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短篇散文十篇]余秋雨的散文6篇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09-11 10:00:04 阅读:

【www.bbjkw.net--读后感】

余秋雨的散文篇(1):《文化苦旅》读后感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都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有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地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余秋雨在自序里如此写道。  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文弱多情的余秋雨,在断垣残墙或莽莽苍苍的人文山水前,一会儿静静沉思,一会儿喃喃自语,欲步却又停留……他惊叹、震憾,他婉惜、叹息。  他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行状:我就这样边走边想,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边地旅舍的小桌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的所在,把刚刚写下的那点东西寄出去……  我想,古人读书时所崇尚的那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境界,也定然会使他心旌神摇、羡慕不已。  他从祖国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转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写至境外南洋的叠叠从冢。  他写下了《道士塔》、《莫高窟》、《五城记》、《夜航船》、《酒公墓》、《家住龙华》、《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  至此,《文化苦旅》真正诞生了。  《文化苦旅》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它有着低徊与感伤的历史氛围,有着散文创作中的戏剧性表现,有着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写。  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他要寻找自己与浩瀚历史长河的关系,因此不得不在历史中寻找合乎自身生命结构的底蕴,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  这种情感愈来愈深,一旦有机会诉诸于文字,则必然将历史和生命混同一体。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  当他厌倦了枯燥的学术生活,便想着离开案头,换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那样是为了轻松,为了猎奇,为了开阔眼界,而是在“寻找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校”。  他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  余秋雨的远行不愿意去找旅行社,写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游观感的文章,他觉得,那种扬旗排队的队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  由此,便决定了他这次的文化旅行活动成了一种“苦旅”。  当他浪迹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访“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风尘仆仆,劳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涩的感想,故谓之“文化苦旅”。  然而,书名所隐含的深层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观照人体生命,余秋雨这一旅程,是他本人对于人类的生命,以及文化走向的问题,由困惑而至感悟的心路历程,这历程相当辛苦,故谓之“文化苦旅”。  再观照中国文化的生命,这是辛苦的旅程,不再是作者的旅程,而是中国文化的旅程,我们中国文化,在时间的长途中,已跋涉了上千年的路,其间所见证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岂是言语所能说尽。而数千年所累积下来的包袱,变得如此沉重难荷,今后还走得下去吗?……  故又谓之“文化苦旅”。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的沧桑感更能引发出人生沧桑感,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便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与回忆,其实中华文化并不像当时哄传的那样顽固和腐朽。它确实步履艰难,却来自于历史意志和文化伦理之间的深刻冲突。  历史意示要求强蛮、突进、超越,文化伦理则要求端庄、秩序、和谐,两者都有充分的理由却方向相反,互相牵制,谁也无法实现自己,结果成了千年厮磨的生死冤家,“苦旅”之苦,即来自于此。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正是这样的创作翼求,形成了《文化苦旅》中那种特有的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在余秋雨如数家珍般的历史描写与山水文化临摹中,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感伤气息,这种感伤来自于对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清理和总结,从而有了一种悲剧的味道。  当这种感伤、悲剧的气息,在《文化苦旅》中升腾与散发时,便让我感觉有种妙不可言的美感和阅读效果。  我几乎可以看到一个哲人瘦瘦的影子,背着手,低着头,皱着眉在慢慢地踱着,我也与这位哲人一起品味历史,体验文化,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拂拂地吹过多情而脆弱的心灵。  尽管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是他厌倦了戏剧研究之后的产物,然而,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事实是,他在《文化苦旅》中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法,在散文中制造出惊险曲折、绚丽多变的剧场效果。  “我不是天才,因此,我的灵感并不呈现为波澜壮阔的状态,而只是片断闪光。”  余秋雨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不是天才,他缺乏如郭沫苦那样汪洋恣肆的才情,他也不十分深刻,缺乏如鲁迅那样入木三分的眼光,但他那片断闪光的灵感,通过生命潜藏的唤醒,倒不愧为一种创作散文极佳的境界。  我读《文化苦旅》,是将它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脑海里闪现出的却是不同画面的剪辑,好像自己置身于一个个时空交错的舞台之中。  试想一下,如果余秋雨没有在戏剧方面的长期积累和薰陶,便不可能有《文化苦旅》中如此的写法,他也就不可能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说古道今,娓娓而谈,兴趣盎然。  余秋雨放弃了戏剧,然而他不曾料到,戏剧却不自觉地成就了他的文学。  就文笔而言,《文化苦旅》中的散文,是一篇篇的美文,是一篇篇经过精心打造的文化佳构。文辞雍容、典雅,而又不显出雕琢的气息,在淡淡的叙述中,又蕴涵有浓浓的抒情意味。  在《五城记》中他如此描写广州:  “广州历来远离京城,面对大海,这一方位使它天然地与中国千年封建传统构成了逆反,千里驿马跑到这里已疲惫不堪,而远航南洋的海船正时时准备拔锚出发。”  对于远处南疆的广州市来说,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真是既准确又极富想象力。  如果没有阔大的胸襟,如果没有游历过祖国的大山大川、名城重镇,如何能写得出这样的奇句。  而在《西湖梦》中,作者则是如此点染苏小小的心灵世界:  “由情至美,始终围绕着生命的主题。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与白鹤,而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帖着自己的本体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转捩,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  无需寻寻觅觅,在《文化苦旅》中几乎到处都可以找到这类精雕细琢的文字,既有特定的历史氛围作为烘托,又有类似小说情节的剧场效果作为主干,因而,其中配以雍容、典雅而又抒情的文字的描写,并不会让读者有过于雕琢之感,反而会让文章增添一些诗意,增强一份艺术的魅力。  悠远的历史便如一条缆索,余秋雨便是这样依稀走来,又于秋风秋雨中渐行渐远,虽征程漫漫,寒窗数载,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余秋雨的散文篇(2):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
车窗外是绵延的山脉,高低起伏,各有其态。遍布竹海的高山少不了几许裸露的山脊,却也不觉突兀,黄褐色的土壤与竹的墨绿相衬,颇有几分相映成趣的味道。这,或许便是一种脉吧?一种自然的脉,有起有落,或有断裂,却依然浑然一体。这,又多像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中所提到的文脉啊。不过是一个有形而一个无形罢了。
所谓文脉,在余秋雨先生看来,便是一个减法。依我所想,所谓减法,便是由加法演变而来。如若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多的底蕴,没有巨人之肩的高度,便也不会有这文脉一说了,更遑论余秋雨先生那种手握斧钺大胆取舍的果敢与对文化的敏锐洞察之深刻。
全文从太过古老以致无法考究的神话开始,带领我们穿越一个个朝代,领略朝代中各个文采魅力均是惊艳绝伦的著名文人,探寻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生平,追随他们的足迹,直至今朝。而将这一切串联后得到的,即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文脉”。
初论及文脉,我不能说一无所知,但也大略明白约是如山脉一般的、专属文化的一条脉络。然而却从未想过这脉络中涌动的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组成了这脉络。那么,是什么呢?是文人吗,还是所谓“文化”呢?
我自是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幸运,家门前的大山里还能有幸遇到古旧的藏书阁,但毕竟,家附近还是有山的。怀揣着对“脉”的一种敬意,我登上了山。在山顶俯瞰,俯瞰山脉,也俯瞰林立的楼房。入目密布的楼房,假若城市是一种“脉”,那楼房该是这条“脉”的基础。那文脉的基础是文章么?是诗词歌赋么?不,我想不是,文脉的基础当是文字,是余秋雨先生口中的“笔墨”之雏形。因它只是墨色端庄的方块字,还未曾拥有那种恣肆壮美的体态与内在。
余秋雨先生认为,笔墨是用来书写历史的,它贯穿了古今,述说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奇。没有错,笔墨的确承载了历史,但在我看来,在看了《中国文脉》一书后的我看来,承载历史真正内涵的,却是文字,笔墨真正能代表的,不过是当代人的一种精神罢了。我从未觉得自古以来的文人是文脉的全部,对我而言,文字才是全部。
在书中随余秋雨先生的思潮,随历史的波涛,我见过了太多文人一生的足迹、坎坷和辉煌。没错,他们是笔墨的传承者,他们也用自己的精神书写了历史,但是,倘若没有文字,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又何以书写呢?笔墨于我,不过是文字的衍伸,是一种更具国人内心真情的文字。但换个角度,笔墨又是文字的升华,用文字来讲述情感,或许需要很多描写,而笔墨,也许只需几许。也因此,笔墨和文字成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尽管它们本是同源,同是用于表达国人内心真情。当然,文字更深得我心。
我无意感慨,但眼看这时代,笔墨除了成为文档中字体一栏的固定一员,也并无太多用处,并不为大多数人钟情。尽管政府提倡学写毛笔字,学习这种笔墨,可是真正喜爱它,不将它视为一种无奈的任务,抑或是炫耀的资本的人,又有多少呢?我不否认在千千万万人中,总有那么些钟情于笔墨的人们,但需要我们灌注情感、花费大把时间和精力的笔墨,除了那些真正有底蕴、有阅历的人们,又还剩多少呢?
故而,我更为看重文字。
无论多少年过去,文字依旧是人们表达、体现情感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从国人出生开始,由身边人引导;上学,又转变为谈吐和作文;工作,又演变成所谓论文的存在;再过几年,它又成为你抒发内心愁绪和欢乐的表达方式。就这样,文字成为证明国人生活阅历、文化内涵,抒发国人内心情感的几近唯一的方式。墨色端庄的方块字牢牢占据了绝大多数国人的内心,国人惯于用此表达,也钟情于用此表达。这种表达,往往成为中国历史上浩长文脉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篇章——神话、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至近代、现代、当代的散文、新诗、小说等等。也正是因为这种表达,专于文字的表达,使得文字无可替代地成为中国文脉奠定的基础。
至此,我终于解开困扰我内心许久的谜题,明白在我心中文字才是文脉之基础。中国自古以来流传的端庄方块字是有无穷魅力的,仅一个字,就可以从它的变形中发现无数奥妙。而当文字一个个汇聚在一起,成为文章的时候,文字就仿佛是你的心,它连接了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在四维空间和二维平面中架起沟通的桥梁,这才是文字真正的精华所在,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文字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生命的传承,生生地担起了中国的文脉。
行走在这条文脉之上,领略文字的伟大,虽从不曾妄图将自己与文脉相接,但却深深地明白,文字仍在,文脉永存。
文字——中华民族的根源,中国文脉的基础,深深根植在每个中国人内心的中国之魂。

余秋雨的散文篇(3):一页书香


如果云可以游在水中

而水愿意浮在空中

是不是书香就可以封存久远

而后

氤氲成整页的人生

——题记

书香,是我生命之外的生命,我把所有的寂寞留在书香里。如水的深夜,一个人坐在窗前,握一卷书于灯下,孤独着美丽,品味着为人的哲学,守护着对生命的祈盼。

古语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在书香之中攫取我想要的一切,然后揉碎了,掺杂自己的性情气质粉末于其中,捏塑出具有个人独特品位的生命意象。

读《春水》,读《繁星》,铭记了“你是荷时,我是红莲”那份真真切切的疼爱;读余光中诗中的散文,散文中的诗,领略了海棠红的相思,乡色酒的别一种滋味;舒婷在双桅船中深情凝望祖国的泪痕与欢颜;席慕容则把爱恋写在花里,含在莲上。封存这缕缕书香,我的周身散发着爱与宽容的芬芳。这一页书香启迪着生命,生命的源头是海洋,爱的源头也是海洋吧,因为生命的本质便是爱。

读《凤凰涅

余秋雨的散文篇(4):我爱汉字作文400字 有趣的汉字


我从很小就和汉字打交道了。在两三岁的时候,每天早上起床,爸爸都会让我背两三首古诗,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对纸上排列整齐的汉字有了兴趣。

汉字是严肃的,她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余秋雨在他的一本书中写到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探访中,一个泰国学者问:“你们是什么中国人,写的是什么中国字。”余秋雨却严肃地说:“我们全部都是中国人,写的都是汉字。”是啊,汉字就像山岳一样伟大,无论是万山之尊的泰山,还是号称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峰,都没有汉字这样沉稳、雄壮。汉字里包含着中国人的汉字情结,这情结中又包含着浓浓的爱国情。

有时候,我也觉得汉字很有趣。写字的时候,只要漏了一笔或多了一笔她很可能就成为另外一个字,或许根本就不是字了。记得有一段时间我整天查字典,看看哪个字和哪个字长得差不多,像是孪生兄弟。或者一个字有很多读音,很多意思。找得我经常忘了吃饭,忘了喝水。

汉字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她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演变,才成为我们今天阅读和书写的汉字。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绝招——那就是写汉字。

余秋雨的散文篇(5):我的梦想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作文600字
  一个人总会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没有梦想的人就像是一艘破旧的木船,什么都没有,只有随风四处漂流。没有理想的人内心是空虚,是一具没有灵魂躯壳而已。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
   作家,多么伟大的理想呀,他是怎么来的,而又会经历哪些呢?在我的脑海里经常盘旋着。
  很小的时候,我就被妈妈灌输文学知识,那时候的我就像是一个盲人。在还没有上幼儿园的时,我就已经开始认字了。妈妈念一个字,我就跟着念,等这些字觉的有些概念了,妈妈就把这些字全部打乱来考我。再后来妈妈就教我开始认拼音、音节。这些都使我兴奋不已。整天在脑海里打转,我还读了许多的儿歌和不知名的图画书。(其实据妈妈说在我出生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妈妈已经在我耳边念儿歌了)到了一年级的时候我已经在读那些不注音的童话书了。使我的语文成绩渐渐的更上一层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是我每天的必修课。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鲁迅、、矛盾、余秋雨等这些文学家被我所“认识”,使我着迷。在这些文学的熏陶下,于是我的梦想发芽了。我想成为林海音、曹文轩等这样的作家的梦想越来越浓,愈来愈强烈了……
  为了我的梦想种子能开花、结果,我一定要努力,一定要让梦想长成参天大树。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红,不尝试就没有成功的喜悦。于是,我买来了新的笔记本,记录着每天的心情;记录着每天在校园里外所看到的、听到的;所有快乐的、不快乐的;幸福的、不幸福的都记在了我的日记上。习惯了像与朋友一样的倾诉,也多了一个我练笔的的机会,使我也受益不浅。我要求我的作文都不低于95分,写的不好的就重新修改整理,该删的删,该留的留,毫不犹豫,要大胆、要创新,这样才能是我的写作水平提高。我把那些写的好的文章拿去投稿,虽然有失落,但也有收获。在一次征文中,《当梦想成真的时候》在市里的小学组荣获一等奖,还有在县征文中获得过二等奖等等。但是我却不能因此而骄傲,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的知识还很贫乏,要做一个遇一知十的人,还需要不断的蓄力更多的知识。我的作文写的好些,都离不开妈妈的熏陶,老师的教导和鼓励……
  如果说人的梦想是一艘船,那好的基础就是舵,他控制船的航行方向;别人的鼓励就是浆,他推动船的前进;自信是帆,只有帆鼓起来才能使船全速前进;毅力是指南针,为船指引方向,没有这些东西,船是不完美的,他只是不知方向四处飘泊的木板!不能只图一马平川,一帆风顺;船要有风浪,才会惊险,不一板一眼。到底谁是航海王,就看现在!

余秋雨的散文篇(6):舍与得作文(5篇) 优秀议论文作文


舍·得

舍——意为舍弃;得——意为获得,极具智慧的中国人竟用这二字组成了“舍得”,这个蕴含深刻人生哲理与规律的词语。

陶渊明面对世事矫揉造作,“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隐居,不与世俗相争,“舍”那“五斗米”的富贵,“得”晚年采菊东篱、悠见南山的天伦之乐;屈原看破官场的昏庸险恶,“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汨罗江边,风拂长髯,放眼滚滚江水,决然投江,“舍”的是单薄一命,“得”的是世人千秋万代赞颂与怀念。海子看到一个纯真时代的终结,风华正茂的诗人在二十五岁生日含泪卧在铁轨上,嘴中还轻吟着“幸福”的诗,眼角还余有温情的泪,一切只为他心中那美好的愿望。祭奠了那个90后的我们无法看到的纯真时代,“舍”掉私己,“得”来浑噩的人们头顶那一声震耳的醒钟。

而今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近乎疯狂的追逐着名利,几乎没有人心甘情愿地去“舍”。

有何不能“舍”,一切事物发生之前就已定好了结局,就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我们能带走的只是一段回忆。既然除了记忆什么都带不走,为何不让那段仅存的记忆变得美好、变得值得回忆,让我们自己变得更有价值。现在我们所说的“舍”,无非是提前了“舍”的时间。在有生之年付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东西,留下美好的回忆和在之后不得不“舍”的地步再舍,相信前者更是大家所期盼的结果。

“舍得”,有舍必有得,如今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为何还不释怀。

紧握拳头,你什么也没有;摊开双手,你就拥有整个世界。

“舍”方能“得”

舍去蓝天的深邃博大,才有白云的飘逸悠然;舍去大海的粗犷豪放,才有小溪的轻盈从容;舍去牡丹的富贵典雅,才有秋菊的轻秀刚毅;舍去杏花烟雨,雾中水月的朦胧,才有萧萧蒿草,黄沙肆掠的沧桑。自然界尚且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只有懂得“舍”方能“得”。

舍去并不代表失去,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获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远离了喧嚣红尘,繁华似锦,五柳先生归隐于“屋上春鸠灵,村边杏花白”的田园里。怀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让生命化繁为简,让心境归于平和。影栖碧泉,逍遥自在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获得?舍去楚王的千金相邀,舍去相位的尊容华贵,宁可曳尾途中,梦蝶翩跹。那份自由可高歌着“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将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将赤子之心回归自然,著成南华真经,着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获得?

舍去并不代表空洞,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完美。几笔勾勒的渺渺清山,若隐若现的钟楼一角,些许缥扬的暮雨斜丝。。。 舍去大片大片的彩色笔调,中国水墨画以其特有的意境深远成为中国三大国粹之一。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会在结尾处舍去撷取文字。留下一个疑问或是一行省略号,让读者自已趋揣摩那部分文字或是情节。像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里的滩送的回与不回?像余秋雨大师的《垂钓者》里的瘦老头的钓鱼否?就是那有心的几笔 舍去,才有一种由看是空洞二升华的完美。

舍去并不代表留下只有忧伤,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快乐。想想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了任命的利益 舍去了自己的幸福。想想苏轼,孟会,杜甫为了苍生的安稳舍去个人的富贵。一个人的快乐,并非他得到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多是另一种负担,少并非不足,而是另一种更广阔的拥有。

费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舍人之难舍,方能得人之难得,不居名才能自由思考,不恋权才能正直廉洁。一个懂得舍去的人才能拥有一方广阔的天空。

舍,亦得

俗语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虽然我们失去了娇艳的玫瑰,但却收获了声声赞扬,留下了指间余香。舍,亦得。

三岁,无所知晓的年龄,托尼已然知道了多拿一点,但作为回报的是一无所获,。三岁的托尼只知道多拿一点而一无所获,却不知道放下一点就会获得很多,三岁的托尼知道了得,但却不知道舍,亦得 。

盛唐,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在这样的好时候,谁不想位尊权归?诗仙太白则用“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否定了这污浊的世风,他舍弃了得意的仕途,却得到了千古的赞誉。“诗仙太白”这一雅号名垂千古,无人不晓,这一切只因舍弃官场,舍,亦得。

乱世,国力衰微,民不聊生,在战火蔓延的东晋,当朝圣上又何尝不想寻找一些贤臣来治国安邦?面对御诏,陶渊明选择隐居南山,采菊东篱。面对朝廷俸禄,他选择了回绝。“区区五斗粟米,安能使君折腰?”弃舍五斗白米,换得两袖清风,舍,亦得。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在乱世之中,在烽烟之中,诸葛孔明仍不忘戒子,曾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儿子,也告诫世人,只有淡泊才能明确志向,只有宁静才能达到高远,只有远离世俗的喧嚣才能实现宏图霸业,只有心无旁骛才能至善至美,达到人生最高境界,舍弃杂念,获得成功。舍,亦得 。

舍得之间,人生百年。人生,不过是在得与失间反复辗转。

当三岁的小托尼深谙舍得的真谛时,他真正释怀,却也真正得到了。当他不再拿最大筐的苹果时,当他不再奢求最高额的奖金时,他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奖励,也得到了关于人生的真谛,或许,若干年之后,我们和托尼一样,顿悟了人生的真谛,真切地感受到了有舍才有得。

人生一世,区区百年。只有当我们掌握了一取一舍间的分寸,能够自如地把握尺度,适时放弃,我们才会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光热,在浩瀚的历史画卷上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舍得之星在天空中熠熠生辉。

舍与得

舍——舍弃,得——得到,人生路漫漫,我们必须学会舍与得。“舍得”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精神境界。“舍得”需要智慧,需要勇气。

宋代词人苏东坡讨厌官场上的黑暗与险恶,不愿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便舍高官得清闲。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又聋又哑且双目失明,她能成为一名作家,是因为她舍弃了与伙伴们玩耍的机会,休闲娱乐的时间才得今日之辉煌。

我们不能只得不舍,要有收获,必有付出,付出便是一种舍。虽然它有代价,但人们在此方面付出时定能在彼方面得到数倍的回报。

黄继光胸口堵枪眼、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为潜伏忍火烧,这些“最可爱的人”所付出的一条条宝贵鲜活的生命。他们生命的舍去重于泰山,得到的是祖国安全的保障,是亿万人民的幸福生活,个人生命的“舍” 比起这种“得”来微乎其微。

日常生活中的“舍”与“得”无处不在。学生们经常遭遇到的“舍得”是学校的选择,就读专业的选择。我们中学生面临的则是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选择,为了国家用工的需要,我们有时必须舍弃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那些成名成家的人前半生,求功名,求建树,追求绚烂,是“得”的过程。后半生,需要急流勇退,放弃以前的一切执著,回归平淡,这是“舍”的过程。我国历史上“舍”得最漂亮、最潇洒、最动人、最不朽的莫过于陶渊明、朱希真,一篇《归去来兮》、《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将手边功名的舍弃是何等飘逸!不要以为只有能“取得”的人是大智大勇,那些能毅然割舍的人,实在具有更高的智慧与更大的勇气。

“舍”与“得”是一个不等式,二者不可兼得,解好这个不等式的唯一标准是:舍功名得安闲,舍平淡得超俗,舍小义得大义,舍小家得大家。

舍与得

鸟儿舍弃了温暖的巢穴,获得了广阔的天空。树苗舍弃了新生的枝条,获得了粗壮的臂膀。嫩芽舍弃了舒适的土壤,获得了优美的身姿。

其实,舍与得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无用的舍弃,更没有无舍弃的得到。着急赶路的人,是无暇顾及身旁的鲜花与彩红的,目的地才是他最好的安慰。

清末时期的中国战乱不断,动荡不安,中国人受到了侵略和凌辱,正在日本学医的鲁迅想拯救饱受折磨的中国,但事实证明,中国人被侵略的不止是肉体,还有精神,那被鸦片麻木了的心灵。于是他放弃了学业与理想,拿起笔做武器来反抗侵略,表明自己的态度,写出文章作为治病的良药来拯救苦难的中国和已经麻木的中国人。

鲁迅舍弃了自己的理想和曾经的方向,获得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赞美。

我们知道著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却难以想象那时简陋的技术和设备以及过程的艰难。她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用尽一生的心血,她不图名利,视金钱如粪土,最终年老体衰,头发也已掉光,只为了她所钟爱的事业。

居里夫人舍弃了名利,放弃了青春,获得了世人的赞美,对科学事业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燃烧过后的烟灰,被人嫌弃的放入烟灰缸,他们非常松散,几乎没有重量和形状,它们懒洋洋地趴在那里,好像在冬眠,其实在烟灰内部,栖息着高度警觉的“鸟群”,任何一阵微风吹过,便乘风而起。

烟灰被点燃,沸腾过后,他们安静,聚精会神,只为携带着全部的能量,抵达阳光能到的任何地方。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放弃是一种智慧,舍弃是一种幸福,放下顾虑与不开心,向着太阳与希望奔去吧!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26904/

推荐访问:余秋雨短篇散文十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