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回忆豆瓣影评]杀人回忆影评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7-26 10:00:04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第一篇杀人回忆影评:杀人回忆影评

  导语:作为一部改编自真实案件影片,《杀人回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起很大的反响。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杀人回忆的影评,欢迎阅读!
  杀人回忆影评篇一:
  田野中发生的连环强暴杀害案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悬而未解。当年调查此案的朴探员再次路过这片田野,蹲下身子望向盖板下的排水沟。十几年前,这里蜷着一具已经开始腐烂生蛆的女尸。现在那里空无一物。一个女孩背着书包站在路边看着他,于是有了上面的对话。
  故事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十几年间,物是人非,很多事情随着时间的迁移不断的在改变,没有变的,只是那段记忆。
  事情总不会顺利发展,偏偏对凶手而言,似乎一帆风顺。几个警官马不停蹄地搜索线索寻找证据,在几个嫌疑人间徘徊,追捕、审讯、案情重演、搜证、推翻重新来过,那份夜以继日的执着,对有些人而言,怒火得以降温,对有些人而言,耐性受到了刺激。命案接二连三的发生,目击证人意外身亡。当所有线索都指向某一名嫌疑人,大家将希望全部寄托于美国即将发来的DNA检测报告时,苏探员将又一名被害者的死亡归结于自己疏忽所致。一向表面冷静观察入微的他将矛头全部指向该名嫌疑人,即便是看到朴探员递过来的DNA检测不匹配报告,他的枪已经指向被他打的嘴角血肉模糊一脸桀骜不驯的嫌犯。
  被后人津津乐道的那些悬案,凶手明目张胆的成为了主角,就像他们其中一部分人希望的那样。那些死者,和追查者往往无人问津,他们最有发言权,他们承受的是无关者永远不能体会到的痛苦和折磨。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常这么说,却没有真正体会过,或者说,我们更多体会到的是人生如戏,因为过于重视自己当下的感受。戏再真实,对没有相似经历的多数人而言,只是过眼云烟,它无法进入我们最深处的记忆里。如果试着用心体会,或许会学到很多,不会重蹈覆辙。
  在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里,总有那么一两件事故,令你改变。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坚持,会让你失去一些东西,从此背负上更难以承受的责任。身边的人会变,社会的态度在变,你的性情也会变。到最后,也许你开始质疑:我遵循的原则是否正确?于是,对未来产生疑问,对自己产生疑问,在人生中迷失。
  记得伊藤润二有则短篇漫画,讲的是在一个山里发生的群体失踪事件。夜晚当你看向山时,会发现一个近似自己身型的山洞,它散发着某种魔力,吸引人走进洞中。人越走向深处,洞越窄,以至于整个身体都被山洞抓住一样,无法后退。如果从山的另一侧看,会发现这个山洞已经扭曲的不似人形。
  我对这个故事的印象很深。我们的四周,无时无刻不存在着这样的洞穴。漆黑的山洞令人毛骨悚然,让人好奇,想一探究竟。人的天真很容易陷入这样的怪圈:这个挑战似乎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有信心战胜它。可是,在你放手一搏等待福音降临时,就仿佛空间扭转一样,所有的有利条件瞬间消失了。你已为此人财两空,精力枯竭,于是紧闭双眼,宁愿破釜沉舟。执着可能会将你从一个困境拉进一个地狱。
  我们常常因为成功而狂妄自大,却不善于接受失败。执着曾经令我们成功,于是它成为了我们性格中的一部分,我们总是忘记,我们的选择,从一开始,并不都是对的。在某一个岔路口,我们会看不透自己,不分青红皂白的执着,再也无法回头。
  在倔强中磨练意志,在逆境中必须审时度势,挫败过后,才会慢慢沉淀,学会克己。人常顾影自怜,却不知在失败和寂寞面前,所有人都一样。
  记忆是一种奇妙的存在形式,它可以跨越时间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记忆与记忆间的耦合会加强这种联系,只要有一个共同因素在,那时那地的景象、声音、气味、一切的感觉浓缩在某一起点一并迸发、重现。而此时此刻,或许你已经失去了继续下去的能力,所有,都永远停留在这个时空,不再被人察觉。
  人生很复杂,不知道下一刻会有怎样的变化,猜不中真正的对手,你无法笃定,不能永远打出最正确的一张牌。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无法解读的疑问,唯一肯定的是,人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以前我认为,那些只看一遍足矣的影片,留下影评后删掉即可。后来发现,经历不同的事,不同的感受下,从同一影片中读到的信息截然不同。电影的神秘感亦在于此吧。
  杀人回忆影评篇二:
  一片澄澈的天空辉映着麦浪起伏的旷野,一辆机车带着车后一群嬉闹的孩子划破麦田上的宁静,慢慢把视线带向阴沟里那腐烂的尸体......导演奉俊昊用一抹柔和的暖色把观众引向一个惊悚而恐怖的连环杀人案件,用阴沉昏暗的影像追踪着那隐藏在黑暗中的凶手,然后含着惋惜与追忆的情感再次回到那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为那一去不复返的时代奏罢悲歌后,阖上封面。
  《杀人回忆》是韩国导演奉俊昊2003年的作品,它取材于1986~1991年真实发生在韩国的系列强暴杀害案,在导演调动了丰富的摄影元素后,仿佛幻化为那一个时代的万华镜,极具象征和讽刺意味地折射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困顿与迷茫,并蕴藉着韩国电影独特的情感特质。奉俊昊在片中一如既往地表达了对底层人物的关切与同情,也呈现了其他许多在他日后电影中常见的元素,如《母亲》中悬疑故事的构架和出乎意料的结局,或是《汉江怪物》里那惹人怜爱却惨死怪物腹中的小女孩,又或是《雪国列车》里包裹在反乌托邦外壳下的政治讽刺,都被鲜明地打上奉俊昊个人的印记。他独特的影像魅力,在《杀人回忆》扣人心弦的故事中拥有了完美的诠释:
  (一)纵览全局的深焦镜头
  深焦镜头在呈现影片中重要的母题“混乱”时起到绝佳效果。在影片里有一个经典的长镜头,它以一个跟镜头紧随宋康昊饰演的朴警官身后,来到了一片混乱的案发现场,路边有无所事事的观望的人群,田野里有四处忙碌的警官,同时又有驶过的拖拉机破坏着案发现场的脚印,丰富的场面调度和机位变动完整地呈现了小镇的办案环境。深焦镜头在其中的运用极其关键,它让观众大景深中很难确定具体的观察点,从而自然而生一种迷茫和混乱的感觉,而这正是导演所要蕴藉的。为了表现相同的主题,在警局中的影像也多用深焦镜头,如影片6:00左右朴警官在询问一个嫌疑人时,深焦镜头里的警局是一片忙碌与混乱的景象,有人争吵、有人走动、有人查阅资料,喧嚣与吵闹溢满影像,之后导演巧妙地运用叠化,滤去所有人忙碌的身影,只剩下朴警官一人仰着头茫然地睡去,于表意则更深一层。
  (二)深邃辽阔的远景
  影片里那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烘托出了一种与整部片子阴沉气息不同的宁谧和温暖,仿佛一抹轻柔的阳光缓缓渗入历史深处的阴影里,把我们带向那遥远的黑色时代。远景是表达孤独与疏远时最恰当的景别,影片中其他几处远景的运用也很具电影美学,如金相庆饰演的苏探员从汉城来到这个杀人事件频发的小镇时,从浓雾笼罩的纵深画面里缓缓出现,画面右边歪斜着十字架模样的稻草人。这个远景镜头营造了阴森的氛围,与整个案情扑朔迷离的进程相照应。稻草人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物象,它歪倒在发现尸体的路边,见证过真正的凶手却静默不动,而所有着急忙碌寻找凶手的警员们最后只能接受一无所获的结局。另一处是在苏探员因为广播稿的线索而奔走于广播站与垃圾场时,出现的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远景镜头:在构图上,画面的2/3被堆积成山的用塑料袋包裹的垃圾占据,左上角的烟囱里涌出浓浓的黑烟,苏探员在画面的右上方孤独地伫立着,昏沉的光线刻画出他的迷茫和困惑,卑微感油然而生。奉俊昊能把握住景别和构图蕴含的情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三)错落有致的特写
  与远景镜头极端相对的是特写。特写镜头多出现在审问时以营造紧张窒息的氛围,在快节奏的剪辑里更显动作性,也因低调灯光衬托出的昏暗画面而更加扑朔迷离。经常出现的朴警官的特写也常是困惑和不解,特写的运用在影片结尾处的定格画面中达到极致。在这个镜头里,朴警官先是疑惑地低头,然后直接突破“第四堵墙”与观众对视,画面定格于他凝聚所有情感的眼神里,整部影片戛然而止,把所有痛苦、迷茫、无助、卑微的情愫全部升华为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惋惜与追忆。在电影艺术的三大特色“蒙太奇、特写和变化的方位”中,特写是消除观众与演员的芥蒂而直接感受其情感的最好方式,一个好的导演能运用特写捕捉到很多细微的情感流动,也能为气氛的烘托或节奏的酝酿增色很多,越急促紧张的影片里近景和特写就越多。《杀人回忆》的特写镜头契合影片节奏,增强了戏剧性效果。
  (四)阴沉黑暗的色彩
  影片的叙事极具黑色电影的惊悚、悬疑的氛围,它容易让人联想到大卫芬奇的《七宗罪》和《十二宫》,也证明奉俊昊成熟的导演技巧。在影片中有一段凶手作案的完整影像,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黑夜,女子撑着伞走在工厂外的小径上,交错的光影不断掠过随风摇曳的麦田,快节奏的音乐和女子惊恐的表情让气氛紧张到极点,导演利用光线、运动和剪辑再现了隐藏在漆黑中的杀人者的恐怖,在倾洒的雨和呼啸的风里一个年轻女子的生命再次消陨。整部影片就仿佛柔焦镜头里的一个闪电偶尔撕裂天空的雨夜,在某一瞬间的光亮之后再次归于黑暗。审问厅里的黑暗氛围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审问时只能看到演员脸上的面光,这种低调的摄影风格却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观众渴望得到真相的观影心理。朴警官的助手,好用武力的勇古在无法承受嫌疑人的傲慢大打出手时,伴随着灯砸碎的声音,审讯厅里变成一片漆黑,这不仅讽刺了警厅的作风,也暗示了勇古接下来被截肢的悲剧命运。冷色调的影像在片中占主导地位。
  《杀人回忆》的影像魅力也体现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如片中反复出现的“火车”物象。当朴警官在苇草里寻找线索的时候,火车第一次从他身后飞驰而过,为之后的情节埋下伏笔:曾被怀疑是嫌疑人的傻子光昊之后葬身于火车呼啸的车轮下,案件中唯一的人证因此消弭在四溅的血花里;苏探员在对他认定是凶手的第三个嫌疑人拳脚相加时,也是在火车的隧道边,在火车依然飞驰而逝之后,被证明无罪的嫌疑人安然离去,仅剩苏探员黯然神伤。“火车”元素在情感上有一种消逝与远离的意味,于全片的基调而言更是如此。另一个反复出现的细节是广播和报纸之类的传播媒体。在广播里经常响起防空警报,在表面上是对民众的关心,可在广播的声音穿透不到的地方,不为人知的杀戮与罪恶仍在继续,一次次因为镇压骚动而调走的军队也让躲在阴影里的凶杀者肆意残忍地继续迫害生命。导演敏锐的目光渗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学校、警局、化工厂、广播站等,让影像全面的触碰时代。
  从故事的角度看,开放式的结局、人物的转变以及蕴含其中的小人物的悲哀也都各具特色:
  开放式结局。如文中所提到的,影片结束于朴警官困惑的特写里,留给观众永恒的谜,按导演奉俊昊所说,这部影片本身就没有想确切指明凶手,影片中不同时段出现的凶手掠影也都是由不同人扮演。连环凶杀案最终的答案,也许是那第三个嫌疑人,也许是不同人接连作案,或者如我更相信的,那整个黑色的时代引发了悲剧。
  人物的转变。汉城来的苏警官,在目睹女中学的惨死后痛苦地完成了人格的转变,用曾经被他排斥的暴力对嫌疑人大打出手。这让人想起韩国电影《追击者》的结尾,男主角与一度逍遥法外的杀人凶手激烈地搏斗,用血腥与暴力对罪恶进行最原始的制裁,也对那些惨死的生命完成最后的救赎。暴力作为一种强烈的视觉元素,能让观众积蓄已久的情感随着演员的打斗淋漓地宣泄。苏警官愤怒地挥拳,可那嫌疑人却被证明无罪,影片最后的希望也随着苏警官的转变慢慢消湮了。
  小人物的悲哀。片中三个嫌疑人:第一个是被人欺负、疏远和鄙夷的智障儿光昊,悲惨地死在火车车轮下;第二个是家庭压力巨大,在生活的夹缝中为了寻求解脱的痛苦中年男人。第三个年轻的嫌疑人符合作案的条件,导演调动观众情绪使人主观相信他就是凶手,却又因线索缺失和决定性的DNA鉴定书而陷入无可奈何的境地,看着他慢慢离去,两个绝望的警官也成了被边缘化的小人物,彷徨在那迷惘的雨滴里。
  再次想起那飘满白云的天空下金色的旷野,影片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结束。“犯人喜欢重新回到犯案的地点,因为他们想在那里回忆作案的经历”,随着奉俊昊的镜头,我们回到了那个黑色的时代,虽然杀手的身影依然隐藏在黑暗里,但奉俊昊能让他从影像里缓缓升起,俘获我们心灵所有的惋惜与追忆。岩代太郎谱写的主题曲《Recollection of Homicide》响起,把惋惜与追忆的情愫烘托到极致,拂动着悲伤的风,游弋在那无垠的麦田里。

第二篇杀人回忆影评:2016年最真实的青春片《黑处有什么》观后感


  黑处,也是自己的内心。曲靖是孤独的,没有朋友,没有对象,没有理解的人,当着全校人的面获得了学雷锋标兵,却被老师冷嘲热讽,“越是平时看起来蔫不拉几的,心思越重呢”。
  2016年最真实的青春片《黑处有什么》观后感一:
  《黑处有什么》就是一个冷冷的故事。
  比如,女主被敬老院的老头猥亵了,然后她假装去敬老院做好人好事,想找机会报仇,没想到因此被评为学赖宁好人好事奖。她上台领奖的时候戴了一个面具,很荒诞吧,因为她戴着面具站在暗处,只有她知道暗处发生了什么。
  我不知道黑处有什么,我也不知道有多少女性被性骚扰只有当事人知道。
  电影一开始以凶杀案引人入胜,中途直转80后青春片,凶杀案成了暗处的剧情。埋在女主青春期的整个阴影部分。阴影部分究竟有什么,一个猥琐的眼神,一次猥亵,小巷里背后的眼神,防空洞里的幻觉。我相信许多女生都有体会。由于女主被猥亵以及奸杀频频发生,女主的整个青春期都伴随着一块阴影,这块阴影在那个年代过于敏感,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羞耻,不敢向任何人倾诉,甚至就算倾诉了也得不到重视,唯一展示女主内心世界的是女主坐在电影院跟一堆男人看《蜜桃成熟时》一个人哭泣。我相信这就是导演埋在暗处的暗物质。
  关于凶杀案
  既然是暗处的剧情,就是不能讲的剧情,是关于更大的黑暗。
  1999年赵作海因同村赵振晌失踪后发现一具无头尸体而被拘留,2002年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2010年4月30日,“被害人”赵振晌回到村中。赵作海蒙冤坐牢10年。————暗处有什么,反正电影不能正面讲。
  1994年聂树斌被怀疑涉嫌强奸杀人案,被执行死刑。2005年另一名罪犯承认了该案。——这暗处有什么,反正电影不能正面讲。
  呼格吉勒图1996年被冤枉执行死刑。更搞笑的是真凶身负十桩命案,被抓之后没有被执行死刑。————这暗中有什么电影也不能正面讲。
  电影只是轻轻地表达事实。
  隔壁的屋顶挡住了冬天的阳光,你在阴影里琢磨着其余的明亮——李志
  2016年最真实的青春片《黑处有什么》观后感二:
  1905电影网讯由王一淳执导,苏晓彤、郭笑、陆琦蔚等主演的电影《黑处有什么》自10月14日上映以来,大受好评,口碑持续发酵,堪称今年电影圈的惊喜之作。
  拿奖到手软 文艺片华丽逆袭  影片从定档以来,已参加了许多国际电影节
  电影《黑处有什么》曾在2015年斩获第9届中国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奖,此后又相继在第66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纽约亚洲电影节、澳大利亚悉尼电影节等十余个国际电影节崭露头角。不仅获得了姜文、曹保平等一众业界导演的青睐,一些向来口味刁钻、十分苛刻的影评人也给予了影片非常正面的评价。
  在大片夹击的猛烈攻势下,《黑处有什么》上映首日拿下3.5%的排片占比,夺得155万票房,虽然在今年院线票房回落趋稳的环境下,这样的数字和成绩并不令人惊奇,甚至会让看惯了动辄“破亿”标题的观众觉得“寒碜”,然而无论是排片占比还是首日票房,该片都远远超过了同为今年备受瞩目的文艺片《路边野餐》和《长江图》,在文艺片的市场份额中,取得了可喜的增长成绩。
  许多观众在观影完毕走出影院之后发出感慨:“相比太多粗制滥造、哗众取宠的国产大片而言,《黑处有什么》简直太有良心了,尤其是它对剧情的铺陈架设,对时代感细腻真实的刻画,都看出了导演的诚意。”专业策展人“陆支羽”评价道:“帮我们抓回了危机四伏的童年记忆,尸骨未寒的历史空壳。可以跟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曹保平《狗十三》放到一个序列里看。”
  2016年最真实的青春片《黑处有什么》观后感三:
  《黑处有什么》,一个从确定上映开始就被打上了中国版《杀人回忆》标签的新人导演处女作,有人觉得惊艳,有人觉得瞎鸡巴作,近一个月的争议声一直不断,直到10月14日上映,一切谜底也就揭晓了,观看完本片的小爷也想和大家聊聊《黑处有什么》里面究竟有什么。
  确实,《黑处有什么》是一部对于《杀人回忆》模仿痕迹很重的电影,比如连环的强奸杀人,比如探案能力低下的警察,比如那大片大片的绿草丛以及草丛中的稻草人,导演王一淳复制了很多《杀人回忆》中的符号加入了自己的电影之中,却没有去试图山寨整部电影,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可能这么说有一点夸张了,但是《黑处有什么》确实是一部以《杀人回忆》引发,却又和《杀人回忆》截然不同的导演处女作。
  影片的故事我想大家也差不多了解了吧,简而言之就是91年的时候,一个初中少女的成长轨迹,只不过,这个轨迹上有凶杀、有古惑仔还有浓重的时代印记。不要被宣传中的犯罪悬疑类型给骗了,本片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剧情片。
  其实,看电影的时候,我最多想起来的电影并不是《杀人回忆》,而是林岭东导演1988年的《学校风云》,影片用的是女生的视角,展现了校园的种种暴力事件以及时代对于暴力的纵容,以相对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命运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震撼。《学校风云》借着女主角的遭遇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大命题,这也是影片颇为经典的原因。
  而《黑处有什么》比较特别的是,它某种程度上和《学校风云》是反着来的,因为影片中再多的罪案、时代展现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最后服务的都是人物本身的成长,导演最重要说的更像是自己比较私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心路历程,所谓的什么时代的讽刺以及各种隐喻象征真的都只是佐料而已。
  影片的女主角曲靖是一个初二的女学生,有一个空有神探本领却无从发挥的父亲,一个唠唠叨叨整天嫌弃自己的母亲,有一个风骚到不行总是想着离开小县城并且总是留级的同桌。
  她不过就是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生,不自觉地和别人攀比,想要赶时髦,想要玩叛逆,对成人世界很好奇。
  她很与众不同,却好像又和我们没什么不同。
  91年,她遭遇了很多看似和自己有关,却又无关的事件,一切不过都是她成长的注脚。
  本片选了一个很好的年代做背景,1991年,一个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新老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在碰撞,在交替,而对应着,女主角也来到了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她从一个女孩变成了一个需要“护舒宝”的小女人,她周围让她好奇或者说诱惑的东西越来越多。
  偶像、恋爱、性爱,一堆荷尔蒙并且在成人世界看来无法允许的东西接踵而至,这些原本在黑暗里面的东西逐渐地走到了阳光底下。
  说到底,《黑处有什么》讲述的就是一个懵懂的青春期少女最后未知世界的探寻,一次人生中重要的思维转变,不管善恶甚至无关对错。
  当然,除了主题之外,《黑处有什么》作为一部独立气质浓郁的电影在观赏性上也丝毫没有懈怠。虽然碍于成本、导演经验以及审查,影片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影片层出不穷的小幽默,时代的荒诞性所引发的笑料以及导演的某些“坏品味”都是观影很好的调味剂。
  导演王一淳对于情节的掌控能力非常值得大家的掌声,如何把一个文艺气息浓重的故事拍摄的观赏性十足,这是很多老导演都做不到的事儿,相信她之后的作品会继续带给我们一些惊喜。
更多热门文章:
 

第三篇杀人回忆影评:一部残酷的少女成长史《黑处有什么》观后感


  黑处,是一个未知的真相。未知的不仅是这件扑朔迷离的连环奸杀案,凶杀案是一个恐怖的黑暗。但对一个14岁的少女来说,也是懵懂的少女对青春期的探索。而后者,才是电影的中心。
  一部残酷的少女成长史《黑处有什么》观后感一:
  整个影片借鉴了《杀人回忆》中探案的形式,探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同样的主题。只是对于前者《黑》有些东施效颦,对于后者也显得直白生硬。但在影片结结巴巴的叙事中,流露出很微妙的情感,这种情感吸收了前辈作品中的暧昧性,这也使得碎片化的故事被言说为,电影语言更现代化的艺术电影。但影片成也在此,败也在此。
  首先梳理一下整个影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整个影片简言之讲述了一个叫曲靖的小女孩的,在目睹和经历小镇上一起起人情世故的过程中,认清了那个年代成人世界的丑陋和虚伪,同时自我得到解放。影片另一条线索,则讲述小镇连续发生一系列的女性奸杀案件,无论曲靖的爸爸怎么努力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最终都无法查出真相。
  看完电影你会发现,第一故事线索还算完整,也可以理清楚,但第二条线索龙头蛇尾。而且,非常值得探讨的是,影片中这对父女在剧作上有何意义。似乎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主题上的联系,但因为情节和节奏的混乱,我们又难以看清这样的联系是否真的存在。如果不存在,那第二条线索的意义何在?主人公曲靖都已经实现了“人性解放”,结尾导演却又生硬加上第二条线索,告诉观众第二条线索是一个幻灭的结局。这样前后矛盾的剧作处理,是笔者非常不解的。这也是很多人吐槽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父亲这个角色如同《杀人回忆》中主人公警探那样,价值观出现了转变,那父亲这个人物就和曲靖产生了主题上的呼应——一对父女,在目睹和经历了一起起人情世故之后,看清人性的某些本质,跟自我达成和解或者妥协。(女儿曲靖是和解,父亲是妥协)
  然而,本片并不是这样——
  黑处到底有什么,有一个矛盾不明的结尾。
  个人觉得影片最出彩的当属对主人公曲靖心理的刻画。有一个细节,曲靖跟张雪玩扮演的游戏,张雪演小姐,曲靖演丫鬟。当涉及到要下跪的游戏环节时,当时已经有自我意识的曲靖第一次拒绝了张雪的要求。这一点非常生活化,多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用角色扮演来满足年少内心的幻想,却因自己暂时的不如人,扮演的角色也低人一等,最后在游戏过程中,把内心真实的心态放大。但是,影片对人物精彩的刻画也并未一直持续,令人失望的桥段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比如男配角赵飞,因为故事赋予这个人物的空间很少,这是一个相对而言很扁平的角色。一出场浮夸的演技,也让这个角色瞬间让观众跳戏,远离了导演努力营造的生活质感。哪些演员是学院派,哪些演员又是野路子,这部影片区别非常明显。这也是导演指导演员表演功力不够的表现,两种表演方式的不兼容。
  还是说回曲靖。最开始曲靖是一个去买胸罩会害怕,会没有存在感的一个人物,到后来,你可以看到她大胆来到DVD室,大胆指着墙上的《蜜桃成熟式》要看。并且随后,在乌烟瘴气的DVD厅,她居然从庸俗的印象中看到了人性感人之处,竟落泪。个人觉得这样的处理非常有意思。首先,1991年,那个时候港台文化冲击着大陆,流行文化成了着那一辈人人性解放的载体,和性格解放的教材;其次,相对于崇尚虚无礼教的,当时传统文化氛围,录像带中,磁带里播放的文化,确实相比之下更加人性化,更加推崇人的情感。就这样,在成天面对嫌弃自己的成人世界里面,曲靖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实,所以她哭得稀里哗啦。
  当然就像之前说过,影片矛盾的地方非常多,使得完全影响了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为什么这样说了,承接上文这个例子。之前还有一场戏,也是曲靖看电影看哭了,曲靖看的是《庐山恋》。也许“庐山恋”这场戏的中带你推荐曲靖跟学长之间的感情线索,但有这场看电影看哭的戏份在前,在剧作上,完全削弱了后来“蜜桃成熟式”戏份的剧作意义,因为“蜜桃”这场戏失去了唯一性。
  影片太多这样矛盾,互相削弱的设置,使得影片叙事暧昧不清。
  黑处有什么,有也看不清。
  说完了影片艺术层面的东西,简单聊聊技术层面的东西。
  首先要吐槽的绝对是这片子的剪辑,节奏非常糟糕,已经不是碎片化的问题了。很多处的转场非常生硬,即使用黑场也显得业余和突兀。比如开场那个主观镜头,原本非常有个性,但紧接着配乐突然断裂,画面随之一黑,等标题出完,出现的声音和画面非常跳跃。打破了开场短短几秒就营造出的暧昧性和悬疑感,活生生地给你切换到喜剧的频道。这样的剪辑非常多,就像打自己耳光一样,破坏上一场戏的情绪和氛围。有时候该减掉的不剪,不该剪的又草草了之。
  曲靖在办公室吵着要牛仔裤这场戏,观众活生生忍受了毫无幽默感的尾巴,长达一分钟,主人公曲靖就出在场景中,看着处长骂手下警察不用功。理论上骂完这场戏就可以赶紧走了,可是导演还要给我们看曲靖的面无表情的脸,实在不知道这样的用意是什么。
  又有一场戏呢,导演第一次向观众战象曲靖一个人站在车厢顶上唱歌的戏份。当曲靖发现有人在偷看她,她追了上去(这个行为,笔者觉得毫无合理动机,在刚刚发生奸杀案的情境之下。简直是作死行为),当他刚走到拐角处发现没人——导演竟在一个远景的景别切走了,结束了这场戏——完全打破了这场戏开场一来各种小景别的叙事节奏和戏剧性氛围(从轻松到紧张),一下子被导演的剪辑刀掐死了。看得笔者失望之极。
  黑处有什么,有双神之手。
  除了剪辑上的问题,摄影方面也是令人有些汗颜。构图调度没啥问题,所有的诟病都在灯光这块。很多场戏的灯光师乱的,不符合整场戏的定场镜头里光线调度。最明显的一场戏莫过于,曲靖跟张雪在溜冰场,曲靖看笑话书,张雪围绕着她骑自行车。正反打两人的特写时,两人脸上光线的明暗程度,光线的硬软都不一致。看上去极其像“网络大电影”,而非一部院线电影。更别提白天的戏份,明明是阴天,人物脸上多出明亮的暖光来。真是非常的业余
  黑处有什么,黑处是亮的,自己看。
  感觉说了这么多,都是在吐槽,那为何笔者还是会在豆瓣上给出四颗星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大陆现在缺少这样的电影,所谓物以稀为贵。
  缺少创作者诚意十足的电影;缺少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缺少视听语言大胆创新,而非老套古典的电影;缺少具有电影感,而不是电视剧和段子集的电影;缺少真正去探讨人性和我们现实生活的电影。
  所以《黑处有什么》值得给鼓励,值得我们走进电影院去支持它。正是因为有一部部想《黑》这样的电影,中国电影才会有希望。也就=正是因为有像我一样,愿意走进电影院观看《黑》的观众,中国电影才会有希望。
  黑处有什么,有希望。
  一部残酷的少女成长史《黑处有什么》观后感二:
  电影《黑处有什么》,挺不错的电影啊,估计导演是70后吧?只有70后才能拍出这种原貌呈现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生活的片子。
  那个既保守而又因为改革开放面临外来新事情冲击的年代啊!小虎队,比昂乐队,燕舞广告,钻防空洞,卡在录像机里的黄片,录像厅里播放的三级片,都是流淌在我们70后血液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那个时候每一个家庭都想女主一样。一家人挤在狭小而又压抑的房间里,都有一个粗暴的老爸和一个不断抱怨的老妈 ,所受的家庭教育不是挨骂就是挨打,没事就对你横挑鼻子竖挑眼,反正什么都不好,反正就是看不惯,而我们的心情就像窦唯唱地那样“从来都是担心,从来都是害怕,还要我们乖乖听说,都说那么儿女对父母地报答” ,如此这般,怎不让人都生出剧中张雪那种想要永远离开的愿望。
  70后的父母大多是以前经历过上山下乡的那拨人,蹉跎过岁月,感受过生活的艰辛,不过也被荒谬的时代夺去了很多人类本应拥有的特质。他们情感粗粝,不善于表达对自己孩子的爱,没有意识去营造家庭的温情,他们对下一代的寄望就是循规蹈矩地做一个本分的人,长大后找一份工作,娶(嫁)一个人,建一个家和他们一样简单而平淡过一辈子,至于人的爱人的情生活的希望和向往他们不关心,因为他们像物件一样被支配了大半生,早已麻木和习惯了行货一样的存在,就更就体会不到自己的下一代,在时代变革之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片子披着犯罪和破案的外衣,其实写的是两代人的矛盾。女主的父母,张雪的父亲,赵飞的父母,对自己儿女都是那么的粗暴,张雪父亲宁愿不抓真凶就当自己的女儿死了,赵飞父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出事后在还不明真情的情况下就暴打自己儿子,女主的父亲更是在知道自己女儿早恋时吼出“恨不得当初掐死”的怒言。他们好像在乎自己的脸面和名声更胜过自己儿女,而儿女们也觉得这样很正常,最多像女主一样不咸不淡的顶几句嘴作为软弱地抗争。更多地是远远逃离自己的家庭,在野外在田野在桥下,在那些成年人去不了的地方,寻找自己的乐园。
  电影的着墨点还有很多,不光是家庭,还有学校,管理学生简单生硬的老师,办案潦草草菅人命的警察,还有那些从来不知道正常维护自己权利的愚昧的人, 那些压抑着沉默着无奈而又可怜的人和事,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当女主看三级片看得流泪满面的时候,真的让人震撼,不懂爱而又渴望爱的人,他们情感的启迪只能从三级片中去寻找,这是多么的可笑而又荒谬。至于片名《黑处有什么》,有什么呢?是不是我们70后在粗粝的现实和蒙昧的时代之下,早已被草管而又埋葬的青春呢?
更多热门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1741/

推荐访问:杀人回忆豆瓣影评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