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弟子规钱文忠]百家讲坛弟子规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5 10:00:07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百家讲坛弟子规篇(一):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01


  《弟子规》含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动画风格、深入浅出的儒家精髓,颇为影响后人!

  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
  01规矩的作用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弟子规》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现代人的重视?《弟子规》的作者是谁?成书于哪个年代?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又是什么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弟子规》呢?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弟子规》告诉孩子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那么对于学习了众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年轻人来说,懂得规矩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1} 圣人:指儒家创始人孔子。
  {2} 训:教导,教诲。
  {3} 悌:指弟弟服从兄长。
  {4} 谨:出言慎重,寡言。
  {5} 信:诚信。
  {6} 文:文化知识或文献典籍,泛指一切学问。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弟子规》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现代人的重视?《弟子规》的作者是谁?成书于哪个年代?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又是什么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弟子规》呢?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弟子规》。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与《百家讲坛》讲过的《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是无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庙堂之中的经典之作的。哪怕跟《三字经》相比,《弟子规》从历史悠久的角度也没得比。《三字经》出现在南宋,至今有七八百年历史,而《弟子规》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所以,在动辄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句话说,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是个大人物,史书上不仅会详细地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日,而且还有他的生辰八字。李夫子终其一生,获得的最高学位是秀才,此后再也没有高中过,举人没考取过,进士更跟他没关系,更别说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了,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在当时,一个秀才能干什么?教书啊!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唯有秀才只能教书,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山长,只能开个私塾。
  这位李先生为什么写得出《弟子规》?那是因为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叫敦复斋,起一个斋号讲学。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所以,我们称李先生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一点是不为过的,这个称号他也是当得起的。
  后来,这位老夫子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训蒙文》。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
  当然,这位老夫子还有好多研究”四书”的作品,而且他在研究《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也许是特别喜欢水仙花的缘故,他曾经写了上百首歌颂水仙花的诗歌,后来结集为《水仙百咏》。现在,这本书在全国两个地方藏着,一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另一个是他的家乡山西省图书馆。
  那么,在他那么多的著作里面,哪部作品流传最广呢?不用说,就是《训蒙文》。
  既然李毓秀先生是《弟子规》的作者,又为什么说在他留下的众多著作里,流传最广的是《训蒙文》呢?如果说《训蒙文》和《弟子规》是同一部书,那么《训蒙文》是怎样变成《弟子规》的呢?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训蒙文》,那么《训蒙文》后来怎么会叫做《弟子规》的呢?
  那是因为后来有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从此之后,这本书在一些私塾里面开始广泛流行。如此说来,这个人该算是《弟子规》的大功臣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到书店里买的《弟子规》有几十种版本,虽然原著都是李毓秀,但修订者居然有两个人,一个叫贾有仁,一个叫贾存仁,两个名字仅一字之差。现在几乎一半版本说《弟子规》是贾有仁校订的,还有一半版本说是贾存仁校订的。孰对孰错,我想应该是贾存仁,至于这里面的考据就不用说了,太复杂,应该是贾存仁先生校订的。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弟子规》,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当然是由这本书本身决定的。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定是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从清朝中晚期开始,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
  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使之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传统教材。那么,对这样一位先贤,我们怎能不怀抱一种感恩之情,怎能不去好好地诵读他的作品呢?
  《弟子规》是二三百年前,在私塾教育中对孩子们行为规范的一种要求,而现代教育与私塾教育完全不同,社会变了,教育制度变了,孩子们也变了,但是为什么说,《弟子规》是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的好教材呢?
  从哪里开始讲《弟子规》呢?我想讲一个故事开始我们对《弟子规》的学习。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北京平谷区金海湖派出所。这个派出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所长,叫耿国艳。耿所长在平谷区当了二十多年警察,平时特别关注辖区内发生的青少年案件,但他觉得仅仅靠日常的这些治安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在业余时间主动承担起给辖区十几所中小学讲课的任务。他去讲什么课?讲法治课。有一天晚上,耿所长在值班的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

百家讲坛弟子规篇(二):《弟子规》教学反思(全)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它关系到家国,人格。薄薄一本书,在每代人的虔诚阅读和信奉中,嵌入了人类的精神史。下面是《弟子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弟子规》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弟子规》这本书是古代中国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但是在目前的现代社会里,也有着越来越明显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个人把它当作员工的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所以教学时我在让学生充分读完《弟子规》总序后,跟学生解释完它的意思, 使学生明白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较感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入则孝”中关于孝道的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那带给父母亲的欢欣快乐就不是有形的东西可以媲美的。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的时候我也是通过反复诵读以及故事说理,以达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以孝敬教育来讲,在今天的社会里,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很多人忙于赚钱,忽视父母,往往等到父母去世后,才知道忏悔,可是来不及了。对孩子的教育更不消说,只知道一味地呵护,无所不依其求,只知道找他们要成绩,根本不注意孩子的道德根基的培养。最后在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学生都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明学生平时都能仔细的观察生活并认真思考。
  第三课时
  教学反思:当今社会,成就越大的人,往往是感恩心理越重的人,道德水准越高的人。而一切感恩的心理正好是从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姐妹开始。一个人只有时时牢记自己是谁,才能反思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从而牢记父母的生命是爷爷奶奶给的,乃至弄明白所有生命都是天生地养的。然后才有可能敬天、畏地、感恩父母,孝敬祖宗,亲爱同胞。所以,教学的时候我注意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自行体会其中道理,从最后交流心得的结果看来,学生能从中体会并有所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背诵,我运用多种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目的基本达到,学生已经初步会背诵;在游戏“对句”中前后句对应朗诵效果会更好;课堂中还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多讨论,并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体现出来,通过学习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五课时
  教学反思:今天我们的社会,由于意识形态的西化倾向严重,传统道德出现滑坡,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少尔虞我诈、坑蒙拐骗、不尊老爱幼、贪财腐朽等丑恶现象,这都是人们不愿接受道德约束的必然后果。这样的现象,我们的社会很经常遇见,教学的时候,在讲解完经文大意之后,我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现实生活中,你的长辈有没有面对过这样的诱惑,当面对这样诱惑的时候,你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一个问题,打开了学生的思考,大家能积极交流,从最后的交流情况看来,很多人都能对长辈进行规劝,但基本没有什么效果,因为长辈都以“大人的事情小孩别插嘴”来回绝,规劝效果教不好。但我还是引导学生,即使是这样的情况,我们还是要尽力规劝。
  第六课时
  教学反思:教学时,我主要通过反复朗读以及对经文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 我们应该不分白天或夜晚,都应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并让学生回想:我们小时候生病的时候,父母半夜不晓得要起来看我们几次,看我们有没有踢被子,摸摸看我们的额头,看我们有没有发烧,所以我们要感念父母的照顾之恩。最后通过小话剧的表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从而让学生明白,自己长大后也要好好的照顾父母。
  第七课时
  教学反思: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 ;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教学的时候,在让学生充分朗读的情况下,我主要是通过小表演,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从而明白要怎么和别人相处。
  第八课时
  教学反思:《弟子规》内容通俗易懂,哲理清晰地教导人们基本的品德修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中应有的礼节,是我们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最佳读物。但是传统的串讲式文言文教学法已经不适应高效课堂的要求,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设计使陈旧的文言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从僵化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饶有兴味的吮吸着传统文化的营养,与远古的原创大师进行着精神对话,相信,通过文言文教学,学生定能增加对国学的认识,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九课时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方法,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展示《弟子规》,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答疑。齐声背诵“出则悌”上节课所学部分,老师观察哪些学生尚属滥竽充数和不熟悉者,以便课下重点检查督促。
  第十课时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时主要采取分组讨论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并各自分类做出笔记。然后各组展示学习成果,由教师引导对不同意见的讨论。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改变满堂问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说出对自认为最有感受的一则的认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锻炼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要求学生思考:举出实例说一说哪一条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一条还有差距,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应如何做。这样就让学生从经典文献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
  第十一课时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开设“百家讲坛”要求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积累的成果,并说出自己对“弟子规”以及经典作品的认识过程和独到见解。可以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动他们热爱经典的兴趣,增强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改变满堂问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说出对自认为最有感受的一则的认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锻炼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要求学生思考:举出实例说一说哪一条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一条还有差距,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应如何做。这样就让学生从经典文献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
  第十二课时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开设“百家讲坛”要求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积累的成果,并说出自己对“弟子规”以及经典作品的认识过程和独到见解。可以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动他们热爱经典的兴趣,增强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百家讲坛弟子规篇(三):《弟子规》的启示

  引导语:《弟子规》到底说了些什么?大家学习《弟子规》之后,领悟了哪些启示呢?
  “您听说过《弟子规》吗?您读过《弟子规》吗?”
  在单位内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上,我会在课堂上或者课间休息时与大家就这个话题进行一下互动,做个小测验。粗略地归纳一下,细读过《弟子规》的可谓凤毛麟角,能说出其中三言五语的屈指可数,听说过书名的能占到三四成,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的接近半数。但是,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即便是从未听说过《弟子规》的,看法却是一点也不比别人少。有人说,那是教给小孩子们听的,跟我们这些大人们有一毛钱的关系吗?也有人说,现在是市场经济,学《弟子规》能当饭吃,还是能让你挣到钱啊?还有人说,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去听那些封建社会的东西,搞不好会害人的,云云。并且说起来都信誓旦旦,一套一套的。我不置可否,一时竟无言以对。
  我第一次听说《弟子规》,大概是三四年前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的,当时只是漫不经心地看了几次视频讲座,就放下了,并未领会其意。去年开始,断断续续用了半年的时间,才把台湾学者蔡礼旭老师的四十集《细讲弟子规》看完,有了一点心得。
  近日偶与友人谈及家庭教育,不免又涉及到《弟子规》,有些想法徘徊不去,说来与大家交流。如有不当甚或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弟子规》到底说了些啥?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由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弟子规》,此后流传甚广,成为清代至民国年间通用的儿童启蒙读物。《弟子规》其原典出自《论语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全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全书共8章360句1080字,说了113件事,篇幅也不算太长。以我们现代常人的阅读能力,静下心来通读三五遍,估计也能理解个大概。如果是想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其内涵精要,那就需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实实在在下一番功夫。
  《弟子规》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教育会有启发和帮助吗?
  《弟子规》中所列的诸多内容,初看字句,似曾相识。回想自己年少之时,父母的叮嘱唠叨中或许有三言五语,老师的教学训斥中似曾有片言只语。但是,留在记忆里更多的是理化语数外,是一次又一次考试的成绩,是期中期末排在班上乃至学校里的名次。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种情况似乎并不是变化太大。一代又一代学子们在家长的悉心呵护和学校的严格管教下,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知识改变命运”的声浪中,从幼儿园开始按部就班的升小学、升初中、升高中、考大学,变化了的是多出来了一些新的选择——考985、211,考清华北大,亦或出国留学。一路走来,我们培养了数不清的“考试状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还有超过400万的留学生。欣喜之余,百感交集;蓦然回首,怅然若失。看看我们自己的子女,看看身边的年轻人,看看他们的立身处世,言行举止,他们身上好像缺少些了什么?我们做家长的,亦或为人师表的,除了教给他们知识、技能之外,是不是还应该教给他们一些什么?至于缺什么,教什么,相信您在读了《弟子规》之后,一定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弟子规》只是诵读就够了吗?
  现在,有不少地方的学校或者社会机构纷纷举办各种类型的少儿国学班,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在诵读《弟子规》,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有些家长甚至于以自己的孩子一下子能够背诵多少多少经典为荣。难到《弟子规》只是诵读就够了吗?我不得要领。
  今年三月份,一个周日的下午,我走进淄博正心学苑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开始参加学苑创办人袁立君老师主讲的《论语》研习班的课程学习。一次,与袁老师言及自己学习《弟子规》的情况,不仅每天早晨诵读,而且下载音乐版到手机上,寓教于乐,且能增强记忆。袁老师颇感兴趣,问及下一步打算,我回应说,等有了一定的心得和积累之后,就讲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们特别是子侄外甥们,分享给同事们、工友们,让大家也都能从中领略到圣贤的智慧,帮助孩子们扎牢人生的根基,云云。袁老师频频点头,接着又问:你认为这就够了吗?《弟子规》上所说的,你自己力行了吗?力行了多少啊?闻之,愕然!我禁不住张大了嘴巴。
  为什么脑子里光想着学,没想到做呢?为什么想的只是让别人去做,而偏偏没有想到自己呢?连续好几天,自己都在思考。记忆里,父母在世的时候,曾不止一次的叮嘱自己一些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自己也认为那是对的,可是到头来又有多少事情是让父母称心如意的呢?屈指算来,参加工作快三十年了,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少不了领导们亦师亦友般的教诲,有些事情自己也知道那样做是正确的,并且真正做起来也难不到哪里去,可是又有多少工作是让领导颔首认可的呢?静下心来想想,只听不做,只学不做,只说不做,类似的事情自己经历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不敢再想下去了,是该好好琢磨一下怎么做了。
  习xx总书记在谈及“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时,谆谆告诫我们:主题教育的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话语不多,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人生一辈子,要学要做的事情,很多。关键是,你得真去学,你更得真去做。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0303/

推荐访问:百家讲坛弟子规钱文忠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