炔烃结构共同点……不饱和。从而导出性质共同点……加成与氧化。
  2.简介烯烃、炔烃加氢(炔烃分两步:Pd/C顺式加;Na/NH3反式加。)
  3.讲述烯烃与卤素加成,亲电加成概念,亲电加成机理(溴水为例)。
  4.重点讲述马氏加成规则。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亲电试剂;水、卤化氢、浓硫酸、次卤酸。
  4.引入诱导效应解释,或碳正离子稳定性解释马氏规则。
  5.简介反马规则及其实例。
  6.讲述炔烃的特性:水合反应,乙炔与氢氰酸加成及应用。
  7.简介烯烃和炔烃的聚合反应(二聚反应,多聚反应)。端基炔烃的成盐反应。
  8.重点介绍烯烃的几种氧化反应(高锰酸钾在酸、碱性条件下氧化,臭氧氧化,银催化氧化等)。炔烃氧化只生成酸。
  9.简介烯烃α—卤代反应(高温或NBS卤代)。
  小结:烯烃与炔烃的化学性质
  第十一节 共轭二烯烃及其反应性能
  1.介绍三种类型的二烯烃。
  2.详细讲述“共轭”概念,离域大π键概念,丁二烯的离域效应。
  3.分析丁二烯与溴的加成,扩展1,2—加成与1,4—加成反应内容。
  4.以丁二烯与乙烯为例讲述双烯合成,扩展为丁二烯型的双烯合成。
  小结 :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与双烯合成。
  第十二节 萜 类
  1.简介什么是异戊二烯链节。
  2.介绍“萜”的概念(单萜、倍半萜、二萜……)。
  3.简介单环萜与双环萜和常见萜类化合物。
  第四章 环烃
  教学目的
  了解环烷烃及苯的构性相关分析。掌握环烷烃和芳香烃的命名及化学性质,熟悉环己烷的构象分析和取代苯的定位基规则。
  教学重点
  1.环己烷的构象分析
  2.取代苯的定位基定位规则
  教学难点
  1.取代苯的定位基定位规则
  2.芳香性及休克尔规则
  课堂组织
  第一部分 脂环烃
  第一节 环烷烃的异构和命名;
  介绍环烷烃的分类、命名和异构
  一、单环烃;
  二、桥环烃;
  三、螺环烃
  1单环烃的命名
  1.多取代基中,较小取代基系数低;
  2.环为母体,取代基系数低;
  3.有顺反异构时,标出顺反异构
  举例加以说明:
  2单环烃的异构
  第二节 环烷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二)、化学性质(chemical properties):
  先讲述拜尔(A.von Baeyer)张力学说(strain theory),再介绍 氢解、加溴、酸解、自由基取代。最后小结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一 环己烷的两种典型构象
  环己烷的椅式构象
  环己烷的船式构象
  椅式构象是环己烷的优势构象。船式构象与椅式构象相比,其能量高29.7KJ/mol,在椅式构象中,几乎不存在环张力。
  二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举例:写出甲基环己烷的椅式构象
  由分析可以得到结论:
  1.e型比a型构象稳定(优势构象);
  2.环上有不同取代基时,大基团处于e键稳定
  第二部分 芳香烃:
  第四节 苯衍生物的异构和命名;
  苯衍生物的命名规则
  1.将苯环作为母体,标明取代基位置:
  2. 结构复杂衍生物或支链上有官能团时,环上支链作为母体,苯环作为取代基命名
  3. 苯环上有多官能团取代时,应用IUPAC的官能团优先规则:
  4. 多环芳烃的命名
  第五节 芳香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二、化学性质(chemical properties)
  (一)、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定义亲电取代反应(electr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
  介绍SE2取代反应机理:芳烃正离子历程
  ⑴. 卤化、磺化和硝化
  (2)付-克烃基化反应
  ⑶. 付-克酰基化反应
  (二)、苯环上的加成;
  还原氢化
  自由基加成
  (三)、氧化反应;
  有α-H时,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苯甲酸类衍生物
  没有α-H时,不发生氧化反应。
  (四)、卤代反应。
  α-H卤代反应
  第六节 取代苯的定位规律;
  一、定位规律(Orientation);
  由苯、取代苯的硝化速度或产率来对比,引出定位的概念。
  二、定位规律的理论依据;
  对比讲述、解释两类定位基规律。
  三、定位规律的应用。
  第七节 稠环芳烃
  注意命名。
  性质同苯对比来讲。
  第八节 非苯系芳烃
  一、芳香性的一般特征:
  Hǜckel规则(4n+2规律):单环多烯π电子数等于4n+2时,构成π电子的封闭体系表现出一定的芳香性。
  芳香性判断原则 1.环状体系;2.π电子数(4n+2规则);3.分子共平面。
  二、常见芳香性体系
  第五章 旋光异构
  教学目的
  了解手性分子产生旋光性的原因,掌握对映体构型的表示方法,熟悉分子绝对 构型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
  手性的概念,FISHER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R、S构型的表示方法。
  课堂组织
  第一节 物质的旋光性(optical activity)
  一、 偏振光与旋光性
  自然光
  偏振光
  旋光性
  旋光度的大小是由旋光仪测定的。比旋光度是表示化合物旋光性的物理常数:
  二、分子结构与旋光性的关系
  如果分子中含对称面或对称中心,则分子与其镜像可以完全重合,这种分子为非手性分子(achiral);
  分子中不含对称面也不含对称中心时,分子与镜像不能重合,为手性分子(chiral)。
  非手性分子没有旋光性。
  凡是有手性的分子都有旋光性。分子具有手性是引起分子旋光性的根本原因。
  手性碳原子:
  三、 Fischer投影式
  投影式书写规则
  第二节 对映体构型的表示方法
  主要讲相对构型表示法(D, L表示法)Relative configuration
  绝对构型表示法(R, S表示法)Absolute configuration
  一、 相对构型表示法
  旋光方向与相对构型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旋光方向是由旋光仪测定的。
  二、 绝对构型表示法
  R, S构型的确定
  绝对构型与旋光方向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根据Fischer式可直接判断R, S构型
  第三节 其他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一、含两个相同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二、含两个不同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三、碳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四、不含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相互关系
  四、不含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1. 丙二烯型分子
  2. 联苯衍生物
  结论:
  分子有无手性,与手性碳原子的存在并没有必然联系,而要从分子整体来考虑,看分子手否具有对称面或对称中心;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一定具有旋光性;
  手性分子中,可以有对称轴存在
  第四节 旋光异构体的性质
  第五节 第五节某些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对比讲述:顺-2-丁烯加溴的立体化学
  反-2-丁烯加溴的立体化学
  第六章 卤代烃(halohydrocarbon)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掌握卤代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能熟悉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以及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性质。
  教学重点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教学难点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课堂组织
  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按与卤素相连碳原子不同:
  按烃基种类不同:
  按卤原子数目不同:
  第二节 卤代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二、化学性质: C

高中有机化学篇三:高一化学下册工作计划

  在繁重的教学过程中,制定计划是一个梳理思绪的好办法。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高一化学下册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下册工作计划(一)
  在学校校长、主任等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深刻体会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我高一备课组拟在本学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端正的教学态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所任班级的化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有计划的安排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在开学之前,我高一备课组各成员充分分析和总结上学期的学生情况,并要求各成员准备制定本学期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措施。同时,要求成员熟悉教材,并认真做一些习题,达到有所准备和有所储备。新学期开始,我们继续钻研教材和体会新课标的指导精神,并逐步了解、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备书本、备学生、备实际,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在备课组中发现、了解情况,并及时讨论和解决。
  二、积极作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我高一备课组主要是年轻教师,有热情但缺经验,同时也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一次的测验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努力钻研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集体备课小组的作用,互相交流教学经验,集体研讨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最佳教学方法。明确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做好课后反思工作,及时总结教学心得和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全体高一化学教师,团结合作,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三、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
  学校承担了一定的化学立项课题,备课组各成员要在学校领导和科组的积极领导下,努力参与课题研究,为学校的教科研和教改贡献一份力量,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教与研的统一。
  全备课组成员应积极工作、团结协作,争取本学期交出一份更漂亮的答卷。
  高一化学下册工作计划(二)
  一、教材分析
  必修2中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例如烃的教学,一定要能够举出多种烃的代表物的名称,以及其在自然、生活生产中是否真实的存在,掌握其应用,再例如酸,必修仅仅学习乙醇性质,还应了解其他常见醇、酚以及其物理性质、用途以及一元醇的简单命名。
  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分类、组成和存在的认识从代表物上升到类别。也就是,不应该一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就奔着化学反应去,然后就拘泥于典型有机化合物身上。
  二、从认识水平、能力和深度的层面。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不仅能分析给定的事实,还应该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和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例如羟基的氢氧键是能够断裂的,羟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连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键是可以断裂,进一步,还可能了解这个原子的成键环境。这样就要求建立化学键的认识,极性、饱和性等。
  因此,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认识应上升到用官能团的结构及化学键变化来解释、预测反应水平。
  三、从合成物质层面: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 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烃
  2.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3.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引导下,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应达到的发展目标,整个体系由三个目标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和针对部分学生的)构成。体现了“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科学教育为大众”等教育理念;完善了课程目标的维度;实现了与课程结构的对应。了解化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系,对教师合理、全面的设计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体现于教学目标中。《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安排于高中二年级,是在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物”的认识基础上拓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更有系统、有层次加深认知程度。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设置在于学习有机化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广泛的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及生产、研究的各个领域。基于此设置意图,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更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教学目标中就加大关注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生活经验的相互关系的联系和应用。
  三、采取的教学措施
  (一)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有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开展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主题活动,让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到世界的进步与化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让他们知道只要他们认真学习也许下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人就是他,从而学生们就不会认为他们每天学
  习的知识都是与生活毫无联系,将来都用不上的东西,也就不会觉得乏味无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教师教学中要围绕这一主线对各类有机化合物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虽然有机化合物种类多,数目巨大,但有规律可遁,有方法可用,并不是生搬硬套,主要是学习方法的掌握。 例如:讲到乙炔时,因为之前讲过乙稀,老师可以引导让同学们自己推测出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通过实验让学生能自行得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区别,重点认识到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的加成、氧化、聚合反应。得出乙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总就出乙炔的用途。通过乙炔的讲解的,得出炔烃因为都含有所以碳碳三键性质与乙炔相似。
  (三)是要重视直观教学,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立体化学知识在有机化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这方面知识涉及较多。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如果准确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由于学习此模块之前学生未学习过《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使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其中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模象直观手段。
  (四)重视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总结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学生自己能做的实验一定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做,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更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总结实验的规律,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也常常提醒同学们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思维的严谨性。比如做乙
  醛的银镜反应时,银氨溶液的配置,用何种加热方式,反应中注意的事项,反应后试管的洗涤方法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论证理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五)充分了解学生,事半功倍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部分存在着如下缺陷:
  1.对各类主要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主要性质和反应掌握不牢,容易混淆。
  2.知识网络化程度差,对大型推断题没有思路,不能很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应用。
  3.书写方程式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四、优差生辅导计划
  对后进生的辅导方面,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三好生”更为重要、更有价值。我要按照成绩排出了化学后进生和较差生的名单,对于较差生,主要是利用课堂时间多提问,多加注意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化学成绩,而对于差生,我则决定利用课后给他们经常补课,经常给他们布置一点任务,利用课前上课的几分钟检查。每天给他们一点任务,完成后大加赞扬,不完成的哪怕留到晚自习结束也要当天过掉。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的作业,并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测测清”:要求学生每天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三步。并积极检查.把当天的功课在当天解决。周周有总结。在测试中检查出学生未能掌握的知识再及时把进行讲解和解决。利用辅导时间,加强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7554/

推荐访问:高中有机化学方程式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